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言·警世通言(中華經(jīng)典小說注釋系列)
- (明)馮夢龍
- 1367字
- 2021-03-03 17:23:31
敘
野史盡真乎?曰:“不必也。”盡贗乎[1]?曰:“不必也。”然則去其贗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六經(jīng)、《語》、《孟》[2],譚者紛如[3],歸于令人為忠臣,為孝子,為賢牧[4],為良友,為義夫,為節(jié)婦,為樹德之士,為積善之家,如是而已矣。經(jīng)書著其理[5],史傳述其事,其揆一也[6]。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彥[7],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8]。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婦估兒[9],以甲是乙非為喜怒,以前因后果為勸懲,以道聽途說為學(xué)問,而通俗演義一種,遂足以佐經(jīng)書史傳之窮[10]。而或者[11],不入賓筵,烏用是齊東娓娓者為[12]?”嗚呼,《大人》、《子虛》[13],曲終奏雅[14],顧其旨何如耳!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麗其人[15]。其真者可以補金匱石室之遺[16],而贗者亦必有一番激揚勸誘、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贗,即事贗而理亦真,不害于風化,不謬于圣賢,不戾于《詩》、《書》經(jīng)史[17],若此者其可廢乎!
里中兒代庖而創(chuàng)其指[18],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頃從玄妙觀聽說《三國志》來,關(guān)云長刮骨療毒,且談笑自若,我何痛為!”夫能使里中兒頓有刮骨療毒之勇,推此說孝而孝,說忠而忠,說節(jié)義而節(jié)義,觸性性通,導(dǎo)情情出。視彼切磋之彥,貌而不情[19];博雅之儒,文而喪質(zhì)[20],所得竟未知孰贗而孰真也[21]。
隴西君海內(nèi)畸士[22],與余相遇于棲霞山房,傾蓋莫逆[23],各敘旅[24]?”余閱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說法度世之語,譬如村醪市脯,所濟者眾。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從臾其成[25]。時天啟甲子臘月豫章無礙居士題[26]。
[1] 贗(yàn):假的,偽造的。
[2] 六經(jīng):六部儒家經(jīng)典。始見《莊子·天運》:“(孔)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語》、《孟》:即《論語》和《孟子》。
[3] 譚:同“談”。紛如:眾多。
[4] 賢牧:賢明的地方官。
[5] 著:明示,闡明。
[6] 揆:道理。
[7] 切磋之彥:指在道德學(xué)問方面相互研討勉勵的賢士。彥,賢士,即有學(xué)問、德行的人。
[8] 博雅:學(xué)識淵博,品行端正。
[9] 估兒:小商販。
[10] 11 佐:幫助。這里作“彌補”解。窮:盡。這里是不足、缺陷的意思。
[11] 村醪市脯:泛指普通的酒菜。村醪,村釀的濁酒。市脯,買來的肉食品。
[12] 烏:疑問詞,何,哪里。齊東:即齊東野語,齊國東部鄉(xiāng)下人的話。《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后用來稱道聽途說、荒唐無稽之語。娓娓:指談?wù)摬恍荨椋褐~,與烏、何相應(yīng),表示疑問語氣。
[13] 《大人》、《子虛》:即《大人賦》和《子虛賦》,漢司馬相如撰。《大人賦》通過虛構(gòu)人物大人的縹緲凌云,借以諷喻漢武帝的好神仙。《子虛賦》則寫三個假想人物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的相互詰難和議論,鋪敘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其卒章歸之于節(jié)儉,因以風諫”(《漢書·司馬相如傳》)。
[14] 曲終奏雅:原意為樂曲到結(jié)束時奏出了雅正的樂音。這里指司馬相如的賦于篇末點出其主旨,以寄寓諷諫。
[15] 麗:附著。
[16] 金匱石室:古代國家藏重要文書之處。
[17] 戾(lì):違背。
[18] 代庖:代替廚子作飯。創(chuàng):傷。
[19] 貌而不情:徒有其表而不近于情理。
[20] 文而喪質(zhì):追求文彩而喪失質(zhì)樸。
[21] 孰:誰,哪一個。
[22] 隴西君:不詳。畸(jī)士:不合于世俗的人。
[23] 傾蓋:謂道行相遇,兩車傘蓋彼此靠近。指初次相逢或訂交。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要好。
[24] 盍:何不。
[25] 從臾:即慫恿。也寫作“從諛”。從,通“慫”。
[26] 天啟甲子:即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豫章:今江西南昌。無礙居士:馮夢龍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