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國哲學關于人生價值的思想

中國古代哲學很重視人生價值的問題。價值這個名詞是近代才開始流行的,在古代,與今日所謂價值意義相當的名詞是“貴”?!墩撜Z》所謂“和為貴”,《老子》所謂“道之尊,德之貴”,這個“貴”即“有價值”之意。中國古代哲學以“人”為中心議題。人是否可貴?人如何生活才可貴?這是古代思想家經常注意的問題。

關于人生價值的討論,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人類價值的問題,即人類在宇宙之中有無價值?第二是人格價值的問題,即每一個人,作為人類的一分子,是否具有價值?第三是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的問題,即一個人怎樣生活才算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人類價值的問題亦即人在天地間的位置的問題。天地之間,物類紛繁,古代人稱之為萬物。人在萬物之中居于何種地位呢?古代儒家認為人是萬物中最貴的?!缎⒔洝芬隹鬃诱f:“天地之性人為貴。”這不一定是孔子之言,但可以說是儒家的基本觀點,認為在天地之間人是最有價值的?!兑讉鳌芬蕴臁⒌?、人為“三才”,人是三才之一。荀子論人之所以貴,最為明確。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34" id="fn34">[34]人之所以最貴,在于有道德意識。漢、宋諸儒亦都有類似的觀點。宋儒周敦頤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35" id="fn35">[35]邵雍說:“人也者,物之至者也?!薄拔ㄈ思婧跞f物,而為萬物之靈。如禽獸之聲,以其類而各能得其一,無所不能者人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人之生,真可謂之貴矣?!?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36" id="fn36">[36]周敦頤、邵雍主要是從人的智能超過萬物來肯定人的價值。

道家崇尚“自然”,但也承認人在天地之間有重要地位。老子以人為四大之一,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鼻f子強調“齊物”,表現了否認貴賤區別的傾向?!肚f子?秋水》篇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边@是認為,人類自以為貴,不過是主觀的偏見而已。莊子學派的這種觀點是對于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否定。但是多數思想家沒有接受莊子的這種觀點,仍然肯定人在天地之間的優異地位。

其次,中國古代哲學中還有關于人格價值的思想。所謂人類價值,是講人類作為一個總體具有高于其他物類的價值。所謂人格價值,是從每一個人來講是否具有一定的價值。人格這個名詞也是近代才開始流行的,在古代則稱為“人品”。人格或人品,可以說是指一個人作為一個整體與別人不同的特點的綜合,亦即指一個人作為一個人的具體存在。

孔子肯定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意志,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37" id="fn37">[37]有獨立的意志即有獨立的人格??鬃舆€認為,人人都有實行仁德的能力,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38]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39]人人都有實行仁德的能力,亦即人人都有提高道德的潛能,這就是每一個人的價值之所在??鬃舆€沒有明確地做出這樣的結論,孟子則非常明確地提出這樣的觀點。孟子提出“天爵”、“良貴”之說,肯定人人都有人格的價值。孟子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40" id="fn40">[40]又說:“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燥柡跞柿x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41" id="fn41">[41]天爵相對人爵而言。人爵即世間的爵位,天爵即道德高尚?!叭巳擞匈F于己者”,即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良貴”相對“人之所貴”而言。人之所貴,權勢者給予的爵位,是可以剝奪的。良貴是本身固有的,是不能剝奪的。孟子認為這“良貴”是人人固有的,是天賦的,但必須加以保養,如果忘記了自己固有的“良貴”,那就是“棄其天爵”,就沒有價值了。荀子雖不贊同孟子的天賦道德觀點,但也肯定“道義”有高于富貴的價值,他說:“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42" id="fn42">[42]一個人,如果能堅持自己的道德意志,就有比王公貴人更高的價值了。儒家的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如能實行道德,就有崇高的價值。宋儒周敦頤說:“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庇终f:“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43" id="fn43">[43]這都是肯定,人格的價值遠遠高于世間富貴的價值。

儒家的人格價值學說是和他們的道德學說密切結合的。儒家的道德學說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階級性,他們所講的高尚品德只能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高尚品德,絕不是革命家的革命道德。雖然如此,儒家能擺脫封建時代追求富貴的世俗偏見,肯定人人都有可能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肯定這種道德覺悟才是每個人的價值之所在,這一點對于民族的精神發展還是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的。

復次,一個人怎樣做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呢?怎樣生活才能達到人格價值的標準呢?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人格價值,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把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還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春秋時期,魯國的貴族叔孫豹提出“三不朽”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44]不朽即有長久的價值。三不朽說的主要意義是肯定人生價值在于有積極的貢獻?!傲ⅰ奔从兴鶆撛?,亦即有積極的貢獻。

孔子對于伯夷、叔齊、管仲、齊景公等發了一些評論,從這些評論中,可以看出孔子對于人生價值的態度??鬃诱f:“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45" id="fn45">[45]又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46]照孔子的評論,管仲建功立業,有功于民,可謂立功之人。伯夷、叔齊可謂立德之人。齊景公既無功又無德,就不足稱了。在孔子的心目中,立德而又立功的最高典型是堯、舜,但又認為堯、舜也還沒有達到最崇高的理想境界,所以說:“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堯舜其猶病諸”[47]。雖然如此,在現實中,堯、舜已是立德而又立功的最高典型了。

孟子提出立德的四個類型,即伯夷的“清”、伊尹的“任”、柳下惠的“和”、孔子的“時”。他說:“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罪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鬃又R,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孔子、孟子對伯夷、叔齊、管仲等發了一些評論,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人生態度。圖為宋代李唐刻畫伯夷、叔齊寧死不愿失去氣節的《采薇圖》。

孟子特別強調:“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48]清、任、和、時,都是立德的典型。伊尹輔佐成湯建功立業;伯夷、柳下惠則無功業可言,但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伯夷之風能使“頑夫廉,懦夫有立志”;柳下惠之風能使“鄙夫寬,薄夫敦”,對于社會風俗起了一定的作用。

儒家不甚重視立言,但也肯定立言有一定價值??鬃诱f:“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49" id="fn49">[49]又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50" id="fn50">[50]有德者之言是最值得重視的,非有德者之言也可能有一定價值。

道家的態度與儒家不同,對于春秋時代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一概加以摒棄。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51" id="fn51">[51]又說:“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a href="../Text/chapter5_0009.xhtml#ft52" id="fn52">[52]仁義之德、利民之功、名辯之言,在道家看來,都是不足稱道的。

道家指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的相對性,確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但道家最后陷于虛無主義,則不足為訓。[53]《篇河伯》與《北海若》的寓言中,最后河伯問北海若說:“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北海若的答復是:“夫固將自化。”這是不解決問題的。北海若最后還是講“言察乎安危,寧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還是區分了安危、禍福、去就。這就足以證明,價值的判斷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三不朽說以有所“立”為不朽的標準。不論“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對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古代人所謂德、所謂功、所謂言,都有其一定的時代性和階級性,但是也包含著一定的普遍意義。

現在,古今的距離已經越來越遠了。我們今天應有對于人生價值的新認識。雖然如此,正確理解古代思想家關于人生價值的觀點,仍然是必要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泉县| 汪清县| 达州市| 西吉县| 扬州市| 县级市| 南岸区| 资兴市| 宜章县| 徐水县| 额济纳旗| 乳山市| 新建县| 黎城县| 新绛县| 仲巴县| 稻城县| 滨州市| 嘉禾县| 布拖县| 丹凤县| 七台河市| 昌乐县| 马关县| 嘉义市| 旌德县| 武川县| 高邑县| 五河县| 奉贤区| 仁布县| 高邮市| 永善县| 故城县| 花莲县| 临沂市| 阜康市| 海口市| 德惠市| 马龙县|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