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志(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梁滿倉譯注
- 2字
- 2021-01-19 17:31:12
前言
一
《人物志》是中國古代典籍名著之一。唐李德裕說:“余嘗覽《人物志》,觀其索隱精微,研幾玄妙,實天下奇才。”宋人阮逸說:“是書也,博而暢,辯而不肆,非眾說之流也。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龜鑒,士君子得之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傳之!媲夫良金美玉,籝櫝一啟,而觀者必知其寶也?!彼瓮跞≌f《人物志》:“修己者得知以自觀,用人者持之以照物,焉可廢諸!”明代鄭旻說《人物志》:“事核詞章,三代而下,善評人品者,莫或能逾之矣。”清人紀曉嵐說:“其書主于論辯人才,以外見之符,驗內藏之器,分別流品,研析疑似”,“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在現當代,人們對《人物志》的關注程度及評價,絲毫不亞于古人。湯用彤先生說,從《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學術雜取儒名法道諸家的特點,“故甚具歷史上之價值”。錢穆先生說:“我自己很喜歡劉劭此書,認為他提出‘平淡’二字,其中即有甚深修養功夫。在我年輕時讀《人物志》,至‘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聰明’一語,即深愛之,反復玩誦,每不忍釋;至今還時時玩味此語,彌感其意味無窮。”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施賴奧克將《人物志》翻成英文,取名為《人類能力的研究》,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近幾年來,市面上關于注釋整理《人物志》的書籍不下三四種。上述事例表明,《人物志》是一部值得我們去關注和了解的中國古代典籍。
關注和了解一部著作,首先應從它的作者入手。《人物志》的作者劉劭,字孔才,廣平郡邯鄲(治今河北邯鄲)人。建安年間,在郡府中做上計吏。在一次歲末進入京城洛陽向朝廷匯報地方政務時,上天給了他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當時朝廷太史發出了天象預報,說正月初一將有日食發生。正月初一是朝廷舉行大會之禮的日子,但根據當時制度,遇到日食應當停止舉行會禮。當時在場的數十人都主張廢朝卻會,只有劉劭持不同意見。他說,古代著名的太史,也有計算天時錯誤的時候,所以圣人提出不因為異常天象而廢朝禮,這是因為有時候災異之象會自動消失,有時候太史推算錯誤。他主張不要因為這個預報而廢卻朝禮,得到了當時正在負責上計工作的尚書令荀彧的贊同。結果是會禮如期舉行,日食也沒有發生。
這件事以后,劉劭是否被提拔到中央朝廷任職,由于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不得而知,但劉劭受到朝中權貴的重視是沒有疑問的。御史大夫郗慮就曾經有過征召劉劭出來做官的想法。郗慮是曹氏的黨羽,曹操忌恨孔融,郗慮就給孔融羅織罪名進行構陷。曹操欲廢獻帝伏皇后,郗慮就奉命率兵入宮逼殺。因此被從光祿勛提到御史大夫的位置。劉劭被這樣的權勢所看重,也預示著他仕途的前景光明。正在這個時候,卻又發生了郗慮被免官的事。然而這件事并沒有使劉劭的仕途發生逆轉,不久他就被任為太子舍人,又升遷為秘書郎。任太子舍人的經歷,使劉劭和太子曹丕有著密切的接觸,所以當曹丕登上帝位后,先后任用他為尚書郎和散騎侍郎。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即位,是為明帝。劉劭又先后任陳留太守、騎都尉、散騎常侍等職。不斷變化的各種任職,也給他多種才能的展示提供了各種舞臺。
劉劭有豐富的天文氣象知識,并善于用這些知識影響當時的禮儀制度,前述關于日食與朝會關系的論述即是一例。明帝景初二年(238),朝廷欲改祀太極中和之氣。劉劭不同意改祀,主張祀六宗之氣。他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六宗者,太極沖和之氣,為六氣之宗者也,《虞書》謂之六宗。”(《通典》卷四十四《禮典·吉禮》)劉劭的意見得到了眾人的支持并被采納。前一個是利用天文知識影響禮儀制度的事例,后一個則是用氣象知識影響禮儀制度的事例。
劉劭熟知古代的爵位制度。他曾著有《爵制》一書,此書現已亡佚,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部分文字,記述的是秦朝二十等爵位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二十等爵位的內容等等。文中對秦朝二十等爵位的記述十分清晰具體:一爵曰公士,二爵曰上造,三爵曰簪,四爵曰不更,五爵曰大夫,六爵為官大夫,七爵為公大夫,八爵為公乘,九爵為五大夫,十爵為左庶長,十一爵為右庶長,十二爵為左更,十三爵為中更,十四爵為右更,十五爵為少上造,十六爵為大上造,十七爵為駟車庶長,十八爵為大庶長,十九爵為關內侯,二十爵為列侯。從書名上看,《爵制》的全部內容不應當是僅僅記述秦代爵位制度,如果此書能夠完整保存下來,一定會為我們了解三國以前的爵位制度提供清晰的線索。但我們從保存下來的部分內容中,可以看出劉劭對古代爵位制度的熟知程度。
劉劭的法律知識對當時的法律制度建設也很有影響。他在《人物志》中對法家從人才分類角度進行定義,認為法家是建立法律制度使國強民富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劭也可以稱為法家,因為他在曹魏的法律制度建設方面有過作為。在他任騎都尉期間,與議郎庾嶷、荀詵等人制定科令,著《新律》十八篇。此外,《隋書·經籍志》中還著錄了劉劭所著的《律略論》、《法論》等書籍。
劉劭博覽群書,精通儒家經典。他在任散騎侍郎時,受魏文帝詔,把五經群書分類匯輯,編成《皇覽》一書。他還為儒家的經典《孝經》作過注。在他的晚年,在家專門執經講學?!度宋镏尽钒选澳軅魇ト酥畼I”作為儒學家的特征,從這個角度講,劉劭又具有儒學家的才能。
劉劭在任陳留(今河南開封)太守的時候,敦崇教化,受到百姓稱贊。《人物志》中把“能受一官之任”作為伎倆之才的特征之一,從這個角度講,劉劭又具有伎倆之才。
明帝青龍元年(233),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與南方的孫吳政權來往甚密,孫權派張彌、許晏等人帶著珍寶從海路出使遼東,冊封公孫淵為燕王。知道這個消息之后,曹魏政權有人主張出兵討伐遼東,劉劭卻反對這樣做。他認為當初袁紹的兒子袁尚被打敗后,投奔遼東。當時是公孫淵的父親公孫康執政,他把袁尚斬殺,將他的首級送來。這表明公孫淵的先世是忠于曹魏政權的。再說公孫淵是否接受了孫吳的冊封,還需要證實。歷史上明智的做法,當邊遠之人不服時,要用美德征服而不使用武力。應當對公孫淵采取寬緩策略,給他以自新的機會。后來公孫淵果然像公孫康一樣,殺了張彌、許晏等人,把他們的首級送來。還有一次,孫吳出兵圍攻合肥。當時駐守那里的曹軍正在輪番休息,兵力不足。駐守合肥的征東將軍滿寵一面上表朝廷,請求派兵增援,一面召集正在輪休的將士,主張待兵力集結后再對吳軍發動攻擊。劉劭分析這種形勢說,敵兵現在正處在士氣高漲的階段,滿寵如果以少于敵人的兵力發動攻擊,必定不能取勝。他采取等待兵力集結后再發動攻擊的做法是正確的,不會有所失??上扰汕膊奖迩?,精騎三千作為前鋒,張揚聲勢。騎兵到合肥以后,疏散隊形,多設旌旗鼓樂,在城下炫耀兵力,然后開到敵軍后面,做出阻斷他的歸路,截斷糧道的樣子。敵人聞聽支援大軍來到,又見到騎兵欲斷歸路,必然害怕逃走,這樣就可以收到不戰而勝的效果。劉劭的建議被明帝采納,而事情發展的結果也和劉劭所預料的一樣。《人物志》中把“遭變用權”作為智意家的特征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劭也具有智意家的才能。
魏明帝在位的時候,劉劭還寫過一些文學作品,見于記載的有《趙都賦》、《許都賦》、《洛都賦》,其中《趙都賦》深受明帝贊美。劉劭所寫的三賦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但我們仍可從《趙都賦》的一些片斷領略他的文采:“聲曜紛紜,澤浸宇內,元正三朝,莫不來屆。”“北連昭余,南屬呼池,西盼大陵,東結潦河。”(宋楊簡《慈湖詩傳》卷二十)著名史學家陳壽對劉劭的評價是“該覽學籍,文質周洽”?!度宋镏尽分邪选皩傥闹觥弊鳛槲恼录业奶卣髦?,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劭也具有文章家的才能。
劉劭在各方面所表現出的品格和才能,在夏侯惠的推薦劉劭的表章中有精彩的概括。當時魏明帝下詔博求眾賢,夏侯惠上表說:“臣私下看見常侍劉劭忠心耿耿,善于思考,擅長周密的謀劃,凡是他糅合古制而創立的制度,都源流宏遠。所以群臣上下都取自己和他相同的地方去斟酌比量。所以誠實的人佩服他的性情平和端正,清靜的人敬慕他的深沉恬靜為人謙讓,擅長文字之學的人欣賞他的推理詳盡而縝密,諳熟法律的人知道他的判斷準確沒有謬誤,善于思考的人了解他的思想深刻而堅定,愛好文學的人喜歡他的著論文章,制定制度的人看重他的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籌劃謀略的人贊美他的思想敏捷考慮精到。上面這些評論,都是這些人取與他們自己適合的長處而列舉劉劭的局部小節罷了。臣屢次聽到劉劭的清雅談論,觀覽他的深刻議論,和他相處的時間越長,敬佩他的時間越久,實在為朝廷有這樣的人才而感到驚訝。臣認為像他這樣的人,應當參贊朝政大事,向陛下出謀獻策,以使他和國道一起興盛,這樣的人才不是世間所常有的?!?/p>
從夏侯惠推薦劉劭的表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信息,一個是劉劭確實有多方面的才干,另一個是他和曹魏政權的關系。劉劭歷事魏武帝、文帝、明帝、齊王四朝,夏侯氏與曹氏的關系又非同一般,他對劉劭的評價如此之高,就連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也認為多溢美之詞,有點過分。不過這正反映了劉劭在政治上與曹魏政權的緊密關系。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在他的晚年,當司馬氏開始一步步地問鼎皇帝寶座時,劉劭為什么脫離政治,專以“執經講學”為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