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溪筆談(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張富祥譯注
- 2字
- 2020-12-11 18:41:31
卷一
郊廟冊文
上親郊廟(1),冊文皆曰“恭薦歲事”(2)。先景靈宮(3),謂之“朝獻”;次太廟,謂之“朝饗”;末乃有事于南郊(4)。予集《郊式》時(5),曾預討論(6),常疑其次序:若先為尊,則郊不應在廟后;若后為尊,則景靈宮不應在太廟之先。求其所從來,蓋有所因(7)。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則百神皆預遣使祭告,唯太清宮、太廟則皇帝親行(8)。其冊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宮廟謂之“奏告”,余皆謂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為正祠(9)。至天寶九載(10),乃下詔曰:“‘告’者,上告下之詞。今后太清宮宜稱‘朝獻’,太廟稱‘朝饗’。”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冊文皆為正祠。
【注釋】
(1)郊廟:指郊祀和廟祀,即祭天和祭祖的活動。郊,南郊,古代帝王于冬至日,在都城南郊的圜丘(圓形高壇)舉行祭天的儀式;有時郊祀也指合祭天地的活動。廟,太廟,藏祖先神主之所。
(2)恭薦歲事:于歲時祭祀恭恭敬敬地進獻祭品。薦,進獻祭品,猶言祭祀。歲事,指歲時祭祀。
(3)景靈宮:宋代皇室奉祠本朝歷世帝、后的處所。仿道家宮觀形式,供奉已故帝、后的畫像。真宗大中祥符間始建于皇城東南,后來不斷擴大建筑規模,每帝為一殿,皇后亦別為一殿,又有諸多附屬建筑,并畫功臣像陪祀。祭奠時,于皇帝用道家儀,于皇后用家人禮。南渡初暫寓其宮于溫州,后復遷建于臨安。
(4)有事:指祭祀。
(5)《郊式》:指宋神宗熙寧初年沈括等奉敕編修的《南郊式》。原書詳考禮制沿革,重定南郊大禮儀式及一應事務程序,總為110卷。因當時王安石以宰執總領其事,故《宋史·藝文志》著錄為王安石撰。
(6)預:參與。
(7)蓋:承接連詞,表示推論原由。因:因襲,沿承。
(8)太清宮:唐代在京師建立的祭祀老子的廟觀。唐王朝李氏自稱為老子的后裔,高宗時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時命各地普建玄元皇帝廟,在京師者稱為“玄元宮”,后改名為“太清宮”。
(9)正祠:指列入朝廷議程的規定性祭祀活動。此處意謂當南郊祭天時,太清宮、太廟之“奏告”及諸神廟之“祭告”皆為臨時性的輔助祭祀,只有郊祀是按常規進行的正式典禮。
(10)天寶九載: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改“年”為“載”,至肅宗至德三載(758)復改“載”為“年”。
【譯文】
皇上親臨南郊祭天、太廟祭祖的典禮,寫在典冊上的禱祝文字都稱“恭薦歲事”。先到景靈宮薦享,稱之為“朝獻”;然后到太廟行祭,稱之為“朝饗”;最后才到南郊祭天。我在編集《南郊式》時,曾參與討論,每每懷疑這三項典禮的次序:如果以先祀者為尊,則祭天的郊祀不應在祭祖的廟祀之后;如果以后祀者為尊,則景靈宮之祀又不應在太廟之前。考察這種次序的由來,它原是有所因襲的。按唐朝的舊制,凡是祭祀上帝,則對眾多神廟都預先派遣使者祭告,只有太清宮、太廟的祭祀,皇帝才親自參加。所有典冊禱祝文字都稱:“定于某月某日,到某處行祭,不敢不禱告于神靈。”太清宮、太廟的祭祀稱為“奏告”,其余諸神廟稱為“祭告”,只有南郊之祀才是按規定進行的正式大典禮。至天寶九載,卻又下詔說:“所謂‘告’,本是在上位者對下屬談話的用詞。今后太清宮的祭禮應該稱為‘朝獻’,太廟的祭禮稱為‘朝饗’。”自此以后,“奏告”的名目就不用了,太清宮、太廟的典冊祝文遂皆與按規定進行的郊祀大禮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