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電影,學管理
- 劉文瑞
- 1866字
- 2019-07-18 10:27:38
自序 在電影中得到管理啟迪
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曾經《管理的實踐》中說過,大學課程中對管理幫助最大的,是詩歌和小說的創作。詩歌可以訓練感性的想象力,小說可以培養微妙的觀察力。而想象力和觀察力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質。為此,德魯克還寫過以管理為主題的小說。尤其是他的回憶錄性質的《旁觀者》,以其敏銳而富有文學色彩的觀察和描述,給管理者提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理解他人、理解社會的樣本。另一位與德魯克齊名的管理名師馬奇,在斯坦福大學以講授領導力課程而聞名世界,他所用的教材是小說和劇本,如《堂吉訶德》《奧賽羅》《圣女貞德》《戰爭與和平》等文學名作。在講課之余,馬奇寫詩也是一把好手,出版過八本詩集。他還編撰過兩部紀錄片,乃至拍出電影《激情和戒律:堂吉訶德的領導力課程》。
德魯克和馬奇的做法告訴我們,小說、劇本、電影、詩歌,都可以用拿來作為管理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要了解管理的奧秘,文學作品比學術著作的穿透力更強。
通過看電影來學習管理、感知管理、領悟管理,有可能在效果上超過某些專門課程。本人在多年的管理教學之余,也不禁手癢,試著用電影觀感來闡釋管理之道,斷斷續續寫了一些篇章,如今匯編成冊,希望能從另一角度提供不同于教科書的管理思路。大體上,用文學欣賞和電影評論來認知管理,有以下三個優勢:
第一,貼近生活。如果把管理與生活割裂開來,就無法理解管理的真諦。在現實世界中,管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本來,人們組織起來,從事某種管理活動,都是為了滿足生活的某種需要。反過來,即便按照公與私、組織與個人的區分,試圖在二者之間劃出一個清晰的界限,生活中形成的行為習慣也會在無形中左右工作,由日常生活養成的潛意識會支配工作中的選擇取向,甚至有可能把生活中的風格、脾氣、偏好統統帶進工作之中。只有認識到生活與工作的一致性,認識到管理就是管理者的生活,才有可能使工作得到升華,使管理變成人的內需,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新的境界。看電影是一種消遣,這種消遣可以解除生活中的苦悶,同時也可以感知管理中的問題。文化教育可以寓教于樂,僧侶可以通過日常起居修行,管理為何不能在生活中領悟?電影是生活的濃縮和提煉,通過電影領悟的管理之道,比教科書的說教更實在,比學術論文的推理更直觀。所以,看一部有啟發的電影,往往比聽一次管理講座更有收獲。
第二,洞察人性。管理面對的是人,把握人性是管理的基礎和前提,而人性太過復雜,難以把握。把各種人性假設背得滾瓜爛熟,不見得就能在管理中采取與人性相符的措施。對人性的邏輯分析和實驗求證,不見得就能與現實中的人性吻合。科學只能說明人性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經驗只能給出人性的概率判斷而不能保證絕對正確。而電影的編排和表演,最打動人的就是其中的人性。作為管理者,對人性的把握程度,在管理中的積極作用遠遠大于對技術的熟練程度。而從一般經驗看,對人性的認識,讀論文不如讀小說,聽報告不如看電影。《第一滴血》中的上校,如果不是諳熟人性,就不能駕馭走向殺戮的蘭波。《教父》中的柯里昂,靠的就是對人性的體察而領導家族,恰如其分地用人性去平衡情感與生意的關系。每看一部好電影,都可在對人性的理解和認知方面產生新的感受,這正是管理者的必修課程。
第三,諳熟事理。管理需要治事。面對棘手難題,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條分再縷析;面對取舍猶豫,是深思熟慮算計,還是閉上眼睛抓鬮;有的人雖然辦事精明,卻面目可憎;有的人簡直愚蠢到家,卻蠢得可愛。如此等等,電影可以給我們呈現出現實社會的萬花筒。我們從電影中得到的理事教益,是其他地方得不到的。《肖申克的救贖》中關于越獄的精密計算固然令人欽佩,而惡棍監獄長的行徑則把惡事歪理反映得淋漓盡致。《侏羅紀公園》中繁殖恐龍的哈蒙德,所依據的邏輯和信念,正是技術創新時期那些“獨角獸”的寫照。在不同的電影中,觀眾可以體會到道理的千變萬化,可以感受到世事的光怪陸離,進而為應對這個社會做好準備和預期。
管理修養是多方面的。在古代,孟子提出要養夜氣,即擺脫日常瑣事對心靈的干擾。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為我們修煉身心提供了更多的途徑。禪定打坐可以濾除雜念,觀看電影也可以遠離俗務。好的電影,可以使我們大開眼界,豁然開悟。當然,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電影可以得到不同的感悟。一句提示,一個聯想,有可能使我們得到全新的認知,還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心境。如何能夠把世界看得更加透徹,如何能夠在生活中減少遺憾,電影可給我們造成更大的想象空間。但愿這本小書能夠幫助讀者放松身心,馳騁想象,跟隨佳作名片神游銀屏之上,在不知不覺中增長智慧。
劉文瑞
201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