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一

本議第一

【題解】

本篇題為“本議”,記載鹽鐵會議所討論的基本議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平準政策,在全書中屬于綱領性的篇章。辯論雙方都旗幟鮮明地提出各自的觀點以及基本論據。文學認為,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等經濟舉措與民爭利,導致社會風氣敗壞,希望朝廷廢除這些經濟政策。大夫指出,鹽鐵官營是朝廷為解決征討匈奴費用而采取的經濟政策,如果廢除,就會導致邊境軍費不足。而實施均輸、平準,則是為了“平萬物而便百姓”。文學對此提出反駁,認為朝廷應該運用文教和德化的方法來感化遠方異族,而不能訴諸武力。朝廷的均輸平準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了官吏強征賤買、因壟斷而導致物價飛漲、奸商囤積居奇等弊端,并未帶來均衡勞逸、方便貢輸的好處。從本篇中可以看出論辯雙方的基本觀點。

惟始元六年(1),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2)。問民間所疾苦。

【注釋】

(1)惟:發語詞。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始元,漢昭帝劉弗陵年號,公元前86年—前81年。

(2)詔書:皇帝發布的文告。丞相:當時丞相是田千秋。御史:此處指御史大夫桑弘羊。御史大夫之職為秦置,位次于丞相,掌管彈劾糾察及圖籍秘書。漢代御史大夫相當于皇帝秘書長,履行副丞相職務,負責監察。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西漢合稱三公。賢良: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漢書·董仲舒傳》:“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賢良被舉薦到朝廷之后,還只是后備官員,履行“直言極諫”責任,略似后代的拾遺、補闕,待到皇帝策問之后,才授以實職。文學:也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指精通文獻經典的人。

【譯文】

漢昭帝始元六年,皇帝頒布詔書,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與朝廷所察舉的賢良、文學進行討論,詢問民間疾苦。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廣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開仁義(4),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5),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樸(6),成貪鄙之化(7)。是以百姓就本者寡(8),趨末者眾(9)。夫文繁則質衰(10),末盛則本虧(11)。末修則民淫(12),本修則民愨(13)。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生。愿罷鹽鐵、酒榷、均輸(14),所以進本退末(15),廣利農業,便也(16)。”

【注釋】

(1)竊聞:私下聽說。這是古人發表議論時的自謙之詞。

(2)淫佚:放蕩。佚,通“逸”。原:同“源”。

(3)廣:推廣。端:開端,源頭。

(4)抑末利:抑制利益。儒家以道德仁義為重,視工商利益為末事。開:開辟,拓展。

(5)郡國:秦朝廢除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漢代郡縣制與分封制并行,故有各郡縣和諸侯國。鹽鐵:元狩四年(前119),漢朝實行鹽鐵官營。酒榷(què):天漢三年(前98),漢朝實行酒業官營,禁止私人經營。均輸:元鼎二年(前115),漢朝實行均輸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均輸官,掌管物資的收購和運輸,調劑有無,平抑物價,防止私商牟取暴利。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都是漢武帝為解決財政困難而采取的經濟政策。

(6)散:分散,破壞。敦厚:敦樸忠厚。樸:本質天性。

(7)貪鄙:貪婪卑鄙。化:風尚,風習。

(8)就本:指從事農業根本,與工商末業相對。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故視農業為根本。

(9)趨末:追逐工商末利。

(10)文繁:形式繁華。質衰:內在本質衰敗。

(11)末盛:追逐工商末利風氣盛行。本虧:農業根本受到損害。

(12)末修:工商末利得到加強。民淫:民風奢侈。

(13)本修:農業得到加強。民愨(què):民風誠實。

(14)罷:廢除。

(15)進本退末:推進農業根本,抑退工商末業。

(16)便:適當。

【譯文】

文學說:“我私下聽說治民的方法,在于防堵驕奢淫逸的源頭,拓廣道德的端緒,抑制工商末利,開辟仁義之途,不要以利益示民,這樣道德教化才可以興盛,風俗才可以移易。如今各郡和諸侯國都有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官署,與老百姓爭利益。這樣做會破壞老百姓敦樸忠厚的自然天性,形成貪婪卑鄙的風氣。所以老百姓從事農業根本的人少,追逐工商末利的人多。形式繁華就會導致內在本質衰敗,逐利風氣盛行就會使農業根本受到損害。工商末利得到加強就會帶來民風奢侈,農業得到加強就會使民風變得誠實。民風誠實就會財用豐足,民風奢侈就會產生饑寒。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官署,這是用來推進農業根本、抑退工商末利的方法,對于推廣發展農業,是適當的。”

大夫曰(1):“匈奴背叛不臣(2),數為寇暴于邊鄙(3),備之則勞中國之士(4),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5),苦為虜所系獲也(6),故修障塞(7),飭烽燧(8),屯戍以備之(9)。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10),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11),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12),外乏執備之用(13),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14),將何以贍之(15)?罷之,不便也。”

【注釋】

(1)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下“大夫”均指桑弘羊。

(2)匈奴:北方少數民族,長期構成漢家外患。不臣:不愿向漢家臣服。

(3)數:屢次。寇暴:侵犯。邊鄙:邊境。

(4)備:防備。中國:中央之國,本指中原地區,此處指漢朝統治區域。

(5)先帝:指漢武帝劉徹。哀:憐憫。邊人:邊境民眾。久患:長期遭受匈奴侵擾禍患。

(6)虜:對匈奴蔑稱。系獲:俘虜。

(7)修障塞:修筑邊境屏障要塞。障,邊塞城堡。塞,邊境險要之處。

(8)飭:修整。烽燧(suì):烽煙燧火。

(9)屯戍:屯田戍守。漢代實行屯田制,讓士兵在駐兵地區開墾荒地,士卒無事種田,有事打仗,所獲產品用作軍隊給養。

(10)興鹽鐵:興辦鹽鐵官營。

(11)蕃貨:增加貨物。長(zhǎnɡ)財:增長財用。

(12)府庫:指國庫。

(13)執備:守備。

(14)備塞:守備邊塞。乘城:登城防守。乘,登。

(15)贍:供給。

【譯文】

大夫說:“匈奴背叛漢家,不愿臣服,屢次侵犯邊境。如果防備匈奴入侵,就會勞苦中國將士;如果不加防備,匈奴就會侵犯不止。已故武帝同情邊境民眾長期遭受匈奴禍患,苦于邊民被匈奴所俘虜,因此修筑邊境屏障要塞,修整烽煙燧火,派將士在邊疆屯田戍守來防備匈奴。邊防用度不足,因而才興辦鹽鐵官營,設立酒類專賣,設置均輸官署,以此增加財貨,增長財富,補助邊防費用。現在文學想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官署,這樣對內會導致國庫空虛,對外造成守備用度缺乏,使那些守衛邊塞、登城防守將士挨饑受寒,朝廷拿什么來供給邊防將士呢?廢除鹽鐵官營,是不妥當的。”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1)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2)。畜仁義以風之(3),廣德行以懷之(4)。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5),善戰者不師(6),善師者不陣(7)。修之于廟堂(8),而折沖還師(9)。王者行仁政,無敵于天下,惡用費哉?”

【注釋】

(1)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見于《論語·季氏》。國,諸侯國。家,卿大夫采邑。貧,指人民財用缺乏。寡,指人口因逃亡而稀少。

(2)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見于《荀子·大略》。天子不談論財富多少,諸侯不談論利和害,大夫不談論得和失。

(3)畜:通“蓄”,蓄積,培養。風:教化。

(4)廣:推廣。懷:安撫。

(5)善克:善于取勝。不戰:不用戰斗。《春秋穀梁傳·莊公八年》:“善為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6)不師:不用軍隊。

(7)善師:善于用兵。不陣:不用陣法。

(8)修:修明政治。廟堂:本指宗廟,古代軍事大事多在君主宗廟中議定,此處指朝廷。《呂氏春秋·召類》:“孔子聞之曰:‘夫修之于廟堂之上,而折沖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

(9)折沖:使敵人的戰車折回去。沖,戰車。還師:迫使敵人退兵。

【譯文】

文學說:“孔子說過:‘有國的諸侯和有采邑的卿大夫,不怕民眾財用不足而怕財富不平均,不怕國家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此天子不談論財富多與少,諸侯不談論利與害,大夫不談論得與失。培養仁義來進行教化,推廣德行來進行安撫。所以近處的民眾親近歸附,遠方的民眾心悅誠服。因此善于取勝的人不必戰斗,善于戰斗的人不需要軍隊,善于用兵的人不用陣法。在朝廷修明政治,就使敵人返車退兵。圣王推行仁政,天下無敵,哪里用得著軍費呢?”

大夫曰:“匈奴桀黠(1),擅恣入塞(2),犯厲中國(3),殺伐郡縣、朔方都尉(4),甚悖逆不軌(5),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6),哀元元之未贍(7),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8)。縱難被堅執銳(9),有北面復匈奴之志(10),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11),損武略,無憂邊之心,于其義未便也(12)。”

【注釋】

(1)桀黠(xiá):兇暴狡猾。

(2)擅恣:任意,肆意。入塞:進入中國邊塞之內。

(3)犯厲:侵犯,侵害。

(4)殺伐:危害。朔方:漢武帝所立郡名。郡治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西北。都尉:武官。

(5)悖逆:叛逆。不軌:不法。

(6)陛下:指漢昭帝劉弗陵。垂:施予,賜給。

(7)元元:老百姓。贍:富足。

(8)暴:暴露。

(9)縱難:既不能。難,原作“然”,據楊樹達說校改。被堅執銳:身穿堅固鎧甲,手執銳利武器。

(10)復:報復,反擊。

(11)擾邊用:損害邊防費用。擾,原作“憂”,據王利器說校改。

(12)義:道義。

【譯文】

大夫說:“匈奴兇暴狡猾,恣意入侵中國邊塞,侵犯中國,殺害郡縣、朔方都尉,行為十分叛逆,圖謀不軌,早就應該對匈奴進行誅討了。當今皇上施予大恩大惠,憐憫老百姓不夠富足,不忍心讓士大夫暴尸原野。你們這些讀書人既然不能身被堅甲,手執銳利的武器,沒有北面報復匈奴的壯志,又想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官署,擾亂邊防費用,損害軍事戰略,沒有擔憂邊防之心,這在道義上是不妥當的。”

文學曰:“古者,貴以德而賤用兵。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1)今廢道德而任兵革(2),興師而伐之,屯戍而備之,暴兵露師(3),以支久長(4),轉輸糧食無已(5),使邊境之士饑寒于外,百姓勞苦于內。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6),非長策也(7)。故以罷之為便也。”

【注釋】

(1)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見于《論語·季氏》。文德,文教德化。來,指自動前來歸附。安,安撫。

(2)任兵革:使用武力。兵,兵器。革,鎧甲。

(3)暴兵露師:將軍隊暴露在邊塞原野。

(4)支:支撐。久長:長期征戰。

(5)轉輸:從陸路運輸。無已:沒有休止。

(6)張利官:設置牟利官吏,指漢朝的鹽官、鐵官、均輸官、平準官等。張,張設。

(7)長策:長久之策。

【譯文】

文學曰:“古時候,重視以德服人,輕視用武力征服。孔子說:‘遠方民眾如果不歸服,那么就應該修治文教德化,使遠方民眾自動前來歸附。對已經來朝歸附的,那就要安撫他們。’如今廢除道德感化而使用武力,發動軍隊進行討伐,屯田戍守而加以防備,使軍隊暴露在邊塞原野,以此支撐長期征戰,向前線運輸糧食無休無止,在外導致邊境將士挨饑受寒,在內使百姓勤勞受苦。興辦鹽鐵官營,設置均輸等牟利官吏來供給軍費,這不是長久之策。因此還是以廢除鹽鐵官營為妥。”

大夫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1),通有無之用(2),市朝以一其求(3),致士民(4),聚萬貨(5),農商工師各得所欲(6),交易而退(7)。《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8)故工不出(9),則農用乏(10);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11);寶貨絕,則財用匱(12)。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13)。罷之,不便也。”

【注釋】

(1)開本末之途:開辟農業之本和工商之末的途徑。

(2)通有無之用:互通物產的有無。

(3)市朝:集市。一其求:統一調劑社會需求。

(4)致士民:招致士人和平民。

(5)聚萬貨:聚集各種貨物。

(6)農:農民。商:商人。工:工匠。師:軍隊。

(7)交易而退:互相交換之后各自回家。

(8)通其變,使民不倦:見于《周易·系辭下》。通其變,會通變化。倦,厭倦。

(9)出:生產。

(10)乏:原作“乖”,據盧文弨說校改。

(11)殖:繁殖,增產。

(12)匱(kuì):匱乏。

(13)通委財:交流積壓的貨物。委,積壓。調緩急:調劑急需。

【譯文】

大夫說:“古代建立國家,開辟農業之本和工商之末的途徑,互通物產的有無,設立集市,統一調劑民眾各種需求,招致士人和平民,聚集各種貨物,農夫、商賈、工匠、軍人各得所求,互相交換之后各自回家。《周易·系辭下》說:‘會通變化,使民眾不會厭倦。’因而工匠不生產,就會導致農用器具缺乏;商人不開店,就會導致貨物斷絕。農用器具缺乏,糧食就不能增產;貨物斷絕,財用就會匱乏。因此,鹽鐵官營、均輸官署,是用來溝通交流積壓的貨物、調劑緩急的手段。廢除它們,這是不妥當的。”

文學曰:“夫導民以德(1),則民歸厚(2);示民以利,則民俗薄。俗薄則背義而趨利,趨利則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3)。老子曰:‘貧國若有余。’(4)非多財也,嗜欲眾而民躁也(5)。是以王者崇本退末(6),以禮義防民欲,實菽粟貨財(7)。市商不通無用之物(8),工不作無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滯(9),工所以備器械,非治國之本務也。”

【注釋】

(1)導:引導。

(2)歸厚:歸于純厚。

(3)交于道而接于市:在道路、集市上交接。

(4)貧國若有余:今本《老子》中沒有此語。若有余,似乎財富有余。

(5)嗜欲眾:欲望眾多。民躁:民眾浮躁。

(6)崇本退末:即重農抑商。

(7)實菽粟貨財:充實糧食和貨物。菽,豆類總稱。粟,谷類總稱。

(8)通:販賣。

(9)通郁滯:交流積壓的貨物。

【譯文】

文學說:“以道德引導民眾,那么民風就會歸于淳厚;以利益誘導民眾,民俗就會澆薄。民俗澆薄,民眾就會違背道義而追逐利益;如果以追逐利益為目標,那么老百姓就會在道路、集市上交接。老子說:‘貧窮的國家似乎財富有余。’其實并不是貧窮國家擁有很多財富,而是民眾欲望眾多,民眾浮躁。所以,圣王重農抑商,用禮義來節制民眾欲望,充實糧食與貨物。在集市上,商人不販賣無用的商品,工匠不制作無用的器具。因此,商人可以交流積壓的貨物,工匠可以準備器械,但工商不是治國的根本要務。”

大夫曰:“管子云:‘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備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于財者,商工不備也。’(1)隴、蜀之丹漆旄羽(2),荊、揚之皮革骨象(3),江南之柟梓竹箭(4),燕、齊之魚鹽旃裘(5),兗、豫之漆絲(6),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為舟楫之用(7),以通川谷,服牛駕馬(8),以達陵陸(9);致遠窮深(10),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11)。是以先帝建鐵官以贍農用,開均輸以足民財;鹽鐵、均輸,萬民所載仰而取給者(12),罷之,不便也。”

【注釋】

(1)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備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于財者,商工不備也:今本《管子》中沒有此語。管子,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春秋前期齊國國相,杰出政治家,輔佐齊桓公稱霸。今本《管子》中收集了一些管仲言論,但不是管仲本人之作。

(2)隴:漢代隴西郡,在今甘肅一帶。蜀:漢代蜀郡,在今四川一帶。丹:朱砂。漆:油漆。旄(máo):牦牛尾。羽:鳥羽。

(3)荊:荊州,在今湖北一帶。揚:揚州,在今安徽、江蘇一帶。皮:獸皮。骨:獸骨。象:象牙。

(4)柟(nán):同“楠”,楠樹,一種珍貴木材。梓(zǐ):梓樹。箭:箭竹,可作箭桿。

(5)燕:先秦諸侯國名,在今河北北部一帶。齊:先秦諸侯國名,在今山東北部一帶。旃(zhān):通“氈”,氈子。裘:皮襖。

(6)兗(yǎn):兗州,上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南部和河南東部。豫:豫州,上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一帶。(chī):細葛布。纻(zhù):纻麻織成的布。

(7)楫(jí):船槳。

(8)服:駕。

(9)陵:丘陵。陸:平地,平原。

(10)致遠:到達遠方。窮深:窮盡深處。

(11)交庶物:交換各種貨物。

(12)載仰:依賴。取給:取得給養。

【譯文】

大夫說:“管子說過:‘國家有肥沃原野的豐饒,而民眾卻不能吃飽,原因是農具器械不完備。國家有山林河海的貨物,而民眾卻沒有錢財,原因是商業和工匠不完備。’隴西郡、蜀郡的朱砂、油漆、旄牛尾、鳥羽,荊州、揚州的皮革、獸骨、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竹子、箭竹,燕、齊的魚、鹽、毛氈、皮襖,兗州、豫州的油漆、絲綢、細葛布、纻麻布,這些都是養育生者、葬送死者的必需品,要依靠商人來搞活流通,依靠工匠制成器具。因此上古圣人制作了舟船、船槳,通行于大川河谷,駕馭牛馬,到達丘陵平原;到達遠方,窮盡深處,用來交換各種貨物,從而便利百姓。所以,已故武帝設立鹽鐵官員,以便滿足農業生產之用,開創均輸來滿足民眾對財物的需求。鹽鐵官營和均輸政策,為萬民所依賴,是民眾取得給養的來源。廢除它們,是不妥當的。”

文學曰:“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1);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于財者,不務民用而淫巧眾也(2)。故川源不能實漏卮(3),山海不能贍溪壑(4)。是以盤庚萃居(5),舜藏黃金(6),高帝禁商賈不得仕宦(7),所以遏貪鄙之俗,而醇至誠之風也(8)。排困市井(9),防塞利門(10),而民猶為非也,況上之為利乎?《傳》曰:‘諸侯好利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士貪,士貪則庶人盜。’(11)是開利孔為民罪梯也(12)。”

【注釋】

(1)本業荒:農業荒廢。

(2)淫巧眾:過于精巧的奢侈品太多。

(3)川源:大河的水源。漏卮(zhī):漏酒杯。

(4)贍溪壑:填不滿溪谷溝壑。

(5)盤庚萃(cuì)居:盤庚聚眾而居。盤庚,第二十代商王,由奄遷殷。

(6)舜藏黃金:《淮南子·泰族訓》:“故舜深藏黃金于嶄巖之山,所以塞貪鄙之心也。”舜,上古五帝之一。

(7)高帝禁商賈不得仕宦:《史記·平準書》:“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高帝,漢高祖劉邦。

(8)醇:淳化。

(9)排困:排斥,抑制。市井:本指市場,這里指商人。

(10)防塞利門:堵塞求利的門路。

(11)諸侯好利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士貪,士貪則庶人盜:《說苑·貴德》:“故天子好利則諸侯貪,諸侯貪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庶人盜。”傳,解釋經典的書。鄙,貪鄙。庶人,老百姓。

(12)開利孔:打開求利洞口。為民罪梯:為民眾設置犯罪的階梯。

【譯文】

文學說:“國家有肥沃原野的豐饒而民眾卻吃不飽的原因,是工商業興盛而農業荒廢;國家有山林河海的貨物而民眾卻錢財不足的原因,是不追求民眾實用,過于精巧的奢侈品太多。因此大河裝不滿漏酒杯,山海貨物填不滿溪谷溝壑。因而商王盤庚聚民而居,帝舜深藏黃金,高祖皇帝禁止商人做官,都是用來遏止貪婪卑鄙風俗,培養最為誠實的民風。排斥市井商賈,堵塞利益之門,而民眾尚且為非作歹,何況在上位的官員親身牟利呢?傳記說:‘如果諸侯愛好利益,那么大夫就會貪鄙;如果大夫貪鄙,那么士人就會貪婪;如果士人貪婪,那么庶人就會偷盜。’這是打開求利洞口,為民眾設置犯罪的階梯。”

大夫曰:“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方物貢輸(1),往來煩雜,物多苦惡(2),或不償其費(3)。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4),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開委府于京師(5),以籠貨物(6)。賤即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7),商賈無所貿利(8),故曰平準(9)。平準則民不失職(10),均輸則民齊勞逸(11)。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12),非開利孔而為民罪梯者也。”

【注釋】

(1)方物:地方特產。貢輸:進貢運輸到京師。

(2)苦惡:質量低劣。

(3)不償其費:不夠支付運輸費用。

(4)置輸官:設置均輸官員。相給運:相互供給運送。

(5)委府:儲積物資的倉庫。

(6)籠:統一由國家掌管。

(7)縣官:朝廷,官府。實:實物。

(8)貿利:牟取暴利。

(9)平準:平衡物價。漢代實施平準政策,朝廷設置平準官,貨物市價低了就買進,市價太高就拋出存貨以降低市價,商人不得牟取暴利。

(10)失職:失業,失所。

(11)齊勞逸:均衡勞逸。

(12)平萬物:平抑各種物價。

【譯文】

大夫說:“以前,各郡和諸侯國諸侯都以其地方特產向中央王朝進貢運輸,你往我來,十分麻煩雜亂,貨物大多質量低劣,有些貨物價值甚至不夠支付運輸費用。因此各郡和諸侯國設置運輸官員,以便相互供給運送,而有利于遠方的進貢,因此叫做‘均輸’。在首都開設倉庫,以便于統一掌管天下貨物。物價便宜就買進,物價昂貴就賣出。所以朝廷掌管實物,商賈無法從中牟取暴利,因此叫做‘平準’。推行平準政策,民眾就不會失職;實施均輸,民眾就會均衡勞逸。因此推行平準、均輸政策,是用來平抑各種貨物價格而便利百姓,并不是打開求利洞口,為民眾設置犯罪的階梯。”

文學曰:“古者之賦稅于民也(1),因其所工(2),不求所拙(3)。農人納其獲(4),女工效其功(5)。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6)。間者(7),郡國或令民作布絮(8),吏恣留難(9),與之為市(10)。吏之所入(11),非獨齊、阿之縑(12),蜀、漢之布也(13),亦民間之所為耳(14)。行奸賣平(15),農民重苦(16),女工再稅(17),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18),闔門擅市(19),則萬物并收(20)。萬物并收,則物騰躍(21)。騰躍,則商賈侔利(22)。自市(23),則吏容奸(24)。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25),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26),未見準之平也。蓋古之均輸(27),所以齊勞逸而便貢輸,非以為利而賈萬物也(28)。”

【注釋】

(1)賦稅:征稅。

(2)因:依據。工:工巧,擅長。

(3)拙:不擅長。

(4)獲:農產品。

(5)女工:婦女。效:呈現。功:紡織品或手工制品。

(6)便:滿足。上求:官府需求。

(7)間者:近來。

(8)布:布匹。絮:棉絮。

(9)恣留難:任意刁難。

(10)與之為市:與他們做交易。

(11)入:征收。

(12)阿:今山東東阿。原作“陶”,據洪頤煊說校改。齊、阿是盛產絲綢之地。縑(jiān):細絹。

(13)漢:今陜西漢中一帶地區。布:麻布。

(14)民間之所為:指民間生產的其他產品。

(15)行奸:用欺詐的手段。賣平:低價收購。

(16)重(chónɡ)苦:遭受雙重痛苦。賤賣自家的貨物,以滿足官府需求,這是一重痛苦;官府低價收購,這是二重痛苦。

(17)再稅:再次納稅。

(18)猥發:亂發號令。

(19)闔(hé)門擅市:關閉城門,壟斷市場。

(20)萬物并收:各種貨物都收購。

(21)騰躍:飛漲。

(22)侔:謀取。

(23)自市:官吏自己經商。

(24)容奸:包容奸商。

(25)吏:原作“而”,據王利器說校改。急:指市場缺貨。

(26)輕賈:不法商人。奸吏:狡猾官吏。

(27)古之均輸:均輸是西漢經濟政策,古代沒有均輸。

(28)賈:倒賣。

【譯文】

文學說:“古時候向民眾征稅,是根據他們所擅長生產的產品進行征收,不強征他們所不擅長生產的產品。農民交納農產品,婦女交納紡織品或手工制品。如今官府不去征收他們擅長生產的產品,卻強征他們所沒有的產品。為此老百姓只好賤賣自家的貨物,以滿足官府需求。近來,有的郡和諸侯國命令民眾制作布匹棉絮,官吏肆意刁難,與他們做交易。官吏所征收的產品,不僅有齊、阿的細絹,蜀、漢的麻布,也包括民間所生產的其他產品。官吏用欺詐的手段低價買進民眾產品,農民遭受雙重痛苦,女工再次交稅,我們沒有看到官府運輸帶來什么平均的好處。官府亂發號令,關閉城門,壟斷市場,各種貨物都要收購。各種貨物都收購,就導致物價飛漲。物價飛漲,就使商人牟取暴利。官吏自己經營,就會使官吏包容奸商。豪強富商囤積居奇,等待貨物缺乏,不法商人和狡猾官吏低價收購,高價賣出,我們也沒有看到什么物價平衡的好處。古代的均輸,是用來均衡勞逸,方便進貢運輸,并不是為牟利而倒賣各種貨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江县| 通江县| 肥东县| 同江市| 青龙| 渭南市| 永嘉县| 南皮县| 仙桃市| 钟祥市| 防城港市| 吴桥县| 沐川县| 成都市| 咸丰县| 门头沟区| 黄平县| 拉萨市| 镇康县| 吴川市| 利辛县| 嵊泗县| 井陉县| 梁河县| 穆棱市| 迭部县| 广平县| 屏东市| 博白县| 曲松县| 固安县| 敦化市| 洪湖市| 玉环县| 出国| 甘孜县| 遂溪县| 昌黎县| 休宁县| 咸丰县|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