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升級版)
- 曹天元
- 3435字
- 2019-06-21 18:26:35
Part. 1
我們的故事要從1887年的德國小城——卡爾斯魯厄(Karlsruhe)講起。美麗的萊茵河從阿爾卑斯山區緩緩流下,在山谷中輾轉向北,把南方溫暖濕潤的風帶到這片土地上。它本應是法、德兩國之間的一段天然邊界,但16年前,雄才大略的俾斯麥通過一場漂亮的戰爭擊敗了拿破侖三世,攫取了河對岸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也留下了法國人的眼淚和我們課本中震撼人心的《最后一課》的故事。和阿爾薩斯隔河相望的是巴登邦,神秘的黑森林從這里延展開去,孕育著德國古老的傳說和格林兄弟那奇妙的靈感??査刽敹蚓桶察o地躺在森林與大河之間,無數輻射狀的道路如蛛網般收聚,指向市中心那座著名的18世紀的宮殿。這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市,據說,它的名字本身就是由城市的建造者卡爾(Karl)和“安靜”(Ruhe)一詞所組成。對于科學家來說,這里實在是一個遠離塵世喧囂,可以安心做研究的好地方。
現在,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就站在卡爾斯魯厄大學的一間實驗室里,專心致志地擺弄他的儀器。那時候,赫茲剛剛30歲,新婚燕爾,也許不會想到他將在科學史上成為和他的老師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一樣鼎鼎有名的人物,不會想到他將和汽車大王卡爾·本茨(Karl Benz)一起成為這個小城的驕傲?,F在他的心思,只是完完全全地傾注在他的那套裝置上。
赫茲給他的裝置拍了照片,不過在19世紀80年代,照相的網目銅版印刷技術還剛剛發明不久,尚未普及,以致連最好的科學雜志如《物理學紀事》(Annalen der Physik)都沒能把它們印在論文里面。但是我們今天已經知道,赫茲的裝置是很簡單的: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個電火花發生器,有兩個大銅球作為電容,并通過銅棒連接到兩個相隔很近的小銅球上。導線從兩個小球上伸展出去,纏繞在一個大感應線圈的兩端,然后又連接到一個梅丁格電池上,將這套古怪的裝置連成了一個整體。

赫茲的裝置Schleiermacher 1901
赫茲全神貫注地注視著那兩個幾乎緊挨在一起的小銅球,然后合上了電路開關。頓時,電的魔力開始在這個簡單的系統里展現出來:無形的電流穿過裝置里的感應線圈,開始對銅球電容進行充電。赫茲冷冷地注視著他的裝置,在心里面想象著電容兩端電壓不斷上升的情形。在電學的領域攻讀了那么久,赫茲對自己的知識是有充分信心的。他知道,當電壓上升到2萬伏左右,兩個小球之間的空氣就會被擊穿,電荷就可以從中穿過,往來于兩個大銅球之間,從而形成一個高頻的振蕩回路(LC回路)。但是,他現在想要觀察的不是這個。
果然,過了一會兒,隨著細微的“啪”的一聲,一束美麗的藍色電花爆開在兩個銅球之間,整個系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回路,細小的電流束在空氣中不停地扭動,綻放出幽幽的熒光來?;鸹ㄉ钥v即逝,因為每一次的振蕩都伴隨著少許能量的損失,使得電容兩端的電壓很快又降到擊穿值以下。于是這個怪物養精蓄銳,繼續充電,直到再次恢復飽滿的精力,開始另一場火花表演為止。

裝置簡圖
赫茲更加緊張了。他跑到窗口,將所有的窗簾都拉上,同時又關掉了實驗室的燈,讓自己處在一片黑暗之中。這樣一來,那些火花就顯得格外醒目而刺眼。赫茲揉了揉眼睛,讓它們更為習慣于黑暗的環境。他盯著那串間歇的電火花,還有電火花旁邊的空氣,心里面想象了一幅又一幅的圖景。他不是要看這個裝置如何產生火花短路,他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求證那虛無縹緲的“電磁波”的存在。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啊,它看不見,摸不著,到那時為止誰也沒有見過、驗證過它的存在。可是,赫茲對此是堅信不疑的,因為它是麥克斯韋(Maxwell)理論的一個預言,而麥克斯韋理論……哦,它在數學上簡直完美得像一個奇跡!仿佛是上帝之手寫下的一首詩歌。這樣的理論,很難想象它是錯誤的。赫茲吸了一口氣,又笑了:不管理論怎樣無懈可擊,它畢竟還是要通過實驗來驗證的呀。他站在那里看了一會兒,在心里面又推想了幾遍,終于確定自己的實驗無誤:如果麥克斯韋是對的話,那么每當發生器火花放電的時候,在兩個銅球之間就應該產生一個振蕩的電場,同時引發一個向外傳播的電磁波。赫茲轉過頭去,在不遠處,放著兩個開口的長方形銅環,在接口處也各鑲了一個小銅球,那是電磁波的接收器。如果麥克斯韋的電磁波真的存在的話,那么它就會飛越空間,到達接收器,在那里感生一個振蕩的電動勢,從而在接收器的開口處也同樣激發出電火花來。

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 1857—1894
實驗室里面靜悄悄的,赫茲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仿佛他的眼睛已經看見那無形的電磁波在空間穿越。當發生器上產生火花放電的時候,接收器是否也同時感生出火花來呢?赫茲睜大了雙眼,他的心跳得快極了。銅環接收器突然顯得有點異樣,赫茲簡直忍不住要大叫一聲,他把自己的鼻子湊到銅環的前面,明明白白地看見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兩個銅球之間的空氣里躍過。是幻覺,還是心理作用?不,都不是。一次,兩次,三次,赫茲看清楚了:雖然它一閃即逝,但上帝啊,千真萬確,真的有火花正從接收器的兩個小球之間穿過,而整個接收器卻是一個隔離的系統,既沒有連接電池,也沒有任何的能量來源。赫茲不斷地重復著放電過程,每一次,火花都聽話地從接收器上被激發出來,在赫茲看來,世上簡直沒有什么能比它更加美麗了。
良久良久,終于赫茲揉了揉眼睛,直起腰來:現在一切都清楚了,電磁波真真實實地存在于空間之中,正是它激發了接收器上的電火花。他勝利了,成功地解決了這個8年前由柏林普魯士科學院提出懸賞的問題;同時,麥克斯韋的理論也勝利了,物理學的一個新高峰——電磁理論終于被建立起來。偉大的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為它打下了地基,偉大的麥克斯韋建造了它的主體,而今天,他——偉大的赫茲——為這座大廈封了頂。
赫茲小心地把接收器移到不同的位置,電磁波的表現和理論預測的分毫不差。根據實驗數據,赫茲得出了電磁波的波長,把它乘以電路的振蕩頻率,就可以計算出電磁波的前進速度。這個數值在可容許的誤差內恰好等于30萬公里/秒,也就是光速。麥克斯韋驚人的預言得到了證實:原來電磁波一點都不神秘,我們平時見到的光就是電磁波的一種,只不過普通光的頻率正好落在某一個范圍內,而能夠為我們的眼睛所感覺到罷了。
無論從哪一個意義上來說,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古老的光學終于可以被完全包容于新興的電磁學里面,而“光是電磁波的一種”的論斷,也終于為爭論已久的光本性的問題下了一個似乎是不可推翻的定論(我們馬上就要去看看這場曠日持久的精彩大戰)。電磁波的反射、衍射和干涉實驗很快就做出來了,這些實驗進一步地證實了電磁波和光波的一致性,無疑是電磁理論的一個巨大成就。
赫茲的名字終于可以被閃光地鐫刻在科學史的名人堂里。雖然他英年早逝,還不到37歲就離開了這個奇妙的世界,然而,就在那一年,一位在倫巴底度假的20歲意大利青年讀到了他的關于電磁波的論文。兩年后,這個青年已經在公開場合進行無線電的通信表演,不久他的公司成立,并成功地拿到了專利證書。到了1901年,赫茲死后的第7年,無線電報已經可以穿越大西洋,實現兩地的實時通信了。這個來自意大利的年輕人就是古格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與此同時俄國的波波夫(Aleksandr Popov)也在無線通信領域做出了同樣的貢獻。他們掀起了一場革命的風暴,把整個人類帶進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如果赫茲身后有知,他又將會作何感想呢?
但仍然覺得赫茲只會對此置之一笑。他是那種純粹的科學家,把對真理的追求當作人生最大的價值??峙戮退闼氲搅穗姶挪ǖ纳虡I前景,也會不屑去把它付諸實踐的吧?也許,在美麗的森林和湖泊間散步,思考自然的終極奧秘;在秋天落葉的校園里,和學生探討學術問題,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吧?今天,他的名字已經成為“頻率”這個物理量的單位,被每個人不斷地提起,可是,說不定他還會嫌我們打擾他的安寧呢。
無疑,赫茲就是這樣一個淡泊名利的人。1887年10月,基爾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在柏林去世,亥姆霍茲強烈地推薦赫茲成為那個教授職位的繼任者,但赫茲拒絕了。也許在赫茲看來,柏林的喧囂并不適合他。亥姆霍茲理解自己學生的想法,寫信勉勵他說:“一個希望與眾多科學問題搏斗的人最好還是遠離大都市?!?/p>
只是赫茲卻沒有想到,他的這個決定在冥冥中忽然改變了許多事情。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經在電磁波的實驗中親手種下了一個幽靈的種子,而頂替他去柏林任教的那個人,則會在一個命中注定的時刻把這個幽靈從沉睡中喚醒過來。在那之后,一切都改變了,在未來的30年間,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會不斷地發生,徹底地重塑整個物理學的面貌。一場革命的序幕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拉開,而我們的宇宙,也即將經受一場暴風雨般的洗禮,從而變得更加神秘莫測、光怪陸離、震撼人心。
但是,我們還是不要著急,一步一步地走,耐心地把這個故事從頭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