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第四版)
- 胡兆量 韓茂莉 阿爾斯朗 瓊達等
- 1139字
- 2019-08-16 17:35:08
第三版說明
第三版修編的重點是加強建筑文化地理和園林文化地理兩章。這兩章涉及的內容是當前中國文化地理學科的生長點。當前,我國建筑總量占全世界一半左右,如何提升建筑的文化水準是十分緊迫的課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設立工科性質的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院擴大研究生招收規模,繁重的教學任務催促建筑與園林文化地理的成長。探索建筑和園林的地域差異有兩個切入點。第一個切入點是中國建筑園林和西方建筑園林的比較。通過國際間的比較,顯現中國建筑園林的特點。第二個切入點是我國南方建筑園林和北方建筑園林的比較。南北差異是我國自然和社會的主要地域差異,建筑園林也不例外。
建筑園林具有形象性,講解時離不開素描圖件。其他各章,圖件也可以增加直觀效果。修編增加40幅圖件。圖件分別選自下列作者的作品:譚曉春、李殿忠、張德寶、韋啟美、劉揚、曹開翔、王仁湘、天呈、李延齡、馮鐘平、黃天駒、趙航、段淵古、白云翔、周若祁、湯國華、梁思成、李任遠、王曉東、沙利文、吳尚榮、王蔚、陸元鼎、墨菲、張穎、惠煥章、昆武等(按出現順序排列)。這些圖件在講壇上采用十余年了,提升了講授的形象性和直觀性,成為中國文化地理課程的特色。隨著時光流逝,聽者對講課內容逐漸淡忘;然而,對精彩圖件的印象仍可清晰回憶。向創作優美圖件的諸位作者致真誠的敬意。
人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地理的核心是人的地域差異。這是社會上的熱點話題之一。2008年網絡流傳多幅地圖,在大片地域中標上“騙子的老家”“小偷的老家”“強盜的老家”“造假窩點”等字眼。5網絡地圖反映社會上流傳的地域歧見,不利于中華大家庭的和諧團結。中國文化地理的宗旨是闡述華夏文化的兼容性與和諧性,詮釋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生命力。修編進一步加強各民族、各地區互相尊重融洽和睦的大愛觀,削減流傳的地域隔閡和地域歧見。分析漢姓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中華文化的傳承力、凝聚力和融合力。對照漢姓史實,沒準你的先輩來自多民族的融合,來自歧視性字眼標注的地區。漢姓一節在修編時增添些筆墨。
本書前兩版刊印后得到海內外學長和學友的指點。本版付印前夕,收到兩份重要文獻。一是孫小禮贈《萊布尼茨與中國文化》一書。書中對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算術和易經八卦的關系有詳盡的考證。6根據書中資料修正前兩版有關敘述。二是馮健改寫的畫風的區域差異手稿,拓展了原稿的內容。此外,溧陽九十一高齡巫詠揚伏案勘校,吉林大學法律系魏新寧引經據典,提出應該修正的條文18處。
改版過程中,多年來良師益友相導相助的情景歷歷在目,揮之不去。借新版刊印的機會,再一次向指導者、合作者和關愛者致以衷心的謝意。
不幸的是2008年5月本書第一版和第二版責任編輯鄭昌德駕鶴西去。第三版是她預訂的計劃。第三版能夠按期問世是對她的一個告慰。
胡兆量
2009年9月于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