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明小品研究(修訂本)
- 吳承學
- 7535字
- 2019-08-09 18:54:48
第二節 唐宋派及藝術家散文
明代中期,散文創作方面出現了一種新的審美傾向,即注重散文的抒情性,并且更加貼近日常生活,淡化了傳統古文沉重的格調。呈現出向晚明小品轉折的特征,唐宋派散文代表了這種傾向。
“七子”提倡“文必秦漢”,鄙視秦漢以后的散文,一時使明代散文離開了明初以來取法唐宋的傳統。但是這一背離,并沒有取得多少實績。在前七子與后七子之間,出現了重新提倡唐宋古文的唐宋派,影響很大。明代散文發展,在總體上又重新回到唐宋散文的軌轍。這種回歸,在文學內部,也是晚明小品興盛的契機之一。
唐宋派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唐宋派崛起于嘉靖年間,這個時期正值前七子領袖李夢陽、何景明去世。他們的理論和創作,也已經出現明顯流弊,逐漸令人生厭;而后七子又尚未形成,文壇上似乎出現了權威空缺時期。于是,唐宋派應運而生。所謂“唐宋派”,正是相對于“秦漢派”(七子)而言的。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復古派,論文標舉秦漢,鄙視西漢以后文章。而唐宋派則主張師法唐宋,并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師,稱為“唐宋八大家”。
唐宋派散文處于明代散文發展轉折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獨特作用。他們的創作,已經導夫公安、竟陵先路。當然,與公安、竟陵相比,他們身上的傳統因襲要多一些。他們一方面強調學習唐宋八大家古文,其散文具有傳統古文的深刻烙??;另一方面,他們又強調“本色”,提倡作者要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唐順之說:“近來覺得詩文一事,只是直寫胸臆,如諺語所謂開口見喉嚨者,使后人讀之如真見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謂本色,此為上乘文字?!?span id="mq7qspp" class="math-super">29這種理論,強調“直寫胸臆”,強調本色,已是后來公安派“獨抒性靈”說之先聲。在創作方面,唐宋派開始反映出新的審美特點。他們的創作,已經十分注意文學的個性化、生活化和世俗化;在藝術表現上,直抒胸臆又文從字順、質樸自然。唐宋派散文可以說呈現了向晚明小品轉折的特征。
王慎中(1509—1559)最初受“七子”影響,鄙視秦漢以后文章,后來研讀歐陽修等人的文章,極為敬佩,遂改弦更張,力主師法唐宋文章,反對擬古,主張直抒胸臆。他的創作和理論,開拓了一時風氣。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一字義修,人稱荊川先生。他早年也服膺前七子,后與王慎中交往,接受了他的觀點。他既推崇先秦兩漢文章,也肯定唐宋文的發展及其長處,主張變佶屈聱牙為文從字順,所宗對象從秦漢變為唐宋。唐順之編過一部《文編》,收集先秦兩漢文章,也選入大量唐宋文章,目的是讓人們能學習唐宋文的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唐順之散文具有相當高的成就?!睹魇贰繁緜髟u價其文章“洸洋紆折,有大家風”30。他的散文簡雅清深而不事雕琢,其《竹溪記》《信陵君救趙論》等作品都是唐宋派古文的代表作。茅坤(1512—1601)在唐順之《文編》基礎上,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一書,為學習古文者提供范本和門徑,大大擴展了唐宋派的影響。幾百年來,此書盛行不衰。
在唐宋派作家中,歸有光創作成就最大。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號項脊生,昆山人。歸有光先輩曾顯赫一時,但到了歸有光祖、父輩,已成布衣,家境潦倒。歸有光自小聰穎好學,據《明史·文苑傳》記載,他“九歲能屬文,弱冠盡通五經、三史諸書”31。以歸有光的才華,在科舉道路上本該一帆風順,實際卻是仕途蹭蹬,久困公車。他十四歲應童子試,二十歲考中第一名。但直到三十五歲,才考取應天鄉試第二名。此后,多次考進士都未中,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才考中進士。當時,歸有光已六十歲了。歸有光一生許多精力都用于科舉功名之上。在家庭生活方面,歸有光也有許多痛苦經歷。他幼年失恃,中年喪子女,兩次喪妻,飽嘗人間悲苦之情。這種艱辛生活經驗,積淀在他的散文中,形成了一種哀婉而凄清的獨特基調。歸有光那些優秀散文,大多以自己的身世和家人、朋友的瑣事為題材。清代方苞評價說:“其發于親舊及人微而語無忌者,蓋多近古之文。至事關天屬,其尤善者,不俟修飾,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32歸有光這類作品數量并不太多,卻有非同尋常的文學意義。它們以抒情筆調敘事,把日常生活瑣事引入載道的古文之中,使古文出現生活化、口語化傾向,風格清新親切,極大地發展了小品文文體的美學特征。
歸有光喜愛《史記》,他說:“性獨好《史記》,勉而為文,不《史記》若也?!?span id="cfhrwm4" class="math-super">33這是有自知之明的謙辭。他的文章,總體上和《史記》涵茹萬狀的氣象和格局相去甚遠;但筆法變化,不露跡象,而且取材細微,常在人不經意處落筆,瑣瑣細細,而傳神寫照,風神搖曳,這正是得益于《史記》。吳德旋在《初月樓古文緒論》中寫道:“歸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謂其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會處……”34歸有光的優秀散文,篇幅相當簡短,筆意疏淡。他特別擅長抓住生活中那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細節來傳神寫照,抓住生活中似乎不起眼的事物來抒寫悠長的情致。這便是姚鼐所謂“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如《先妣事略》寫母親因深受過多生育孩子之苦,想減少生育,便聽信了老嫗偏方,一口氣吞下二枚生螺,弄到喉嚨沙啞,說不出話來。又如寫他母親死時,他們很小,見人哭,也跟著哭,還以為母親睡著了。后來,家人請畫工來畫母親遺像,對畫工說:“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span id="kvg4dnw" class="math-super">35這些細節,瑣瑣寫來,平易自然,卻十分真實動人?!逗ㄔ嶂尽芬砸粋€平凡無奇的生活片斷來寫一個普通的婢女:
作者只用兩個平凡而真切的細節,數筆便刻畫出這位天真無邪的女孩形象。全文才一百十二字,但記敘曲盡其妙,緩緩道來,娓娓動人。它既寫出了當年溫馨的家庭氣息,也包含了對于兩位逝者的深切懷念以及世事滄桑的感慨。文章雖短,余味無窮。
歸有光散文十分注重剪裁和布局,講究篇章結構。其文章簡明扼要,不枝不蔓,深得唐宋散文神髓。如《項脊軒志》,從項脊軒寫出一個小家庭歷史。文中涉及人物、事情甚多,如項脊軒的環境、伯父、叔父的分家,及以后項脊軒庭中的紊亂、家中的老傭人、家庭顯赫的歷史、母親與祖母遺事、妻子到項脊軒后的生活等,頭緒紛如,又多是生活瑣事。歸有光既以項脊軒變遷為主線來取材,又以感情的起伏流動來安排內容,所以脈絡明晰,條理清楚,而結構又疏放自如。《項脊軒志》的描寫也是以生活細節取勝的。如寫他在項脊軒中讀書,祖母對他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說完,幫他關上門,自言自語地說:“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老人對后輩那種欣賞、疼愛、呵護與期望等復雜的感情,溢然紙上。歸有光文章風神搖曳,如此文篇末寫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span id="owqfahm" class="math-super">37物在人逝,寓無限感慨于平和敘述之中,大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嘆,令人回味不已。
歸有光的散文在明代影響很大,甚至有人譽為“明文第一”。歸有光指斥過當時文壇領袖人物王世貞,但歸有光去世后,王世貞還作了《歸太仆贊》。其序說:“先生于古文辭,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于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逼滟澮舱f:“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始傷。”38他不但指出歸有光創作的成就與特點,還表示對于歸有光的由衷佩服。這種贊揚,來自與歸有光處于不同文學流派,又曾被歸有光斥為“妄庸巨子”的王世貞之口39,的確不易。
黃宗羲在《明文案序上》說:“議者以震川為明文第一,似矣。試除去其敘事之合作,時文境界間或闌入?!?span id="gpaptg3" class="math-super">40他認為,歸有光古文受到八股文影響,其古文時帶有八股的意味。這是事實,但并不足多怪,歸有光本身便是明代八股大家?!睹魇贰の脑穫鳌分^:“明代舉子業最擅名者,前則王鏊、唐順之,后則震川、思泉?!?span id="pxglqny" class="math-super">41在當時,王鏊、唐順之、歸有光、胡友信并稱為八股文“四大家”。受八股文影響,這可以說是明人習文的普遍現象。即便是晚明,許多文人也難以擺脫這種影響。
與唐宋派同時,還有陳束、李開先、趙時春等,與王慎中、唐順之并稱“八才子”。他們的小品創作不囿于唐宋派,各有各的面目、性靈,亦多有可觀。唐宋派和“八才子”的出現,使明代小品文出現一種新氣象;他們的審美傾向和創作,隱含著公安派某些元素。從他們的創作中,我們已經可以約略聽到晚明小品創作高潮即將到來的濤聲。
明代中期有幾個藝術家值得一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人,他們雖以書畫藝術聞名,但在文學上也卓然自立,不甚倚門傍戶,依附什么流派。他們的小品文字,也都自然拔俗,雖無意為文,不求工而大有意趣。他們的人格與作品,對于晚明文人與晚明小品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祝允明(1461—1527)42,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人,弘治五年舉人。后連試禮部不第,遂縱情詩酒,落拓自放。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子”。祝允明早慧,五歲就能作徑尺字,九歲能詩。博鑒群書,文章有奇氣。他思維敏捷,常當筵疾書,思若泉涌。而其書法,更是名動海內。祝允明生活作風放蕩不羈,《明史·文苑傳》說他:“好酒色六博,善新聲,求文及書者踵至,多賄妓掩得之。惡法禮士,亦不問生產。有所入,輒召客豪飲,費盡乃已?!?span id="wwzgtal" class="math-super">43祝允明平生放誕自負,而持論激烈,其思想頗有異端色彩。比如,他在《祝子罪知錄》中說,湯武非圣人、伊尹為不臣、孟子非賢人、武庚為孝子、管蔡為忠臣、莊周為亞孔子一人、嚴光為奸鄙等,都與傳統觀念截然不同。其思想的放任自由,啟晚明名士之風。清王弘撰《山志》卷六“罪知錄”條:“祝枝山,狂士也。著《祝子罪知錄》,其舉刺予奪,直抒胸臆,言人之所不敢言。亦間有可取者,而刺湯武、刺伊尹、刺孟子及程、朱特甚,刻而戾,僻而肆,蓋學禪之弊也。乃知屠隆、李贄之徒,其議論亦有所自,非一日矣。圣人在上,火其書可也?!?span id="mlec4mr" class="math-super">44這里,把祝允明的言論,看作是李贄和屠隆理論的先驅,視為異端邪說,正說明祝允明的特殊影響與地位。
祝允明創作之時,李、何主持文壇,倡復古之說,而祝允明不為風氣所染,自成一家。雖然他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書法藝術,但亦能詩文。其小品文,甚有可觀者。他著有《懷星堂集》,此外還有《祝子罪知錄》《浮物》《讀書筆記》《野記》《前聞記》《志怪》等。他的一些小品,寫得頗清新輕靈:
《四庫全書總目》對祝允明文章的評價是:“其文亦瀟灑自如,不甚倚門傍戶。雖無江山萬里之鉅觀,而一邱一壑,時復有致?!?span id="y42hxtv" class="math-super">47這幾乎可以移評晚明小品風格。也正說明,祝允明小品和晚明小品,有許多共同點。但是,祝允明小品既有藝術家輕靈風格,也有比較深沉之篇。如《譙樓鼓聲記》:
袁宏道評論這篇文章時說:“如嘯如歌,如關山夜笛,讀者大難為情?!?span id="pjdtxv3" class="math-super">49全篇只有開頭幾句是實寫之外,自“嗚呼”一語,全是作者種種想象、感受與感慨,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譙樓鼓聲,本無哀樂,但作者從鼓聲中聽到人間各種痛楚不平之音,是一篇憂憤深廣之作。祝允明還有一篇《王昌傳》描寫民間大力士王昌。王昌有奇力,種田不用牛,自己一人犁田,由妻子扶犁。文章寫他如何戰勝巨蛇和惡虎,戰勝欺侮他的百余人,最別致之處,是當大力士閑著無事干時的一段描寫:
古來寫力士多矣,但寫英雄無用武之處時的痛苦和非常奇特的解脫方法,卻是頗有奇氣的。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自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吳縣人。弘治十一年鄉試第一,受到程敏政的賞識。后程敏政主持會試,因泄漏試題案,牽連到唐寅。唐寅下詔獄,謫為吏。以為奇恥大辱,而堅不就職。歸鄉后,筑室桃花塢中,讀書灌園。風流文采,照映江右。唐寅主要成就是繪畫,其次是詩歌,文章數量不多。然當時文名頗著,有《唐伯虎全集》。在民間的觀念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是風流倜儻的才子唐伯虎,這是他生活的一面。他對于人生確有看破紅塵的味道,在《七十詞》中說:“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span id="fepnj7b" class="math-super">51所以,他于科場蒙難后,多流連青樓歌館,漫游名山大川。他的《言懷二首》之二云:“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52便是其生活寫照。他的生活作風,頗受晚明人欣賞。如他《漫興十首》之四:“老后思量應不悔,衲衣乞食院門前。”53袁宏道在《答林下先生》中論人生的五種真樂,最后的快樂是:“然后一身狼狽,朝不謀夕,托缽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盤,往來鄉親,恬不知恥,五快活也?!?span id="jmgkxnx" class="math-super">54這種率性而行、不顧體面、自甘淪落的名士之風,與唐寅是一脈相承的。唐寅也寫過一些戲謔的小品,如《達摩贊》:
又如《伯虎自贊》:
這些小品,寫得都十分詼諧,頗能表現其才子氣。唐伯虎放縱的同時,心境是相當苦悶的。他因仕途上受到意外挫折,備嘗世態炎涼。其創作在狂誕之中,常交織著激憤、壓抑、疏狂和悲涼情調。他的《與文徵明書》,敘述科場案前后人們對他截然不同的態度:
這是他親身體驗的世態炎涼,其格調悲憤難抑。這與他自稱“笑舞狂歌三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58的情形,相去太遠了。也許正是看透了世態炎涼,他的生活才如此放縱。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人。五十四歲以歲貢薦試吏部,任翰林待詔。旋上辭呈,三年后得歸故里,以賣字畫為生。文徵明詩、文、書、畫皆工,尤善畫,從學者眾,故形成“吳門畫派”。有《文徵明集》。在文徵明散文中,山水田園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他的不少游記寫得恬淡蕭遠,書畫題跋品賞文字則清雅可愛,似乎更有特點:
這些題跋,皆有宋人小品之風,信筆而寫,揮灑自如,以藝術家的眼光和手筆去品題藝術品,自有他人所沒有的滋味。文徵明文章風格與唐寅、祝允明不同,他顯得比較閑靜平易,不那么激憤或激烈,也不那么自傲張狂。
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四論及“明中葉才士傲誕之習”,列舉諸位藝術家放蕩行為之后評論說:“此等恃才傲物,跅弛不羈,宜足以取禍。乃聲光所及,到處逢迎,不特達官貴人傾接恐后,即諸王亦以得交為幸,若惟恐失之??梢娛肋\升平,物力豐裕,故文人學士得以跌蕩于詞場酒海間,亦一時盛事也?!?span id="f2t3yoh" class="math-super">62明中葉之后,隨著經濟發達,社會各階層皆重視藝術。文人們自我意識亦逐漸加強,形成一種個性與世俗環境的沖突,他們的生活態度,對晚明文人影響很大。祝允明和唐寅等藝術家的影響,不僅在于他們文章任意揮灑的天然之趣,更在于他們狂放玩世的人生態度、擺脫儒家思想束縛精神和“才士傲誕之習”的文化人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曾以鬻文賣畫為生。就像唐寅詩云:“閑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span id="iiiwjph" class="math-super">63所說的雖不無某種激憤,但文人、藝術家以自己的作品作為商品謀求生活之資,文學藝術不再是載道的經國大業,創作也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業余愛好,這是一種值得注意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