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劫才是最劃算的買賣——偷襲撫順
大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五日,遼東撫順城。
這天是撫順馬市開市的日子,撫順明軍守將李永芳像往常一樣大開馬市,他很看重馬市交易,他不能不看重,因為撫順馬市的稅收是撫順明軍的重要財源。當天各地商賈云集撫順,還有不少是從關內涌來的客商,集市上人頭攢動,非常熱鬧。
清晨,后金總兵馬承塔帶領一批金兵扮作馬販,混入撫順關,同時派出800人來撫順城討要人參款和賞錢以迷惑吸引明軍的注意力。接著,3000多女真人組成的商隊趕著數十輛裝著人參和貂皮的大車來到城外的馬市。馬市頓時沸騰起來。
撫順城外,商民們正與女真人討價還價,誰也想不到,不久,一場災難即將降臨到他們頭上。市場上各種貨品堆積如山,就在人們興高采烈做著生意時,遠處突然煙塵大起,遮天蔽日,一隊后金騎兵旋風般殺來。
來的是后金先鋒四貝勒皇太極率領的5000兵馬,他們飛速兵臨撫順城下。與此同時,馬市上,剛才還滿臉憨厚的女真人紛紛抽刀拔劍,取出事前藏匿的兵器,原來,這次他們打算干的是無本買賣——搶劫。
事發突然,大明商民毫無準備,負責帶兵巡視的明軍千總王命印率部沖上去抵抗,卻被馬市上的女真人從背后偷襲,明軍沒有防備,王命印身中數刀,當場陣亡。一起率部迎戰的兩位把總王學道、唐鑰也死于背后砍來的刀下。城外的明軍士兵瞬間就被放倒一片,大部分戰死,少數被俘,驚慌的百姓在后金兵的呼喝下瑟縮在地。明軍守將游擊李永芳見狀,匆忙下令關閉城門。
四貝勒皇太極率領5000后金兵迅速掃蕩了外圍,控制住了馬市。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偷襲。策劃這場偷襲的幕后黑手就是后金大汗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帶領的5000人馬隨后趕到。撫順城外,后金兵1萬人,城內明軍只有1200人,僅僅這里的后金軍兵力就是撫順明軍的10倍,而這還不是此次偷襲撫順的后金全部兵力,大貝勒代善的兵力尚未計算在內。
萬歷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正式單飛走上造反之路時手下只有幾百嘍啰,之后,努爾哈赤四處用兵,到處擴張,用了10年時間,到萬歷二十一年(1593)終于吞并了建州女真各部。
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古勒山之戰后,努爾哈赤擊潰了葉赫、哈達等女真九部聯軍,之后,一發而不可收,至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基本將東北女真各部都歸入自己麾下,這里說基本而不是全部,是因為葉赫女真在明朝的保護下仍舊獨立。
人多了,就有必要重新組織一下,方便今后的搶劫工作。
萬歷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將手下人馬重新整編:300人為一牛錄,以牛錄額真(相當于營長)統領;5個牛錄設一甲喇,共1500人,以甲喇額真(相當于團長)統領;以5個甲喇為一固山,共7500人,固山額真(相當于師長)為首領。以黃、白、紅、藍四旗將各部人馬編入各旗,編成最初的四旗。總兵力約3萬。
萬歷四十三年(1615),因為吞并收編了東北女真各部,控制的人口兵力多了,努爾哈赤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總兵力約6萬,正式建立起八旗兵制。
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將自己的親信子侄也是手下的四大得力干將——兒子代善、侄子阿敏、兒子莽古爾泰、兒子皇太極——封為四大貝勒,與他共掌八旗兵權。
努爾哈赤有16個兒子,兄弟侄子就更多了,但這4人因為長年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后金的建立,他們4人出力是最多的,所以,努爾哈赤論功行賞,才讓他們4人掌握實權。
四大貝勒依次為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八旗共有6萬兵馬。努爾哈赤用來攻打撫順的兵力就有2萬,幾乎用了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他本人更是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明朝在遼東共設有25衛,每衛5600人,衛下設所,每所1200人。當時撫順是所,隸屬沈陽中衛,兵力約1200人。守城游擊李永芳,遼東鐵嶺人,5年前擔任撫順所游擊。游擊只是明軍的中下級武官,級別不高,李永芳手下兵馬也不多。
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率大軍從赫圖阿拉出發,行至古勒(今遼寧新賓境內)一帶駐營。第二天,努爾哈赤將大軍分成兩路,一路由努爾哈赤親自率領直奔撫順,這一路是主力。另一路由大貝勒代善率領,攻打撫順周邊城堡東洲和馬根丹。天有不測風云,大軍出發不久便遭遇傾盆大雨,努爾哈赤以為這是上蒼向他示警,便想取消攻打撫順的計劃。但大貝勒代善再三相勸,努爾哈赤才下令大軍繼續前進。
四貝勒皇太極的前軍掃清撫順外圍,努爾哈赤率領主力隨后將撫順包圍,但努爾哈赤并未急于攻城,而是派人進城勸降李永芳。
這時,大貝勒代善率領的那路人馬已經順利攻下東洲、馬根丹二堡。
撫順城外后金軍1萬人,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城內明軍1200人,毫無防備。勝負已無懸念。
但李永芳畢竟是朝廷命官,豈肯輕易投降。他看信后,立即身著官服登城觀望,一面假言投降,卻又暗中命士兵準備迎戰。努爾哈赤看透了他的心思,立即下令攻城。此時早已混入城中的后金奸細聽到攻城的喊殺聲,知道大軍已到,迅速行動,四處殺人放火,制造混亂,城中頓時大亂。而攻城的金兵,人多勢眾,不多時便攻上城頭與守城明軍肉搏。李永芳見大勢已去,只好開城投降。
在很多人眼里,努爾哈赤是兇悍野蠻的,其實,他不僅兇悍,不僅野蠻,還很精明,很狡猾。雖然努爾哈赤未必讀過幾本兵書,也不一定知道謀定而后戰,但他的戰前部署、決策指揮,卻都有周密的計劃,深諳謀定而后戰之道。
為了確保進攻撫順一擊得手,努爾哈赤調集了10倍于守軍的兵力,在兵力上占據壓倒性優勢。后金軍的戰斗力本就十分兇悍,還占著十比一的數量優勢,這樣的實力對比,用的還是趁人不備的偷襲戰術,要是還打不贏,那努爾哈赤在遼東就混不下去了。
但狡猾的努爾哈赤還有后招,正如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里所說,努爾哈赤這廝除了猛打敢沖,還特別喜歡玩陰的,派間諜混進城,搞里應外合,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這就是努爾哈赤。在后來與明軍的作戰中,努爾哈赤頻頻使用間諜,且屢屢得手。
撫順偷襲戰令努爾哈赤大發橫財,30萬人口、大批牲畜都被努爾哈赤弄回了他的老窩。戰后,光戰利品就分了5天,就這樣還沒分完,只好打包帶回赫圖阿拉,回去接著分。努爾哈赤帶著主力1萬多人滿載而歸。卻留下了4000人,這4000人有一項任務——拆城墻,這個好理解,把城墻拆了,下次來搶的時候就方便了,連爬墻都省了。
李永芳投降后娶了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女兒,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孫女為妻,因而獲得了“撫西額駙”的稱號。“額駙”是滿語,就是漢語“駙馬”的意思。李永芳成了努爾哈赤的孫女婿,輩分著實低了一點,而他之所以被后金人叫“撫西額駙”,是因為他駐守的地方是撫順,而后金是稱撫順為撫西的。
為啥一個地方兩種叫法呢?這就要從撫順的得名說起。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統一天下后,為加強對東北的控制,在遼東修建了18座關城,撫順是其中之一。
大明洪武十七年(1384),在高爾山下修筑了一座磚城,名曰“撫順城”,此即撫順得名之始。
撫順的名字是朱元璋起的,“撫”是“撫綏邊疆”,“順”是“順導夷民”。從“撫順”兩字的字面意思就能明白明軍修筑這座關城的用意,即安撫夷民。朱元璋說的夷民便是女真。
后來的乾隆路過撫順時寫下:洪武城撫順,意在撫順我。他還是蠻清楚的。自從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直至乾隆年間,近200年里,滿族上層一直管撫順叫撫西,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反明之道而行之,你要撫順我,我就撫西你,因為明朝在女真的西邊,女真人經常向西越過邊境搶劫明朝邊郡,女真人俗稱“搶西邊”,所以女真人的撫西就是要“撫順”明朝。
明朝時,女真分為三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東海女真(又叫“野人女真”),主要生活在黑龍江流域。海西女真主要分布在今遼寧和吉林一帶。建州女真的活動區大致在今天的遼寧。建州女真后來坐大,統一女真各部。
建州在什么地方?歷史上真的有建州嗎?
史料記載,建州是明代的一個地方軍鎮,級別上是衛,所以又叫“建州衛”,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十一月設立。為什么叫建州呢?因其建在遼代率賓府的建州,明成祖沿襲了這一叫法。“衛”是明朝地方軍隊一種建制。
努爾哈赤的曾祖福滿被朝廷封為左都督,他有6個兒子,分別是老大德世庫、老二劉闡、老三索長阿、老四覺昌安、老五包朗阿、老六寶實,史稱“寧古塔六貝勒”。其中老四覺昌安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非常精明,很會做生意,深得福滿的喜愛,承襲了父職,做了都指揮使。
明朝在省一級設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三司的首腦都叫“使”。級別從二品,是封疆大吏。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監察,都指揮使管軍事、掌兵權。都指揮使在三司之中排序在后,但權力很大。按軍制,建州衛最大的長官是游擊,不可能是都指揮使,如果覺昌安真的混到了都指揮使,也不必高興,那只是個虛銜,并非國家正式編制,沒有待遇,不發俸祿,不過是朝廷為了安撫“夷族”給個虛名而已。
明朝對女真始終很防備,為了更好地控制女真,遼東邊將往往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剿撫并用,拉一派打一派。
建州女真王杲部興起后,屢犯明邊,當時鎮守遼東的大將李成梁率大軍進攻王杲的大本營古勒城,王杲棄城而逃,明軍縱火焚燒古勒城,王杲后來被明軍俘獲處死。王杲之子阿臺繼承父業,又經過了10多年,漸漸恢復元氣,阿臺也經常派兵騷擾明朝邊境。萬歷十一年(1583),李成梁再次率軍攻打古勒城,覺昌安的女兒是阿臺的妻子,當時正在城中。覺昌安(努爾哈赤的爺爺)擔心女兒,就帶著兒子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急忙趕到古勒城。經李成梁允許,他們入城勸說阿臺投降,但他們入城不久,李成梁便發動進攻,覺昌安父子被明軍誤殺。
之后,努爾哈赤在李成梁李家軍的扶持下逐漸壯大,起兵以后,先統一建州女真,接著又滅掉了海西女真四部中的烏拉、輝發、哈達三部。海西女真只剩下葉赫一部。這時的建州女真沃野千里,人口日眾。迫切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葉赫成為努爾哈赤下一個吞并的目標,吞并葉赫也就統一了海西女真。至于東海女真,地處荒遠,居住分散,形不成氣候。對于努爾哈赤而言,統一了海西女真,也就算統一了女真。
努爾哈赤在吞并哈達部后曾兩次對葉赫用兵,都由于明軍的及時援救而未能得逞。盡管李成梁時代為了扶持努爾哈赤而拼命打壓葉赫,但此時的葉赫已成為女真部落牽制努爾哈赤的最后力量,所以明軍傾全力援救葉赫,明軍與葉赫結成軍事同盟,葉赫部世代居住在遼東重鎮開原城附近,與開原明軍彼此呼應。而葉赫東西二城修得十分堅固,駐防明軍又大量配備精良火器,使得努爾哈赤不敢輕易對葉赫用兵。東進受阻,逼迫努爾哈赤不得不另找出路,西進攻取撫順也就成了他的另一個選擇。
李成梁在軍事上不遺余力地打壓努爾哈赤的對手,為后者吞并女真各部創造條件,但努爾哈赤的崛起還需要經濟上的支撐,這就不能不說到一個東西——敕書。
努爾哈赤的爺爺、父親被明軍誤殺后,大明朝廷為了補償,任命努爾哈赤為左衛都督,給了他30道敕書、30匹馬。左衛都督只是一個名號,30匹馬也不值一提,重要的是敕書。
敕書是什么?敕書是明朝給關外各部族首領的“委任”文書。大約從明洪武十五年(1382)起,明朝為招撫女真各部,賜給部落酋長們一些沒有職權、不拿俸祿的虛銜,維系名義上的從屬關系。
在明朝的積極經營下,女真人的朝貢貿易做得越來越大,女真的朝貢使節頻繁往來于遼東與順天府(北京),而朝廷對于遠道而來的女真使者也是來者不拒。
女真人熱衷于朝貢,可不是他們對明朝感情有多深,對大明多么仰慕,說白了,他們是為了錢來的。因為每次使節入貢,朝廷都不得不拿出遠遠高出進貢物品數倍的賞賜作為回報。女真人每年因朝貢貿易而得到的白銀在15000兩以上。如果不給賞賜,你看他們還來不來。
一個為了得實惠,一個為了滿足面子,雙方各取所需。
可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鎮當政時,明朝對女真熱情過火的朝貢有點吃不消了,最終決定對這種非市場化行為進行干預,要求邊關守將對朝貢的女真人進行勘驗,無“印信公文”不得入境,并且每份文書一次只允許一人一馬由指定的“貢道”入關。據《明實錄》記載,在此令實施前的正統元年(1436)和正統二年(1437),女真的入貢次數分別為24次、23次,而正統三年(1438)便銳減到5次。
此后,女真人為了獲得敕書和入境的機會可謂費盡心機。他們多次請求設置更多的衛所,增加每次隨貢入京的人數,提高授予的品級,但都沒有得到準許。既然通過正規合法渠道實現不了自己的愿望,女真首領們便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涂改,有的偽造,試圖蒙混過關;更有的直接在貢道上搶奪其他部族的敕書。女真部族為了爭奪敕書,經常上演窩里斗。
鑒于敕書的非凡價值,對女真各部特別有誘惑,所以明朝就用它來分化女真各部。女真各部酋長為控制貿易權、積累財富,不惜頻繁發動爭奪敕書的戰爭。女真部族中曾經的領軍人物如王臺、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楊吉砮等,這些人打來打去、殺來殺去,爭的重要一項就是敕書。敕書就是貿易許可證,就是白花花的銀子。
明朝一直有意扶持海西女真,借以防范西部的兀良哈和南部的建州女真。明朝初年就曾給海西女真敕書999道,其中居住在開原南關的哈達部699道、住在北關的葉赫部300道。正德年間(1506—1521),哈達部都督王忠以葉赫阻撓朝貢為名殺了葉赫部首領諸孔革,奪了屬于葉赫的敕書。王忠的繼任者王臺以此長期保持著哈達部在女真各部中的領袖地位。但他晚年內政分崩離析,諸孔革的后人清佳砮、楊吉砮兄弟乘機奪回了屬于自己的敕書。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們又聯合蒙古襲擊駐守開原的明軍,意在吞并哈達。
明朝在幾次警告未果的情況下,于萬歷十一年(1583)十二月以領取敕書為名,設計殺害了稱雄海西的清佳砮、楊吉砮兄弟二人。為了平衡開原南北關的舊有勢力格局,不得不重新分配敕書,將其中的500道分給哈達部、499道分給葉赫部。
與素來忠順的海西女真比,建州女真經常反叛,因此他們的敕書數量也比海西女真少很多。建州女真的500道敕書由勒勒把督、王杲、王兀堂等部族“豪酋”瓜分。稱雄一時的都督王杲雖然曾經擁有30道敕書,但其中只有18道是屬于他的,其余的都是搶來的,據說他之所以最后與明朝決裂,原因之一便是當時的遼東御史張學顏要查驗王杲的敕書。
而王杲的曾外孫(一說外孫)努爾哈赤,在萬歷十一年(1583)起兵之初便有明朝頒給的30道敕書,而僅僅5年后,萬歷十六年(1588)他入貢時已經擁有了500多道敕書,連熊廷弼后來都不得不承認努爾哈赤能發家,最初靠的就是這500多道敕書,積累了豐厚的財富。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除了搶奪財富、人口,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就是搶奪敕書。努爾哈赤每攻下一座城寨,士兵們在翻箱倒柜搶奪金銀財物的同時,都會仔細搜查尋找敕書,一旦找到便眉飛色舞,拿著敕書跑到上級那里邀功請賞。
與明朝決裂前,除了被明軍保護的葉赫之外,努爾哈赤已經搶到了葉赫之外的所有敕書,總共1000多道。
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便建國稱汗與明朝分庭抗禮,但直到兩年后才正式對明朝開戰,原因之一就是他舍不得那被女真人視如珍寶的1000多道敕書。如果不是那兩年遼東鬧水災,后金的百姓饑寒交迫吃不上飯,努爾哈赤可能還不會與明朝決裂。而努爾哈赤搶劫撫順的直接原因也很簡單——那里富裕。撫順雖然也有災情,但商業繁華,積蓄豐厚,攻下撫順可以獲取大量的糧食和財富,緩解后金的經濟危機。不過這么一來,他辛辛苦苦積攢的1000多道敕書也就失去了價值。為了應付眼前的局勢,他選擇了搶劫,賞賜、貿易畢竟沒有搶劫來得快。
后金軍在撫順的收獲令他們狠狠地發了一筆橫財,在努爾哈赤看來,他的選擇是對的。至于努爾哈赤起兵發布的那所謂“七大恨”,也就是說說,為搶劫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
為什么是撫順?努爾哈赤選擇撫順作為第一個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搶掠以緩解后金的經濟危機那么簡單,他還有更深層的軍事目的——突破“遼東邊墻”。
撫順地處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燕國就在撫順建有長城和烽火墩臺。
明代在遼東修筑的長城稱“遼東邊墻”,從山海關到丹東鴨綠江畔的遼東邊墻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而撫順就在萬里長城的關鍵位置,撫順的遼東長城約220里,占總長的十分之一強。
撫順在明軍控制區與女真勢力范圍的接合部,既是明朝防御建州女真的前哨,又是建州女真出入遼東的門戶。所以,努爾哈赤要進兵遼陽、沈陽,首先要攻下撫順。明軍的城堡從防御級別上分為五等,分別是鎮城、路城、衛城、所城和堡城,撫順城是沈陽中衛城下面的千戶所城。
砌墻就是為了防搶劫——明軍的城堡
明朝非常重視對東北的管轄,先建城堡,再修邊墻。大明洪武四年(1371)置遼都衛于遼陽。以遼陽為中心,向東、北、西步步推進,陸續設置25衛、2州、11個千戶所,先后修筑城堡279座、邊堡9座。洪武六年(1373)置定遼左衛、定遼右衛。洪武八年(1375)置沈陽右衛。宣德五年(1430)置寧遠衛。
到了正統時期,東北邊亂四起,東北女真諸部,蒙古的兀良哈、韃靼等經常搶掠遼東。僅有據點式的孤城不足以防御,于是,明朝采納遼東都司指揮使畢恭的建議,自正統七年(1442)開始修筑遼東邊墻。
遼東邊墻西起山海關天險,向東直抵丹東鴨綠江岸,跨越千山萬嶺,構成一道護衛遼沈平原的壁壘,總長2000余里。從山海關的鐵場堡到黑山縣的白土廠堡,稱“遼西邊墻”;從白土廠堡到開原鎮北關,稱“遼河套邊墻”;從開原鎮北關到丹東的江沿臺堡,稱“遼東邊墻”。
遼東邊墻由四部分組成:第一是邊墻,邊墻可以有效阻擋游牧騎兵的侵擾,遲滯敵人的進攻;第二是墩臺,墩臺用來守望、報警和聯絡,起的是烽火臺的作用,一方有警,多方增援;第三是城堡,城堡用來駐軍屯兵,屬于支撐點防御,與邊墻的線式防御互為補充;第四是城池,城池是一個地區的指揮中心、軍事基地、互市貿易所在地,也是一個防御區內主力部隊的集結地。四位一體的格局形成堅固的防衛體系。
撫順邊墻就是明長城的典型,由北向東南延伸,外圍沿線分布100多座墩臺,內部防御核心是一城四堡。一城是撫順城,四堡分別是會安堡、東洲堡、馬根單堡、散羊峪堡(該堡向東南過大嶺就是清河堡)。還有兩關和一個馬市,兩關是撫順關和鴉鶻關,馬市就是上文提到的撫順馬市,在撫順城東,與撫順關相鄰。
從嘉靖至萬歷的100余年間,朝廷曾多次撥款對遼東邊墻進行維護修筑。僅嘉靖四年(1525)一次修復,就用去太倉銀和地方征集的銀子43萬兩。萬歷三十七年(1609)熊廷弼在撫順修筑散羊峪、馬根單等堡,朝廷又撥銀子42000兩。
明朝耗費數以萬計的銀兩,消耗人力物力,為的就是利用長城封堵女真,而女真人為了越界搶掠,就不得不拆墻,進行破壞,雙方拆墻與反拆的斗爭反復上演。
努爾哈赤進攻撫順就是要在遼東的長城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以便長驅直入。
撫順陷落的消息傳到北京,萬歷皇帝當天就下旨,兵部立即籌劃調兵援遼事宜,用兵所需一切糧餉令戶部火速統籌調運,萬歷皇帝20多年不上朝,消極怠工是出了名的,但那也分事,文官們的口水仗,他懶得搭理,但軍國大事萬歷皇帝從不含糊,在令有關部門加快辦公效率的同時,萬歷皇帝心里不免隱隱有一絲擔憂,他特意下旨叮囑遼東軍政首腦切記小心謹慎不要輕敵??上У氖?,話說晚了,遼東那邊已經行動了。
撫順失守,遼東巡撫李維翰大驚失色,急令遼東總兵張承胤率軍迎擊。張總兵開始急急忙忙地“攢”隊伍。倉促之間下令從遼陽、沈陽、海州等地調集部隊,由駐扎遼陽的副總兵頗廷相,駐扎海州的參將蒲世芳、游擊梁汝貴及以下守備、千把總等率領集結。
參戰部隊計有總鎮大營、游擊營、正兵營、左翼營、右翼營、援遼總兵營、遼陽副總兵營、海州參將營、沈陽游擊營、武靖游擊營,共10營。
遼東總兵張承胤率領倉促之間調集的1萬人馬向著努爾哈赤退去的方向追了下去。努爾哈赤其實并未走遠,他率領的主力部隊正十分耐心地等著明軍的追兵。
努爾哈赤這個狡猾的家伙知道,明軍得知撫順失陷,一定會派兵來追,而努爾哈赤的耳目遍布遼東,情報工作做得既深入又細致,他對明軍的動向了如指掌,而明軍卻對后金八旗的動向毫無所知,就這么稀里糊涂地追來了?!秾O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惜,華夏兵學的優良傳統,中華兵法的精髓,在遼東前線的將領中幾乎沒有得到體現。
撫順被偷襲前后,遼東的軍政官員既不明敵情,也不知己情。
事前,對努爾哈赤的行動毫無察覺,事后匆忙調兵,手忙腳亂。
情報工作不到位,直接導致遼東戰事的挫折。遼東前線從主帥到領兵大將,找不出幾個重視情報的。前前后后來遼東的眾多將領中只有后來的毛文龍情報做得好,毛文龍構建的情報網甚至比努爾哈赤、皇太極還要發達,在未來的日子里,經常搞得這父子倆神經兮兮的,苦不堪言。
不過,眼前神奇的毛總兵還未出場,而明軍也即將因為情報失靈而遭遇一場大敗。
雖然是恩蔭出身,但常年駐守邊塞、久經沙場的張總兵并不是新手。他甚至能從拖沓的腳步和嘈雜的呼喝聲中,聽出自己帶的兵的真實水平。他也清楚敵人的實力,但他急于將功補過。不補不行啊,他是遼東總兵,而努爾哈赤公然在遼東殺人搶掠,毀了撫順城,他這個遼東總兵難辭其咎,想躲都躲不了。
多年的戰場經驗告訴張承胤,他面對的是一個并不容易對付的家伙,所以一路行軍,他并不急于趕路,而是步步為營,十分小心地向前推進。每天扎營都按標準套路來,挖壕溝、布拒馬、豎望塔、列火器,安頓停當之后還遠遠地派出騎兵巡邏隊偵察,一絲不敢馬虎,時刻防著努爾哈赤的偷襲,但這樣一來速度自然就慢了。
明軍出來兩天了,可還是沒有發現敵人的蹤跡。第三天,后面卻來人了。坐鎮遼陽同樣急于將功補過的巡撫李維翰派紅旗官來到軍中催促,嚴詞斥責張承胤行軍緩慢畏縮不前,要求他盡快與敵接戰。按說即使加了僉都御史銜,遼東巡撫李維翰的品級也比張承胤的總兵低,但大明歷來以文制武,所以面對李巡撫的催戰,張總兵不得不加快行軍速度。
四月二十一日清晨,努爾哈赤終于等來了兵分五路追擊的張承胤。在撫順城南扎營的后金兵見到明軍撒腿就跑連帳篷都不要了。明軍緊追不舍,日暮時分明軍追到遼東邊墻口外的山下安營扎寨,后金兵也在山上扎營。
就在明軍忙著挖壕溝、設鹿角的時候,努爾哈赤突然從山上揮師直下,兵分三路向明軍發起突然襲擊。副總兵頗廷相毫不示弱,縱馬出營率部接戰。努爾哈赤立即分兵,一邊圍攻出戰的頗廷相,一邊繼續沖擊立營未穩的張承胤率領的明軍主力。激戰中,遭到敵軍精騎圍攻的頗廷相坐騎中箭倒地,在家丁的拼死保護下換馬力戰。
張承胤指揮士兵安放火炮開炮射擊,結果炮彈沒射出去,炸膛了,附近的士兵被炸得血肉模糊。關鍵時刻,大炮失靈,明軍開始慌亂,后金騎兵趁勢發起沖鋒,沖入營地,在明軍大營里橫沖直撞。失去火器優勢的明軍只能與后金兵貼身近戰。
遼東總兵張承胤、海州參將蒲世芳率領各自的親信家丁挺槍揮刀與后金兵短兵相接,展開肉搏,但后金軍人多勢眾,在后金兵的圍攻下,兩位主將先后陣亡。遼陽副總兵頗廷相、海州游擊梁汝貴原本已經殺出重圍,但他們發現主帥仍被困在里面,又翻身殺了回去,死在了戰場上。明軍全軍覆沒,上萬將士埋骨荒野。這是明軍自土木堡之變以來少有的慘敗。敗訊傳來,京師震動。
努爾哈赤在突破遼東長城的第一層防線邊墻后,一個月后就對第二層防線——明軍在遼東的堡城發起攻擊。萬歷四十六年(1618)四月,努爾哈赤攻下撫順關,五月即派兵進攻三岔兒堡、白家沖堡和撫安堡。
萬歷四十六年(1618)五月,努爾哈赤發動十五堡之役,從五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九日,3天之內,連下明軍15座堡城。其中,攻擊重點是三岔兒堡。因其地形是3個溝相匯形成的盆地而得名。三岔兒堡城就坐落在三條溝的交匯點上。
三岔兒堡是明遼東邊墻上最有名的城堡之一,因地近建州女真,與柴河堡、撫安堡、靖安堡統稱“前四堡”。建州女真對三岔兒堡有他們的叫法——山七拉堡。
三岔兒堡隸屬長城北路,是建州女真通往鐵嶺、開原以及蒙古三衛的重要門戶,在鐵嶺城東南,南接撫順城會安堡。以后薩爾滸之戰中開原明軍進攻后金,后金攻開原、鐵嶺也都是走的三岔兒堡。
萬歷后期,因為建州女真不斷向明軍駐守的邊堡附近蠶食搶占耕地,于是明朝在三岔兒、撫安、柴河、靖安、白家沖、松山六堡立碑,用女真文字寫明女真人不得越邊耕種。這事后來就成了努爾哈赤所謂“七大恨”中的第五大恨。就因為明軍不許努爾哈赤搶掠,努爾哈赤就“恨”了,這是典型的強盜邏輯。
雖然在十五堡之役之前努爾哈赤已經攻下撫順關,但那只是占領明長城上的一座關城,并未把長城完全打開,而十五堡之役使長城猶如潰壩,后金軍如潮水涌入。
努爾哈赤這次還是以多打少,因為明軍駐守堡城的部隊只有幾百人。以三岔兒堡為例,守軍滿員編制只有381人,這還包括一些附近敵臺上的巡邏瞭望兵。而努爾哈赤動用進攻這些堡城的兵力往往是守軍的數倍甚至十幾倍。
滿洲八旗的戰斗力雖然強悍,但很多時候,他們其實也是利用人數優勢。防守一方的明軍因為分散在各地邊城,處處分兵設防,反而陷入被動。而進攻一方的努爾哈赤卻可以決定發起進攻的時間、地點,隨心所欲地進攻,從容地調配兵力,雖然女真人并不多,努爾哈赤卻善于指揮“大兵團”,集中優勢兵力,對明軍的各城采取逐一進攻、各個擊破的戰術。
三岔兒堡在大明和后金的戰爭中地位重要。十五堡之戰徹底把明長城撕開一個大口子,使明長城失去價值。打開通道后,后金軍就從這里向開原、鐵嶺、葉赫等城發起進攻。
就怕賊惦記——遼陽門戶清河堡
明朝苦心經營100多年的遼東邊墻毀于一旦。正面對決,努爾哈赤頻頻得手,多年來對明朝的畏懼心理一掃而空。回到赫圖阿拉,當大臣們和將士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努爾哈赤心中又在盤算著下一個目標。念頭一起,一個名字就浮上心頭:清河城。
拿下撫順,后金打開了通向沈陽的通道,但后金仍不能深入遼東腹地,仍不能大踏步地向沈陽前行,這一切都是因清河城的存在。清河堡是明朝的戰略要地,在建州女真眼中,更是一處生死攸關的必爭之城。
清河堡位于四山之中,東有鴉鶻關(今遼寧新賓西南三道關)屏障,是建州女真進入遼東腹地的戰略要沖,清河更是明朝遼東重鎮遼陽的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
清河堡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其城“周圍四里零一百八十步,東、南、西、北四門”,初設提調一人,嘉靖三十九年(1560)改提調為守備,下轄一堵墻、馬根丹、散羊峪、堿廠、東州、孤山等堡,共66座墩臺。如果清河堡有失,那么遼東長城從撫順到孤山堡一段的防線便形同虛設,意味著以遼陽為中心的河東地區將直接暴露在后金的鐵蹄之下。
清河城是后金通向遼陽的一道閘門,也是明軍出征女真的進兵通道,明軍幾次圍剿建州女真,都是走清河城。明朝的有識之士如熊廷弼等人看到清河城戰略地位的重要,就一再提升清河城的軍事級別。清河城初建,建制單位是堡城,駐軍也就100多人。之后,駐軍的級別不斷提升,其主官的級別由提調而守備,由守備而游擊,由游擊而參將。最后駐軍達到5500人,所管轄的據點有東洲堡、馬根丹堡、散羊峪堡、一堵墻堡、堿廠堡、孤山堡,66個墩臺,近200里的邊墻和鴉鶻關,達到了“衛城”的級別。150多年的苦心經營,清河城形成前有鴉鶻關做屏障、后有遼陽的支援、左有叆陽的策應、近有堿廠堡掩護的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
努爾哈赤盯準清河城時,明朝也正盯著清河城,并猜測清河城一定是努爾哈赤的下一個目標,派援遼游擊張旆率領5000兵馬支援清河。清河城的守軍達到了1萬多人,加上城里的百姓,守城人數還要更多。鎮守清河的參將鄒儲賢花了4個多月的時間積極備戰,整修城墻,配置火器,大小槍炮達到了1200多支。
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賊來了——血戰清河城
大戰不可避免,但交戰雙方對戰爭的準備、行動的速度卻大相徑庭。努爾哈赤目標明確、毫不遲疑,后金大軍傾巢出動,以國運相拼;反觀明朝一方,則猶猶豫豫、配合失調,大戰前夜,經略楊鎬與清河堡守將鄒儲賢在至關重要的戰守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兩軍尚未交鋒勝負已見端倪。
后金進攻清河堡前,萬歷皇帝已病入膏肓,入伏后,頭暈目眩腹瀉不止,已經不能理政。盡管他下旨嚴令整軍備戰,剿滅奴酋,但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卻拖沓遲緩、調度紊亂,令遼東明軍喪失了遏制后金鋒芒的良機,而對駐守最前沿的清河堡守軍而言,等于失去了險中求勝的一線生機。
后金舉國入侵,僅憑清河堡守軍是擋不住的,緊急關頭,遼東總兵李如柏的舉動卻很令人疑惑。張承胤陣亡后,李如柏接任遼東總兵,前一天他得到情報,后金即將進攻清河,卻于當天移防懿路(今遼寧鐵嶺新臺子)。清河堡陷落時,他的援兵才慢吞吞地走到奉集堡,離清河堡還很遠。另一位援遼總兵麻承恩,戰前兩天獲悉后金欲犯清河,戰斗即將打響時,連兵部都不知麻承恩的部隊在哪里。后金軍如狼似虎,明軍卻厭戰畏敵,各求自保,鄒儲賢一支孤軍獨臨大敵,自是兇多吉少。
此前,明軍遼東經略楊鎬鑒于清河堡的戰略地位及地理形勢,為鄒儲賢制定了這樣的作戰方針:敵若來犯,設伏于城外山徑小路或山間狹地,實施阻擊;萬不可將兵力全都撤到城里,坐而被圍,束手待斃,所謂“如遇虜至,設火器于徑路之間,伏奇兵于兩山之側,俟其陣亂,一鼓殲之,慎無擁兵城內束手自縛”。
鄒儲賢雖口頭答應,內心卻也十分為難,手上就這么多兵,再分出去只會分散兵力,不如集中兵力防守,固守待援。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七月二十日,努爾哈赤沖破被鄒儲賢主動放棄的鴉鶻關,進抵清河堡城外。七月二十一日,后金兵開始攻城,清河堡之戰打響!
為攻清河,努爾哈赤頗費了一番心思。之前說過,努爾哈赤打仗,謀定而后動,不想明白是不會輕易出手的,一旦決定了,就說明他已經有了主意。
針對清河城城墻堅固、易守難攻的特點,努爾哈赤在戰術上做了改變。一改后金兵以先攻上城頭為首功的獎勵辦法,改以拆毀城墻記首功。鼓勵部下大練拆墻術,準備了勸降和強攻兩手。為了迷惑清河城明軍,努爾哈赤在出征清河前,用聲東擊西之計,擺出進攻葉赫的架勢,對外宣稱只是路過清河,順便割點草禾回去。
努爾哈赤帶著眾貝勒、大臣率兩萬多人銜枚疾進,快到鴉鶻關時,又命兩名大將分別領軍插到遼陽和叆陽之間,截斷遼陽和叆陽明軍對清河城的增援。
明軍堅守清河城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派得力大將堅守鴉鶻關,遲滯后金軍對清河城的攻擊,為各路援軍的到來爭取時間,并可造成反包圍之勢,消滅來犯的后金軍隊;中策是在清河城的四周山上派出伏兵,或邀擊敵人,或作疑兵之用,與清河城互為掎角,也可為各路援軍的到來贏得時間;下策是孤守清河城,死待援軍。這是清河建城150多年來形成的共識。
特別是堅守鴉鶻關,更是能否堅守清河城的重中之重。鴉鶻關包括三道關:頭道關、二道關、三道關,每關相距約1里,依險而建,而扼守沖要。三座雄關,依次遞進,互相依托,彼此呼應。
4年前,明朝都御史翟鳳翀來清河城巡視時,就再三告誡鄒儲賢:“守住鴉鶻關,清河城才有易守難攻的地利;鴉鶻關失守,清河城就難守了?!?
翟鳳翀臨走又反復叮嚀鄒儲賢:“一旦有戰事,你若孤守清河城,準會面臨絕境;要是在鴉鶻關以重兵防守,清河城萬無一失!”
在得知努爾哈赤率軍來攻時,鄒儲賢手下的游擊將軍張旆和守堡官張云程都建議鄒儲賢派重兵堅守鴉鶻關,再派一支伏兵埋伏在清河城的山間,但都被鄒儲賢拒絕??v觀清河城大戰,本來明和后金各有優勢。明軍的優勢最為明顯,地理上有鴉鶻關為屏,四圍有高山可伏兵接應;守城有堅城高墻的險要可憑,有火槍火炮等先進武器可倚仗;援兵有叆陽的駐軍可待,有遼陽的守軍可望。
努爾哈赤的優勢有三:一是精于野戰的軍隊;二是精干而富于進取的統治體制;三是謀定而動的縝密計劃。
因為人的原因,明軍的優勢喪失殆盡,只剩下一個清河堅城。
努爾哈赤打的是明白戰,明軍打的卻是糊涂戰。
1618年農歷七月二十一日,后金兵到了鴉鶻關,但見兩山夾峙,中間一條小河,河旁一條直通清河城的土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為數不多的守關兵士看到努爾哈赤數萬大軍漫山遍野席卷而來,不戰而散。范文程(祖籍江西,范仲淹第十七世孫。主動投降后金,成為努爾哈赤主要謀士)對努爾哈赤說:“不在此設重兵,鄒儲賢的才干由此可見,清河城唾手可得?!被侍珮O也湊上來說:“父汗身經百戰,從無失手之時,一個清河城豈能擋住父汗的鐵騎。不過,咱們也別輕敵,將士們已走了兩天的路,難免疲困。不如在此休息一晚,養足精神好明日攻城。”
后金兵當天就在鴉鶻關宿營。
第二天清晨,后金兵來到清河城,將清河城四面包圍。努爾哈赤先派一哨人馬到四周山上巡查,得知四周山上并無伏兵,這才放心。
鄒儲賢接到努爾哈赤來犯的消息,派人前往遼陽和叆陽求援,他和游擊張旆、守堡官張云程各自分配任務,分守3個城門。
努爾哈赤命令攻城。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等人率軍向清河城猛撲過去。霎時間,清河城的四野,后金騎兵和抬著云梯的步兵如潮水般沖向清河城。
城墻上也響起了槍炮聲,滾木礌石紛紛從城墻上砸下。
城下萬箭齊發,城上矢石如雨。努爾哈赤親自在后督陣,后金兵不敢后退,一波接一波地反復沖擊。幾輪沖鋒過后,后金兵尸橫遍野,死傷慘重。
戰斗從清晨打到傍晚。強悍的后金兵如潮水般涌向堅城,城池如波濤洶涌中的孤島,8次如潮水般的沖鋒又如潮水般退去。
清河守軍獲勝后,士氣大振。
此時,城外的努爾哈赤見死傷了許多后金兵,不免沮喪,對左右說:“攻撫順,沒有多少傷亡,從前大小百余戰,也沒遭受如此大挫,真是陰溝里翻船。”
強攻清河,后金軍損失慘重,尸體在城下堆積如山,但后金軍不顧傷亡,瘋狂地爬城,最后進攻的后金兵根本用不著云梯了,因為城下堆積的尸體已經堆到了城頭,后金兵踩著同伴的尸體就沖上了城頭,與守城明軍在城墻上展開肉搏。
隨著越來越多的后金兵爬上來,明軍漸漸有些招架不住,鄒儲賢知道城池即將陷落,他南向遙拜之后返身下城,親自將城內的參將官署點燃。然后,鄒儲賢在熊熊燃燒的衙門前集合了最后的預備隊,親自帶領著戰士們步行與敵巷戰。激戰中,他親手砍殺10余名敵兵。眼見身旁的戰士們越打越少,敗局已定之下橫刀自刎,守軍最終力盡不支,全體戰死。一場血腥的巷戰后,清河血戰落下帷幕。守城的1萬明軍全部陣亡,后金兵也傷亡8000多人。
此戰,參將鄒儲賢及以下游擊張斾、中軍千總韓天錫、把總何良有等20余位軍官陣亡殉國。城破后,后金軍將城內居民分為三類:壯丁被逼從軍為奴,稍有姿色的年輕婦女就搶回去給手下的八旗兵做老婆,剩下年老丑陋的就直接殺掉——居然當俘虜也要看顏值。
得勝后的努爾哈赤命令將清河城及所屬墻堡全部拆毀,周邊房屋縱火焚燒,田地莊稼全部焚毀,造成近百里荒無人煙。然后將所有財物擄掠一空運回赫圖阿拉。
“清河既失,全遼震動。”兵部一名叫趙興邦的官員給皇帝上疏說,清河失守,就等于遼東的藩籬被撤除了,遼東首府遼陽處于危險境地,遼東危急。
幾年后,遼東巡撫王再晉更是一語道破了清河失陷的后果:遼東軍事一壞于清河城和撫順關的失陷,二壞于開原和鐵嶺的淪陷,三壞于遼陽和沈陽的失守,四壞于廣寧被占。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于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
駐守叆陽的遼東參將賀世賢,聽說清河危急,星夜率兵馳援,但還是來晚了,敵人已將清河城焚殺一空。賀世賢率軍追擊,追上了一伙殿后的后金兵,一場激戰下來,陣斬后金軍151級。賀世賢本人因此戰功晉升副總兵。
努爾哈赤從清河撤出后,原本打算襲擾遼陽,但得到手下與賀世賢交戰的敗報,知道明軍多路援軍已經聚集遼陽,現在去占不到便宜,當即改變主意撤兵回家。
努爾哈赤的戰術相當靈活,每次打仗前他都要事前做好偵察,掌握詳盡的情報,然后再出其不意,以多打少,搶完就跑。如果明軍來追,他還會在路上設下伏兵。
清河城破后,遼東經略楊鎬以“城小兵單,人鮮固志”為由,下令寬甸守軍、居民全部撤回遼陽;房屋糧食等無法搬移不便攜帶的東西,全都燒了。當他得意揚揚地把這事上報朝廷后,一向聽其自處的兵部倒沒說什么。可萬歷皇帝不干了,警告楊鎬,沿邊城堡以后再遇敵情必須竭力死守。敵人的影子都沒看到就逃,此例一開,以后誰還會盡力抵抗!
山東巡按御史陳王庭參劾總兵麻承恩“失援清河”。麻承恩以大同總兵入援遼東,撫順城陷,他借口防御清河帶著部隊跑了。
七月,努爾哈赤攻擊清河,麻承恩所部是距清河最近的一支明軍,麻承恩卻按兵不動坐視清河陷落。兵部將麻承恩的罪狀上達天庭,萬歷皇帝震怒,下令將麻承恩下獄治罪,以嚴肅軍紀。
麻承恩是當時遼東前線眾多將門子弟中的一個,而這樣的糟糕表現并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一群,接下來的日子里還會有更多的將門子弟出場,演繹他們不同的人生命運。
東李西麻——軍人世家的衰落
麻承恩甚至對不起他的姓氏,因為他是明代著名的麻家將成員。萬歷時期,在明朝北方邊防線上有“東李西麻”之說,“東李”就是鎮守遼東的李成梁系明軍,而“西麻”指的就是防守山西一帶的麻貴系明軍。
李成梁有9個兒子,長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楨、四子李如樟、五子李如梅、六子李如梓、七子李如梧、八子李如桂、九子李如楠。這些兒子也子承父業跟著老爹征戰沙場,號稱“李家九虎將”。而李家將中最有名也是最杰出的將門子弟就是李成梁的長子李如松。萬歷朝征播州之役、寧夏平叛、抗倭援朝,三大戰役他打了兩個,而且都是完勝對手。名將李如松堪稱東李將門的表率。而西麻的代表就是麻貴,萬歷三大征他也打了兩個,而且他跟李如松還是并肩戰斗的戰友,當然他是李如松的下級。
因為《明朝那些事兒》的熱賣,很多人知道了遼東李成梁父子。其實,當時麻家將成名更早。明代殺胡口是防御瓦剌、韃靼南侵的邊關重鎮,防守這一邊關重鎮的就是被譽為“九邊門閥”的麻家將。
麻家將的崛起源自著名的“右衛保衛戰”。嘉靖三十六年(1557),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之子辛愛的一個妾與辛愛的部下私通,被人發覺后,兩人就到大同城關下要求避難。大同總督楊順把他倆放入關內。辛愛大怒,率兩萬大軍攻打右衛。當時右衛兵少糧缺,在蒙古大軍圍攻下軍民傷亡慘重。這時,為朝廷養馬的麻祿登臺高呼:“鄉親們,城在家在,城破家亡,我們只有一拼到底,方能保家保命!”城中百姓齊應:“松山公(麻祿別號)行俠仗義,我們愿與麻家兄弟同敵人血戰到底。”
麻祿帶領3個兒子麻錦、麻貴、麻富與城中軍民搶修城堡,拆屋為薪,殺馬為食,最后連馬肉也吃光了,就煮食皮革充饑,頑強抵抗,多次打退蒙古兵進攻,堅守右衛城8個月之久。次年四月援軍趕到,蒙古兵撤退。右衛保衛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造了軍事奇跡,而血戰右衛的麻家將一戰成名,麻祿因戰功升任右衛指揮使。
3年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夏,天氣酷熱,俺答汗去大青山以北避暑。此前,為明朝修邊筑堡的邱富、趙全等人,伺機越過邊墻,投奔俺答。俺答命他們在土默特一帶負責監造板升(今內蒙古呼和浩特)。
明軍大同總兵劉漢聽說俺答汗去大青山避暑,就與巡撫李文進、參將王孟夏、右衛指揮使麻祿議定,由麻祿、王孟夏各率精銳騎兵三千,分進合擊,率軍直撲板升。邱富、趙全率領的烏合之眾束手就擒。俺答汗聽說新修的宮殿化為灰燼,頓時火冒三丈,率兵前來攻關。
劉漢與麻祿料到搗毀板升,俺答汗必然報復,于是將所率部隊埋伏在俺答汗必經的大沙口一帶伏擊俺答軍。當蒙古兵追來,麻祿佯裝不敵向后敗退,將俺答大軍誘入埋伏圈,等蒙古兵鉆進口袋,頓時伏兵四起,麻祿率右衛軍返身殺回,在兩側埋伏的劉漢大軍合圍包剿。萬箭齊發,大沙口尸體遍野,血流成河。至今當地人仍管這里叫“大殺口”。這是明朝戰史上一場著名的伏擊戰,麻家將再立大功。人稱“殺人如麻”麻家將。
麻祿有3個兒子,長子麻錦、次子麻富、三子麻貴。麻祿以戰功升任宣府副總兵、山西總兵。麻錦后來也先后做過宣府游擊、大同參將、山西總兵。二子麻富少年參軍,勇武過人,人稱“飛將軍”。27歲英年早逝。三子麻貴,也是麻家將中官做得最大、最出名的一個。萬歷二十年(1592)平定寧夏叛亂,麻貴表現不俗,戰后升任總兵。而萬歷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597—1599)的抗倭援朝更是麻貴軍事生涯的巔峰。
名將麻貴在軍中擔任的最后一個官職就是遼東總兵,直到1612年四月告老還鄉。
麻承恩是麻貴二哥麻富的兒子,可他的表現實在對不起麻家將。而接任遼東總兵的是遼東李家將李成梁次子李如柏。這位李如柏的表現還不如麻承恩。這時的李如柏已經是一個60多歲的老頭兒,而且在家賦閑20多年,早就銳氣消磨,更重要的是他還娶了此時明軍的敵人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女兒為妾。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大敵當前,明朝居然起用這么一個人擔任遼東總兵,真不知他們是怎么想的!
或許,朝廷希望曾經威震遼東的李家將重振雄風??纯慈f歷年間歷任遼東總兵就會發現,李家將幾乎占據了一多半時間,僅李成梁本人就兩度出任遼東總兵,任職長達27年!
李成梁,遼東總兵,任期1570年9月—1591年11月
李如松,遼東總兵,任期1597年12月—1598年4月
李如梅,遼東總兵,任期1598年4月—1599年2月
李成梁,遼東總兵,任期1601年3月—1608年6月
李如柏,遼東總兵,任期1618年4月—1619年4月
李如楨,遼東總兵,任期1619年4月—1619年9月
可此一時彼一時,努爾哈赤的后金已經今非昔比,變得兵強馬壯。
清河之戰兩個月后,努爾哈赤再次出兵。九月二十五日,后金軍攻陷會安堡。隨后,后金兵從被俘的百姓中選出300人押到撫順關前,當著城上明軍的面,當場殺了299人,只留下1人,削去耳朵,給他們送信。努爾哈赤在信中寫道:如果認為我做得對,就送來金銀財寶。如果認為我做得不對,就約期決戰。
努爾哈赤已經不滿足于小打小鬧,他當然明白這么干的后果,徹底激怒了明朝。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要與明朝來一場大戰,擊敗明朝,奪取遼東。
明朝的反應沒有讓努爾哈赤失望,在得到撫順、清河淪陷,大明百姓被后金瘋狂屠殺的消息后——明朝決定出兵征討,為了這次遠征,明朝幾乎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從全國各地征調精兵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