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代畫家佳作品鑒:傅抱石
- 黃戈 范達明
- 1410字
- 2021-01-06 20:25:20

傅抱石(1904—1965)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5年9月29日卒于南京。祖籍江西省新喻縣(今新余市)北崗鄉樟塘村,父母皆貧雇農,后流落南昌以補傘為業。原名長生,譜名中洲,字慶遠,學名瑞麟。少時家貧,卻天資聰慧早成。5歲(1908年)對繪畫刻印產生興趣。8歲(1911年)入私塾,開始自學刻印。9歲(1912年)得《康熙字典》一部,漸通篆法。12歲(1915年)時,跟隨鄰家刻字鋪和裱畫店的師傅學習刻字、裱畫,為后來的藝術道路鋪墊了最初的基石。后由街鄰資助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師范附小。1923年自號“抱石齋主人傅抱石”。1925年著《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畢業于江西第一師范藝術科,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3年得徐悲鴻之助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日本帝國美術學校研究部,攻讀東方美術史及工藝、雕刻。1934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頗得好評。翌年7月回國,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抗日戰爭時期,在郭沫若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任秘書。后定居于四川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執教。1942年9月在重慶舉辦壬午個人畫展。1946年返遷南京。1952年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分會主席、江蘇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西泠印社副社長、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
傅抱石的藝術道路大體可分三個階段:(一)30歲以前廣泛師法古人,學習傳統,尤其推崇石濤,乃至改名為抱石。在留學日本期間又研究了橫山大觀、竹內棲鳳、小杉放庵等人的繪畫,使他在民族傳統基礎上學習、借鑒、理解了古今中外許多的藝術觀念和繪畫方法。(二)居四川八年,其創作發生飛躍,特別是金剛坡時期的繪畫新變成就了傅抱石藝術上的第一個高峰。蜀中山川氣勢磅礴,變化奇譎,云煙迷蒙,孕育了他的藝術探索和創新。此時他作畫多用皮紙,勁毫破筆散鋒,別具一格,尤善畫雨景。此時代表作有《萬竿煙雨》《瀟瀟暮雨》《大滌草堂》以及憂國憂民的人物故事畫《九歌》《琵琶行》《麗人行》等。(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其間三次遠行,推動了創作的三變。1957年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時,用中國畫形式畫歐洲風光,此前尚屬罕見。1959年,經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元帥的推薦,傅抱石與關山月應邀為人民大會堂創作《江山如此多嬌》特大型國畫。畫幅高五米半,寬九米,計有五十平方米,是中國繪畫史上空前的大作。該畫莊重典雅,筆墨淋漓,氣勢磅礴,表現了祖國河山的雄奇壯美,毛澤東親筆為其題詞。翌年秋,率江蘇中國畫寫生團赴陜西、四川、湖南、廣東等省做長達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激情迸發,思想變化,筆墨隨之變化,創作了《待細把江山圖畫》《棗園春色》《西陵峽》《紅巖村》《黃河清》《陜北風光》等作品。1961年夏又遠游東北三省,北國風情使他縱情揮毫,畫風更為豪放,共創作了一百余幅作品,體現了畫家在藝術上的不斷探索和主動追求的精神。其代表作有《天池飛瀑》《林海雪原》《鏡泊飛泉》《啊,長白山》等。
傅抱石的繪畫藝術把近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提升到嶄新高度,其畫風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和時代感,個性突出,氣魄雄健,淋漓酣暢,豪放灑脫,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江蘇地域“新金陵畫派”產生和發展的旗幟性人物。他的人物畫遠溯六朝,造型高古雅逸,又能借古出新,把古典詩境推向新的境界。同時,傅抱石在美術史研究、篆刻、書法等諸多藝術領域都有杰出成就。所有這些,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之一,在海內外得到廣泛贊譽和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