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石聲漢譯注
- 2字
- 2021-03-03 17:06:31
卷二
黍穄第四
【題解】
4.1.1—4.1.5為本篇標題注。
本篇介紹了黍和穄這兩種糧食作物的性能,種植方法(時令、對土壤的要求、種子的用量等),田間管理,收獲時的注意事項等。黍,種實黏,今稱“黏糜子”或“黃米”。穄,現代叫糜子,是黍的別種,種實不黏(這與4.1.5崔寔的說法恰好相反)。4.8.3記述的黍孕穗時除去露水的方法與上篇的3.23.1所記的谷除霜露的辦法一致,在當時的確是簡單易行的巧妙辦法。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采用了30多條民謠諺語,它們生動簡潔,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精煉而極有價值。本篇關于黍和穄的收割時期,就引用了“穄青喉,黍折頭”。僅六個字,已將如何把握黍、穄的收割時機明白而肯定地概括無遺。
4.1.1 《爾雅》曰:“秬[1],黑黍。秠[2],一稃二米。”郭璞注云:“秠亦黑黍,但中米異耳。”
【注釋】
[1]秬(jù):黑黍。古人視為嘉谷。
[2]秠(pī):黑黍的一種,每個殼中有兩顆米。
【譯文】
4.1.1 《爾雅》:“秬,是黑黍。秠,是一個殼里有兩顆米的黍。”郭璞注解說:“秠也是黑黍,不過里面含的米不同。”
4.1.2 孔子曰:“黍可以為酒[3]。”
【注釋】
[3]孔子曰:“黍可以為酒”:這句與上面的《爾雅》郭注無關。因此,另作一節。今本《說文》“黍”字下引有這么一句,可能《齊民要術》這句原來也引自《說文》,本來該是“《說文》黍,禾屬而黏者也……孔子曰……”但后來傳鈔中有所脫漏。
【譯文】
4.1.2 孔子說:“黍可以作酒。”
4.1.3 《廣志》云:“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馬革大黑黍[4],有秬黍;有溫屯黃黍,有白黍。有‘芒’、‘燕鴿’之名[5]。”“穄,有赤、白、黑、青黃、燕鴿,凡五種。”
【注釋】
[4]馬革:是黑褐色的,用以形容該黍種。
[5](ōu)芒:黍種名。為何以這兩字命名,很費解。可能是成熟或播種很早的品種,所以借用甿神(句芒,古代“句”讀音與“
”極近似)為名;也可能它的芒是鉤曲的,所以叫做“鉤芒”,轉變成為“
芒”。燕鴿:黍種名。燕鴿黍大概是像燕與鴿,胸下有鮮明的白色。也有版本寫作“燕頜”,燕頜單指燕胸口的白色。
【譯文】
4.1.3 《廣志》說:“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又有馬革大黑黍,秬黍;有溫屯黃黍,有白黍。還有芒、燕鴿等等名稱。”“穄有赤、白、黑、青黃、燕鴿等,一共五種。”
4.1.4 案今俗有鴛鴦黍、白蠻黍、半夏黍;有驢皮穄。
【譯文】
4.1.4 案現今百姓中,有鴛鴦黍、白蠻黍、半夏黍、驢皮穄等名稱。
4.1.5 崔寔曰:“[6],黍之秫熟者,一名‘穄’也。”
【注釋】
[6](méi):即穄子。黍的一個變種,其子實不黏者。
【譯文】
4.1.5 崔寔說:“黏糯的黍稱為‘’,又叫做‘穄’。”
4.2.1 凡黍、穄田,新開荒為上;大豆底為次[7];谷底為下。
【注釋】
[7]底:相對于現在種下的作物,之前種植的作物稱“底”。大豆底,即前作是大豆。谷底,前作是小米。
【譯文】
4.2.1 種黍子、穄子的田,最好是新開的荒地;其次是大豆茬下的地;最差的是谷子茬下。
4.2.2 地必欲熟。再轉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種后,再勞為良。
【譯文】
4.2.2 黍子、穄子的地務必要耕得很均勻。轉兩遍才好;要是春天夏天耕開的地,下種之后,用勞摩上兩遍更合適。
4.2.3 一畝,用子四升。
【譯文】
4.2.3 一畝地,用四升種子。
4.2.4 三月上旬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五月上旬為下時。
【譯文】
4.2.4 三月上旬種,是最好的時令;四月上旬是中等時令;五月上旬是最遲的了。
4.3.1 夏種黍穄,與稙谷同時[8];非夏者,大率以椹赤為候。諺曰:“椹厘厘[9],種黍時。”
【注釋】
[8]稙(zhī)谷:早稻谷。“稙”是早禾。明鈔、金鈔同作“稙”,明清刻本多作“植”。“稙”是早禾,但釋文中卻譯為“遲谷子”;因《種谷第三》3.4.1講:二、三月種早谷,四、五月種遲谷,此處是講夏天種谷,應為“稙谷”或“遲谷”。故釋文中譯為“遲谷子。”
[9]椹厘厘:桑椹多且熟。
【譯文】
4.3.1 夏天種黍子、穄子,和遲谷子同一時節;不在夏天種,大概可以看桑椹發紅時種的為標準。俗話說:“桑椹厘厘,種黍之時。”
4.3.2 燥濕候黃場始章切[10]。種訖,不曳撻[11]。
【注釋】
[10]黃場(shānɡ):顯黃色的濕潤土壤。場,原寫作“”,現在寫作“墑”,即保有一定水分一定結構的土壤。
[11]曳撻(tà):即用“撻”拖過。
【譯文】
4.3.2 不管天干天濕,總以地下的黃色時為合適。種后,不要拖撻。
4.3.3 常記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凍樹”日,種之,萬不失一。“凍樹”者,凝霜封著木條也。假令月三日凍樹[12],還以月三日種黍(他皆仿此)。十月凍樹,宜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中黍;十二月凍樹,宜晚黍。若從十月至正月皆凍樹者,早晚黍悉宜也。
【注釋】
[12]假令月三日凍樹:假使某月初三那天,有了“凍樹”的情況。“凍樹”,原文小注中已有解釋。
【譯文】
4.3.3 常常記住十、十一、十二月(這三個月中)“凍樹”的日子,在“凍樹”的日子去下種,萬無一失。“凍樹”是霜凝結包裹著枝條的意思。假定今年是初三日凍樹,明年就在初三種黍子(其余類推)。十月凍樹,明年宜于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于中黍。十二月凍樹,宜晚黍。如果從十月到正月,每月都有凍樹的情形,早黍晚黍都合宜。
4.4.1 苗生隴平,即宜杷勞[13];鋤,三遍乃止;鋒而不耩[14]。苗晚耩,即多折也。
【注釋】
[13]杷勞:用勞杷平。
[14]鋒而不耩(jiǎnɡ):只鋒地,不要耩。鋒,此處用作動詞,用小而尖的手推犁去耕。耩,耕時犁不用“耳”。“耳”,指犁耳,裝在鏵或镵上方的鐵板,又稱犁“(bì)”,使被耕開的土壤破碎和翻轉。
【譯文】
4.4.1 苗長出和壟一樣高時,就要杷勞;鋤三遍就夠了;只鋒地,不要耩。耩得太遲,秧苗易折斷。
4.5.1 刈穄欲早,刈黍欲晚。穄,晚,多零落;黍,早,米不成。諺曰:“穄青喉[15],黍折頭[16]。”皆即濕踐[17]。久積則浥郁,燥踐多兜牟[18]。
【注釋】
[15]穄青喉:穄的穗基底和稈相接的部分,相當于頸或喉的地方,還保有青綠色。這時就要收割。
[16]黍折頭:黍的穗要重而彎曲下垂了,這時才能收割。
[17]即濕踐:趁濕時立即脫粒。踐,從莊稼上將成熟子粒壓下來。
[18]久積則浥郁,燥踐多兜牟:趁濕脫下的籽粒積堆過久就會郁壞。因沾濕后不通風,濕熱不大容易散出,容易引起霉壞,因而有顏色氣味發生改變的情形,稱為“裛壞”。《齊民要術》中“浥”“裛”常混用。太干后再脫粒,則外殼容易和種仁脫離,輥壓時會脫出許多空殼,種仁也有被壓碎的情形。兜牟,空殼。從前多寫作“兜鍪”,更古稱為“冑”,即避箭的帽子,一般稱為“盔頭”。
【譯文】
4.5.1 穄子收割要早,黍子要晚。穄子割得晚,種實就會先落掉一些;黍子割得太早,米還沒有成熟。俗話說:“穄青喉,黍折頭。”都要趁濕時輥壓下種實來。割回后堆積得久一點,就會漚壞;干了,再脫粒,就會有很多護穎罩在谷粒頂上脫不下來。
4.5.2 穄,踐訖即蒸而裛于刧切之[19]。不蒸者難舂,米碎,至春土臭。蒸則易舂,米堅,香氣經夏不歇也。黍,宜曬之令燥。濕聚則郁。
【注釋】
[19]蒸而裛(yì)之:是蒸后,沾濕后不通風而保溫的情形。
【譯文】
4.5.2 穄子脫粒下來之后,立刻蒸一遍,趁濕熱時密封收藏。不蒸過,將來難舂,米容易碎,到明年春天,發出像泥土一樣的氣味(放線菌生長的結果)。蒸過,容易舂,米粒緊實,經過明年夏天還是香的。黍子則要曬干。濕時收藏就悶壞了。
4.6.1 凡黍,黏者收薄;穄味美者,亦收薄,難舂。
【譯文】
4.6.1 黍子中,黏的收成都較低;穄子,味道好的,收成也低,而且難舂。
4.7.1 《雜陰陽書》曰:“黍生于榆;六十日,秀;秀后,四十日成。黍生于巳,壯于酉,長于戌,老于亥,死于丑,惡于丙、午,忌于丑、寅、卯。穄,忌于未、寅。”
【譯文】
4.7.1 《雜陰陽書》說:“黍在榆出葉時生出,生出后六十天孕穗;孕穗后四十天成熟。黍子生日是巳,壯日是酉,長日是戌,老日是亥,死日是丑,丙和午是惡日,丑、寅、卯是忌日。穄子的忌日是未和寅。”
4.7.2 《孝經援神契》云[20]:“黑墳,宜黍、麥。”
【注釋】
[20]《孝經援神契》:書名。漢代人所作的《孝經緯》的一種。
【譯文】
4.7.2 《孝經援神契》說:“黑色的墳壤,宜于種黍和麥。”
4.7.3 《尚書考靈曜》云[21]:“夏,火星昏中[22],可以種黍、菽。”火,東方蒼龍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菽,大豆也。
【注釋】
[21]《尚書考靈曜(yào)》:《尚書緯》的一種,漢代人混合神學附會儒家經義的書,已亡佚。
[22]夏,火星昏中:夏天,火星在黃昏(日落星出)時,就在天空正中。按:在古代以及現在,許多老農,都能按星宿在天空運轉的位置,說明季節早晚。例如現在關中老農都認為“參端”(參星在天空正中)時種冬小麥最合適。
【譯文】
4.7.3 《尚書考靈曜》說:“夏天大火星在黃昏時當頂,這時可以種黍子和大豆。”“大火”是東方蒼龍的星宿;四月中,在黃昏時當頂,位置在南方。菽是大豆。
4.8.1 氾勝之曰[23]:“黍者,暑也;種者必待暑[24]。先夏至二十日[25],此時有雨,強土可種黍;諺曰:“前十鴟張,后十羌襄[26],欲得黍,近我傍。”“我傍”謂近夏至也,蓋可以種晚黍也。一畝,三升。”
【注釋】
[23]氾勝之:我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山東曹縣人,漢成帝時為議郎,曾教田三輔,后徙為御史。所著《氾勝之書》總結黃河流域旱地農業耕作技術,至今仍極有價值。
[24]種者必待暑:種黍,一定要等到暑天。
[25]二:《齊民要術》各本作“二”,《初學記》作“三”。按夏至前三十日是小滿,種黍還嫌太早。應是“二”。
[26]前十鴟(chī)張,后十羌襄:早十天,太囂張;遲十天,太匆忙。鴟張,過分夸大、囂張。羌襄,懷疑是字音相近似的“劻勷”,即窘迫過分。“前十”是夏至前十日,“后十”是夏至后十日。
【譯文】
4.8.1 氾勝之說:“‘黍’帶有‘暑’的意義;種黍,一定要等到暑天。夏至之前二十日,這時如果有雨,‘強土’可以種黍了;俗話說:“早十天,太囂張;遲十天,太匆忙!想要黍子收成好,盡量向我靠。”“向我靠”是說靠近夏至;靠近夏至,可以種晚黍。每畝地,用三升種。”
4.8.2 “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傷[27],無實。”
【注釋】
[27]心傷:花序受傷。
【譯文】
4.8.2 “黍的花序沒有抽出以前,如果被雨水灌進了苗心,花序受傷,就不能結實。”
4.8.3 “黍心初生,畏天露。令兩人對持長索,搜去其露[28],日出乃止。”
【注釋】
[28]搜:和“概括”意義相似。(見概:平著蕩去、括去。用升斗斛等量器,量干燥物件如糧食、果實等時,要用一個小器具,把量器口上的“堆尖”括去。這一個小器具,就稱為“概”。湖南稱為“蕩扒子”。用概來括平的動作,就是“概括”。)
【譯文】
4.8.3 “黍孕穗時怕露水。教兩個人相對牽一條長索,括去黍心上的露水,等太陽出來再停止。”
4.8.4 “凡種黍,覆土,鋤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案:疏黍雖科,而米黃,又多減及空。今穊雖不科,而米白,且均熟不減,更勝疏者。氾氏云:“欲疏于禾”,其義未聞[29]。
【注釋】
[29]“氾氏云”三句:“氾勝之所謂‘要比禾稀’,道理沒有聽見過”。這是賈思勰的按語。賈思勰就他個人的經驗,主張小黍和谷子應當同等密植,批判氾勝之黍“欲疏于禾”的主張。但氾勝之是就西北干旱地區說的;賈思勰的經驗,可能只是山東西部的情況。是否環境同,處理各別,應當研究。
【譯文】
4.8.4 “種黍時,培土,鋤草等操作,都和谷子相同。黍子要比禾稀。”案:稀植的黍子,科雖然大些,但米是黃的,而且不飽滿以及全空的顆粒多。現在密植,科叢雖然小些,但米色白,而且顆粒成熟均勻,內容飽滿,比稀植的好。氾勝之所謂“要比禾稀”,道理沒有聽見過。
4.9.1 崔氏曰:“四月蠶入簇時,雨降,可種黍、禾[30],謂之上時。”“夏至先后各二日,可種黍。”
【注釋】
[30]“四月蠶”至“可種黍”:出自崔寔的《四民月令》。按:“氏”字可能應作“寔”字或作“寔《四民月令》”五字。
【譯文】
4.9.1 崔寔說:“四月蠶入簇上山結繭時,有雨,可以種黍子和谷子,這是最好的時令。”“夏至前兩天和后兩天,可以種黍子。”
4.9.2 “蟲食李者,黍貴也[31]。”
【注釋】
[31]蟲食李者,黍貴也:這一句與《四民月令》無關,可能仍是引自《雜陰陽書》的。
【譯文】
4.9.2 “蟲吃傷李,今年黍子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