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1],左牽黃,右擎蒼[2],錦帽貂裘[3],千騎卷平岡[4]。為報傾城隨太守[5],親射虎,看孫郎[6]。 酒酣胸膽尚開張[7],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8]。會挽雕弓如滿月[9],西北望,射天狼[10]。
【解讀】
熙寧八年(1075)十月作于密州。
東坡雖人稱豪放派,詞中堪稱豪放的卻為數(shù)不多,此詞可算其中典型的一首。表現(xiàn)愿為國家效力邊陲的迫切愿望和激切心情,是這首詞所以豪放的思想基礎(chǔ)。詞作于外出求雨歸途中野外會獵時,上片描寫率眾出獵、傾城圍觀的場景和聲勢,下片抒發(fā)保衛(wèi)邊疆、效命立功的壯志與豪情。事激蕩人心,景闊大壯觀,情慷慨昂揚,志勇武剛強,四者構(gòu)成了英武豪邁、氣概凌云的自我形象的塑造。
自我形象的塑造在詩中司空見慣,在詞中卻不多見,像這種為國靖邊的自我形象更是前未曾有。范仲淹《漁家傲》中出現(xiàn)過白發(fā)將軍的形象,但全詞的重點在邊塞氣象的刻畫,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尚不能與東坡著意塑造自我形象相比。這是蘇軾擴大歌詞表現(xiàn)領(lǐng)域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他有意開創(chuàng)不同于傳統(tǒng)詞風(fēng)的積極嘗試。他自己對這首充塞陽剛之氣的詞作頗為得意,在與友人信中提及:“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永)風(fēng)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與鮮于子駿》)這類詞數(shù)量雖不多,卻正是它們擺脫了“詞為艷科”的束縛,在后代詞壇激起了長久不息的波瀾。
[1] 老夫:古人有嘆老嗟卑的習(xí)慣。作者其時不過四十歲。
[2] “左牽”二句:寫打獵的行頭。語出《太平御覽》卷九二六引《史記》:“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不可得矣。”(今本《史記》本傳但載斯言其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及《梁書?張充傳》:“值充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黃,謂黃犬。蒼,謂黑鷹。
[3] 錦帽貂裘:作者的獵裝。一說為隨從的穿戴。
[4] “千騎”句:謂隨從者之眾。騎(jì記),一人乘一馬為一騎。
[5] “為報”句:為酬謝全城的人都出來看我圍獵。太守,作者自指。晉孫楚《征西官屬送于陟陽侯作》:“傾城遠追送,餞我千里道。”
[6] 孫郎:三國吳帝孫權(quán)。《三國志?孫權(quán)傳》記其“親乘馬射虎于庱亭。馬為虎所傷,權(quán)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以上二句用此典。孫權(quán)當時是諸侯,此處也有自喻知州身份的含義。
[7] 尚:有“更加”義。晉左思《詠史》八首之六:“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唐元稹《說劍》:“酒酣肝膽露。”
[8] “持節(jié)”二句:義即“何日遣馮唐持節(jié)云中”。《史記?馮唐傳》載,漢云中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卻因多報六顆首級獲罪削爵。年邁位卑的馮唐認為不當輕罪重罰,文帝遂“令馮唐持節(jié)赦魏尚,復(fù)以為云中守,而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作者這里以誰自比,注家說多不同。若是自比魏尚,則是希望得朝廷信用,為國立功。若是自比馮唐,就是以終有機會發(fā)揮作用自期。恨不能起東坡于地下以詢之。節(jié),使臣隨身攜帶以傳朝命的符節(jié)。云中,漢時郡名,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東北一帶。
[9] “會挽”句:將弓拉得似圓月。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會,當。挽,拉。雕弓,刻飾有圖案的弓,形容其華貴。
[10] “西北”二句:化用《楚辭?九歌?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謂抗擊敵國。西北,指位于西北的西夏國。天狼,星名,星象家視其貪殘主侵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