- 六韜(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陳曦譯注
- 4107字
- 2020-12-11 18:33:26
兵道第十二
武王問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1)。黃帝曰:‘一者階于道,幾于神(2)?!弥谟跈C,顯之在于勢,成之在于君(3)。故圣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4)。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樂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慮亡;樂者非樂,在于慮殃。今王已慮其源,豈憂其流乎(5)?”
武王曰:“兩軍相遇,彼不可來,此不可往,各設固備,未敢先發,我欲襲之,不得其利,為之奈何?”
太公曰:“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6)。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7),欲其西,襲其東(8)?!?/p>
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為之奈何?”
太公曰;“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9),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10)。”
【注釋】
(1)“凡兵之道”三句:意謂用兵的原則,最重要的莫過于軍事指揮權的集中統一。指揮權統一了,才能使部隊不受羈絆,所向披靡。施子美曰:“‘一’之為說,或以為心,謂用兵之道,不過乎守之以心。以兵法考之,有所謂攻守一法,有所謂奇正一術,有所謂車步騎三者一法也,是則‘一’者兵之至理也?!薄拔┍Ш跻粍t可以自用,而不為人所制,故能獨往獨來者,言無所制也。尉子亦曰:‘獨往獨來者,伯王之兵也?!抢硪玻吹酪??!眲⒁唬骸啊弧?,誠實而專一也。惟其誠實而專一,故能獨往獨來,猶言獨出獨入,謂無敵也?!敝燔蹲糇h》曰:“‘獨往獨來’,是極形容行軍用兵操縱自我之妙,卻要緊抱‘一’字。蓋惟宰制運用悉出神明,斯智慮籌畫超神入微,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而能獨往獨來也?!庇忠S濟曰:“兵之精微處,曰道;兵之變化處,曰神。是道與神,本心所運用。謂‘一’不可以階幾,則別無所以至道入神者矣。”孔德騏說:“‘一’,就是指揮權的統一、專一。強調‘凡兵之道,莫過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一者階于道,幾于神’,‘一合一離,一聚一散’,等。就是說,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揮,行動一致。部隊之‘合’、‘離’、‘聚’、‘散’,都要在統一的號令下進行,不得各行其是。部隊的行動如能達到‘一’的要求,用兵就能達到‘道’的境地?!眳侨玑缘戎摹吨袊娛峦ㄊ贰返谌怼稇饑娛率贰氛f:“‘一’即統一、專一,將帥統兵在外,有機斷指揮的權力,能‘獨專而不制’,不受國君牽制,能主動靈活地決定作戰行動,駕馭戰爭規律,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丛里w所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意思。對于‘一心’二字,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一心者一眾心也’,意思是‘統一意志’,也就是《孫子·始計》所謂‘令民與上同意’的意思。第二種解釋是:一心,即事權專一,也就是《尉繚子·兵談第二》‘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的意思?!卑?,本書傾向于第二種說法,但又不同于某些論者所謂兵權應集中于在外領兵的將帥之手的看法,認為《六韜》此處指的是兵權應統一于國君之手,故而下文才有“成之在于君”的表述。君王只有牢牢掌控軍隊的指揮權,才能真正擁有無上權威。
(2)階于道,幾于神:意即掌握用兵的規律,接近神秘莫測的境界。階,上達,到達。幾,接近。邵鴻、徐勇說:“(《六韜》)作者實際上是把‘貴一’的思想,看成是兵學的最高準則和境界。”又說:“用兵貴一的軍事思想,是《六韜》軍事學說中的一個卓越見解。世界戰爭史上無數事例都證明了,軍隊的統一、集中與協調,是勝利的根本保證。在我國古代兵家著作中,很多都論及這一問題,其中《尉繚子·兵權》‘兵以靜固,以專勝’與《六韜》貴一之論尤為近似(專,專一。所以《淮南子·兵略訓》化用此句作:‘兵靜則固,專一則勝’)。但它們均不及《六韜》的‘一’字凝練、深刻和含義豐富。《六韜》以道家特有的哲學思想融構自己的兵學理論,因此能發他人所未發,言他人所難言?!?/p>
(3)“用之在于機”三句:意謂運用這一用兵原則的關鍵在于把握時機,發揮這一原則的關鍵在于因勢利導,成功實踐這一原則的關鍵在于國君。
(4)故圣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按,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六韜》的這一表述沿襲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和《尉繚子》的慎戰思想?!独献印返谌徽略唬骸氨卟幌橹?,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薄段究澴印の渥h第八》曰:“故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p>
(5)今王已慮其源,豈憂其流乎:意謂現在君王您已思慮治國的根本問題,難道還會憂慮枝節問題嗎?源,水源,這里指治國的根本問題。流,河流,這里指治國的枝節問題。
(6)“外亂而內整”三句:意謂部隊要做到表面看起來混亂不堪,實則內部嚴整有序;士卒看起來饑餓,實則吃得很飽;是精銳之師,但表面看起來卻遲鈍愚笨。施子美曰:“形人之說,兵家之要術也?!莿t不有以誤敵,不足以勝敵也。孫子十三篇,大抵以形人為上,如曰‘形人而我無形’,如曰‘形兵之極,至于無形’,如曰‘形之而敵必從之’,皆形人之說也。外亂內整,示饑實飽,與夫精鈍離合散聚,皆所以形之也?!?/p>
(7)“陰其謀”六句:意謂要隱匿自己的計謀,秘藏自己的事務,加高自己的壁壘,埋伏好自己精銳的士卒,陣地上寂靜若無聲響,敵人不知我軍的防備部署。施子美曰:“既有以形之,必有以取之。自陰謀密機之下,又所以取之也。兵之未用,則其為計也,不可使人窺。兵之既用,則其為用也,不可使人知。陰其謀者,所以秘其計也。密其機者,所以藏其用也。高其壘,所以固守。伏其銳,寂若無聲,所以示弱。在我者既無形之可見,則在敵者必怠于所備,故敵不知所備,而可以計取矣?!?/p>
(8)欲其西,襲其東:陳亞如在《〈六韜〉論》一文(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中說:“‘欲其西,襲其東’,其意義不止于調動敵人,也用于直接打擊敵人之目的,后世所謂‘聲東擊西’,為一般將帥所習用,例如前漢周亞夫破吳王濞軍,‘吳奔壁東南陬,亞父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漢書·周亞夫傳》)。作為一條軍事原則,實脫胎于《六韜》。按本條的意義有異于戰術的性質,而臻于戰略的范疇,因而也就更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p>
(9)密察敵人之機:周密地偵查敵人的情況。朱墉引《指南》曰:“敵人之機,指敵人意欲乘襲我之機,言一速一疾之間,正弈家所謂先著也?!?/p>
(10)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按,相近的表述亦見于《六韜·臨境》,即“發我銳士,潛襲其中,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強調在戰爭過程中爭取主動、出奇制勝,這是對《孫子兵法》思想的繼承。《孫子兵法·計》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笔┳用涝唬骸坝帽?,大抵乘機。不乘其機,而徒欲以力爭,勝負何自而決邪?……太公之意,非欲使武王得其機而乘之乎?既得其機,復加以速,宜其可以擊其不意也。”朱墉引《開宗》曰:“此言用兵當有先慮,密圖其機,而又密察敵人之機,以完上文未竟之旨。”朱墉《全旨》曰:“此章言兵道莫微于‘一’。‘一’者,獨來獨往,潛天潛地,神明變化,可以獨運而不可以眾解,可以密藏而不可以輕泄者也。故非得機,則‘一’胡由用?非得勢,則‘一’胡從顯?非得君,則‘一’胡能成?下節復言外亂內整,示饑實飽之詭道。詭正所以成其‘一’也。速乘疾擊,勝術先操于我,無非一心之敏捷。”鈕先鐘認為此篇本來是《龍韜》中的內容,又說:“這一段中最難懂的就是‘一’字,用現代術語來解釋,即為‘主動’。簡言之,用兵必須保持主動,然后始能獨往獨來,制人而不制于人。在此不僅提到‘黃帝’,而且也說‘兵為兇器’,可以暗示《六韜》與《尉繚子》在思想上有相當的淵源,也可能是同一時代。這一篇最后又說到‘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這就是孫子所說的‘詭道’。至于‘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則無異照抄孫子的‘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孫子·九地》)?!秉S樸民說:“兵道,即用兵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本篇主旨有以下幾點:一是強調‘凡兵之道,莫過乎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統一指揮。部隊的行動如果能夠做到‘一’的要求,就能‘獨往獨來’,達到‘階于道,幾于神’的境界。二是‘存’與‘亡’以及‘樂’與‘殃’雖然是對立的,但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因此,應該存時慮亡,樂時慮殃,靈活用兵,促使形勢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轉化。三是在兩軍相遇、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要取得勝利,必須示形動敵,欺騙敵人,聲東擊西。四是兵貴神速,擊敵不意。通過料敵虛實來明察戰機,一旦戰機出現,就應該捕捉和利用,‘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img alt="" class="calibre9"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D5D4F/1419270200598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00001.jpeg?sign=1754901688-b6Ie6QHKvc37JtuIy9CAtipwCNz3oQbi-0-197c2675cb2ee6ca30af847dea305058">
【譯文】
武王問太公曰:“用兵的原則是什么?”
太公答道:“用兵的原則,最重要的莫過于軍事指揮權的集中統一。指揮權統一了,才能使部隊不受羈絆,所向披靡。黃帝說:‘指揮權一旦統一,就能掌握用兵的規律,接近神秘莫測的境界。’運用這一用兵原則的關鍵在于把握時機,發揮這一原則的關鍵在于因勢利導,成功實踐這一原則的關鍵在于國君。所以圣王將戰爭稱之為兇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它。如今商王只知國家依然存在,卻不知已瀕臨滅亡,只知享樂,卻不知禍殃。這種存在不代表長久存在,一定要考慮國家有可能滅亡;這種歡樂不意謂著真正的歡樂,一定要考慮未來可能遭受禍殃?,F在君王您已思慮治國的根本問題,難道還會憂慮枝節問題嗎?”
武王問道:“兩軍相遇,敵人不能來攻,我軍也不能反擊,雙方各自設置堅固的防御工事,都不敢首先發起進攻,我軍想偷襲敵人,卻不具備有利條件,該怎么辦呢?”
太公答道:“部隊要做到表面看起來混亂不堪,實則內部嚴整有序;士卒看起來饑餓,實則吃得很飽;是精銳之師,但表面看起來卻遲鈍愚笨。無論合攏還是分離,無論聚集還是散開,都要隱匿自己的計謀,秘藏自己的意圖,加高自己的壁壘,埋伏好自己精銳的士卒,陣地上寂靜若無聲響,敵人不知我軍的防備部署,要攻擊西邊的敵人,卻先襲擊東邊的敵人?!?/p>
武王問道:“敵人若了解我軍的實情,掌握我軍的計謀,該怎么辦呢?”
太公答道:“用兵獲勝的方法在于周密地偵查敵人的情況,先迅速憑借有利形勢捕捉戰機,再出其不意地對敵人予以猛烈打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