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經濟法學(第七版)
- 陳安主編
- 20397字
- 2019-08-09 18:50:55
第二節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一、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也是一種合同,舉凡合同法的原理原則,例如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對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也適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區別于其他合同之處在于:它是有形貨物買賣的合同,而且此種貨物要進行跨越國界的流動,因而可以說,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有形貨物買賣的合同,其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一定在不同國家,至于當事人的國籍是否不同,無須考慮(參見《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第1條)。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也譯為《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是國際貨物買賣法的重要淵源,它的重要作用和顯著優點在于:它有助于減少國際貿易的法律障礙,從而有利于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373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所設定的規范是統一規范,所以國際貨物買賣公約被稱為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又因為它所設定的是實體規范,所以又稱它為國際貨物買賣統一實體法。
1980年4月10日,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維也納召開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會議,草案在會議上獲得通過,這就是《公約》,它是一部嶄新的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我國出席了共有62個國家參加的維也納會議,參與了《公約》制訂的全過程,簽署并核準了《公約》。《公約》已于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對我國有約束力。
《公約》在它的序文中揭示了《公約》的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制定《公約》的指針,也是解釋、適用《公約》的依據,是貫穿整個《公約》的根本精神。所以《公約》序文的文字雖不多,但卻非常重要。《公約》規定的基本原則有:(1)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原則;(2)平等互利原則;(3)照顧不同的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的原則;(4)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原則。
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如果這些國家是締約國374,即屬于《公約》的適用范圍。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合同,這些國家或其中一個國家雖非締約國,但如果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也屬于《公約》的適用范圍。《公約》只適用于買賣合同的訂立以及買賣雙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
據《公約》第98條,除了《公約》明文許可的保留外,不得作任何保留。《公約》明文許可的保留,有以下三項:
(1)對《公約》的“合同的訂立”部分或“貨物銷售”部分可以聲明保留(《公約》第92條);
(2)對《公約》的“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的規定(即《公約》第1條第1款b項),可以聲明保留(《公約》第95條);
(3)《公約》規定,合同的訂立、更改或終止,無須以書面為之。對這一規定,可以聲明保留(《公約》第96條)。
我國在核準《公約》時,依據《公約》第95條、第96條的規定,作了保留的聲明。
慣例是國際貨物買賣法的重要淵源之一。《公約》在第9條對這一問題作如下規定:雙方當事人業已同意的任何慣例和他們之間確立的任何習慣做法,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除非另有協議,雙方當事人應視為已默示地同意對他們的合同或合同的訂立適用雙方當事人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慣例,而這種慣例,在國際貿易上,已為有關特定貿易所涉同類合同的當事人所廣泛知道并為他們所經常遵守。
《公約》第7條第2款規定:“凡本公約未明確解決的屬于本公約范圍的問題,應按照本公約所依據的一般原則來解決,在沒有一般原則的情況下,則應按照國際私法規定適用的法律來解決。”
1.《公約》對我國生效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于1988年1月1日起生效。此前我國早已簽署了《公約》,并于1986年12月遞交了核準書,成為《公約》的最早締約國之一。《公約》自其生效之日起,即對我國有約束力。
2.我國對《公約》的保留
前曾提及,我國對《公約》作了兩項保留:
(1)對“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即《公約》第1條第1款b項的規定)的保留。《公約》第1條第1款b項的規定,意在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然而這一擴大,是以縮小締約國國內法的適用為代價的。
(2)對書面以外形式的規定的保留。然而,根據《公約》第96條的規定,對《公約》關于書面以外形式的規定作出保留的必須是其本國法律規定買賣合同必須以書面訂立或書面證明的締約方。我國現行《合同法》已對《涉外經濟合同法》原來關于簽訂涉外經濟合同的形式的規定進行了修改,按照《合同法》第10條的規定,當事人訂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已不必一定要采用書面形式。我國政府于2013年1月16日向聯合國秘書長正式交存了有關撤銷其在《公約》項下“書面形式”聲明的申請,并于2013年8月1日正式生效。因此,我國已經撤銷了對《公約》關于書面以外形式的規定所作出的保留。
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成立,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
1.實質要件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就是國際貨物買賣的當事人就其貨物買賣達成的協議。達成協議,是指在他們之間有了合意。這合意,就是合同成立的實質要件。“發價”與“接受”或“要約”與“承諾”,是訂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關鍵問題。
(1)關于發價
A.發價的含義。發價是一方當事人以進行國際貨物買賣為目的,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的愿按一定條件和他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作此意思表示的人是發價人,對方是被發價人。
B.發價的構成。“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訂立合同的建議,如果十分確定并且表明發價人在得到接受時承受約束的意旨,即構成發價”(《公約》第14條)。可見一項發價的構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應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特定的人提出。二是建議的內容必須十分確定。所謂“十分確定”,即至少要指明貨物的名稱,且明示或默示地規定貨物的價格或規定確定價格的方法,以及明示或默示地規定貨物的數量或規定確定數量的方法(《公約》第14條第1款)。200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解釋(二)》)第1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是否成立存在爭議,人民法院能夠確定當事人名稱或者姓名、標的和數量的,一般應當認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公約》與《解釋(二)》的區別在于,前者將價格作為發價構成的必備要素,而后者卻未將價格列為必備要素,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三是必須表明發價人在其發價一旦得到接受就將受其約束。
C.發價的效力。發價于到達被發價人時生效(《公約》第15條第1款)。就是說,發價人于發價送達被發價人時即受其發價的約束。但一項生效的發價,對被發價人來說,他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還可就發價內容按自己的意思加以改動,送還發價人,這便是所謂“還價”。改動包括對發價內容有所添加、有所限制或作其他更改。還價不是接受,而是拒絕發價,并且在法律上視為新的發價,原發價人如果愿按改動后的條件訂立合同,他可以作接受的表示,從而使合同成立。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講到的“改動”,假如它在實質上并不變更該項發價的條件,則除發價人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以口頭或書面通知反對其間的差異外,被發價人的答復仍構成接受。因此成立的合同,其條件即以該項發價的條件以及接受通知內所載的更改為準(《公約》第19條第2款)。那么,究竟怎樣才是在實質上變更發價的條件了呢?依據《公約》第19條第3款的規定,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均視為在實質上變更發價的條件(參看我國《合同法》第30條)。
發價的效力,因被發價人的拒絕或作出實質性變更而消滅,即使是不可撤銷的發價,也是如此(《公約》第17條)。發價規定了有效期的,如期間已過,亦即失效。發價還會因發價人的撤銷而喪失效力。對于這些,我國《合同法》第20條也有相關規定。
D.發價的撤回和撤銷。發價在送達被發價人之前,尚未發生效力,發價人可以隨時把它撤回,使發價不發生效力;即使是不可撤銷的發價,也可撤回。發價即使已送達被發價人,但如撤回發價的通知在發價之前或與發價同時到達,亦可阻止發價效力的發生(《公約》第15條,我國《合同法》第17條)。發價送達被發價人之后,即發價已經生效之后,發價人尚可撤銷其發價,從而使發價失去效力,只要撤銷通知于被發價人發出接受通知之前送達被發價人。但如有下列兩種情況之一,發價不得撤銷:一是發價以寫明接受發價的期限或以其他方式表示發價是不可撤銷的;二是被發價人有理由信賴該項發價是不可撤銷的,而且被發價人已本著對該項發價的信賴行事(《公約》第16條以及我國《合同法》第19條)。
發價的撤回與撤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發價的撤回應該發生在發價生效之前,由于這時發價尚未生效,所以撤回的條件比較寬松。發價的撤銷系發生在發價生效之后,由于此時發價已經生效,所以撤銷的條件比較嚴格,即時間要求更緊,且有些情況下不得撤銷。375
(2)關于接受
A.接受的含義。接受是被發價人作出的同意發價的意思表示,這種意思表示,有時也以某種行為來作出,例如按買方發價的要求發運貨物,或按賣方發價的要求支付價款,同樣可以構成接受。但緘默或不行動本身不等于接受(《公約》第18條第1款)。在我國《合同法》中關于承諾的規定與《公約》的接受具有相同的內涵,相關規定也幾近一致(參見《合同法》第21條、第22條等規定)。
B.接受的效力。被發價人表示了接受的意思,表明發價人、被發價人之間已達成協議,合同即告成立(《公約》第23條和《合同法》第25、26條)。這便是接受的效力。
《公約》第18條第2款中規定“對口頭發價必須立即接受”,則接受的立即生效和合同立即成立是很明確的。然而國際貨物買賣的雙方,其營業地在不同國家,雙方往往遠隔重洋,要用信函、電報、電傳等來表示意思,這種方式即異地接受,它應于何時生效,歷來存在著投郵主義(發信主義)與到達主義(受信主義)的立法分歧。投郵主義為英美法所采用,主張接受于函電送交郵電局或投入郵筒時生效,于是投郵之時即為合同成立之時,投郵之地為合同成立之地,即使函電于傳遞途中遺失,亦無礙于合同的成立。這時發價人還不知道有接受這回事,然而合同已經成立了,這當然是不盡合理的。但投郵主義也有使合同關系及早確定的優點,特別有利于保護接受人。何況發價人提出發價,本來也是希望訂立合同的。到達主義主張接受于到達發價人時生效,為大陸法所采用。376所謂到達,意為函電已在收件人的支配之下,即已送交收件人本人,或其營業地或通訊地址;如無營業地或通訊地址,則送交收件人慣常居住地(《公約》第24條)。至于發價人是否已拆閱函電,是否已知悉函電內容,則不予考慮。
對于接受生效的時間問題,我國一向采取到達主義,《合同法》第26條規定:“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公約》第18條第2款規定:“接受發價于表示同意的通知送達發價人時生效。”也是采取到達主義。所以,如果表示同意的通知在發價人所規定的時間內,如未規定時間,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未曾送達發價人,接受就成為無效;但須適當地考慮到交易的情況,包括發價人所使用的通訊方法的迅速程度。至于所謂“合理的時間”,要根據各種具體情況,斟酌決定。國際貿易復雜多變,所以既不能讓發價人等待太久,但又應使被發價人有足夠考慮并作必要準備的時間。關于發價人所規定的接受期間,其起算點及正式假日或非營業日的計算問題,《公約》第20條有明確規定:“發價人在電報或信件內規定的接受期間,從電報交發時刻或信上載明的發信日期起算,如信上未載明發信日期,則從信封上所載日期起算。發價人以電話、電傳或其他快速通訊方法規定的接受期間,從發價送達被發價人時起算。在計算接受期間時,接受期間內的正式假日或非營業日應計算在內。但是,如果接受通知在接受期間的最后一天未能送到發價人地址,因為那天在發價人營業地是正式假日或非營業日,則接受期間應順延至下一個營業日。”
在被發價人以某種行為表示接受的場合,被發價人作出行為之時即為接受生效之時,這成為到達主義的一個例外。當然,被發價人的行為也必須在發價所規定的期限內作出,如發價沒有規定期限,則應在一段合理時間內作出。過了期限或合理時間,該項行為不能產生接受的效力(參見《公約》第18條第3款)。
C.逾期的接受。接受沒有在應到達的時間內到達,為逾期的接受。前已提及,逾期的接受無效。但有例外:其一為倘若發價人在收到接受函電時,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通知被發價人說,接受雖已逾期,但他仍視之為有效的接受,則接受即為有效,可以訂立合同,遲到的接受實際到達之時,即為合同成立時。其二為如果載有逾期接受的信件或其他書面文件表明,依照它寄發時的情況,只要傳遞正常,它本應是能夠在期限內到達的,則此項逾期接受應被認為具有接受的效力,除非發價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通知被發價人:他認為他的發價已經失效,從而不能因該接受而訂立合同(《公約》第21條)。我國《合同法》關于過時的承諾(第28條)以及遲到的承諾(第29條)的規定與此相同。
D.接受的撤回。被發價人當面向發價人表示接受,自然沒有撤回接受的問題。在采用投郵主義的立法的情況下,亦無撤回接受的問題。但在采用到達主義的情況下,被發價人在其接受到達發價人之前,可以撤回接受,只要撤回的通知能在接受到達之前或與接受同時送達發價人(《公約》第22條)。接受被撤回,與自始未作接受一樣。接受一經到達,便即生效,合同亦即成立,因而不可能像發價那樣有撤銷問題。我國法律與《公約》規定相同(我國《合同法》第27條)。
2.形式要件
《公約》第11條規定:“銷售合同無須以書面訂立或書面證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條件的限制。銷售合同可以用包括人證在內的任何方法證明。”然而按照我國原來的《涉外經濟合同法》的規定,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一定要用書面訂立,所以我國在加入《公約》時,對《公約》第11條提出保留,不適用該條規定。因此,訂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一定要具備書面這一形式。但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我國《合同法》第10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采用書面形式的,應當采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采用書面形式的,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我國《合同法》已取代了《涉外經濟合同法》,據此,訂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已不再必須采用書面形式,而是采用口頭形式或其他形式亦可。這是我國在合同形式方面立法上的重大改變。《解釋(二)》第2條規定,當事人未以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訂立合同,但從雙方從事的民事行為能夠推定雙方有訂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是以《合同法》第10條第1款中的“其他形式”訂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從事國際貨物買賣,如果當事人約定采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則應當采用書面形式,這種合同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成立(我國《合同法》第32條)。
合同已具備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即可成立。關于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成立,如前所說,接受于到達發價人時生效,合同于接受生效時訂立,于是接受到達發價人時就是合同成立之時;接受到達之地,亦即發價人所在之地,一般為其營業地,就是合同成立之地。但在被發價人以某種行為表示接受的場合,被發價人作出行為之時為合同成立之時,行為地為合同成立之地,這是一個例外。依據我國《合同法》第33條,當事人采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這樣,合同成立時應為簽訂確認書之時,合同成立地應為簽訂確認書之地。這是另一個例外。
三、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內容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與一般合同一樣,由三部分組成,即首部、正文和尾部。合同首部通常包括下列各項:合同名稱、合同編號、訂立日期、訂立地點、合同當事人的名稱和地址、表達雙方當事人簽訂和履行合同意愿、目的、原則的簡短文字,即合同序言。合同尾部有合同當事人的簽名(有時還有見證人的簽名)、合同正本和副本的份數、由不同文字寫成的合同各種文本的效力、附件及其效力,合同的生效及有效期,等等。訂立合同的日期、地點,也有不寫在首部而寫在尾部的。凡此都與其他合同沒有什么區別。顯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特征的,在其正文部分,這一部分寫明了貨物買賣的實質性內容,規定了買賣雙方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一般包括以下條款:(1)標的物條款;(2)價格條款;(3)運輸條款;(4)保險條款;(5)支付條款;(6)檢驗條款;(7)免責條款即不可抗力條款;(8)索賠條款;(9)法律適用條款;(10)爭議解決條款。
四、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一經訂立,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便告形成。所謂合同關系,就是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其他買賣合同一樣,是雙務合同,當事人雙方互負義務,互享權利,且往往此方的義務,即彼方的權利。所以,以下專就賣方的義務、買方的義務分別加以說明。
作為賣方,其主要義務為交付貨物、移交一切與貨物有關的單據、把貨物的所有權移轉于買方(《公約》第30條和我國《合同法》第135條、第136條)。
1.關于交付貨物
(1)“貨物相符”問題
關于貨物的質量、規格及裝箱或包裝,《公約》在第35條第2、3款規定:除雙方當事人業已另有協議外,貨物除非符合以下規定,否則即為與合同不符:A.貨物適用于同一規格貨物通常使用的目的;B.貨物適用于訂立合同時曾明示或默示地通知賣方的任何特定目的,除非情況表明買方并不依賴賣方的技能和判斷力,或者這種依賴對他是不合理的;C.貨物的質量與賣方向買方提供的貨物樣品或樣式相同;D.貨物按照同類貨物通用的方式裝箱或包裝,如果沒有此種通用方式,則按照足以保全和保護貨物的方式裝箱或包裝。倘使貨物不符合同,賣方必須負責,但如果買方在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不可能不知道貨物不符合同,賣方就無須負上述不符合同的責任。
另據《公約》第36條,賣方應按照合同和公約的規定,對風險移轉到買方時所存在的任何不符合同情形,負有責任,即使這種不符合同情形在該時間后方始明顯。而且如果不符合同情形是由于賣方違反他的某項義務所致(包括違反關于在一段時間內貨物將繼續適用于其通常使用的目的或某種特定目的,或將保持某種特定質量或性質的任何保證),則雖發生在風險轉移到買方之后,賣方也應負有責任。
賣方對貨物不符合同既然負有責任,則究竟是否存在不符情形,應從速確定,所以法律要求買方必須在按情況實際可行的最短時間內檢驗貨物或由他人檢驗貨物(《公約》第38條第1款)。確有不符情形,應盡早使賣方知曉。所以,《公約》又規定:買方對貨物不符合同,必須在發現或理應發現不符情形后一段合理時間內通知賣方,說明不符合同情形的性質,否則就喪失聲稱貨物不符合同的權利。無論如何,如果買方不在實際收到貨物之日起兩年內將貨物不符合同情形通知賣方,他就喪失聲稱貨物不符合同的權利,除非這一時限與合同規定的保證期限不符(《公約》第39條)。凡此都是既科賣方以責任,又給予他一定的保護,從而使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得到平衡。然而貨物不符合同規定如果指的是賣方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而又沒有告知買方的一些事實,那么他就不能根據買方沒有從速檢驗貨物及未適時作出通知而主張買方已喪失聲稱貨物不符合同的權利(《公約》第40條),因為賣方這時已違反誠信原則,當然沒有再對他加以保護的必要。
(2)“第三方要求”問題
貨物買賣的本質在于買方得到他所要得到的貨物,使原不屬于他的貨物歸他所有,完全由他自由支配;賣方則愿在取得價款的前提下,交出買方期待得到的貨物,保證歸買方自由支配,第三方對該項貨物不能提出任何權利或要求。這便是所謂“第三方要求”的問題,也就是權利擔保問題。
賣方的權利擔保,就是指賣方保證對其所交付的貨物享有合法的權利,他可以出賣這些貨物(參見《合同法》第132條)。他出賣這些貨物,沒有侵害任何第三人的權利,因而第三人不能就該項貨物提出任何權利或要求。所以《公約》簡稱之為“第三方要求”。《公約》就第三方要求是否以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為基礎分別作出規定。
《公約》第41條規定:“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提出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除非買方同意在這種權利或要求的條件下,收取貨物。”這是就第三方非以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為基礎提出權利或要求所作的規定。對此我國有學者作了這樣的解釋:“這項規定包含了兩重意義:第一,如果第三方對買方起訴,主張他是貨物的真正所有人或對貨物享有某種權利,結果獲得勝訴,這固然表明該第三方對貨物享有權利,并可以認定賣方違反了公約第41條的規定,應對買方承擔責任;第二,即使第三方對貨物提出某種請求后,由于法律上的依據不足而敗訴了,但賣方仍將被認為是違反了公約第41條規定的義務,因為按照《公約》的規定,賣方有義務保證第三方不能對貨物提出任何請求。所以,盡管第三方的請求不能成立,但他畢竟是提出了請求,使買方受到了干擾或損失,賣方仍須對此負責。《公約》之所以這樣規定,主要是保護善意買方的利益,因為買方的本意是買貨物,而不是買‘官司’來打。”377這個解釋是可取的。
我國法律要求出賣人承擔就其交付的標的物沒有權利瑕疵的責任。但是若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對該標的物享有權利的,出賣人則不承擔前述擔保責任,其主旨與《公約》完全一致(我國《合同法》第150條、第151條)。
《公約》第42條規定:“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根據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主張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但以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權利或要求為限,而且這種權利或要求根據以下國家的法律規定是以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為基礎的:(a)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預期貨物將在某一國境內轉售或做其他使用,則根據貨物將在其境內轉售或做其他使用的國家的法律;或者(b)在任何其他情況下,根據買方營業地所在國家的法律。”這是就第三方以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為基礎提出權利或要求所作的規定。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各國授予的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是相互獨立的,一種商品,可能在甲國有工業產權的保護問題,而在乙國則沒有這個問題,因為該商品未曾在乙國申請、取得工業產權。正由于有這樣一些復雜情況,便有必要對賣方的權利擔保義務另作特殊處理。《公約》還進一步規定,如果買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此項以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權利或要求,則賣方不負權利擔保義務,因為這時可以認為買方已默示地同意在這種權利或要求的條件下收取貨物。《公約》又規定,該項以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權利或要求的發生,倘使是由于賣方要遵照買方所提供的技術圖樣、圖案、程式或其他規格,那么這時賣方也就不負權利擔保義務,因為責任不在賣方,沒有要求他負責任的理由。
和“貨物相符”的情況一樣,在“第三方要求”,買方也必須在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第三方的權利或要求后一段合理時間內,將此一權利或要求的性質通知賣方,否則,買方將喪失其權利。但是,賣方如果知道第三方的權利或要求以及此一權利或要求的性質,他便不能因為買方沒有及時通知已喪失其權利,而認為自己可以不承擔權利擔保的責任(《公約》第43條)。
2.關于移交與貨物有關的單證
《公約》第34條規定:“如果賣方有義務移交與貨物有關的單據,他必須按照合同所規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移交這些單據。”按照國際貿易慣例和國際貨物買賣的實踐,賣方在提供貨物的同時,應一并提供商業發票。合同如有約定,并應提供證明貨物符合合同要求的任何其他憑證,例如原產地證書、品質檢驗證書等等。為了證明貨物已交付,賣方也應提供有關單證,例如海運提單,此外還可能有其他運輸單證以及保險單等。所有這些單證,是買方提取貨物、辦理報關手續、轉售貨物以及向承運人或保險公司請求賠償的必要文件,所以,移交單證是賣方的重要義務(參見我國《合同法》第136條)。
3.關于轉移貨物所有權
賣方履行了交貨義務,貨物已在買方的支配之下,但買方的目的不僅要能支配貨物,更重要的是要使原不屬于自己的貨物歸自己所有,即要對貨物享有所有權,所以《公約》規定了賣方有轉移貨物所有權的義務。我國《合同法》第135條有同樣規定。
買方的義務有二:支付貨物價款和收取貨物(《公約》第53條)。
1.支付貨物價款
(1)貨物價格的確定
當事人訂立貨物買賣合同,必須規定貨物的價格或確定價格的方法。但有時可能出現例外情況:合同已有效訂立,但卻沒有明示或暗示地規定價格或規定如何確定價格,這時,倘沒有任何相反表示,雙方當事人應視為已默示地引用訂立合同時此種貨物在有關貿易的類似情況下銷售的通常價格(《公約》第55條)。另據《公約》第56條規定:“如果價格是按貨物的重量規定的,如有疑問,應按凈重確定。”我國《合同法》則規定:當事人對價款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規定履行(《合同法》第61條、第62條、第159條)。
(2)支付價款的時間
依據《公約》第58條規定:如果買方沒有義務在任何其他特定時間內支付價款,他必須于賣方按照合同和《公約》規定將貨物或控制貨物處置權的單據交給買方處置時支付價款。賣方可以支付價款作為移交貨物或單據的條件。如果合同涉及貨物的運輸,賣方可以在支付價款后方可把貨物或控制貨物處置權的單據移交給買方作為發運貨物的條件。關于支付價款的時間,有一點應予注意,即買方在未有機會檢驗貨物前,無義務支付價款,除非這種機會與雙方當事人議定的交貨或支付程序相抵觸。
2.收取貨物
買方收取貨物的義務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采取一切理應采取的行動,以期賣方能交付貨物;另一是接收貨物(《公約》第60條)。對于前者,例如在FOB合同,買方租船訂艙,并給予賣方關于船名、裝貨地點和所要求交貨時間的充分通知,否則賣方是不可能交付貨物的。對于后者,例如在賣方按合同要求將貨物運送給買方,到達目的地時,買方應及時卸貨并提走貨物。
五、合同的履行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雙方當事人各自履行其義務,就是在履行合同。合同于得到完滿履行后即告終止,當事人因合同而形成的關系隨之消滅。倘使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的條件,即為違反合同,該當事人應負違反合同的責任。
《公約》作了“預期違反合同”的規定。據《公約》第71條,如果訂立合同后,另一方當事人由于下列原因顯然將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義務,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義務:(1)他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或(2)他在準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顯示他將不履行其主要的義務。貨物買賣合同為雙務合同,當事人互負義務,而且其義務一般都是對等的,在一方當事人有跡象顯示將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義務時,實在沒有理由一定要另一方當事人繼續履行義務,所以《公約》規定另一方可以中止履行。這樣,既能促使一方當事人注意防止違反合同事實的發生,又可在發生違反合同事實時另一方減輕一些損失。所謂中止履行,自然只是暫停履行,以后隨時可以繼續履行。《公約》同條還規定,如果賣方在上述(1)或(2)兩種情況明顯化以前已將貨物發運,他可以阻止將貨物交付給買方,即使買方持有其有權獲得貨物的單據。該條又規定,中止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不論是在貨物發運前還是發運后,都必須立即通知另一方當事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必須繼續履行義務。因為此前的中止履行義務,原是由于預見到另一方當事人有違反合同的可能,現在該當事人既已對履行義務提供了充分保證,違反合同的可能即不復存在,中止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應繼續履行義務。
《公約》第72條也是為預期違反合同而設,而且規定的是更嚴重的情況。據該條,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如果時間許可,打算宣告合同無效的一方當事人必須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合理的通知,使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但如他已聲明他將不履行其義務,那就沒有向他發通知的必要。《公約》中規定的宣告合同無效與我國《合同法》中的合同無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實際上相當于我國《合同法》中的解除合同。
在國際貨物買賣實踐中,有時賣方是分批交貨的。這種分批交貨合同的履行,有一些特殊問題,《公約》于第73條對它作了相應的規定。我國《合同法》第166條也有規定。
六、違反合同及其補救
違反合同的情況比較復雜,補救辦法也多種多樣。首先,違反合同要可歸責于一方當事人,才能要求該當事人負責。有時雖有違反合同的事實發生,不履行義務的當事人卻可以不負責任,這是“免責”問題。其次,從違反合同所造成損失的程度看,有些違反合同特別嚴重,而另一些違反合同并非如此,它們所引致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樣,這里有一個是否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問題。再次,不同的違反合同,各有其相應的補救辦法,所以有賣方違反合同的補救辦法,有買方違反合同的補救辦法。然而損害賠償是對各種違反合同都可采用的補救辦法,它在所有補救辦法中的獨特地位,值得注意。最后,各種補救辦法的作用,比較直接和明顯。要求違反合同的當事人履行義務這一補救辦法,就在于要該當事人按合同實際履行;要求損害賠償這一補救辦法,就在于要違反合同的當事人賠償損失。然而宣告合同無效這一補救辦法,固然要使合同歸于解除,可是它的作用,更多地表現在宣告合同無效的效果,不像其他補救辦法的作用那么直接、明顯,因而宣告合同無效的效果便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1.違反合同的歸責(“免責”問題)
對違反合同,《公約》不采取過失責任原則,只要有違反合同的行為,該當事人即須負責。但是,違反合同的當事人,如果能證明他的不履行義務是由于某種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礙,而且對于這種障礙,沒有理由預期他在訂立合同時能考慮到或能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那么,該當事人對不履行義務不承擔責任,就是說,他對違反合同所造成的損失不負損害賠償之責(《公約》第79條第1款、第5款)。這里所說的“障礙”,指不可抗力。我國《合同法》于第117條第2款對“不可抗力”加以界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以上所說的免責,只對障礙存在的期間有效;并且不履行義務的一方必須將障礙及其對他履行義務的影響通知另一方。如果該項通知在不履行義務的一方已知道或理應知道此一障礙后一段合理時間內仍未為另一方收到,則他對由于另一方未收到通知而造成的損害應負賠償責任(《公約》第79條第2、3、4款)。
《公約》第80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因其行為或不行為而使得另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時,不得聲稱該另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解釋(二)》新增了情事變更的規定。其第26條規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于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這是我國合同法的重大變化,也是與《公約》的一個重要區別。
2.違反合同的程度(“根本違反合同”問題)
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可能給他方當事人造成損害,但損害的程度會有所不同。有一種違反合同特別嚴重,《公約》稱之為“根本違反合同”。據《公約》第25條,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賣方的不交付貨物,買方的不支付價款,是剝奪了他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是很明顯的。賣方所交付的貨物,違背了權利擔保義務,使買方不能將貨物在某一國轉售或做其他使用,因而經濟上遭到重大損失,這也應構成根本違反合同。但是,如果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那就不能認為是根本違反合同。
是不是根本違反合同,引致的法律后果很不一樣:如果是根本違反合同,受損害的一方有權宣告合同無效,有權要求損害賠償;如果不是根本違反合同,則受損害的一方不能宣告合同無效,而只能要求損害賠償和采取其他補救辦法。又如賣方違反合同,倘買方要求交付替代貨物,也只有在根本違反合同時才可以(參見《公約》第46條第2款)。378《公約》規定的“根本違反合同”,與“不履行主要債務”或“違約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含義是基本一致的,我國《合同法》也規定在有此類情形之一時,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參看《合同法》第94條第2、3、4項)。《解釋(二)》第24條對解除合同提出異議設定了異議期間,超過了異議期間提出異議的,不能獲得法院的支持。異議期間是當事人約定的期間,如果當事人沒有約定,則為解除合同通知到達之日起3個月。當事人超過異議期間提出異議并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補救辦法的采用(“損害賠償”問題)
作為違反合同補救辦法的損害賠償,在諸多補救辦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無論賣方違反合同,抑或買方違反合同,都可要求損害賠償。它可以和其他補救辦法一并采用,有權采取補救辦法的一方當事人所可能享有的要求損害賠償的任何權利,不因他行使采取其他補償辦法的權利而喪失(參見《公約》第45條第2款、第61條第2款以及我國《合同法》第112條)。即使在宣告合同無效、解除了雙方在合同中的義務的情況下,各方對應負責的任何損害賠償仍應負責(參見《公約》第81條第1款以及我國《合同法》第97條)。
《公約》第74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應負的損害賠償額,應與另一方當事人因他違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潤在內的損失額相等。”這里規定了損害賠償額,亦即確定了損害賠償的責任范圍。從這一賠償額或損害賠償的責任范圍來看,顯然是要通過損害賠償,使因他方違反合同而遭受損害的一方當事人的經濟狀況與合同假如得到履行時他本可達到的經濟狀況相同。進行國際貨物買賣的當事人,一般說來,其目的在于追求利潤,所以考慮損失,規定包括利潤在內,這是合理的。但賠償額有一個限制,即“這種損害賠償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他當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到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參見《公約》第74條和我國《合同法》第113條)。在宣告合同無效的情況下,后來買方如購買了替代貨物或賣方已把貨物轉賣,則合同價格和替代貨物交易價格之間可能出現一定的差額;即使沒有買進或轉賣情事,合同價格和時價之間也可能出現差額。據《公約》第75條、第76條規定,要求損害賠償的一方可以取得這些差額。
有權要求損害賠償的當事人,也不是只有權利沒有義務的。依《公約》第77條,“聲稱另一方違反合同的一方,必須按情況采取合理措施,減輕由于該另一方違反合同而引起的損失,包括利潤方面的損失。如果他不采取這種措施,違反合同一方可以要求從損害賠償中扣除原可以減輕的損失數額。”
4.宣告合同無效的效果
宣告合同無效解除了雙方在合同中的義務(《公約》第81條第1款),這是宣告合同無效的主要效果。對于違反合同而造成的損失,宣告合同無效的一方仍然可以要求損害賠償。“已全部或局部履行合同的一方,可以要求另一方歸還他按照合同供應的貨物或支付的價款。如果雙方都須歸還,他們必須同時這樣做”(《公約》第81條第2款)。這是宣告合同無效的另一重要效果。
關于歸還貨物,《公約》第82條規定,買方須按實際收到貨物的原狀歸還,否則他就喪失宣告合同無效或要求賣方交付替代貨物的權利。但在以下情況,按原狀歸還的規定不適用,即:(1)如果不可能歸還貨物或不可能按實際收到貨物的原狀歸還貨物,并非由于買方的行為或不行為所造成;或者(2)如果貨物或其中一部分的毀滅或變壞,是由于按照規定進行檢驗所致;或者(3)如果貨物或其中一部分,在買方發現或理應發現與合同不符以前,已為買方在正常營業過程中售出,或在正常使用過程中消費或改變。在以上三種情況,事實上已不可能按原狀歸還貨物,但據《公約》第84條第2款,這時買方必須向賣方說明他從貨物或其中一部分得到的一切利益。宣告合同無效后,如果賣方有義務歸還價款,他必須同時從支付價款之日起支付價款利息(《公約》第84條第1款)。
1.要求賣方履行義務
賣方不履行合同義務(例如不交貨),買方要求賣方按合同履行(例如要求交付貨物),這是最直接的補救辦法。《公約》在“賣方違反合同的補救辦法”中,首先規定了“買方可以要求賣方履行義務。”關于這一補救辦法的采用,應注意以下四點:
(1)在賣方違反合同時,如買方已采取了某種補救辦法(例如宣告合同無效),而該補救辦法與要求賣方履行義務是相抵觸的,那么他便不能采取要求賣方履行義務這一補救辦法。
(2)在買方要求賣方履行義務時,他可以規定一段合理時限的額外時間,讓賣方履行其義務。在這種情況下,除非買方收到賣方的通知,聲稱他將不在所規定的時間內履行義務,買方在這段時間內不得對違反合同采取任何其他補救辦法。但是,買方并不因此喪失他對遲延履行義務可能享有的要求損害賠償的任何權利(《公約》第47條)。
(3)據《公約》第48條,“在第49條的條件下,賣方即使在交貨日期之后,仍可自付費用,對任何不履行義務作出補救。”所謂“在第49條的條件下”,即已具備宣告合同無效的條件。雖買方因賣方的違反合同已可宣告合同無效,賣方仍可主動作出補救。不過這時對賣方的要求還是相當嚴格的:一要自付費用;二要他的補救不得造成不合理的遲延,也不得使買方遭受不合理的不便,或無法確定賣方是否將償付買方預付的費用;三要對買方提出要求或發出通知,要求買方表明他是否接受賣方履行義務,或通知買方說,賣方將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履行義務,如果只發出通知,應視為包括要買方表明決定的要求在內。并且,這種要求或通知必須在買方收到后始生效力。在買方收到要求或通知后,如果買方不在一段合理時間內對之作出答復,則賣方可以按其要求或通知中所指明的時間履行義務。買方不得在該段時間內采取與賣方履行義務相抵觸的任何補救辦法,例如賣方履行交貨義務,買方便不得宣告合同無效。《公約》于規定要求賣方履行義務這一補救辦法之后,又對賣方違反合同后自己主動對不履行義務進行補救作出周詳規定,立法精神是可取的。
(4)《公約》規定了要求賣方履行義務這一補救辦法,就是要賣方依合同履行其義務。依合同履行義務,在法律上通稱為“實際履行”。《公約》第28條規定:“如果按照本公約的規定,一方當事人有權要求另一方當事人履行某一義務,法院沒有義務作出判決,要求具體履行此一義務,除非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對不屬本公約范圍的類似銷售合同愿意這樣做。”《公約》既規定了一方當事人有要求實際履行的權利,但又將決定權交給審理案件的法院,由法院按照其本國法作出判決。這一問題的發生,是由于《公約》要調和英美法和大陸法對待實際履行問題的立法分歧。英美法認為,違反合同的主要補救辦法應該是損害賠償,而不是實際履行,所以他們的法院一般不會作出要求實際履行的判決。但大陸法特別是德國法則認為,實際履行是對不履行合同的一種主要的補救辦法。《公約》依大陸法,規定了要求賣方履行義務即要求實際履行這一補救辦法,但為了照顧英美法的實際,又在第28條規定他們的法院可以不作要求實際履行的判決。
2.要求交付替代貨物
賣方已交貨物,但不符合同,買方有權要求交付替代貨物。按照《公約》的規定,買方要求賣方交付替代貨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賣方所交貨物不符合同,情況嚴重,構成根本違反合同;(2)買方要能按實際收到貨物的原狀歸還原交貨物;(3)關于交付替代貨物的要求,必須與貨物不符合同的通知同時提出,或者在該項通知發出后一段合理時間內提出(《公約》第46條第2款、第82條)。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3.要求對貨物進行修理
據《公約》第46條第3款,如果貨物不符合同,買方可以要求賣方通過修理對不符合同之處作出補救,除非他考慮了所有情況之后,認為這樣做是不合理的。關于修理的要求,必須與貨物不符合同的通知同時提出,或者在該項通知發出后一段合理時間內提出。
4.宣告合同無效
買方宣告合同無效,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賣方不履行其約定或法定的任何義務,等于根本違反合同;或者在發生不交貨的情況之后,買方曾規定一段合理時限的額外時間,讓賣方交貨,而賣方不在該額外時間內交付貨物,或賣方聲明他將不在所規定的時間內交付貨物。(2)必須是賣方未交付貨物。如已交付貨物,買方就喪失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但這有一些例外。(3)如已交付貨物,買方要能按實際收到貨物的原狀歸還已交貨物,否則他就喪失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但這也有一些例外(參見《公約》第49條、第82條)。從以上條件看,《公約》對買方采用宣告合同無效這一補救辦法,限制是比較嚴格的。
5.減低價格
《公約》第50條規定:“如果貨物不符合同,不論價款是否已付,買方都可以減低價格”。減價按實際交付的貨物交貨時的價值與符合合同的貨物在當時的價值兩者之間的比例計算。采用減低價格這一補救辦法,有一個限制,那就是:如果賣方在交貨日期前或交貨日期后已對任何不履行義務作出補救,或者買方拒絕接受賣方的補救,則買方不得減低價格。
買方的主要義務為支付價款和收取貨物,此外還有合同中或法律上規定的其他義務。對買方的違反合同,依規定,除要求損害賠償外,補救辦法有二:一為要求買方支付價款、收取貨物或履行他的其他義務;另一為宣告合同無效。在買方違反合同時,賣方可依據情況,擇一采用。不論采用何種補救辦法,均可同時要求損害賠償。
1.要求買方支付價款、收取貨物或履行買方的其他義務
買方違反合同,賣方可采取的第一個補救辦法是要求買方履行義務:或要求支付價款,或要求收取貨物,或要求買方履行他的其他義務,視具體情況分別確定。如要求支付價款,賣方有權對價款收取利息(參見《公約》第78條)。采取要求買方履行義務這一補救辦法時,須注意以下三點:
(1)賣方在要求買方支付價款、收取貨物或履行他的其他義務之前,如已采取某種補救辦法(例如宣告合同無效),而這一補救辦法與要求買方履行義務是相抵觸的(例如宣告合同無效將解除雙方在合同中的義務,買方的支付價款、收取貨物的義務即不復存在),那么,賣方便不得采取要求買方支付價款、收取貨物的補救辦法(《公約》第62條)。
(2)賣方要求買方履行義務時,賣方也可以規定一段合理時限的額外時間,讓買方履行其義務。在此情況下,除非賣方收到買方的通知,聲稱他將不在所規定的時間內履行義務,賣方不得在這段時間內對違反合同采取任何其他補救辦法。但是,賣方并不因此喪失他對買方遲延履行義務可能享有的要求損害賠償的任何權利(參見《公約》第63條)。
(3)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有時規定由買方訂明貨物的形狀、大小或其他特征之類的規格,如果買方不按時這么做,賣方當然可以根據合同要求買方訂明規格,這便是賣方可采用的第一個補救辦法中的要求買方“履行他的其他義務”。但賣方也可以不采用這一補救辦法,而是由自己訂明規格,也可說是代買方訂出規格,以便及時生產、提供符合合同的貨物。依據《公約》第65條,賣方由自己訂明規格,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1)根據合同買方有訂明規格的義務,而不履行;(2)賣方應該依照他所知的買方的要求訂明規格;(3)賣方必須把訂明規格的細節通知買方,而且必須規定一段合理時間,讓買方可以在該段時間內訂出不同的規格,可是買方在收到這種通知后沒有在該段時間內這樣做。具備以上三個條件,賣方所訂的規格就具有約束力。依此規格提供的貨物,是規格與合同相符的貨物,買方不得就此提出異議。
2.宣告合同無效
宣告合同無效,是買方違反合同的補救辦法之一,但對賣方采取這一補救辦法,限制也比較嚴。據《公約》第64條規定,賣方在兩種情況下可以宣告合同無效:一是買方不履行其在合同中或法律上的任何義務,等于根本違反合同;二是賣方曾規定一段合理時限的額外時間,讓買方履行支付價款的義務或收取貨物,而買方不在該額外時間內這樣做,或買方聲明他將不在所規定的時間內這樣做。并且,如果買方已支付價款,賣方就喪失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但這有一些例外。在那些例外情況下,盡管買方已支付價款,賣方依然可以行使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
七、風險轉移
所謂風險,指的是致使貨物毀損、滅失的意外事由。風險轉移,實際是指風險承擔的轉移,也就是對風險造成的損失的承擔的轉移。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貨物的風險原是賣方承擔著的,在某個時候,改歸買方承擔,這就是風險轉移。風險轉移對買賣雙方當事人的權益關系重大。
各國法律的規定并不一致:在英國、法國,堅持“物主承擔風險”的原則,把風險的承擔同所有權的歸屬聯系在一起,從而法律上規定,貨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就是風險轉移的時間。但在美國、德國,主張把所有權轉移問題同風險移轉問題區別開,一般應以交貨時間來確定風險轉移的時間。379《公約》大致采用美國、德國等國立法例,對風險轉移的時間作如下規定:
(1)如果合同涉及貨物的運輸380,有兩種情況:第一,倘使賣方沒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交付貨物,那么,貨物依合同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之時,即為風險轉移之時。這樣,買方須承擔貨物在運輸途中的風險。第二,倘使賣方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把貨物交付給承運人,那么,貨物于該地點交付給承運人之時,為風險轉移之時;在此之前,風險不轉移。在以上兩種情況,賣方雖保留控制貨物處置權的單據,并不影響風險的轉移,例如賣方為使買方支付價款有保證,將海運提單保留在手中,這不影響風險的轉移,因為他畢竟已依合同把貨物交付給承運人了。風險要轉移,必須以貨物上加標記、或以裝運單據、或向買方發出通知或其他方式將貨物清楚地注明有關合同才行,在沒有做到這樣以前,風險不轉移到買方承擔。
(2)如果貨物是在運輸途中出售的,那么訂立合同之時,就是風險轉移之時;如果情況表明有需要,風險移轉的時間,也可提前到當初裝運時,即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例如海運提單)的承運人之時。情況表明有需要,通常是指賣方通過背書將提單和保險單轉讓給買方,使得買方成為可以憑上述單據向承運人和保險人索賠的人。這時讓買方承擔貨物從交付給承運人時起的風險,便于發現貨物滅失或損害時實際占有貨物的買方向承運人和保險人索賠。但是,盡管如此,如果賣方在訂合同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貨物已經遺失或損壞,而他又不將這一事實告知買方,則這種遺失或損壞應由賣方負責。
(3)合同既不涉及貨物的運輸,又非出售在運輸途中的貨物,即一般是在賣方營業地交貨的情況下,買方接收貨物之時,即風險轉移之時;或如果買方不在適當時間內這樣做,那么,當貨物已交給他處置但他不收取貨物從而違反合同之時就是風險轉移之時。如果買方有義務在賣方營業地以外的某一地點接收貨物(例如合同買賣的是尚待制造或生產的未經特定化的貨物,而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這些貨物將在某一特定地點制造或生產,賣方應在該地點把貨物交給買方處置,買方應在該地點接收貨物),當交貨時間已到而買方知道貨物已在該地點交給他處置之時,即是風險轉移之時。以上提到的貨物交給買方處置,要求貨物必須已特定化;如果合同指的是當時未加識別的貨物,則這些貨物在未清楚注明有關合同以前,不得視為已交給買方處置。這當然要影響風險轉移時間的確定。
《公約》第66條規定了風險轉移的后果,即貨物在風險轉移到買方承擔后遺失或損壞,買方支付價款的義務并不因此解除,除非這種遺失或損壞是由于賣方的行為或不行為所造成。另一方面,如果賣方已根本違反合同,則所有風險轉移的規定,不損害買方因此種違反合同而可以采取的各種補救辦法。例如賣方交付的貨物與合同不符,已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則雖從買方接收貨物時起風險已轉移到買方承擔,但買方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并不因此而受到損害(《公約》第70條)。就是說,買方依然可以采取宣告合同無效的補救辦法。
對風險轉移,我國《合同法》稱為風險承擔,規定在第142條至第149條,內容與《公約》的規定大致相同。
八、保全貨物
據《公約》第85條,如果買方推遲收取貨物,或在支付價款和交付貨物應同時履行時,買方沒有支付價款,而賣方仍擁有這些貨物或仍能控制這些貨物的處置權,賣方必須按情況采取合理措施,以保全貨物。
買方承擔保全貨物的義務有兩種情況:一是買方打算退貨,即買方已收到貨物,但打算根據規定把貨物退回,這時他有義務保全貨物;另一是買方代表賣方收取貨物,即發運給買方的貨物已到達目的地,并交給買方處置,而買方行使退貨權利,則買方必須代表賣方收取貨物,但這有兩個例外:(1)假如買方這樣做需要支付價款而且會使他遭受不合理的不便或需承擔不合理的費用,那么他就可以不收取貨物;(2)如果賣方或受權代表他掌管貨物的人也在目的地,那么買方也就可以不收取貨物。倘使買方代表賣方收取貨物,買方便有義務保全貨物。
承擔保全貨物義務的人都有一種權利:他有權保有這些貨物,直至對方把他所付的合理費用償還給他為止(《公約》第85條、第86條)。381
《公約》只原則地規定:“必須按情況采取合理措施,以保全貨物”。究竟具體采取何種措施,只要有利于保全貨物,承擔保全義務的賣方或買方可以自行斟酌決定。但《公約》也規定了兩種具體措施,以供選擇采用:第一種是寄存,第二種是出售。我國《合同法》對保全貨物未作規定。2012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6條對此問題作了補充規定:“根據合同法第162條的規定,買受人拒絕接收多交部分標的物的,可以代為保管多交部分標的物。買受人主張出賣人負擔代為保管期間的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買受人主張出賣人承擔代為保管期間非因買受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九、合同關系的消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終止:
(1)合同已按約定條件得到履行;
(2)由于障礙(不可抗力),履行合同義務成為不可能;
(3)雙方當事人就終止合同達成協議(《公約》第29條第1項規定:“合同只需雙方當事人協議,就可更改或終止”);
(4)宣告合同無效。
據《公約》第81條,宣告合同無效不影響合同中關于解決爭端的任何規定,也不影響合同中關于雙方在宣告合同無效后權利和義務的任何其他規定。我國《合同法》第57條規定:“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的,不影響合同中獨立存在的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