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提倡人人都讀點經濟學,并不是希望人人都成為以經濟學為職業的經濟學家。也不是因為經濟學告訴了我們致富的點金術,而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中人人都應該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的?他們的思考與我們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有什么不同?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對個人和社會有什么好處?要了解這一切,我們先要知道經濟學研究什么,以及經濟學家是如何研究這些問題的。
1 你經常處于選擇之中
人們對經濟學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經濟學研究經邦濟世的大學問,有人認為經濟學研究致富之路,有人認為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還有人認為經濟學無非是一些自命為經濟學家的人的智力游戲。
這些說法頗像瞎子摸象一樣,都抓住了一個側面,但又都不準確、不全面。要了解經濟學研究什么,還要從經濟學的起源談起。
人類社會的基本問題是生存與發展。生存與發展就是不斷地用物質產品(以及勞務)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需求來自于人類的欲望。欲望的特點在于無限性,即欲望永遠沒有完全得到滿足時。一個欲望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欲望。用中國的一句俗話來說,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在中文中這句話有點貶義。中國傳統道德觀是“存天理,滅人欲”,把人的欲望作為罪惡之源。其實,人心要足了,社會還會發展嗎?正是欲望的無限性推動了人類不斷去追求,去探索,這才有了社會進步。
人的欲望要用各種物質產品(或勞務)來滿足,物質產品(或勞務)要用各種資源來生產。但誰都知道,自然賦予人們的資源是有限的。一個社會無論有多少資源,總是一個有限的量,相對于人們的無限欲望而言,資源量總是有限的、不足的。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稀缺性”。這里所說的稀缺不是指資源的絕對量多少,而是指相對于無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資源也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永恒問題,它與人類社會共存亡。當窮國政府為把有限的財政收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教育方面而爭論不休時,富國政府也為把收入用于國防還是社會福利發愁;當窮人為一日三餐擔心時,富人正在考慮是打橋牌還是打高爾夫球。這些都是稀缺性不同的表現形式。
稀缺性決定了每一個社會和個人必須做出選擇。欲望有輕重緩急之分,同一種資源又可以滿足不同的欲望。選擇就是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什么欲望的決策。選擇要決定用既定的資源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三個基本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經濟學家稱為資源配置問題。經濟學正是要研究選擇問題的,或者說研究資源配置問題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經濟學被稱為“選擇的科學”。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經濟學》中就指出:“經濟學研究我們社會中的個人、企業、政府和其他組織如何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資源的使用方式。”
我們說經濟學研究選擇問題或資源配置并不是說它可以直接告訴你如何去做,而是向你提供一套解決這個問題的工具和方法,告訴你解決這個問題可供選擇的思路。經濟學的理論并不難,難的是運用。能否用這些理論去賺大錢或經邦治國,則取決于你的“悟性”。例如,經濟學告訴我們,個人或國家之間的貿易有利于雙方。這就是說,通過貿易來配置資源可以增加雙方的福利。這個原則很簡單,但與誰貿易、如何貿易則是復雜得多的問題,不能靈活地處理這些問題,貿易的好處恐怕只是紙上談兵。
總之,經濟學產生于稀缺性,它要解決任何一個社會和個人都面臨的選擇或資源配置問題。因此,經濟學是一門與我們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的科學。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經濟學的基本原因。
2 選擇與制度
做出選擇或資源配置決策并付諸實施的過程就是經濟活動。人是社會的人,任何社會經濟活動都在一定的社會中進行。各個社會做出選擇或資源配置的方式稱為經濟制度。所以,經濟學與經濟制度密切相關。
在現代社會中有兩種選擇或資源配置的方式,即兩種經濟制度: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又稱命令經濟,是由中央計劃者集中做出選擇或資源配置決策的經濟制度,市場經濟是由市場分散做出選擇或資源配置決策的經濟制度。這兩種經濟制度的差別在三個基本問題上。第一,決策機制不同。計劃經濟下,選擇的決策是由至高無上的中央計劃機制做出的;在市場經濟下,選擇的決策是由參與經濟的千千萬萬個人分散地獨立做出的。第二,協調機制不同。計劃經濟是一個金字塔式的等級體系,用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來貫徹決策、保證決策的協調;市場經濟則由價格來協調千千萬萬個人的決策,使這些決策一致。第三,激勵機制不同。計劃經濟的決策與協調機制決定了激勵是以集體主義為中心,強調“大河沒水小河干”;市場經濟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強調“小河有水大河滿”。
可以從經濟效率、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三個方面來比較這兩種經濟體制。應該說這兩種經濟制度各有利弊。從20世紀總體經濟狀況來看,市場經濟優于計劃經濟。可以說,經濟上成功的國家都采取了市場經濟制度,而采用計劃經濟的國家無一成功者。正由于這一原因,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原來采取計劃經濟的國家紛紛轉向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式這個信念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共識。但市場經濟并非完美無缺,因此,還需要政府用各種干預手段來糾正市場經濟的缺點。經濟學家把這種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又有政府適當干預的經濟制度稱為混合經濟。混合經濟決不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結合,而是對市場經濟的改進。因此,混合經濟也可以稱為現代市場經濟。

經濟學正是研究現代市場經濟下的選擇或資源配置問題的。我國的經濟也正在轉向市場經濟,因此,所適用的也應該是這種經濟學。這正是我們提倡學習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理由。
市場經濟是一種根本性的資源配置方式,決定著一個社會的總體方向。但要使這種經濟制度能夠有效地運行,還需要有許多具體的制度保證。例如,產權制度保護個人財產所有權,這是個人獨立決策的經濟基礎。契約制度規范了人們在經濟和交易中的權、責、利,從而使有利于各方的交易得以實現。貨幣制度降低了交易中的費用,從而提高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等等。所有這些制度是從市場經濟制度衍生出來的,是為市場經濟服務的。這些制度的作用一是規范人們的行為,二是提供一種激勵。例如,專利制度對侵權行為進行限制就規范了人們對發明的行為,也激勵了人們去進行發明活動。沒有這些具體的制度,市場經濟也不會有效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家強調了制度的重要性。我們在分析選擇或資源配置的問題時假設這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存在的。這套制度的作用與建立是制度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
3 經濟學家如何研究選擇問題
社會與個人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家如何研究這些問題,為解決選擇問題提供一種思路呢?我們以近年來學術界頗為關注的“轎車進入家庭”來說明這一點。
是否讓轎車進入家庭是我們的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選擇問題。經濟學家認為這個問題實際上包括兩個不同的內容。一是轎車能否進入家庭,二是轎車是否應該進入家庭。對這兩個不同的內容,經濟學家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
轎車能否進入家庭涉及汽車需求量和汽車價格、消費者收入水平等因素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客觀存在的。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在收入達到什么水平以及價格為多少時,汽車可以進入家庭。分析這個問題時,經濟學家用的是實證方法。實證方法排斥價值判斷,只客觀地研究經濟現象本身的內在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后果,用實證方法分析經濟問題稱為實證表述,其結論也可以稱為實證經濟學。
轎車是否應該進入家庭涉及人們的價值判斷,即轎車進入家庭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不同的人看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完全不同。經濟學家以某種價值判斷為基礎分析這一問題,稱為規范方法。規范方法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提出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準,并以此為依據評價或規范某種經濟行為。用規范方法分析經濟問題稱為規范表述,其結論可以稱為規范經濟學。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研究選擇問題,但有三點不同。第一,對價值判斷的態度不同。價值判斷指對一種現象社會價值的評價,就經濟問題而言,可以說是對社會或個人已經做出或即將做出的某種選擇的評價。價值判斷取決于人的立場和倫理觀,有強烈的主觀性。不同的人對同一種選擇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價值判斷。實證方法為了使經濟學具有客觀性而強調排斥價值判斷;規范方法要評價或規范經濟行為則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第二,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實證分析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即確認事實本身,研究經濟現象(即某一種選擇)的客觀規律與內在邏輯。規范分析要解決“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即說明經濟現象的社會意義。第三,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客觀的,可以用事實進行檢驗;規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主觀的,無法進行檢驗。
在經濟學中,實證方法和規范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如果我們把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作為認識世界的工具,那么,我們就應該放棄價值判斷,像物理學家或化學家一樣冷靜、客觀地分析經濟現象。但如果是要制定政策,以改善世界,那么,就要以一定價值判斷為基礎評價某種經濟現象。這兩種方法是密切相關的。但經濟學家強調,經濟學的主要任務還是認識世界,而且,做出評價的基礎也是對客觀現象的認識,因此,在經濟學研究中,經濟學家更多地運用了實證分析方法。
運用實證方法研究經濟問題是從對經濟現象的觀察出發得出經驗性結論,然后再通過進一步觀察檢驗這些結論,并發展或修改這些結論。這也是所有實證科學(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遵循的方法。現實世界是復雜的,為了簡化現實中不必要的細節,在運用實證方法研究問題時首先要做出假設,然后在這一假設之下研究所涉及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提出假說(未經證明的理論),最后用事實來檢驗這些假說。例如,在研究汽車能否進入家庭這一問題時,我們可以首先假設其他影響汽車需求量的因素(如政府政策、汽油價格、汽車價格等)不變,分析汽車需求量和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得出在收入為多少時汽車可大量進入家庭的假說,最后根據不同收入水平時汽車實際銷售量的數據來檢驗所得出的假說。如果這個假說正確,就成為理論;如果不正確就要進行修改。用這種方法進行研究時可以建立汽車需求量與收入水平的經濟模型。在現實中,經濟學家通常用數學方法建立經濟模型。
經濟學家用實證方法研究經濟問題,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我們在本書中所介紹的經濟學理論基本都是運用這種方法得出的,因此,我們對實證研究方法要有所了解。
4 如何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問題時用了一套獨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場經濟中經濟規律的理論。當一般人僅僅看到經濟中各種問題的現象時,經濟學家卻抓住了事物的本質,這正是經濟學家的高明之處。只有認識事物的本質,掌握經濟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經濟學的原因。但學習經濟學并不是要用現成的理論去套現實問題,而是要學會一套分析這些問題的方法。經濟學不可能為所有問題都提供現成的答案,但能教會我們分析這些問題的方法。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經濟問題,也需要隨時做出許多選擇的決策。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就是要學會用經濟學提供的方法、工具、概念和理論來分析現實問題,并做出正確的決策。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并做出正確的選擇決策呢?我們用幾個事例來說明這一點。
例一:小王原來是某機關的一個處長,年薪2.4萬。在下海高潮中他也辭職下海經商,一年下來賺了5萬元,他認為自己下海是對的。經濟學家如何看待小王的下海得失呢?
經濟學家認為,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做出任何決策都要付出代價。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個決策就要放棄另一個決策,得到了點什么就不得不放棄點什么,正如中國古話所說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得到魚就要放棄熊掌,得到熊掌就要放棄魚。經濟學家把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放棄的東西稱為機會成本。把這個概念用在小王身上,他下海賺到5萬元的機會成本是什么,或者說放棄了什么呢?首先,他放棄了當處長每年的年薪2.4萬元。其次,一個處長的收入決不僅僅是工資,還有許多隱性收入,例如,可以享受公費醫療、以成本價購買住房、夏天可以公費度假、年底還可以分些年貨,等等,據估計一個處長的這些額外收入每年約為2萬元左右,這也是小王所放棄的。再者,小王下海需要的資金中有10萬元是自己歷年的儲蓄,用自己的資金當然不用支付利息,但也不能存在銀行中得到利息,假定利率為每年5%,這樣,小王又放棄了5000元的利息收入。最后,小王當處長時,每天8小時上班,機關工作是輕閑的,晚上還可以舞文弄墨,給報刊寫點小文章,一年下來亦可有1萬元收入,下海后這份閑情沒有了,當然這份收入也失去了。以上放棄的4種收入共計5.4萬元,得到5萬元,付出的機會成本是5.4萬元,當然是得不償失。在不考慮機會成本時,小王認為自己下海賺了,但像經濟學家一樣考慮到機會成本,即所放棄的東西時,就知道下海虧了,還是“商海無邊,回頭是岸”的好。
人們在考慮到機會成本時,所做的決策會更明智。例如,最近報上講到硅谷離婚率低。其實這并不是因為硅谷的夫妻們感情好,更重要的是對于時間就是金錢的硅谷創業者來說,把許多時間用在離婚訴訟上,機會成本實在太高了。
例二:小李最近正在考慮是上一個電腦培訓班,還是會計培訓班。假設電腦班收費5000元,會計班收費3000元(業余時間學習,不考慮機會成本),在學習后得到的收入為多少時,小李該上哪個培訓班呢?
經濟學家在分析這個問題時使用了邊際分析法。“邊際”這個詞在經濟學中常見,許多人覺得不好理解,其實這就像隔著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就沒什么神秘的了。經濟學家把所研究的各種變量分為自變量和因變量,自變量是最初變動的量,因變量是由于自變量變動而引起變動的量。邊際分析就是分析自變量變動與因變量變動的關系。自變量變動所引起的因變量變動量稱為邊際量。在考慮一個決策時,重要的是考慮邊際量,因此,要運用邊際分析法。
經濟學家運用邊際分析法做出決策時把從事一項活動(例如,參加某個培訓班)所增加的成本稱為邊際成本,把從這項活動中得到的好處稱為邊際收益。如果邊際收益大于(至少等于)邊際成本,就可以從事這項活動,如果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就萬萬不可從事這項活動。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來給小李出主意。參加電腦班的邊際成本是5000元,參加會計班的邊際成本是3000元,因此,只要參加電腦班后增加的收入(即邊際收益)大于或等于5000元,參加會計班后增加的收入(即邊際收益)大于或等于3000元,參加這兩個班就是有利的。如果參加兩個班都是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當然是選擇大的多的那個班了。我們在做出某種選擇決策時,所考慮的不是成本和收益的總量,而是增加量(即邊際量),這一點在現實運用中極為重要。
例三:小劉經營一家保齡球場。根據他的會計師計算,每玩一局的平均總成本(包括房屋租金、設備折舊、所耗電力以及支付給工作人員的工資等)為10元。如果每局的價格高于10元,經營當然有利;如果每局的價格等于10元,也可以實現收支相抵;但如果午夜時價格降至7元仍然有人來玩,而高于7元則無人玩,小劉是應該把價格降為7元繼續經營呢,還是不降價停業呢?
乍一看這個問題很簡單,票價降至7元低于平均總成本,誰會這樣虧本經營呢?但經濟學家的分析卻不是這樣簡單,結論也不同。經濟學家認為在設備等無法改變的短期內,平均總成本中包括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包括玩一局應分攤的房租、設備折舊、管理人員工資等費用。固定成本是無論是否經營都要支出的費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稱為沉沒成本,是已經支出而不可收回的成本。平均可變成本是每一局所需的支出(如所耗電力的費用、服務人員增加工時的工資等),有人玩就要支出,沒人玩就可以不支出。這就是說,在短期內保齡球場停業所節省的僅僅是可變成本,而固定成本無論是否經營都是要支出的。我們假設小劉所經營的這個保齡球場的平均總成本10元中,平均固定成本為6元,平均可變成本為4元(在保齡球場這種固定支出大的企業中平均固定成本大于平均可變成本)。這樣,在價格為7元時經營就仍然是有利的,因為在用4元彌補了平均可變成本后,仍可剩下3元彌補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無論是否經營都已支出了,能彌補3元當然比一分錢都彌補不了好。就小劉的這個保齡球場而言,只要價格高于4元,經營就比不經營好。固定成本屬于已經支出無法收回的沉沒成本支出,在做出短期經營決策時可以不予考慮。這就是一般所說的“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不能影響現在的決策。你覺得經濟學家分析的有道理嗎?
這幾個例子說明了經濟學家考慮分析問題的確有高明之處。在過去的計劃經濟中,中央計劃者替我們安排好了一切,我們每個人都是計劃經濟這部大機器中的一個螺絲釘,自己不必做決策,也不必動腦子(自己動腦子有主意也許還會招來殺身之禍,成為“右派”分子呢)。現在的市場經濟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決策,而且,整個市場經濟的成功也取決于每個人決策的正確性。這樣,我們就要學點經濟學,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經濟學包括的內容十分豐富,我們在這本書中所介紹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工具、方法和理論。這些內容有助于你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也有助于你分析各種現實經濟問題,從而有助于你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如果你對經濟學有興趣,也可以此為起點,讀一些更高深的書,進入經濟學這座科學圣殿。
許多人覺得經濟學枯燥、乏味、抽象、難學。的確,如果你讀一本充滿數學推導公式的經濟學教科書一定會有這種感覺。但經濟學本來來自現實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而生動活潑的。我們這本書就想還經濟學本來的面貌,讓大家在輕松的閱讀中學到經濟學的基本知識。那么,我們是否做到了這一點呢?希望你讀完這本書后把自己的感想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