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衛·賴克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系教授 古人類DNA領域世界級領跑者

《自然》雜志“年度十大人物”

大衛·賴克現為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系教授,以古代人類的群體遺傳學研究而聞名全球。2015年,賴克教授因其科學貢獻被《自然》雜志評為“年度十大人物”之一。2017年,他榮獲了獎金達百萬美元的“丹·大衛獎”。

1974年,賴克出生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母親托娃·賴克(Tova Reich)是小說家,父親沃爾特·賴克(Walter Reich)是美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的首任館長。大衛·賴克順利地進入了哈佛大學讀本科,開始時主修社會學,但后來轉向物理學,最后又轉到醫學。

本科畢業后,他去了牛津大學為申請醫學院做準備。在那里,他遇到了大衛·戈爾茨坦(David Goldstein)博士。當時,戈爾茨坦正在比較當代人的DNA,尋找有關他們遠祖的線索。賴克立即被這項研究所吸引,雖然戈爾茨坦認為這是一個科學的死胡同,但賴克還是不顧反對,把職業生涯押在了人類演化遺傳學上。

成為賴克博士導師的戈爾茨坦后來回憶道:“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立刻就發覺他很聰明,但給人的印象是有點害羞,性格不太強勢。”事實證明,這個看似柔弱的年輕人的內心有著最為堅定的信念。他的路走對了。

古人類DNA領域開創者

2007年,古遺傳學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向賴克拋來了橄欖枝:邀請賴克加入他組建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國際分析團隊。當時,帕博及其同事已經研發出了采集、檢測古DNA的很多技術,為古DNA革命奠定了基礎。而賴克在過去幾年里成了研究人類群體混合的革新者,從而吸引了帕博的目光。

自加入帕博的團隊起,賴克就每年3次前往德國,在證實尼安德特人與部分現代人之間存在混血現象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年的一天晚上,帕博帶賴克去了一個啤酒屋,在他們喝酒閑談的時候,帕博告訴賴克,他拿到了一根保存完好的古人類指骨,并邀請賴克參與全基因組數據分析。這次邀請被賴克稱為他“科學生涯中最大的幸運”。

從這僅存的一根指骨出發,賴克等人從DNA數據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古老型人類——丹尼索瓦人,并隨后在當代人身上發現了丹尼索瓦人的血統。這一成果創立了由基因組測序驅動考古學研究的新范式,徹底打開了古DNA革命的大門。賴克從這項研究中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對古DNA領域有了全新的思索。

2013年,賴克在美國建立起世界頂級的古DNA實驗室——“古基因組工廠”,使古DNA測序由手工作坊時代跨入了工業化時代。自那時起到2018年,賴克的“古基因組工廠”已經生產了7000多份古人類全基因組數據,占全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所長約翰內斯·克勞澤(Johannes Krause)評價道,古DNA領域正是有了大衛才少走了至少30年的彎路。

付巧妹、王傳超的老師

古DNA測序技術就像是17世紀發明的光學顯微鏡,打開了一扇通往從未被探索過的世界的大門。賴克和同事們開創了研究古DNA以追蹤古代人類遷徙的大數據分析技術。他的工作揭示了人群混合是如何塑造現代人的,并闡明了不同人群的疾病風險因素。

到目前為止,古DNA革命的中心一直都是在歐洲。賴克認為,在未來十年內,來自中亞、南亞、東亞和非洲的古DNA將同樣帶來巨大的驚喜。他致力于建立一本通古達今的古DNA地圖集,將全球各地幾十萬年以來的所有人群高密度地記錄下來,為人類歷史提供基本參考框架。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賴克不遺余力地培養人才。他實驗室的畢業生里,已經有3個人建立了自己的古DNA實驗室。他對中國的古DNA領域抱有殷切的期望,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主任付巧妹研究員、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王傳超教授都曾在賴克的實驗室做博士后研究。

回顧自己的研究經歷時,賴克謙虛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助產士,他不僅要將古DNA引入遺傳學家的研究領域,還要把古DNA帶到考古學家和公眾的面前,讓所有人都認識到古DNA的巨大潛力。

作者演講洽談,請聯系

speech@cheerspublishing.com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

湛廬文化微信訂閱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阳县| 会同县| 红桥区| 化州市| 隆安县| 酒泉市| 沈阳市| 平定县| 道真| 垣曲县| 兰溪市| 博兴县| 黄石市| 枝江市| 咸丰县| 曲阜市| 正阳县| 乌拉特后旗| 莆田市| 凌源市| 乌兰察布市| 正蓝旗| 汉中市| 山阳县| 玉田县| 平凉市| 蓬莱市| 武威市| 蓬莱市| 密云县| 元谋县| 虎林市| 广西| 招远市| 瑞丽市| 肃北| 溆浦县| 喀什市| 宜兴市| 信宜市|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