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17
- 孫祁祥 鄭偉等
- 2588字
- 2019-08-09 18:38:29
第四節 2017年中國保險業發展展望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這一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更加復雜嚴峻的形勢,對保險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2017年國內外經濟的基本形勢
2017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更加復雜嚴峻。[7]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從國內看,我國發展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經濟運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2017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8]: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9]: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進出口回穩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二、對保險業的總體要求
2016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7年保險業發展提出了幾方面的總體要求[10]:第一,強調保險業要防控風險。要求保險業把防控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加大風險防控力度,下決心處置相關風險點,提高風險防控針對性有效性,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第二,明確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的主要任務。要求保險業著眼于振興實體經濟、完善保障體系、創新社會治理等領域,以推進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切實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第三,指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前進方向。要求保險業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市場規則,優化市場供給,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廣泛的保險需求。
三、2017年及未來一段時期的保險業工作重點
在經濟社會發展及其對保險業總體要求的大背景下,保監會提出2017年及未來一段時期保險業發展與監管的三大戰略:一是防控風險,二是服務大局,三是改革發展。[11]
保險業是經營與管理風險的行業,保險業自身的穩健是實現保險業風險保障功能的前提條件,如果保險業自身不能有效地防控風險,那么何談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在防控風險方面,保險監管機構強調了三個方面:第一,監管部門要在防控風險中履行好基本職責。一是增強責任意識,把握好改革發展與防控風險的關系;二是注重完善制度,健全防控風險的長效機制;三是敢于動真碰硬,讓監管長上牙齒;四是加強監管協調,共同防控跨行業跨市場跨境風險。第二,保險機構要在防控風險中發揮好主體作用。強調保險機構要在敏銳性、前瞻性、穩健性和長期性上下功夫,對風險做到見微知著、加強預警、堅持審慎、久久為功。第三,保險行業要為降低金融體系風險做出更大貢獻。一是通過直接投資、設立投資基金等方式,推動實體經濟降負債、去杠桿,降低實體經濟杠桿風險;二是通過加大對國債等市場的參與力度,促進投資者多元化,降低金融市場波動風險;三是發揮保險資金優勢,推動金融體系的資產與負債更加匹配協調,降低資產負債匹配風險。
2017年,防控風險方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重點圍繞公司治理、保險產品和資金運用三個關鍵領域,處置潛在風險點。一是以公眾公司標準和底線思維,推動公司治理監管從柔性引導向剛性約束轉變。二是完善“償二代”框架下的資本約束,推動實施內含價值新標準,解決部分產品短期化傾向,引導保險公司發展風險保障性和長期儲蓄型業務。三是把握審慎穩健、服務主業的要求,從嚴從實強化資金運用監管,加快建立保險資產負債管理監管體系,實現資產端和負債端的良性互動。
保險業要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就應當抓住“風險保障”這一本質功能,通過專業的風險保障及其衍生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保險監管機構提出強化保險的幾個屬性,一是強化保險的保障屬性,成為現代社會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二是強化保險的長期屬性,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三是強化保險的社會屬性,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抓手;四是強化保險的產業屬性,成為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的支柱產業。
2017年,保險業服務大局方面的重點工作有三項。一是服務脫貧攻堅。立足主業,發揮保險業精準風險保障的優勢,通過大病扶貧、農險扶貧、產業扶貧等渠道助推脫貧攻堅。二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支持“三去一降一補”,推進保險資金支農支小;通過保險推動科技創新,加大對高端裝備制造的出口支持力度,支持“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三是服務社會治理體系建設。落實地震巨災保險方案,完善交強險運行機制,加快推動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領域的責任險發展,鼓勵商業養老保險、商業健康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保險業改革發展三十多年,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粗放式發展,未來的改革發展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不論從國家發展的要求,還是從保險消費者的要求來說,保險業需要的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持續健康、創新開放的改革發展,而不是自娛自樂、竭澤而漁、自我封閉的改革發展。
在保險業改革發展中,一是堅持市場化與法治化相結合,科學把握“放開前端”與“管住后端”的關系;二是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科學把握“國際經驗”與“中國國情”的關系;三是堅持精細化與大眾化相結合,科學把握“高端市場”與“普惠保障”的關系。
2017年,保險業要繼續深化改革,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重點工作有三項。一是深化市場體系改革。推進市場組織形式創新,加快推動區域性再保險中心建設,完善多層次市場退出機制,提高保險保障基金的風險處置能力和處置效率。二是推進保險產品條款費率改革。繼續完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形成機制,逐步形成以示范條款為主體、創新條款為補充的多層次產品體系;推進意外險定價機制改革,啟動第二套重大疾病發生率表編制工作。三是實施保險資金運用改革。引導保險資金發揮長期資金的比較優勢,服務實體經濟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