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報告

總報告

陳少峰 侯杰耀[1]

文化產業是目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領域,因此也是市場結構調整、產業形態創新的經濟模塊。在2016年間,我國文化產業在政策引導、技術革新、需求變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又展現出新的產業動態,成為我們分析關注的焦點。在此,我們聚焦于中國文化產業在2016年的主要發展特點,剖析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的利弊得失,思考中國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年度發展概況

(一)產業運行的基本現狀

在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總體穩中有進,其產業數據繼續表現出了經濟發展增長點的良好勢頭。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1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0254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07%,首次突破4%。文化及相關產業十個行業的營業收入保持增長,特別是文化服務業快速增長。據對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萬家企業調查,2016年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比上年增長7.5%(名義增長未扣除價格因素),增速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保持增長,文化服務業快速增長。其中,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的3個行業分別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5752億元、增長30.3%,文化藝術服務業312億元、增長22.8%,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1242億元、增長19.3%。[2]具體各產業的營業收入情況可以參考表0-1。

表0-1 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情況[3]

注:1.表中速度均為未扣除價格因素的名義增速。

2.表中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二)文化企業的投融資

從投融資角度看,2016年文化產業領域的投融資十分活躍,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額達到783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6.4%[4],這充分顯示出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信心,也說明了文化企業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與增長空間。

具體看文化企業的上市情況,據新元文智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底,上市文化企業數量達215家,其中2016年新增15家,占比6.98%。較2015年同期,上市數量同比下降31.82%,但單個企業IPO上市融資額均顯著增長,總融資規模同比增加17.51%,是2015全年上市融資額的1.03倍。上市文化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融資能力顯著提升。[5]目前,文化企業通過公開上市渠道融資逐漸成熟,文企上市主要有IPO、借殼與介紹上市三種途徑。2016年6月,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對借殼上市監管趨嚴,部分擬借殼文化企業可能受到影響。因此,上市公開融資已經成為文化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此外,文化企業在上市后仍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擴大市場占有,上市文化企業可以通過并購、股權投資、新設子公司等方式,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張,進一步提升自身綜合競爭能力。[6]通過上市等方式投融資對于國有文化企業的轉型升級尤為重要。2016年國有文化企業迎來一個上市的“小高潮”,中國電影、廣西廣電網絡、新華網等8家上市。[7]上市融資可以提高國有文化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也可以利用市場資本推動國有文化企業的自我革新,我們需要繼續鼓勵支持國有文化企業的上市融資。

從行業領域看,目前互聯網文化產業是投融資的熱門領域。據中國文化產業投融資數據平臺顯示,2016年,互聯網文化產業通過上市、新三板、股權、并購、眾籌渠道流入的資金達到3418.43億元,相比2015年同期(2832.14億元)增長20.70%。其中并購渠道貢獻最大,流入資金1316.62億元,占同期總流入資金的38.52%;規模上千億的渠道還有股權渠道,流入資金1019.46億元,占比29.82%;此外,2016年上市后融資渠道為互聯網文化企業帶來878.17億元資金,貢獻較大。在“全民創業”的背景下,互聯網文化產業融資多點開花。對比2015年同期,IPO首發融資、上市后融資、股權融資、新三板融資金額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增長,增長比例分別達到了362.65%、59.63%、24.10%、23.35%。[8]互聯網文化產業的資本活躍顯示出“互聯網+”的發展模式越來越成為中國文化產業自身革新的核心途徑,只有與互聯網相結合,文化產業才能找到新的價值增長點與市場開拓空間。

二、“互聯網+文化”的融合

在“互聯網+”的投資熱潮下,互聯網產業在2016年繼續展示出磅礴的發展之勢,在鞏固原有發展基礎之外,2016年,互聯網文化產業在移動平臺、智能技術、影視產品等方面展現了新的發展特征,表明了科技與文化的融合趨勢。

(一)移動平臺的多樣化發展

在2016年,互聯網要素在文化娛樂領域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影視、游戲、文學諸領域的文化娛樂活動都離不開互聯網平臺的媒介功能與互聯網技術的內容創新。特別是,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10%[9],移動端上的娛樂產品成為當前互聯網文化娛樂產業的重中之重。手機游戲產業是娛樂移動化的典型代表。據中國文化產業投融資數據平臺顯示,在互聯網文化細分領域中,2016年移動游戲最受資本歡迎,流入資金高達950.83億元,占互聯網文化產業當期總流入資金的27.81億元,與位居第二位的軟件業相差584.44億元。[10]投資者對移動游戲的投資熱情充分表明了該領域的發展潛力。作為增長核心的移動游戲在用戶規模和使用率增長的同時,行業營收也全面超越PC客戶端游戲。[11]PC客戶端游戲營收增長已接近停滯狀態。如果說PC客戶端游戲是互聯網娛樂在起步階段的市場引擎的話,那么移動游戲的超越意味著互聯網娛樂已經跨越了傳統的PC端入口,而進入到以智能移動手機為入口的新階段。網絡直播的興盛是娛樂移動化的另一體現。截止到2016年12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44億,占網民總體的47.1%,較2016年6月增長1932萬。其中,游戲直播用戶使用率增幅最高,半年增長3.5個百分點。[12]雖然PC客戶端也是網絡直播的重要入口,但移動端的網絡直播是主要發展趨勢,特別是出現了許多移動網絡直播和移動視頻社交等新的直播模式,我們現在經常會看到舉著手機在進行現場直播的人,手機移動端不僅僅是觀看直播的流量入口,而且是直播內容的生產平臺,手機正在生產供給與消費需求這兩端改變著文化娛樂的產業形態。

與文化娛樂向移動客戶端的轉移相類似,生活服務應用的發展也與移動客戶端緊密關聯,特別是移動支付的普及化為生活服務應用在移動客戶端的延伸創造了良好的平臺基礎。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國手機網上支付用戶規模增長迅速,達到4.69億,年增長率為31.2%,網民手機網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手機支付向線下支付領域的快速滲透,極大豐富了支付場景,有50.3%的網民在線下實體店購物時使用手機支付結算。[13]可見,手機支付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正體現了互聯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產業發展理念。在手機支付的支持下,互聯網正不斷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交通領域,網絡預約專車用戶規模為1.68億,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萬,增長率為37.9%。[14]

各大網約車平臺積極探索新的利益增長方向,為公司轉型做鋪墊。2016年,滴滴出行一方面致力于推行海外租車業務,另一方面在共享自行車領域進行戰略投資,此外還推出小巴業務,主推短途拼車,目前已經涉及出租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試駕、公交等9大業務體系。[15]在餐飲領域,網絡外賣的發展勢頭良好,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到2.09億,年增長率為83.7%,占網民比例達到28.5%。其中,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到1.94億,使用比例由16.8%提升至27.9%。[16]

(二)智能技術的快速變革

人工智能是當前的產業熱點。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39億元。其中智能硬件平臺占比高于軟件集成平臺,達到了63.8%。中國人工智能市場細分結構中各類產品分布較為均衡,占據前二位的是服務機器人和智能工業機器人,2016年市場規模分布為70.5億元和62億元,占比為29.6%和26%。[17]無論在智能硬件平臺還是軟件集成平臺,互聯網企業都擁有多樣的參與渠道,互聯網技術都可以推動人工智能(AI)的產業創新,事實上,人工智能產業也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2016年5月,我國發布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以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為主的七大重點建設工程,該方案特別強調了“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凸顯了互聯網企業在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地位。從實際的市場動態看,包括互聯網企業在內的諸多企業已經注意到人工智能的產業前景。據Wind數據統計,目前30余家上市公司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鏈,主要包括軟件算法核心系統、圖像語音識別技術、計算機視覺及傳感器,以及人工智能+金融、安防等領域。[18]更具體地講,無人駕駛是谷歌、百度等IT巨頭爭奪人工智能領域的制高點。今年3月1日,百度宣布,對現有業務及資源進行整合,成立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19]

除了人工智能,VR產業是另一個“互聯網+”的全新發展空間。VR技術被譽為IT行業的下一波浪潮,將在影視、旅游、教育、廣告、購物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與諸多文化子產業進行深度融合,VR技術將把體驗經濟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16年,國內有逾60家上市公司宣稱跨界VR行業,2016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VR起點年。無論是VR電影、VR廣告,還是隨處可見的VR線下體驗店,VR的身影越來越多。然而到去年下半年,行業發展開始趨緩。無論是技術還是內容,都成為制約這一行業發展的瓶頸。[21]VR技術之所以獲得眾多企業的重視,關鍵不是VR技術自己的盈利空間,而在于VR技術擁有與其他文化板塊相結合的融合特性,這是典型的“技術+文化”的融合案例。筆者認為,VR技術會對互聯網文化的商業模式帶來深刻影響,如同智能手機客戶端,VR也能夠成為客戶端,引導人們進入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或生活服務產品,這也正是阿里巴巴如此看重VR技術與購物平臺相結合的原因所在。

(三)影視產品的內容升級

2016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良好,實現了穩健增長。2016年中國全國電影總票房達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觀影人次為13.72億,同比增長8.89%;國產電影票房為266.63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8.33%;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38.25億元,同比增長38.09%。[22]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對比2015年的數據: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2015年全年觀影人為12.6億,同比增長51.08%,[23]2016年電影總票房、觀影人次的增速都有大幅下跌,特別是電影總票房的增速不及2015年增速的十分之一。這說明中國電影產業已經逐漸度過了產業擴張時期,接下來,單純地增加熒幕與電影數量已經無法帶來產業增長,提升以電影水平為核心的產業質量將成為未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之重。我們注意到,2016年11月7日《電影促進法》于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正式表決通過,中國電影進入了質量發展時代。

與電影產業密切相關的是互聯網影視產品,互聯網影視產品既是傳統影視產業的競爭對象,同時也在重新塑造著影視產業的新面貌。網絡視頻資源除了在傳播形式上呈現出移動化趨勢,在內容上,網絡視頻自制內容在向精品化發展,且會員付費收入增長態勢明顯,視頻生態圈逐步形成。2016年1月1日到11月30日,視頻網站備案的網絡劇為4430部,共計16938集,節目數量與2015年相比呈現井噴式增長。[24]人們不僅僅需要以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更加便捷的傳播平臺,也需要更加高質量的視頻內容產品,只有平臺與內容共同提升的文化娛樂產品才能在互聯網文化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IP改編仍是當前影視產品制作的一大趨勢,2016年,IP繼續呈井噴之勢,互聯網、影視等各類資本強勢進駐IP產業鏈,使得IP成為目前影視作品的重要內容來源,很多網絡小說與網絡游戲都被搬到了熒屏之上,同時與“粉絲”經濟相結合,借助于網絡平臺的營銷推廣催生了像《錦繡未央》《大唐榮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擇天記》等眾多2016年的熱門IP劇。IP劇依靠“粉絲”力量往往能收獲很好的收視結果,成為當前影視投資的熱門,但從輿論上看,觀眾已經開始越來越看重影視作品的制作質量與演員的演技水平,吐槽“小鮮肉”的演技也是觀眾的輿論熱點。因此,隨著IP劇當前資本擴張熱潮消退與觀眾需求水平的提升,投資者與制作者將更加意識到內容質量的重要性,“內容為王”指的不是IP數量與“粉絲”規模,而是IP的改編技術與制作水平。

三、傳統文化資源的轉化路徑

如果說技術與文化的融合趨勢是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所塑造的新的文化產業業態,那么傳統文化的創新問題就是要不斷探討傳統文化資源如何在這種新業態中生存下去,并保有自己的競爭優勢,在2016年,我們發現政府與企業都更加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開發。

(一)文物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2016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護與開發的政策。有關文物保護,2016年12月發布的《國家“十三五”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明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成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科技創新體系。有關文物開發,2016年5月發布的《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對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做出部署。2016年12月10日召開的全國文物科技工作會議發布了《國家“十三五”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和《“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互聯網+中華文明”的行動計劃表明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創新傳統文化資源的發展思路: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支持各方力量利用文物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文化創意產品和優秀企業。到2020年,打造50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品牌,建成10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基地,文化創意產品年銷售額1000萬以上的文物單位和企業超過50家,其中年銷售額2000萬以上的超過20家。[25]

在重視互聯網的平臺效應的同時,文物遺產的開發還不能忽視內容創新,目前,博物館文物的創意產品開發是文物開發的主陣地。博物館在開發文物創意產品時要重視消費者的需求,開發消費者喜歡的產品。例如為了吸引年輕消費者,博物館可開通網絡商店平臺,產品也應該具有流行元素,像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膠帶就很受年輕人歡迎。以故宮、國家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文物單位已經開始探索嘗試,朝珠耳機、頂戴花翎防曬傘、“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折扇都深受消費者歡迎,蘇州博物館的秘色瓷蓮花碗曲奇餅干、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西漢金獸橡皮是地方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的成功代表,僅2016年上半年故宮文化創意產品銷售額就突破7億元[26],由此可見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文化遺產的結合蘊含了巨大的經濟潛力。

(二)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與文物等物質文化遺產不同,戲曲藝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開發保護具有自身的特點。“非遺”的經濟價值來源于兩類文化產品和服務——“非遺”核心技藝產品(和服務)和“非遺”衍生產品(和服務)。“非遺”核心技藝產品是利用“非遺”的核心技藝生產出來的產品,蘊含顯著且完整的“非遺”文化價值。“非遺”衍生產品并不是直接利用“非遺”核心技藝,而是利用“非遺”的相關文化元素開發出的衍生產品,這類產品的文化價值相對較低,在整個產業中經濟價值的影響大于其文化價值。在開發利用時需區別對待,形成“非營利性+營利性”的雙軌利用模式。[27]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支持戲曲藝術的傳承,例如,2016年11月23日文化部組織開展了全國落實《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情況自查工作,大半年來,全國各地紛紛貫徹落實《若干政策》,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后出臺本地實施意見,提出了支持本地戲曲傳承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目前,共有安徽、遼寧、湖南、青海、山東、河南、云南、河北、四川、浙江、湖北、山西、山東、內蒙古、北京、甘肅、江蘇等地陸續出臺了相關實施意見;另一方面,我們要利用新平臺、新技術挖掘傳統曲藝的市場價值,戲曲表演單位與文化影視企業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傳播戲曲作品,但傳播手段的創新只是互聯網轉型的初級階段,還需要以“互聯網+”思維在內容上全面創新戲曲藝術,例如可以把戲曲藝術融入網絡影視作品、網絡游戲產品等互聯網產品,不斷延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衍生品范圍。

(三)藝術品市場的改善與提升

從藝術市場運行情況看,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統計,2016年上半年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243.6億元,同比小幅下降2.3%;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春拍10家公司共舉辦202個專場拍賣,上拍33419件(套),成交24219件(套),成交率72.44%,成交額為98.83億元。由于北京匡時十周年慶典成交額上升幅度較大,假設剔除北京匡時,其他9家公司合計73.25億元,與其2015年春拍(75.01億元)、秋拍(72.54億元)基本持平。從全年的數據看,我國拍賣市場在調整過程中保持平穩,頂級作品比較搶手,一般作品少人問津,“減量提質”的特點表現明顯。[28]

當前我國藝術品市場有兩個主要趨勢,其一是藝術品市場的管理制度與市場機制不斷獲得改善,逐步建立起規范的藝術品交易市場秩序。2016年2月,文化部發布了新修訂的《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辦法》堅持對內容的底線管理,調整了監管范圍,對藝術品市場實行全方位內容監管,將網絡藝術品、投融資標的物藝術品、鑒定評估等納入監管領域。《辦法》還明確了擔保、鑒定、信用監管、盡職調查、專家委員會等制度。其二是“互聯網+藝術品”帶動下的藝術品市場的互聯網創新不斷成熟。互聯網技術、VR技術以及電子商務發展帶來了網絡拍賣、移動終端拍賣、電子可視技術拍賣等新的拍賣形式。據不完全統計,在線藝術品交易在過去12個月銷售總額達30.27億美元,同比增長24%,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廣東崇正以及國際拍賣行佳士得、蘇富比等傳統拍賣公司也開始在線上交易領域發力。中國嘉德秋拍共有24場專場開通實時網絡競投,北京保利也推出“常君實舊藏信札”專題網拍,實施“線下展線上拍”新模式,該場網拍共成交157件,成交額共20余萬元。[29]目前網絡競拍平臺建設已經比較成熟,再加上嚴格的藝術品監管制度與新興的VR等智能技術,網絡競拍是藝術品市場交易的未來希望。

四、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

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是2016年文化產業的熱點問題,根據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綜合指數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江西以外,其余省市都位于東部地區;而生產力指數排名跟去年相比整體上變化浮動較小,前十名的省、直轄市中,除了四川、江西、河南外,其他均來自東部地區。[30]可見,我國目前文化產業發展仍不平衡,中西部的文化產業仍落后于東部地區,推動區域文化經濟的平衡發展具體表現在特色小鎮、休閑農業、文化扶貧等2016年的熱點話題中。

(一)特色小鎮的文化建設

浙江省的特色小鎮建設走在全國的前列,在2014年,浙江形成了一批“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社區特征的發展空間載體”,并因杭州云計算產業生態小鎮——云棲小鎮的引人矚目而催生了“特色小鎮”這一稱謂。[31]在2015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特色小鎮在2016年逐漸進入實踐操作階段,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共有127個鎮進入名單,各省市也開始制定自己的培育特色小鎮的發展政策,特色小鎮正在中國大地遍地開花。

文化建設是特色小鎮的重中之重,文化產業是建設特色小鎮的主要產業支持。從《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首次入選的127個小鎮中,有100個特色小鎮開發與文旅產業有關,占到特色小鎮的78.74%;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特色小鎮,基本上都與文旅產業開發有關。[32]這充分說明了建設特色小鎮必須重視自身的文化資源,并開發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文化產業對缺少資金、技術等傳統區位優勢的中西部落后地區尤為重要,文化產業可以幫助中西部小鎮找到自己的發展著力點。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把特色小鎮變成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模式,特色小鎮一定要以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主要思考對象,不能再束縛于原有的房地產思維,而要考慮各種文化要素的市場價值,特別是不能以文化產業的名號進行房地產“圈地”,現在很多地方的文化園看起來很熱鬧,但實際上都是在“圈地”,因為這些園區里的文化企業根本沒有競爭力,也缺乏有價值的文化主題或文化資源。所以,特色小鎮一定要把文化建設放在第一位,各地政府與文化企業必須首先考慮今后是否擁有優質的文化資源、是否具有完善的文化產業規劃、是否具有廣闊的文化消費市場,房地產建設只是特色小鎮的一個環節,絕不是特色小鎮的發展核心。

(二)農業文化產業的機遇

農業文化產業是區域文化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模塊,也是城鄉平衡發展的一個途徑,由于農業經濟在中西部落后地區仍占有較大比重,基于本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題的文化產業成為焦點,其中休閑農業旅游是主體業態。

為了進一步支持農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家在2016年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2016年9月發布了《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與《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各地也出臺了落實措施,安徽、山西等省已相繼出臺了推動休閑農業發展意見,大部分省還編制了休閑農業的發展規劃,湖北、山東、廣東、四川、新疆等地都安排了專項財政資金支持休閑農業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共創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328個,推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70個,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62項。[33]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當前我國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狀況良好,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從業人員845萬,帶動672萬戶農民受益。《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16年度)》顯示,據不完全統計,上規模經營主體達30.57萬個,比上年增加近4萬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為旅游投資新亮點,投資金額約3000億元,比2015年增加400億元。整個產業呈現出發展加快、布局優化、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良好態勢。[34]但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到資金與技術仍然是制約農業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引導農戶參與農業文化旅游仍將是培育生計資本的基礎工作,尤其是增加金融資本和物質資本。[35]我們仍需繼續加大對農業文化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同時實踐“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思路,支持農村地區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展農業休閑旅游的市場空間。

(三)精準文化扶貧的思路

文化產業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一個基本實情。2016年,東部地區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766億元,占全國74.4%,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13641億元、5963億元和943億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7.0%、7.4%和1.2%。[36]可見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文化產業仍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但我們也要注意到,中西部的文化產業高速發展、勢頭正猛:2016年西部地區增長12.5%、中部地區增長9.4%,均高于東部地區7.0%的增速。[37]這顯示了在精準文化扶貧的思路下,中西部文化產業獲得了絕佳的發展機遇。

當前,資金仍是文化扶貧的關鍵。從文化企業的投融資情況看,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四大省市是上市文化企業主要分布地,與上市文化企業數量分布類似,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上市文化企業融資規模居于前三。其中,北京以1290.97億元居首,占比39.29%;其次為上海,融資規模為557.91億元,占比16.98%。北京、上海、廣東文化產業相對發達,上市文化企業眾多,因此吸引資金實力明顯強于其他省市,部分省市諸如福建、廣西、山東、天津等融資規模有限,部分省市如海南尚未有上市文化企業進行融資。[38]因此,除了當前已有的文化扶貧資金與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我們還要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在文化扶貧中的作用,PPP(公私合營模式)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方法,文化行業已經納入了國家PPP推廣戰略,2017年將進入實施階段,民間投資可以順利進入公共文化領域,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與市場效益。

除了資金,我們仍需創新文化扶貧的思路,實踐“互聯網+文化扶貧”的扶貧戰略。我們需要從生產與消費這兩個角度思考區域文化產業的互聯網轉型。首先,從文化生產的角度看,針對當前政策所覆蓋的區域文化資源,文化企業要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各地區的文化資源,形成經濟合力。其次,從文化消費的角度看,針對各區域所擁有的廣闊文化消費市場,文化企業可以采取的資源整合方法是整合消費,利用互聯網平臺的跨時空特性拓展文化市場的消費需求。

總之,進入“十三五”時期以來,中國文化產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改革創新始終為中國文化產業輸送著發展動力。值得肯定的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體制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不斷釋放文化市場活力:2016年財政部對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模式作出重大調整,加快由無償向有償、由直接分配向間接分配轉變,努力實現市場化配置目標;2016年度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實施方式確定為“基金化+重大項目”的模式,其中,基金化是指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培養遴選一批中央、地方和市場的優秀文化產業基金,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支持文化發展;重大項目主要支持黨中央、國務院有明確要求,或者宣傳文化部門確定的重要工作。“基金化”的市場配置工具可以極大地調動文化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資本的杠桿和撬動作用,使得政府政策性資金發揮更大的產業引導作用。據統計,2016年國家財政部安排10億元參股全國14只優秀文化產業基金,直接撬動其他各類資本120億元,同時聚焦“雙創”融資難題,首次探索開展債權投資扶持計劃,形成財政出資引導、文投集團配套跟進的全新投入機制,依托北京文投、陜西文投兩家全國領先的省級文投集團,中央財政出資5.6億元、帶動配套46.8億元。[39]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方式的改革只是當前中國文化產業市場體制改革的一部分,今后,中國文化產業的參與者仍將在改革創新之路上繼續前行:各級政府應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市場管理體制,為企業打造活力飽滿、健康守法的良好市場秩序;文化企業應珍惜文化資源,創新產業技術,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竹市| 黑水县| 萨嘎县| 贵定县| 长乐市| 乳源| 洛扎县| 咸宁市| 房山区| 吉水县| 浦东新区| 玉田县| 牡丹江市| 同仁县| 运城市| 定日县| 宿州市| 积石山| 通许县| 灌云县| 朔州市| 江油市| 青浦区| 孙吴县| 曲沃县| 玉林市| 铜川市| 田阳县| 南陵县| 迁西县| 年辖:市辖区| 凤山市| 马山县| 阿瓦提县| 米易县| 迁安市| 土默特右旗| 盖州市| 从江县| 英超|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