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會在奶媽家住了兩個月。
這個時候,已經進入了冬季。
報紙上連日登載著一批又一批的漢奸落網的消息,楊世會看了,不自覺地直打冷戰。
雖然有天氣的原因,但使他感到寒冷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懼。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楊世會離開楓樹頭村,轉往金華。
這次除了崔家老四崔同文外,孟姨太太也和他們一起同行。
崔家在金華的城外,有一門親戚。
崔家老太太收養的女兒,當年嫁到了此地,所以崔家就把楊世會送到那里去躲藏。
崔家收養的這個女兒,由于出身貧寒,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送給別人,做了那家人的童養媳。
后來她不堪忍受夫家的虐待,在她十六歲那年,便逃到了杭州。
崔家老太太很同情她的身世,于是便收留她做了義女。
后來崔家把她嫁給一個比她大好多歲的旅長作填房。
沒過幾年,旅長便去世了,旅長的全部家產,自然而然地都歸了她。
崔同文的這個姑姑在鄉下開有酒坊,去年又增設了一個醬園,曾經想讓崔同文去幫她去管理。
但是崔同文當時沒有答應她。
現在,由于楊世會無處可去,崔同文就想讓楊世會到姑姑的醬園里去當帳房先生,這樣的話,也可以讓楊世會有個落腳之處。
可是到了姑姑家里才知道,原來醬園的酒坊,已經有帳房先生了。
所以,他們的這個計劃,也就隨之擱淺了。
崔同文的姑姑雖然曾經在鄉下做過童養媳,但是后來被崔家收為養女后,便變得養尊處優起來,不大去料理家務,也不大會招呼客人。
在崔同文姑姑家里的這幾天,都是由孟姨太太處處來照顧楊世會,而楊世會也漸漸變得離不開她了。
孟姨太太怕楊世會孤獨,特意帶他到村頭去看牛車壓瀝甘蔗,大灶猛火煎煉紅糖。
有時候,她也陪他到田間地頭出去走走。
看到一塊地種的蘿卜之后,她便停下來說:“下次我要問這里要些蘿卜種子去,明年七月半時,免得再到街上去買。”
她但凡看見一樣東西,便有一個想法。
楊世會覺得她比他大一歲,心里便當她是姐姐,這樣他反而可以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了。
就連他替換的衣服,也是孟姨太太替他洗了。
后來崔家姑姑要到金華城里去,他們也就跟著她一起去了。
崔家姑姑在城里有一個洋房,曾經被日軍占領。
日軍戰敗后,就又還給了她,同時旁邊又新建了一幢日式樓房,也歸她所有了。
但是,洋房的樓上,現在卻住著國民黨特務組織藍衣社的金華站主任。
楊世會心里一驚,提心吊膽地在樓下住了三天,生怕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被藍衣社給發現了。
由于這里也不安全,崔同文于是便建議說,楊世會最好暫時到溫州去躲躲。
因為溫州有崔同文的岳父家,還有孟姨太太的娘家。
而且,孟姨太太的母親現在還在世,母女二人差不多也有二十多年沒有見面了。
自從孟姨太太的父親把孟姨太太賣到崔家做小妾之后,孟姨太太便再也沒有回過娘家。
崔同文問自己的小娘,她愿不愿意送楊世會去溫州,這樣也可以回去見見她的老母親。
沒想到,孟姨太太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楊世會一陣竊喜,他之前一直還擔心孟姨太太會以男女避嫌為由,拒絕崔同文的這個建議的。
十二月六日,楊世會和孟姨太太雇了兩部黃包車,一大早就從金華出發了。
他的車子在前面,孟姨太太的車子在后面。
第一天,他們到了永康,第二天,就到了縉云。
在走到從縉云到處州這一段道路時,兩旁一邊是山,一邊是小溪,很不好走。
沿著小溪,半山腰迤邐出一條山嶺,總共有一百多里,有好幾個地方,如今正在修路,他們只好走下黃包車步行。
楊世會與孟姨太太并肩行走的時候,他便把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以及自己成長經歷,及至與自己的發妻以及石季婉還有小薛的事情,一一講給孟姨太太聽。
反正走到哪里,他就把自己的這些經歷販賣到哪里,不知道是為了博取別人的同情,還是為了向別人來炫耀他自己。
當他把自己的身世講完之后,居然大著膽子,要求孟姨太太把她的事情也講出來聽聽。
于是孟姨太太便將她在崔家以及在蠶種場的事情講了出來。
孟姨太太幼時家貧,十幾歲時就被賣與崔家作妾,不久便生了一個女兒園園
她說起崔家在戰時剛從杭州搬回鄉下時,頭三年的時間里,日子很不好過。
以前得過崔家好處的那些親友,有幾家的日子過得很好。
崔同文曾經到他們家去借錢,本來打算借二百元錢。
但是走了八、九十里的路,卻只借到十五塊錢。
現在勝利了,崔家的子女即將隨國民政府歸來,這班親友鄰舍又都一齊上崔家來湊熱鬧來了。
而崔太太也照舊等他們和平時一樣,一點也不記仇。
孟姨太太說,那年老五到上海,楊先生送他的錢,他統統都拿來買貨了。
回到家之后,老五一面解著行裝,一面跟家里人講著楊先生的好。
老五后來把這批貨運到了重慶,在那里賺到了三到五倍的錢,后來他就留在重慶,用賺的錢開了個農場。
不過有一小部分的貨物,馬上在崔家賣了救急。
他們就把這部分東西擺在家門口,四鄰八鄉的人出于好奇,都來看看是什么稀罕的物件。
結果老五帶回來的那些小東西,頃刻之間就一掃而光;大件的如布匹之類的,三天之后,也全都賣完了。
孟姨太太說:“那天太陽尚未落下,賣得的錢,大家馬上就用來買米燒飯。我當時不顧買東西的那班街坊上的人聽了會介意,直接對他們說:‘過去待人是白待,今后卻要看看是誰了。楊先生的恩,將來別人不還,我也是要還的!’”
楊世會聽了,非常的感動,他覺得他和孟姨太太之間,又拉近了一些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