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輕重第十四

【題解】

漢武帝時期為了充實國庫,采用桑弘羊、東郭咸陽、孔僅等人提出的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等經濟政策,這些政策繼承并發展了此前的輕重思想。本篇就如何評價漢武帝時期經濟政策展開辯論。御史認為,漢武帝政策開辟山林川澤的財利,各種貨物越來越豐富,朝廷經費充足,民眾生活不再困乏,農業根本和工商末業共同獲利,上上下下都很富足。同時,這些政策可以抑制豪強,縮小貧富差距。文學則認為,禮義是立國的根基,而權勢財利是為政的殘賊,不推崇仁義就無法教化民眾,不大力務農就無法使國家富強。實施這些政策的結果,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根本起不到平均財富的作用。朝廷將國家財富用于開拓邊境,導致中原民眾為徭役所困苦,邊境民眾則苦于戍守防御,實在看不到鹽鐵官營給民眾帶來什么福利。

御史進曰:“昔太公封于營丘(1),辟草萊而居焉(2)。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3),極女工之巧(4)。是以鄰國交于齊,財畜貨殖(5),世為強國。管仲相桓公,襲先君之業(6),行輕重之變(7),南服強楚而霸諸侯。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術(8),總一鹽鐵(9),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籌計之所致(10),非獨耕桑農也。”

【注釋】

(1)太公:姜太公。營丘:地名,西周齊國都城,在今山東昌樂東南。《史記·貨殖列傳》:“太公望封于營丘,地潟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衽而往朝焉。”

(2)辟草萊:開墾荒地。

(3)通利末之道:打通發展工商業的途徑。

(4)女工:指女子所從事的紡織、縫紉、刺繡等手工勞動。

(5)財畜貨殖:財富物資不斷增長。畜,通“蓄”,蓄積。

(6)襲:繼承,沿襲。

(7)輕重:中國古代關于價格輕重隨物資供求關系而變化的理論。

(8)大夫君:原作“大夫各”,據姚鼐、黃侃說校改。漢人稱御史大夫為“大夫君”,此處是指桑弘羊。

(9)總一:統管。

(10)籌計:籌劃。

【譯文】

御史上前說:“從前姜太公被周武王封于營丘,是靠開墾荒地才住下來。齊國土地澆薄,人口稀少,太公于是打通發展工商業的途徑,充分發揮婦女精巧的手工技能。所以鄰國都與齊國進行交易,財富物資不斷增長,齊國世世成為強國。管仲輔佐齊桓公,繼承先君太公的事業,實行價格輕重隨物資供求關系而變化的政策,南邊征服強楚,稱霸諸侯。如今大夫君繼續推行姜太公、齊桓公、管仲的輕重之術,統管鹽鐵,開辟山林川澤的財利,各種貨物越來越豐富。所以朝廷經費充足,民眾生活不再困乏,農業根本和工商末業共同獲利,上上下下都很富足,這是朝廷籌劃所帶來的,并不是光靠種田養蠶專搞農業所能取得的。”

文學曰:“禮義者,國之基也;而權利者,政之殘也(1)。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2)伊尹、太公以百里興其君(3),管仲專于桓公(4),以千乘之齊,而不能至于王(5),其所務非也(6)。故功名隳壞而道不濟(7)。當此之時,諸侯莫能以德,而爭于公利(8),故以權相傾。今天下合為一家,利末惡欲行(9)?淫巧惡欲施(10)?大夫君以心計策國用(11),構諸侯(12),參以酒榷(13),咸陽、孔僅增以鹽鐵,江充、楊可之等(14),各以鋒銳(15),言利末之事析秋毫(16),可為無間矣(17)。非特管仲設九府(18),徼山海也(19)。然而國家衰耗,城郭空虛。故非特崇仁義無以化民(20),非力本農無以富邦也。”

【注釋】

(1)殘:殘害。《孟子·梁惠王下》:“賊義者謂之殘。”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見于《論語·里仁》。為國,治國。何有,有什么困難。

(3)百里:指商、周興起之前的封地。

(4)專:獨受信任。

(5)王:王道,指以德服人的政治方略。《史記·管晏列傳》:“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

(6)所務:所采取的措施。

(7)道不濟:主張不能施行。

(8)公利:公開、明顯的利益。原作“公私”,據陳遵默說校改。

(9)利末:指工商業。惡(wū):怎么。

(10)淫巧:指手工技藝。

(11)心計:心算。

(12)構:構怨。

(13)參:加上。

(14)江充:漢時邯鄲人,漢武帝時期擔任直指繡衣使者,掌管京師治安,嚴懲貴族、皇帝的近臣奢侈越制行為。楊可:原作“耕谷”,據張敦仁說校改。漢武帝時期,楊可主持“告緡”,揭發隱瞞財產而偷漏財產稅的商人。

(15)鋒銳:犀利的鋒芒。

(16)秋毫:動物秋天所換的細毛。《史記·平準書》:“于是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桑弘羊以計算用事侍中。咸陽,齊之大煮鹽,孔僅,南陽大冶,皆致生累千金,故鄭當時進言之。弘羊,洛陽賈人子,以心計年十三侍中。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17)為:通“謂”。無間:沒有漏洞。

(18)九府:管仲設立的鑄錢、存錢的機構。周朝九府指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管仲有《九府》之書,已經亡佚。

(19)徼山海:搜刮山海財利。徼,設障,攔截。

(20)非特:非,不。

【譯文】

文學說:“禮義是立國的根基,而權勢財利是為政的殘賊。《論語·里仁》載孔子曰:‘能夠以禮讓治理國家嗎?這有什么困難呢?’伊尹、姜太公憑借商、周百里封地使其君主興盛,管仲獨得齊桓公信任,憑借千輛兵車的齊國,卻不能臻于王道,這是由于他所采取的措施不對。因此功名毀壞,主張不能實現。那個時候,諸侯不能以德施政,一個個爭權奪利,所以憑借權勢互相傾軋。如今天下合為一家,怎么還追逐工商末利呢?怎么還追求工藝技巧呢?大夫君用盡心計,策劃國家費用,構怨諸侯,加上酒類專賣,東郭咸陽、孔僅又提議增設鹽鐵官營,江充、楊可之流,各自以其犀利的鋒芒,談論工商末利之事,可謂明察秋毫,沒有絲毫漏洞。這些措施比起管仲設置九府,搜刮山海財利,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國家衰弱損耗,城郭空虛。因此不推崇仁義就無法教化民眾,不大力務農就無法使國家富強。”

御史曰:“水有猵獺而池魚勞(1),國有強御而齊民消(2)。故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3)。夫理國之道,除穢鋤豪(4),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5)。張廷尉論定律令(6),明法以繩天下(7),誅奸猾,絕并兼之徒,而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大夫君運籌策(8),建國用,籠天下鹽鐵諸利(9),以排富商大賈,買官贖罪,損有余,補不足(10),以齊黎民(11)。是以兵革東西征伐,賦斂不增而用足。夫損益之事(12),賢者所睹,非眾人之所知也。”

【注釋】

(1)猵獺(biān tǎ):獺的一種,生活在水中,以食魚為生。勞:勞苦,不安寧。

(2)強御:豪強。齊民:平民。消:衰微。

(3)大塊:大土塊,指未經平整的土地。

(4)除穢:除去污穢。穢,本指雜草,此處比喻豪強。鋤豪:除掉豪強。

(5)宇:居。

(6)張廷尉:張湯。漢武帝時,張湯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職,與趙禹一起制定律令,建議造白金幣及五銖錢,制定“告緡令”。后被朱買臣告發,自殺而死。

(7)繩:準繩,繩正。

(8)君:原作“各”,據王利器說校改。

(9)籠:統一管理。

(10)損有余,補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11)齊:平均財富。一說,齊,通“濟”。

(12)損:損害豪強。益:有益平民。

【譯文】

御史說:“水中有猵獺而池魚遭殃,國家有豪強而平民吃虧。因此茂密的森林之下沒有豐茂的百草,大土塊之間長不出好苗。治理國家的方法,在于除掉污穢,鋤去豪強,這樣老百姓才能財富平均,各安其居。張湯廷尉制定律令,嚴明法律來繩正天下,誅滅奸詐狡猾之人,杜絕兼并之徒,強者不再欺凌弱者,人多的不再欺負人少的。大夫君運籌策劃,設立增加國家財用的機構,統一管理天下鹽鐵等財利,來排斥富商大賈,允許民眾用錢買官贖罪,減損有余,補助不足,以此來平均老百姓財富。所以軍隊東西征伐,賦稅不增加而軍費充足。損害豪強、有益平民的事,賢明的人可以看到,并不是眾人所能知道的。”

文學曰:“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1),陽氣盛,則損之而調陰,寒氣盛,則損之而調陽,是以氣脈調和,而邪氣無所留矣。夫拙醫不知脈理之腠(2),血氣之分,妄刺而無益于疾(3),傷肌膚而已矣。今欲損有余,補不足,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矣。嚴法任刑,欲以禁暴止奸,而奸猶不止,意者非扁鵲之用針石(4),故眾人未得其職也(5)。”

【注釋】

(1)撫:把,按。息脈:脈息,脈搏。

(2)脈理之腠(còu):脈理分布。腠,肌肉紋理。

(3)刺:針灸。

(4)意者:料想。針石:也叫砭石,針灸用的石針。

(5)未得其職:未得其所。

【譯文】

文學說:“扁鵲按脈搏而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體內陽氣盛,就減損陽氣而調高陰氣,體內寒氣盛,就減損寒氣而調高陽氣,所以氣脈調和,而邪氣在體內無所容留。笨拙的醫生不知道脈理的分布和血氣的陰陽區分,胡亂針刺而對疾病無益,只是傷害肌膚而已。如今朝廷希望減損有余,補助不足,但現實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嚴法酷刑,希望以此禁止殘暴和奸詐,但奸詐仍然沒有停止。料想你們所用的不是扁鵲所用的石針,因而一般人沒有得到合適的治療。”

御史曰:“周之建國也,蓋千八百諸侯(1)。其后,強吞弱,大兼小,并為六國。六國連兵結難數百年(2),內拒敵國,外攘四夷。由此觀之:兵甲不休,戰伐不乏,軍旅外奉(3),倉庫內實。今以天下之富,海內之財,百郡之貢,非特齊、楚之畜,趙、魏之庫也。計委量入(4),雖急用之,宜無乏絕之時。顧大農等以術體躬稼(5),則后稷之烈(6),軍四出而用不繼,非天之財少也?用針石,調陰陽(7),均有無,補不足,亦非也?上大夫君與治粟都尉管領大農事(8),灸刺稽滯(9),開利百脈(10),是以萬物流通,而縣官富實。當此之時,四方征暴亂,車甲之費,克獲之賞,以億萬計,皆贍大司農(11)。此者扁鵲之力,而鹽鐵之福也。”

【注釋】

(1)蓋:大概。

(2)結難:指戰禍。

(3)外奉:對外供給。

(4)計委量入:量入為出。委,支出。《禮記·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

(5)顧:特,表示強調。大農:大司農。以術:按照一定思想。體:體驗。躬稼:親自參加耕作。

(6)則:效法。

(7)調陰陽:“陰陽”二字原無,據王利器說校補。

(8)與:以。治粟都尉:西漢官名,掌管軍糧。管領:兼管。

(9)灸刺稽滯:用針灸治療滯積。

(10)開利百脈:使全身血脈流通。

(11)贍:取足。

【譯文】

御史說:“周朝建國,大約有一千八百多個諸侯。后來,強國吞并弱國,大國兼并小國,到戰國合并為山東六國。六國之間連年作戰,構禍長達數百年,在華夏內部彼此要抗拒敵對國家,對外要驅逐四方夷狄。從中看到,雖然軍隊不休戰,戰爭很頻繁,但軍費及時供給,國家倉庫充實。如今憑借天下的富庶,海內的財富,一百多個郡國的進貢,漢家不再只是齊國、楚國當年的積蓄,或趙國、魏國的庫存了。量入為出,即使急需支用,應該沒有財源枯竭的時候。大司農等官員按照古代傳統親身體驗耕稼,效法后稷的功業。軍隊四方出擊,軍事費用難以為繼,這難道不是因為自然資源缺少嗎?用針石治療,調和陰陽,平均有無,補助不足,難道也做錯了嗎?上大夫君以治粟都尉身份兼管大司農政事,用針灸治療滯積,使全身血脈流通,所以萬物流通,而朝廷富裕充實。在這個時候,四方征討暴亂,車馬盔甲的費用,克敵俘獲的賞賜,按照億萬來計算,全都由大司農供給。這是扁鵲的功力,是鹽鐵官營帶來的福利啊。”

文學曰:“邊郡山居谷處(1),陰陽不和,寒凍裂地,沖風飄鹵(2),沙石凝積(3),地勢無所宜。中國,天地之中,陰陽之際也(4),日月經其南,斗極出其北(5),含眾和之氣(6),產育庶物(7)。今去而侵邊(8),多斥不毛寒苦之地(9),是猶棄江皋河濱(10),而田于嶺阪菹澤也(11)。轉倉廩之委(12),飛府庫之財(13),以給邊民。中國困于繇賦,邊民苦于戍御(14)。力耕不便種糴(15),無桑麻之利,仰中國絲絮而后衣之,皮裘蒙毛(16),曾不足蓋形,夏不失復(17),冬不離窟(18),父子夫婦內藏于專室土圜之中(19)。中外空虛,扁鵲何力?而鹽鐵何福也?”

【注釋】

(1)山居谷處:地處山谷之間。

(2)沖風:大風。飄鹵:把地上的鹽堿都吹起來了。鹵,堿土。

(3)凝積:凝結成堆。

(4)際:匯合。

(5)斗:北斗星。極:北極星。北斗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天樞和天璇之間連成的直線的五倍之處,就可以找到北極星。

(6)眾和之氣:萬物和諧的氣候。

(7)產育:生產孕育。庶物:萬物。

(8)去:離開中原。

(9)斥:開拓。不毛:寸草不長。毛,指植物。

(10)江皋(ɡāo):江邊高地。河濱:河邊。

(11)嶺阪:山嶺斜坡。菹(zū)澤:長滿水草的沼澤。

(12)委:積蓄,指倉庫中儲存的糧食。

(13)飛:快速運輸。

(14)戍御:戍守防御。

(15)力耕:努力耕作。不便:不平,抵不上。種糴(dí):買種子。糴,買糧食。

(16)皮裘:皮襖。蒙毛:亂糟糟的樣子。

(17)夏不失復:夏天脫不掉夾衣。失復,通“釋複”。

(18)窟:窯洞。

(19)專室:特別小的房子。土圜(huán):四面用土墻蓋的房子。

【譯文】

文學說:“邊塞郡縣處于山谷之中,陰陽不和諧,天寒地凍,大風卷起鹽堿土,沙石凝積,土地情勢沒有任何優越之處。中國處于天地之中,是陰陽匯合之處,太陽月亮經過它的南方,北斗星、北極星出于北方,擁有萬物和諧的氣候,生產孕育萬物。如今離開中原而去侵奪邊境地區,大力開拓寸草不長的寒苦之地,這如同拋棄江岸河濱,卻到山嶺斜坡和沼澤地去耕種。轉運倉廩中儲蓄的糧食,快速運輸國庫中的錢財,來供給邊境民眾。中原民眾為徭役所困苦,邊境民眾則苦于戍守防御。在邊境即使是努力耕種也抵不上買種子的費用,沒有種植桑麻的利益,必須仰仗中原絲綢棉絮而后才有衣穿,亂糟糟的皮襖,不足以遮蓋形體,夏天脫不掉夾衣,冬天不離窯洞,父子夫婦躲藏在小屋土房之中。里面和外面一片空虛,扁鵲又有什么功力?鹽鐵官營又帶來什么福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深水埗区| 固原市| 密云县| 桐柏县| 高陵县| 泰和县| 紫金县| 云南省| 中卫市| 喀喇| 大埔县| 明溪县| 广南县| 陕西省| 南江县| 清涧县| 毕节市| 长寿区| 双辽市| 阜南县| 温州市| 台前县| 浦城县| 玉田县| 化隆| 嘉禾县| 汾阳市| 乐至县| 昭平县| 津南区| 思茅市| 德清县| 荥经县| 宜都市| 平凉市| 东海县| 荥阳市| 类乌齐县| 长岭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