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賦稅,合幾千年的歷史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以最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所負(fù)擔(dān)的田稅、軍賦、力役為基本,隨時代變化,而成為種種形式。自亡清以前,始終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賦稅。其(二)自此以外的稅,最初無有,后來逐漸發(fā)生,逐漸擴張,直至最近,才成為重要部分。
租、稅、賦等字樣,在后世看起來,意義無甚區(qū)別,古代則不然。漢代的田稅,古人稱之為稅,亦即后世所謂田賦。其收取,據(jù)孟子說,有貢、助、徹三法。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1]。又引龍子的話,說“貢者,校數(shù)歲之中以為常”,即是取幾年的平均額,以定一年的稅額。樂歲不能多,兇年不能減。所以龍子詆為惡稅。助法,據(jù)孟子說,是將一方里之地,分為九百畝。中百畝為公田,外八百畝為私田。一方里之地,住居八家。各受私田百畝。共耕公田。公田所入,全歸公家;私田所入,亦全歸私家,不再收稅。徹則田不分公私,而按畝取其幾分之幾。按貢法當(dāng)是施之被征服之族的。此時征服之族與被征服之族,尚未合并為一,截然是兩個團體。征服之族,只責(zé)令被征服之族,每年交納農(nóng)作品若干。其余一切,概非所問[2],所以有此奇異的制度。至于助、徹,該是平和部族中自有的制度,在田畝自氏族分配于家族時代發(fā)生的[3]。三者的稅額,孟子說:“其實皆十一也。”這亦不過以大略言之。助法,照孟子所說,明明是九一,后儒說:公田之中,以二十畝為廬舍,八家各耕公田十畝,則又是十一分之一。古人言語粗略,計數(shù)更不精確,這是不足以為懷疑孟子的話而加以責(zé)難的根據(jù)。古代的田制有兩種:一種是平正之地,可用正方形式分劃,是為井田。一種是崎嶇之地,面積大小,要用算法扯算的,是為畦田[4]。古代征服之族,居于山險之地,其地是不能行井田的,所以孟子替滕文公規(guī)劃,還說“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既說周朝行徹法,又說雖周亦助,也是這個道理[5]。
賦所出的,是人徒、車、輦、牛、馬等,以供軍用。今文家說:十井出兵車一乘[6]。古文家據(jù)《司馬法》,而《司馬法》又有兩說:一說以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出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成十為終,終十為同,遞加十倍[7]。又一說以四井為邑,四邑為丘,有戎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出戎馬四匹,兵車一乘,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8]。今文家所說的制度,常較古文家早一時期,說已見前。古文家所說的軍賦,較今文家為輕,理亦由此[9]。
役法,《禮記·王制》說:“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周官·均人》說:豐年三日,中年二日,無年一日。小司徒說:“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余為羨。惟田與追胥竭作。”案田與追胥,是地方上固有的事,起徒役則是國家所要求于人民的。地方上固有的事,總是與人民利害相關(guān)的,國家所要求于人民的,則利害未必能一致,或且相反。所以法律上不得不分出輕重。然到后來,用兵多而差徭繁,能否盡守此規(guī)則,就不可知了。古代當(dāng)兵亦是役的一種。《王制》說:“五十不從力政[10],六十不與服戎。”《周官·鄉(xiāng)大夫》說:“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疏》說七尺是二十歲,六尺是十五歲。六尺是未成年之稱,其說大約是對的。然則后期的徭役,也比前期加重了。
以上是古代普遍的賦稅。至于山林川澤之地,則古代是公有的。手工業(yè),簡易的人人會做,艱難的由公家設(shè)官經(jīng)營。商業(yè)亦是代表部族做的[11],既無私有的性質(zhì),自然無所謂稅。然到后來,也漸漸地有稅了。《禮記·曲禮》:“問國君之富,數(shù)地以對,山澤之所出。”古“田”“地”字通用,田之外兼數(shù)山澤,可見漢世自天子至封君,將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入,皆作為私奉養(yǎng),由來已久[12]。市井租稅,即系商稅。古代工商業(yè)的分別,不甚清楚,其中亦必包含工稅。按《孟子·王制》說“市廛而不稅,關(guān)譏而不征。”廛是民居區(qū)域之稱。古代土地公有,什么地方可以造屋,什么地方可以開店,都要得公家允許的,不能亂做。所以《孟子·滕文公上篇》記“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然則市廛而不稅,即系給予開店的地方,而不收其稅,這是指后世所謂“住稅”而言,在都邑之內(nèi)。關(guān)譏而不征,自然是指后世所謂“過稅”而言。然則今文住稅、過稅俱無。而《周官》司市,必“兇荒札喪”,才“市無征而作布”[13];司關(guān)必兇荒才“無關(guān)、門之征”[14],則住稅、過稅都有了。又《孟子·公孫丑下篇》說:“古之為市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龍即隴字。龍斷,謂隴之?dāng)嗾摺R粋€人占據(jù)了,第二個人再不能走上去與之并處。罔即今網(wǎng)字。因為所居者高,所見者遠,遙見主顧來了,可以設(shè)法招徠;而人家也容易望見他,自可把市利一網(wǎng)打盡了。這是在鄉(xiāng)趕集的,而亦有稅,可見商稅的無孔不入了。此等山川、園池、市肆租稅,都是由封建時代各地方的有土之君,各自征收的,所以很缺乏統(tǒng)一性。
賦稅的漸增,固由有土者的淫侈,戰(zhàn)爭的不息,然社會進化,政務(wù)因之?dāng)U張,支出隨之巨大,亦是不可諱的。所以白圭說:“吾欲二十而取一。”孟子即說:“子之道,貉道也。”貉“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然則賦稅的漸增,確亦出于事不獲已。倘使當(dāng)時的諸侯大夫,能審察情勢,開辟利源,或增設(shè)新稅,或就舊稅之無害于人民者而增加其稅額,原亦不足為病。無如當(dāng)時的諸侯大夫,多數(shù)是不察情勢,不顧人民的能否負(fù)擔(dān),而一味橫征暴斂。于是田租則超過十一之額,而且有如魯國的履畝而稅[15],井田制度破壞盡了。力役亦加多日數(shù),且不依時令,致妨害人民的生業(yè)。此等證據(jù),更其不勝枚舉。無怪乎當(dāng)時的仁人君子,都要痛心疾首了。然這還不算最惡的稅。最惡的稅是一種無名的賦。古書中賦字有兩義:一是上文所述的軍賦,這是正當(dāng)?shù)摹_€有一種則是不論什么東西,都隨時責(zé)之于民。所以《管子》說:“歲有兇穰[16],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17]輕就是價賤,重就是價貴。在上者需用某物,不管人民的有無,下令責(zé)其交納,人民只得求之于市,其物的價格就騰貴,商人就要因此剝削平民了。《管子》又說:以室廡籍,以六畜籍,以田畝籍,以正人籍,以正戶籍。籍即是取之之義。以室廡籍,當(dāng)謂按戶攤派。以田畝籍,則按田攤派。正人、正戶,當(dāng)系別于窮困疲羸的人戶而言。六畜,謂畜有六畜之家,當(dāng)較不養(yǎng)者為富[18],所以以之為攤派的標(biāo)準(zhǔn)。其苛細(xì)可謂已甚了。古代的封君,就是后世鄉(xiāng)曲的地主。后世鄉(xiāng)曲的地主,需要什么東西,都取之于佃戶的,何況古代的封君,兼有政治上的權(quán)力呢?無定時、無定物、無定數(shù),這是最惡的稅。
秦漢之世,去古未遠,所以古代租稅的系統(tǒng),還覺分明。漢代的田租,就是古代的稅,其取之甚輕。高祖時,十五稅一。文帝從晁錯之說,令民入粟拜爵,十三年,遂全除田租。至景帝十年,乃令民半出租,為三十而稅一。后漢初年,嘗行十一之稅。天下已定,仍三十而稅一。除靈帝曾按畝斂修宮錢外,始終無他橫斂[19],可謂輕極了。但古代的田,是沒有私租的,漢世則正稅之外,還有私租,所以國家之所取雖薄,農(nóng)民的負(fù)擔(dān),仍未見減輕,還只有加重[20]。漢代的口錢,亦稱“算賦”。民年十五至五十六,出錢百二十,以食天子。武帝又加三錢,以補車騎馬[21]。按《周官》太宰九賦,鄭《注》說,賦是“口率出泉”。又說:“今之算泉,民或謂之賦,此其舊名與?”“泉”“錢”一字。觀此,知漢代的算賦,所謂人出百二十錢以食天子者,乃古代橫斂的賦所變。蓋因其取之無定時、無定物、無定數(shù),實在太暴虐了,乃變?yōu)榭側(cè)″X若干,而其余一切豁免。這正和五代時的雜征斂,宋世變?yōu)檠丶{;明時的加派,變?yōu)橐粭l鞭一樣。至于正當(dāng)?shù)馁x,則本是供軍用的,所以武帝又加三錢以補車騎馬。漢代的錢價,遠較后世為貴,人民對于口錢的負(fù)擔(dān),很覺其重。武帝令民生子三歲出口錢,民至于生子不舉。元帝時,貢禹力言之。帝乃令民七歲乃出口錢。見《漢書·貢禹傳》。役法:《高帝紀(jì)》二年《注》引如淳說,《律》:年二十三,傅之疇官,各從其父疇學(xué)之。疇之義為類。古行世業(yè)之法,子弟的職業(yè),恒與父兄相同[22];而每一類的人,都有其官長[23],此即所謂疇官。傅之疇官,就是官有名籍,要負(fù)這一類中人所應(yīng)負(fù)的義務(wù)了。這該是古制,漢代的人民,分類未必如古代之繁,因為世業(yè)之制破壞了。但法律條文,是陳舊的東西,事實雖變,條文未必隨之而變。如淳所引的律文,只看作民年二十三,就役籍有名,該當(dāng)一切差徭就夠了。景帝二年,令民年二十始傅。又將其提早了三年。役法是征收人民的勞力的,有役法,則公家舉辦事業(yè),不必要出錢雇工,所以在財政上,也是一筆很大的收入。
財政的規(guī)模,既經(jīng)擴張,自當(dāng)創(chuàng)設(shè)新稅。創(chuàng)設(shè)新稅,自當(dāng)用間接之法,避免直接取之于農(nóng)民。此義在先秦時,只有法家最明白。《管子·海王篇》說,要直接向人民加賦,是人人要反對的。然鹽是無人不吃的;鐵器亦不論男女,人人要用,如針、釜、耒、耜之類;在鹽鐵上加些微之價,國家所得,已不少了。這是鹽鐵官賣或收稅最古的理論。此等稅或官賣,古代亦必有行之者。漢代郡國,有的有鹽官、鐵官、工官[24]、都水官[25],有的又沒有,即由于此。當(dāng)此之時,自應(yīng)由中央統(tǒng)籌全局,定立稅法;或由中央直接征收,或則歸之于地方。但當(dāng)時的人,不知出此。桑弘羊是治法家之學(xué)的,王莽實亦兼采法家之說。所以弘羊柄用時,便筦[26]鹽鐵、榷酒酤[27],并行均輸、算緡之法[28];王莽亦行六筦之制[29]。然行之既未盡善,當(dāng)時的人,又大多數(shù)不懂得此種理論。汲黯說:天子只該“食租衣稅”。晉初定律,把關(guān)于酒稅等的法令,都另編為令,出之于律之外,為的是律文不可時改,而此等稅法,在當(dāng)時,是被認(rèn)為不正當(dāng),天下太平之后,就要廢去的[30]。看這兩端,便知當(dāng)時的人,對于間接稅法,如何的不了解。因有此等陳舊的見解,遂令中國的稅法,久之不能改良。
田租、口賦兩種項目,是從晉定《戶調(diào)式》以后,才合并為一的。戶調(diào)之法,實起源于后漢之末。魏武帝平河北,曾下令:田租之外,只許每戶取綿絹若干,不準(zhǔn)多收[31]。大約這時候,(一)人民流離,田畝荒廢,有能從事開墾的,方招徠之不暇,不便從田租上誅求。(二)人民的得錢,是比較艱難的[32]。漢世錢價貴,喪亂之際,賣買停滯,又不能誅求其口錢。所以不如按戶責(zé)令交納布帛之類。這原是權(quán)宜之法。但到晉武帝平吳,制為定式之后,就成為定法了。戶調(diào)之法,是與官授田并行的。當(dāng)時男子一人,占田70畝,女子30畝。其外,丁男課田50畝,丁女20畝,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丁男之戶,歲輸絹3匹,綿3斤。女及次丁男為戶者半輸。北魏孝文帝均田令,亦有授田之法[33]。唐時,丁男給田1頃,以20畝為永業(yè),余為口分。每年輸粟3石,謂之“租”。看地方的出產(chǎn),輸綿及絲麻織品,謂之“調(diào)”。力役每年20日,遇閏加2日,不役的納絹3尺,謂之“庸”。立法之意,本是很好的。但到后來,田不能授,而賦稅卻是按戶征收了。你實際沒有田,人家說官話不承認(rèn)。兼并的人,都是有勢力的,也無人來整頓他。于是無田的人,反代有田的人出稅。人皆托于宦、學(xué)、釋、老,或詐稱客戶以自免。其弊遂至不可收拾。當(dāng)這時代,要想整頓,(一)除非普加清厘,責(zé)令兼并的人,將多余的田退還,由官分給無田者。(二)次則置兼并者于不問,而以在官的閑田,補給無田的人。其事都不能行。(三)于是德宗時,楊炎為相,犧牲了社會政策的立法,專就財政上整頓,就有財產(chǎn)之人而收其稅,令于夏秋兩季交納[34],是為兩稅。兩稅法的精意,全在“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十八個字。社會立法之意,雖然犧牲了,以財政政策而論,是不能不稱為良法的。
“兩稅以資產(chǎn)為宗”,倘使就此加以研究改良,使有產(chǎn)者依其財產(chǎn)的多少,分別等第,負(fù)擔(dān)賦稅,而于無產(chǎn)者則加以豁免,則雖不能平均負(fù)賦,而在財政上,還不失公平之道,倒也是值得稱許的。然后此的苛稅,仍是向大多數(shù)農(nóng)民剝削。據(jù)《宋史·食貨志》所載,宋時的賦稅:有田畝之賦和城郭之賦,這是把田和宅地分別征收的,頗可稱為合理。又有丁口之賦,則仍是身稅。又有雜變之賦,亦稱為沿納,是兩稅以外,苛取于民,而后遂變?yōu)槌6惖模诶碚撋暇筒豢扇菟×恕5鞯胤降亩惵剩緛磔p重不一。苛捐雜稅,到整理之時,還能定為常賦,可見在理論上雖說不過去,在事實上為害還是不很大的。其自晚唐以來,厲民最甚,直至明立一條鞭之法,為害才稍除的,則是役法。
力役是征收人民的勞力的。人民所最缺乏的是錢,次之是物品。至于勞力,則農(nóng)家本有余閑,但使用之不失其時,亦不過于苛重,即于私人無害,而于公家有益。所以役法行之得當(dāng),亦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賦稅[35]。但是晚唐以后的役法,其厲民卻是最甚的。其原因:由于此時之所以役民者,并非古代的力役之征,而是庶人在官之事。古代的力役之征,如筑城郭、宮室,修溝渠、道路等,都是人人所能為的;而且其事可以分割,一人只要應(yīng)役幾日,自然不慮其苛重了。至于在官的庶人,則可分為府、史、胥、徒四種,府是看守財物的。史是記事的。胥是才智之稱,所做的,當(dāng)系較高的雜務(wù)。“徒,眾也”,是不須才智,而只要用眾力之時所使用的,大概用以供奔走。古代事務(wù)簡單,無甚技術(shù)關(guān)系,即府史亦是多數(shù)人所能做,胥徒更不必論了。但此等事務(wù),是不能朝更暮改的。從事其間的,必須視為長久的職業(yè),不能再從事于私人的事業(yè),所以必須給之祿以代耕。后世社會進步了,凡事都有技術(shù)的關(guān)系,筑城郭、宮室,修溝渠、道路等事,亦有時非人人所能為,何況府、史、胥、徒呢[36]?然晚唐以后,卻漸根據(jù)“丁”、“資”,以定戶等而役之。(一)所謂丁資,計算已難平允;(二)而其所以役之之事,又本非其所能為;(三)而官又不免加以虐使,于是有等職務(wù),至于破產(chǎn)而不能給。人民遂有因此而不敢同居,不敢從事生產(chǎn),甚至有自殺以免子孫之役的。真可謂之殘酷無倫了。欲救此弊,莫如分別役的性質(zhì)。可以役使人民的,依舊簽差。不能役使人民的,則由公家出錢雇人充任。這本不過恢復(fù)古代力役之征,庶人在官,各不相涉的辦法,無甚稀奇,然宋朝主張改革役法的王安石,亦未計及此。王安石所行的法,謂之免役。按宋代役法,原有簽差雇募之分。雇役之法:(一)者成為有給職,其人不至因荒廢私計而無以為生。(二)者有等事情,是有人會做,有人不會做的,不會做的人要賠累,會做的人則未必然。官出資雇募,應(yīng)募的自然都是會做這事情的人,決不至于受累,所以雇役之法,遠較差役為良。但當(dāng)時行之,甚不普遍。安石行免役之法:使向來應(yīng)役的人,出免役錢;不役的人,出助役錢,官以其錢募人充役。此法從我們看來,所失者,即在于未曾分別役的性質(zhì),將可以簽差之事,仍留為力役之征,而一概出錢雇募。使(一)農(nóng)民本可以勞力代實物或貨幣的,亦概須以實物或貨幣納稅。(二)而公家本可征收人民勞力的事,亦因力役的習(xí)慣亡失,動須出錢雇募。于是有許多事情,尤其是建設(shè)事務(wù),因此廢而不舉。這亦是公家的一筆損失。但就雇役和差役兩法而論,則雇役之法,勝于差役多了。而當(dāng)時的舊黨,固執(zhí)成見。元祐時,司馬光為相,竟廢雇役而仍行差役。此后雖亦差雇并行,總是以差為主,民受其害者又?jǐn)?shù)百年。
田租、口賦、力役以外的賦稅,昔人總稱為雜稅。看這名目,便有輕視它,不列為財政上重要收入的意思。這是前人見解的陳舊,說已見前。然歷代當(dāng)衰亂之際,此等賦稅,還總是有的。如《隋書·食貨志》說,晉過江后,貨賣奴婢、馬牛、田宅、價值萬錢者,輸錢四百,買者一百,賣者三百,謂之“散估”,此即今日的契稅。又說,都東方山津,都西石頭津,都有津主,以收獲、炭、魚、薪之稅,十取其一;淮北大市百余,小市十余,都置官司收稅。此即商稅中之過稅及住稅。北朝則北齊后主之世,有關(guān)、市、邸、店之稅。北周宣帝時,有入市稅。又酒坊、鹽池、鹽井,北周亦皆有禁。到隋文帝時,卻把這些全數(shù)豁免,《文獻通考·國用考》盛稱之。然以現(xiàn)代財政學(xué)的眼光評論,則還是陳舊的見解。到唐中葉以后,藩鎮(zhèn)擅土,有許多地方,賦稅不入于中央;而此時稅法又大壞;中央收入減少,乃不得不從雜稅上設(shè)法。宋有天下以后,因養(yǎng)兵特多,此等賦稅,不能裁撤,南渡以后,國用更窘,更要加意整頓。于是此等雜稅,遂漸漸地附庸蔚為大國了。不論在政治上、社會上,制度的改變,總是由事實逼迫出來的多,在理論指導(dǎo)之下發(fā)明的少。這亦是政治家的一種恥辱。
雜稅之中,最重要的是鹽稅。其法,始于唐之第五琦,而備于劉晏。籍民制鹽[37],謂之灶戶,亦謂之亭戶。制成之鹽,賣之商人,聽其所之,不復(fù)過問。后人稱之為就場征稅。宋朝則有(一)官鬻,(二)通商兩法。而通商之中,又分為二:(甲)徑售之于商人,(乙)則稱為入邊、入中。入邊是“入邊芻粟”的略稱,入中則是“入中錢帛”的略稱。其事,還和茶法及官賣香藥、寶貨有關(guān)系。茶稅,起于唐德宗時。其初是和漆與竹木并稅的。后曾裁撤,旋又恢復(fù),且屢增其額。其法亦系籍民制造,謂之園戶。園戶制成的茶,由官收買,再行賣給商人。官買茶的錢,是預(yù)給園戶的,謂之“本錢”。在江陵、真州、海州、漢陽軍、無為軍、蘄州的蘄口,設(shè)立六個榷貨務(wù)。除淮南十三場所出的茶以外,都送到這六個榷貨務(wù)出賣[38]。京城亦有榷貨務(wù),則是只收錢帛而不給貨的。宋初,以河?xùn)|的鹽,供給河北的邊備。其賣鹽之法:是令商人入芻粟于國家指定之處,由該地方的官吏點收,給予收據(jù),估計其價若干,由商人持此據(jù)至國家賣鹽之處,照價給之以鹽,是為入邊芻粟;其六榷貨務(wù)出賣的茶,茶是在各榷貨務(wù)取,錢帛是在京師榷貨務(wù)付出的,是為入中錢帛,這是所以省運輸之費,把漕運和官賣,合為一事辦理的,實在是個良法。至于香藥、寶貨,則是當(dāng)時對外貿(mào)易的進口貨,有半官賣性質(zhì)的。有時亦以補充入邊、入中的不足,謂之三說[39]。有時并益以緡錢,謂之四說。以鹽供入邊、入中之用,其弊在于虛估。點收的官吏和商人串通了,將其所入之物,高抬價格,官物便變成賤價出賣,公家大受損失了。有一個時期,曾廢除估價,官以實物賣出,再將所得的錢,輦至出芻粟之處買入[40]。但虛估之事,是商人和官吏,都有利益的,利之所在,自然政策易于搖動,不久其法復(fù)廢。到蔡京出來,其辦法卻聰明了。他對于商人要販賣官鹽的,給之以引。引分為長、短。有若干引,則準(zhǔn)做若干鹽的賣買,而這引是要賣錢的。這不是賣鹽,只是出賣販鹽的許可證了。茶,先已計算官給本錢所得的息,均攤之于園戶,作為租稅,而許其與商人直接賣買。至此亦行引法,謂之茶引。蔡京是個貪污奸佞的人,然其所立鹽茶之法,是頗為簡易的,所以其后遂遵行不變。但行之既久,弊竇又生。因為國家既把鹽賣給大商人,不能不保證其銷路。于是借國家的權(quán)力,指定某處地方,為某處所產(chǎn)之鹽行銷之地,是為“引地”。其事起于元朝,至清代而其禁極嚴(yán)。鹽的引額,是看消費量而定的,其引地則看水陸運道而定,兩者都不能無變更,而鹽法未必隨之而變,商人恃有法律保護,高抬鹽價,于是私鹽盛行。因私鹽盛行之故,不得不舉辦緝私,其費用亦極大,鹽遂成為征收費極巨的賦稅。宋朝入邊、入中之法,明朝還仿其意而行之。明初,取一部分的鹽,專與商人輸糧于邊的相交易,謂之中鹽。運糧至邊方,國家固然困難,商人也是困難的。計算收買糧食,運至邊方,還不如在邊方開墾之有利,商人遂有自出資本,雇人到邊上開墾的,謂之商屯。當(dāng)時的開平衛(wèi),就是現(xiàn)在的多倫縣一帶,土地墾辟了許多。后來因戶部改令商人交納銀兩,作為庫儲,商屯才漸次撤廢。按移民實邊,是一件最難的事。有移殖能力的人,未必有移殖的財力。國家出資移民,又往往不能得有移殖能力的人,空耗財力,毫無成績。商人重利,其經(jīng)營一定比官吏切實些。國家專賣之物,如能劃出一部分,專和商人出資移民的相交易,一定能獎勵私人出資移民的。國家只需設(shè)官管理,規(guī)定若干條法律,使資本家不致剝削農(nóng)民就夠了。這是前朝的成法,可以師其意而行之的。又明初用茶易西番之馬,含有振興中國馬政,及制馭西番兩種用意。因為內(nèi)地?zé)o廣大的牧場,亦且天時地利等,養(yǎng)馬都不如西番的適宜,而西番馬少,則不能為患。其用意,亦是很深遠的。當(dāng)時成績極佳。后因官吏不良,多與西番私行交易,好馬自私,駑馬入官,而其法才壞。現(xiàn)在各民族都是一家,雖不必再存什么制馭之意,然借此以振興邊方的畜牧,亦未嘗不是善策。這又是前朝的成法,可以師其意而變通之的。
酒:歷代有禁時多,征榷時少。因為昔人認(rèn)酒為糜谷,而其物人人能制,要收稅或官賣,是極難的。歷代收酒稅認(rèn)真的,莫如宋朝。其事亦起于唐中葉以后。宋時,諸州多置“務(wù)”自釀。縣和鎮(zhèn)鄉(xiāng),則有許民釀而收其稅的。其收稅,多用投標(biāo)之法,認(rèn)稅最多的人,許其釀造,謂之“撲買”。承釀有一定年限。不及年限,而虧本停止,謂之“敗闕”。官吏為維持稅收起見,往往不許其停業(yè)。于是有勒令婚喪之家,買酒若干的;甚有均攤之于民戶的,這變成強迫買酒了,如何可行?但酒稅在北宋,只用為地方經(jīng)費,如“酬獎役人”之類[41]。到南宋,就列為中央經(jīng)費了。官吏要維持收入,也是不得不然的。收酒稅之法,最精明的,是趙開的“隔釀”,亦稱為“隔槽”。行之于四川,由官辟釀酒的場所,備釀酒的器具,使凡要釀酒的,都自備原料,到這里來釀。出此范圍之外,便一概是私酒。這是為便于緝私起見,其立法是較簡易的,不過取民未免太苛罷了。阬冶:在唐朝,或?qū)僦菘ぃ螂`鹽鐵使。宋朝,或官置鹽、冶、場、務(wù),或由民承買,而以分?jǐn)?shù)中賣于官,皆屬轉(zhuǎn)運使。元朝礦稅稱為稅課,年有定額。此外還有許多無定額的,總稱為額外課[42]。
商稅是起于唐朝的藩鎮(zhèn)的,宋朝相沿未廢。分為住稅和過稅。住稅千分之三十,過稅千分之二十。州縣多置“監(jiān)”、“務(wù)”收取,關(guān)鎮(zhèn)亦有設(shè)置的。其所稅之物,隨地不同。照法律都應(yīng)揭示明白,但實際能否如此,就不可知了。唐宋時的商稅,實際上是無甚關(guān)系的。關(guān)系重要的,倒要推對外的市舶司。
市舶司起于唐朝。《文獻通考》說:“唐有市舶使,以右威衛(wèi)中郎將周慶立為之。代宗廣德元年,有廣州市舶使呂太一”(按慶立事見《新唐書·柳澤傳》,呂太一事見《舊唐書·代宗本紀(jì)》)。又《新唐書·盧懷慎傳》說懷慎之子奐,“天寶初為南海太守,污吏斂手,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合此數(shù)事觀之,似乎唐時的市舶使,多用中人,關(guān)系還不甚重要。到宋朝就不然了。宋朝在杭州、明州、秀州、溫州、泉州及密州的板橋鎮(zhèn)[43],均曾設(shè)立市舶司。海舶至,先十榷其一。其香藥、寶貨,又須先盡官買,官買足了,才得和人民交易。香藥、寶貨,為三說之一。南宋時又用以稱提關(guān)會[44],可見其和財政大有關(guān)系了。元明亦有市舶司。明朝的市舶司,意不在于收稅,而在于管理外商。因為明初沿海已有倭寇之故。中葉以后,廢司不設(shè)。中外互市,無人管理。奸商及各地方的勢家,因而欺侮夷人,欠其貨款不還,為激成倭寇肆擾原因之一。
賦役之法,至近代又有變遷。《元史·食貨志》說,元代的租稅,取于內(nèi)郡的,丁稅、地稅分為兩,是法唐之租庸調(diào)的。取于江南的合為一,是法唐朝的兩稅的。這不過是名目上的異同,實際都是分兩次征收,和兩稅之法無異。總而言之,從楊炎創(chuàng)兩稅以后,征收的時期,就都沒有改變了。元朝又有所謂絲料、包銀。絲料之中,又分二戶絲和五戶絲。二戶絲入官,五戶絲輸于本位[45]。包銀每戶四兩,二兩收銀,二兩折收絲絹顏色。這該是所以代戶役的,然他役仍不能免。按戶役變成賦稅,而仍責(zé)令人民應(yīng)役;雜稅變成正稅,而后來需用雜物,又隨時斂取于民,這是歷代的通病,正不獨元朝為然。明初的賦役,就立法言之,頗為整飭。其制度的根本,是黃冊和魚鱗冊兩種冊籍。黃冊以戶為主,記各戶所有的丁、糧[46],根據(jù)之以定賦役。魚鱗冊以田為主,記其地形、地味及所在,而注明其屬于何人。黃冊由里長管理,照例應(yīng)有兩本。一本存縣官處,一本存里長處,半年一換。各戶丁糧增減,里長應(yīng)隨時記入冊內(nèi),半年交官,將存在官處的一本,收回改正。其立法是很精明的。但此等責(zé)任,是否里長所能盡?先是一個問題。況且賦役是弊竇很多的。一切惡勢力,是否里長所能抗拒?里長是否即系此等黑幕中的一個人?亦是很難說的。所以后來,兩冊都失實了。明代的役法,分為力差和銀差。力差還是征收其勞力的,銀差則取其實物及貨幣。田稅是有定額的,役法則向系量出為入。后來凡有需要,即取之于民,謂之加派。無定時,無定額,人民大困。役法向來是按人戶的等第,以定其輕重、免否的。人戶的等第,則根據(jù)丁口資產(chǎn)的多寡推定,是謂“人戶物力”。其推定,是很難公平的。因為有些財產(chǎn),不能隱匿,而所值轉(zhuǎn)微[47];有些財產(chǎn),易于隱匿,而所值轉(zhuǎn)鉅[48]。況且人戶的規(guī)避,吏胥的任意出入,以及索詐、受賄等,都在所不免。歷代訖無善策,以除其弊。于是發(fā)生專論丁糧和兼論一切資產(chǎn)的問題。論道理,自以兼論一切資產(chǎn)為公平。論手續(xù),卻以專論丁糧為簡便。到底因為調(diào)查的手續(xù)太繁了,弊竇太多了,斟酌于兩者之間,還是以犧牲理論的公平,而求手續(xù)的簡便為有利,于是漸趨于專論丁糧之途。加派之弊,不但在其所取之多,尤在于其無定額、無定時,使百姓無從預(yù)計。于是有一條鞭之法。總算一州縣每一年所需用之?dāng)?shù),按闔境的丁糧均攤。自此以外,不得再有征收。而其所謂丁者,并非實際的丁口,乃系通計一州縣所有的丁額,攤派之于有田之家,謂之“丁隨糧行”。明朝五年一均役,清朝三年一編審,后亦改為五年,所做的都系此項工作。質(zhì)而言之,乃因每隔幾年,貧富的情形變換了,于是將丁額改派一次,和調(diào)查丁口,全不相干。役法變遷至此,可謂已行免役之法,亦可謂實已加重田賦而免其役了。加賦偏于田畝,是不合理的。因為沒有專令農(nóng)民負(fù)擔(dān)的理由。然加農(nóng)民之田賦而免其役,較之唐宋后之役法,猶為此善于彼。因為役事無法分割,負(fù)擔(dān)難得公平。改為征其錢而免其役,就不然了。況且有丁負(fù)擔(dān)賦稅的能力小,有產(chǎn)負(fù)擔(dān)賦稅的能力大,將向來有丁的負(fù)擔(dān),轉(zhuǎn)移于有糧之家,也是比較合理的。這是稅法上自然的進化。一條鞭之法,起源于江西,后漸遍行于全國,其事在明神宗之世。從晚唐役法大壞至此,約歷八百年左右。亦可謂之長久了。這是人類不能以理智支配事實,而聽其自然遷流之弊。職是故,從前每州縣的丁額,略有定數(shù),不會增加。因為增丁就是增賦,當(dāng)時推行,已覺困難;后來征收,更覺麻煩,做州縣官的人,何苦無事討事做?清圣祖明知其然,所以落得慷慨,下詔說,康熙五十年以后新生的人丁,永不加賦。到雍正時,就將丁銀攤?cè)氲丶Z了。這是事勢的自然,不論什么人,生在這時候,都會做的,并算不得什么仁政。從前的人,卻一味歌功頌德。不但在清朝時候如此,民國時代,有些以遺老自居的人,也還是這樣,這不是沒有歷史知識,就是別有用心了。清朝因有圣祖之詔,所以始終避免加賦之名。但后來田賦的附加很多,實在亦與加賦無異。又古代的賦稅,所稅者何物,所取者即系何物。及貨幣通行以后,漸有(一)徑收貨幣,(二)或本收貨物之稅,亦改收貨幣的。(三)又因歷代(甲)幣制紊亂,(乙)或數(shù)量不足,(丙)又或官吏利于上下其手,有本收此物,而改收他物的。總之收稅并非全收貨幣。明初,收本物的謂之“本色”,收貨幣的謂之“折色”。宣宗以后,紙幣廢而不行,銅錢又缺乏,賦稅漸改征銀。田賦在收本色時,本來有所謂耗。系因(子)改裝,搬運時,不免有所損失;(丑)又收藏之后,或有腐敗及蟲蛀、鼠竊等,乃于收稅之時,酌加若干。積少成多,于官吏頗有裨益。改收銀兩以后,因?qū)⑺殂y熔成整鋌,經(jīng)火亦有耗損,乃亦于收銀時增加若干,謂之“火耗”。后來制錢充足,收賦時改而收錢,則因銀錢的比價,并無一定,官吏亦可將銀價抬高,其名目則仍謂之火耗,此亦為農(nóng)民法外的負(fù)擔(dān)。但從前州縣官的行政經(jīng)費,是不夠的,非借此等彌補不可,所以在幣制改革以后,亦仍許征稅的人,于稅收中提取若干成,作為征收之費。
近世田賦而外,稅收發(fā)達的,當(dāng)推關(guān)、鹽兩稅。鹽稅自南宋以后,收入即逐漸增加。元明清三朝,均為次于田賦的重要賦稅。關(guān)稅起于明宣宗時。當(dāng)時因紙幣跌價,增設(shè)若干新稅,并增加舊稅稅額,以收回鈔票。后來此等新增的稅目和稅額,有仍復(fù)其舊的,有相沿未廢的。關(guān)稅亦為相沿未廢者之一,故稱為鈔關(guān)。清朝稱為常關(guān)。常關(guān)為數(shù)有限,然各關(guān)都有分關(guān),合計之?dāng)?shù)亦不少。太平軍興之后,又有所謂厘金,屬于布政司而不屬于中央。于水陸要路設(shè)卡,以多為貴,全不顧交通上自然的形勢,以致一種貨物的運輸,有重復(fù)收稅,至于數(shù)次的,所稅的貨物及其稅額,亦無一定,實為最惡的稅法。新海關(guān)設(shè)于五口通商以后,當(dāng)時未知關(guān)稅的重要,貿(mào)然許外人以協(xié)定稅率。庚子戰(zhàn)后,因賠款的負(fù)擔(dān)重了,《辛丑和約》我國要求增稅。外人乃以裁厘為交換條件。厘不能裁,增稅至12.5%之議,亦不能行。民國時代,我國參加歐戰(zhàn),事后在美國所開太平洋會議中,提出關(guān)稅自主案。外人仍只許我開關(guān)稅會議,實行《辛丑條約》。十四年開會時,我國又提出關(guān)稅自主案。許于十八年與裁厘同時并行,同時擬定七級稅則,實際上得各國的承認(rèn)。國民政府宣布關(guān)稅自主,與各友邦或訂關(guān)稅條約,或于通商條約中訂有關(guān)涉關(guān)稅的條款。十八年,先將七級稅實施。至二十年,將厘金裁撤后,乃將七級稅廢去,另訂稅則頒布。主權(quán)一經(jīng)受損,其恢復(fù)之難如此,亦可為前車之鑒了。關(guān)、鹽兩稅之外,清代較為重要的,是契稅、當(dāng)稅、牙稅。此等稅意亦在于加以管理,不盡在增加收入。其到晚近才發(fā)達的,則有煙酒稅、印花稅、礦稅、所得稅。其重要的貨物,如卷煙、麥粉、棉紗、火柴、水泥、薰煙、啤酒、洋酒等,則征收統(tǒng)稅。國民政府將此等稅和關(guān)稅、鹽稅、牙稅、當(dāng)稅,均列為中央收入。田賦劃歸地方,和契稅、營業(yè)稅,同為地方收入大宗。軍興以來,各地方有許多苛捐雜稅,則下令努力加以廢除。在理論上,賦稅已漸上軌道,但在事實上,則還待逐漸加以整頓罷了。
注釋:
[1]五十、七十當(dāng)系夏殷頃畝,較周為小,不然,孟子所說井田之制,就不可通了。
[2]此時納稅的實系被征服之族之團體,而非其個人。
[3]參看第二、第五章自明。
[4]即圭田。
[5]參看第四章自明。
[6]《公羊》宣公十年,昭公元年何《注》。
[7]《周官》小司徒鄭《注》引。
[8]鄭注《論語·學(xué)而篇》“道千乘之國”引之,見《小司徒疏》。
[9]《司馬法》是戰(zhàn)國時書。戰(zhàn)國時國大了,所以分擔(dān)的軍賦也輕。
[10]政同征,即兵役外的力役。
[11]參見第五章。
[12]參看第五章。
[13]造貨幣。
[14]門謂城門。
[15]見《春秋》宣公十五年。此因人民不盡力于公田,所以稅其私田。
[16]穰,豐收。
[17]見《國蓄篇》。
[18]《山權(quán)數(shù)》云:“若歲兇旱水泆,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以前無狗后無彘者為庸。”此以家無孳畜為貧窮的證據(jù)。
[19]修宮錢只是橫斂,實不能算增加田租。
[20]王莽行王田之制時,詔書說漢時的私租,“厥名三十,實十稅五”,則合三十稅一的官租,是三十分之十六了。
[21]見《漢書·高帝紀(jì)》四年,《昭帝紀(jì)》元鳳四年《注》引如淳說引《漢儀注》。
[22]所謂士之子恒為士,農(nóng)之子恒為農(nóng),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參看第四章。
[23]《國語·周語》說:宣王要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諫,說“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多少。司民協(xié)孤終,司商協(xié)民姓,司徒協(xié)旅,司寇協(xié)奸,牧協(xié)職,工協(xié)革,場協(xié)入,廩協(xié)出,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皆可知也。”這即是各官各知其所管的民數(shù)的證據(jù)。
[24]收工物稅。
[25]收漁稅。
[26]筦,同管。
[27]酤,買酒賣酒。榷酒酤,古代的酒類專賣制度。
[28]千錢為緡,估計資本所值之?dāng)?shù),按之抽稅。
[29]見第五章。
[30]見《晉書·刑法志》。
[31]見《三國魏志·武帝紀(jì)》建安九年《注》。
[32]這個歷代情形都如此。所以租稅征收谷帛,在前代,是有益于農(nóng)民的。必欲收錢,在征收租稅時,錢價就昂貴,谷帛的價,就相對下落了。
[33]參見第五章。
[34]夏輸毋過六月,秋輸毋過十一月。
[35]所以現(xiàn)行征工之法,限定可以征工的事項,在立法上是對的。
[36]如徒,似乎是最易為的。然在后世,有追捕盜賊等事,亦非人人所能。
[37]免其役。
[38]惟川峽、廣南,聽其自賣,而禁出境。
[39]此即今兌換之兌字。兌換之兌無義,乃脫換之省寫,脫說古通用。
[40]這不啻入邊之法已廢,僅以官賣某物之價,指定供給某處的邊費而已。
[41]當(dāng)重難差徭的,以此調(diào)劑它。
[42]額外課中,通行全國的,為契稅及歷本兩項。
[43]就是現(xiàn)在的青島。
[44]關(guān)子、會子系南宋時紙幣之名。提高其價格,謂之稱提。
[45]后妃、公主、宗王、功臣的分地。
[46]指所有的田。
[47]如牛及農(nóng)具、桑樹等。
[48]鉅,堅硬的鐵,如金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