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小說研究十大問題
- 劉勇強 潘建國 李鵬飛
- 2019-08-09 18:50:40
第二章 古代小說語言研究的思路與命題
小引
小說歸根結底乃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因此小說語言的研究理應成為小說本體研究的重要基礎。但縱觀以往的小說研究史,似乎主要是小說文獻、主題、題材、人物、情節、技巧等的研究史,而小說語言雖然并未逸出小說研究的視野,卻大體停留于比較局部的風格、修辭、語體演變等層面——除了一些漢語史類論著對小說語言的特別關注之外,古代小說的語言研究一般只居于較為次要的地位,而未能有更深入全面的拓展。在我們看來,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倒并不在于小說語言缺乏研究的價值,或這一研究本身過于輕易,而恰恰在于這一研究相較于其他層面的研究而言,很可能具備更大的難度。確實,如果我們僅僅滿足于描繪某一作家或作品的語言特點,僅僅滿足于探討一部作品的修辭技巧,僅僅滿足于描繪一下中國小說從文言到白話以至方言的語體變遷,那么這一類研究確實沒有太大的難度和余地。然而,小說語言的研究或許還應具備更多可能的維度,需要我們去加以開拓。
首先,在中國古代的文類體系中,小說乃是一種比較后起的文體,這一后起的文體在文體意識以及語言意識方面跟其他已經成熟的文體(比如史傳、經書、子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小說文體的自我定位與自我意識勢必會影響其語言意識的形成及變化,因此我們研究小說語言的運用及其特點時,必須顧及小說語言跟其他文體語言之間的相互關系。其次,小說語言意識跟作家創作觀念以及作家對小說藝術特質的認識之間也會存在深刻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創作意識以及藝術觀念的變化也會通過語言表現出來。比如六朝志怪和唐人傳奇作為文言小說的兩種不同形態,體現著完全不同的寫作觀念,這導致二者語言風格的基本差異。再比如明清時期方言小說的出現,就既代表著小說語言意識的重要變化,也體現著小說創作觀念的重大演變。再次,小說語言跟小說文體之間的關系也應該獲得更深入的討論。小說文體研究跟詩、文、戲曲等文類相比有著特殊的難度,這是因為不同小說文體(尤其是在同一語體內部)的外在區分特征一般較不明顯,比如我們要在文言、白話或方言小說內部進行文體區分就并不那么容易,但其區別仍然是存在的(比如同是運用蘇白寫對話,《海上花列傳》跟《九尾龜》就很不相同),或許從語言角度進行深細甄別乃是闡明小說文體特征的有效途徑之一。復次,小說語言特質本身所具備的主題意義或思想意義也值得引起更多的關注。一般說來,不同的語言特征體現著人們看待事物的不同的角度與方式:比如說《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海上花列傳》與《何典》這類在語言上具備突出特點的作品,其語言本身就應該表現了作者的一種立場和態度。除此之外,小說語言與小說題材、小說語言與生活語言之間的關系也有待進一步探討,尤其是后者涉及語言的提煉與創造問題,更有實踐意義,但因其涉及語言的發展歷史,因此研究起來也會更加困難。
在小說語言的研究方面,國外學界也有豐富的成果可資借鑒,比如對小說中雜語現象與小說語言內在對話性的揭示以及將小說語言作為“語言形象”加以探討的視角就極富啟發意義(巴赫金《長篇小說的話語》),還有借鑒語言學的方法研究小說語言的嘗試也有一定參考價值(羅杰·福勒《語言學與小說》)。我們不難推想,小說語言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必將需要研究者具備對小說文本更細密敏銳的感悟與分析能力、更全面的語言學甚至語言哲學的理論素養,因為語言恰恰可能是小說眾要素中最為復雜精微的部分:說其復雜,是因為語言涉及小說文本內外的眾多層面;言其精微,是因為語言的運用變化莫測,難以方物。有鑒于此,我們特圍繞這一深具研究潛力的領域,各就所思,略陳管見,聊為引玉之磚云爾。
(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