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80)不虛此行
- 沒有如果的蒲公英
- 喵星人不哭
- 2020字
- 2019-08-18 07:44:02
李榕的事,越傳越遠。隨著時間推移,也淡了不少。
早就嚷著要吃李文海做的菜的“林鎮長”終于確定在周六來明溪村。
一大早他更帶著家人趕來,順便渡個小假。
看到李榕給鄉親們講課,饒有興趣,便也坐下來聽講。雖然具體的不懂,概念觀念那可騙不了他。有了問題,他也會認真的提。
“怎樣才能規避風險?”到講課基本結束時,“林鎮長”提出自己的第一個問題。
“不被淘汰!”李榕給的答案簡單明了。
“不被淘汰?那具體該怎么做呢?”“林鎮長”二連問。
“首先要明白一點,市場縱使千變萬化,也不過是優勝劣汰!沒有一勞永逸的產品,只有不斷地更新換代改進才能被市場認可。
具體到咱們的果子來說,就需要從品種和管理兩方面來抓。選好符合市場的品種是基礎。被淘汰的再怎么管理,它都已不被認可,因此該換的就別猶豫,市場不等人,一旦效益好便是大量的跟風,早一年投產就多一年收入。
第二便是理管,就算同一品種價格也會有差異,越好的果子越容易賣上好價錢!而且要想走品牌路線,質量就是最需要保證的前提。這就好比與人打交道,有的名聲好,有的名聲臭,那你愿意跟誰打交道呢?”
“林鎮長”聽得連連點頭。這才離開云嶺多久?竟然會有這么大的變化!“你說品牌,那該怎么創建品牌?”
李榕笑了笑:“對于某一戶或幾戶家庭來說它是天方夜談!但如果在一個地域內,每個人都能讓自己管理的果子至少達到標準以上,那么這個地域品牌就會形成。但是這種品牌是非常脆弱的,它沒規范性也沒有約束力!
另一種是自創品牌,它有規范有約束,卻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創建,它的投入和運作非常龐大。”
“很深刻!有見地!”“林鎮長”忍不住夸了出來。
李榕笑著搖頭,“我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至于怎么做,我也沒主意。”
張大山找了半天,才在人群中找到“林鎮長”,不由眉頭一皺,“老林,咋跑這來了!”
老林呵呵一笑:“在聽講呢!講得很好!又生動又深刻,受益匪淺啊!你們村辦的?不錯啊,有特色!”
張大山哈哈大笑:“猜錯了吧!是自發的。這就是李榕,這農資店能開起來還得感謝你!”
“哦?看來我辦了件好事啊!”
張大山和老林均哈哈大笑。
張大山招呼著李榕過來,介紹道:“這是老林,你林叔。這次執照能拿下來,可全靠你林叔了。”
李榕甜甜笑道:“謝謝林叔。”
“老林,這是李榕,是文海的徒弟!”
“哦!”老林推了下眼鏡,“文海真是慧眼識珠啊!這徒收的,棒!”
一行人進了屋,大家談起了云嶺的變化,談起了農村的變化。
“我剛來時,還以為走錯地了!這幾年變化太大了!”老林感慨著。
“你再過十年不來估計來了也變得不敢認了!”張大山打趣著。
“李榕的農資店咋不開到鄉上城里?”老林有些不解。
“呃,我還得學做菜,所以才開在師父家,兩得其便。”
“那怎么想起要給老鄉們講課的?”
“我也沒想到店開起來后,每天都有太多人來咨詢打聽,便干脆集中起來統一講解。”
“哦。”老林方才釋疑,“對了,可以帶我去看看你的果園?聽大山老哥說去年賣了小五十萬!”
李榕神情明顯不自然起來,“果園給我弟了。不過,我們又合伙承包了一處果園。過不了兩年就又開始投產了。”
“哦,農村現在合伙的多嗎?”
“不多。”張大山接過話,“一般合伙的都是親朋好友。李榕這農資容啊就是獨一份!四五十人參股!大部份還是老年人!怎么樣?神奇吧!”
老林驚得連連推眼鏡,“快說說到底怎么回事!”
張大山不賣關子了,但開始嘚瑟起來,“原本就李榕和劉三合伙,可村里的老人非要入股!一來,可以幫李榕一把,二來,自己也可以從中獲利,有份收入不用事事都靠子女。”
“他們子女會同意?”老林很是奇怪。他在云嶺待過,以前為錢產生的矛盾比比皆是。
“哪能啊!總有一部份人就像老鼠屎,結果啊被批得如過街老鼠!從此他們再也不敢對老人兇了!”張大山一講到這事就特別高興!讓老人們能老有所依一直都是他的一塊心病,不過現在好了,李榕的農資店一開就全解決了。
“好啊!解氣!”老林也不由地叫好。
說話間,李文海將菜品端上了桌,一桌人邊說邊聊。
“現在正值農村改革,大伙還得加油啊!把生活質量提上去!最好還得起帶頭作用,領著鄉親們往好日子上奔!”
老林這不是打官腔而是肺腑之言。云嶺待的兩年對他改變很大,特別是被圍鬧劇發生后,他仿佛經歷了一次脫變,變得質樸變得更貼近老百姓。
張大山毫不猶豫,“我早就想帶著大伙過好日子,可是老啦,還真沒那個能力了!農村的未來還靠年輕人們去打拼!任重道長啊!”說完獨自滿飲了一杯。
“那到底是什么制約著農村的發展?”老林今天化身十萬個為什么,問題多多。
一桌子人面面相覷,唯有李文海一臉風輕云淡,臉上掛著淺笑兀自淺啜。
李榕見大伙都不說話便開口說道:“我認為是:觀念,資金和技術。現目前為止,仍然是小農經濟為主,觀念陳舊。而技術缺乏,仍然種植傳統農作物,耗時費力。同樣讓農村不能很好的發展。資金則是最最缺乏的!靠農村自籌幾乎無解!而投資農村的企業少之又少。最算偶爾有也只是將利潤最大化,可供農村分享的份額少的可憐!”
老林不時推推眼鏡,不住的點頭,還是農村人自己理解的最深最透!這一趟真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