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
1.國家有關建設環境保護的主要規定
(1)環境保護法規 2014年4月24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在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幾項基本制度:
1)環境保護責任制度:該制度要求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將環境保護工作列入本單位工作計劃,有目標、制度,環境保護工作規定到崗,落實到人,并同單位和個人的經濟利益掛鉤。使單位和個人自覺維護環境不受污染。
2)“三同時”制度:該制度規定建設項目(包括新建、改建、擴建項目)中的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3)排污申報登記制度:該制度要求所有排污單位都應按環保部門的規定,向當地的環保部門申報擁有的污染排放設施,在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方面的有關資料等。
4)排污收費制度:該制度規定所有排污單位必須按有關規定繳納一定的排污費。
5)誰污染誰治理的制度:該制度規定長期超標排污的單位或個人,限期完成治理任務,超期不達標的要給予相應的處罰。
6)環境監測制度:環保部門建立環境監測網絡,調查和掌握環境狀況和發展趨勢,并提出改善措施。
(2)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 此決定即國發(1984)64號文件。它把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自然環境破壞,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基本國策。文件規定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包括小型項目)和技改項目,一切可能造成污染和破壞的工程建設和自然開發項目,都必須嚴格執行防治污染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常稱為“三同時”)。
(3)關于基建項目、技改項目要嚴格執行“三同時”的通知 此通知即(80)國環號第79號文件,有關主要內容是:
1)在安排基建計劃時要落實“三同時”。
2)建成竣工的建設項目,在工程驗收時,要把檢查污染治理工程作為一個重要的驗收內容。
3)凡污染治理工程沒有建成的不予驗收,不準投入使用。
(4)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此辦法于1986年3月26日由國家環境保護委員會、國家計委、經委頒布實施。該辦法規定建設項目必須執行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制度、執行主體工程與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對違反有關制度的處罰等作了重要規定。
(5)其他有關法規的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中的有關規定:
第四十一條 建筑施工企業應當遵守有關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的規定,采取控制和處理施工現場的各種粉塵、廢氣、廢水、固體廢物以及噪聲、振動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的措施。
2)《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六條 建筑構件、建筑材料和室內裝修、裝飾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沒有國家標準的,必須符合行業標準。人員密集場所室內裝修、裝飾,應當按照消防技術標準的要求,使用不燃、難燃材料。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的有關規定:
第四十二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采取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醫療廢物、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光輻射、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
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的有關規定:
①第十五條: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的設立除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設立條件外,其工作場所還應當符合下列職業衛生要求:
a.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b.有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設施。
c.生產布局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
d.有配套的更衣間、洗浴間、孕婦休息間等衛生設施。
e.設備、工具、用具等設施符合保護勞動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f.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關于保護勞動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②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必須采用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并為勞動者提供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個人提供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必須符合防治職業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③第二十五條: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
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應當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
④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后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并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或者欺騙。
勞動者在已訂立勞動合同期間因工作崗位或者工作內容變更,從事與所訂立勞動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時,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前款規定,向勞動者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并協商變更原勞動合同相關條款。
用人單位違反前兩款規定的,勞動者有權拒絕從事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用人單位不得因此解除與勞動者所訂立的勞動合同。
⑤第三十八條: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時報告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及時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調查處理;必要時,可以采取臨時控制措施。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做好醫療救治工作。
對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及時組織救治、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所需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5)《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的有關規定:
①第四十條:向大氣排放惡臭氣體的排污單位,必須采取措施防止周圍居民區受到污染。
②第四十一條:在人口集中地區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禁止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③第四十三條:城市人民政府應當采取綠化責任制、加強建設施工管理、擴大地面鋪裝面積、控制渣土堆放和清潔運輸等措施,提高人均占有綠地面積,減少市區裸露地面和地面塵土,防治城市揚塵污染。
在城市市區進行建設施工或者從事其他產生揚塵污染活動的單位,必須按照當地環境保護的規定,采取防治揚塵污染的措施。
6)《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的有關規定:
①第十六條:產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措施,防止或者減少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
②第十七條: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采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環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傾倒、堆放、丟棄、遺撒固體廢物。
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向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及其最高水位線以下的灘地和岸坡等法律、法規規定禁止傾倒、堆放廢棄物的地點傾倒、堆放固體廢物。
③第四十六條:工程施工單位應當及時清運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并按照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進行利用或者處置。
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的有關規定:
①第二十八條:在城市市區范圍內向周圍生活環境排放建筑施工噪聲的,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②第二十九條:在城市市區范圍內,建筑施工過程中使用機械設備,可能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施工單位必須在工程開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該工程的項目名稱、施工場所和期限、可能產生的環境噪聲值以及所采取的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措施的情況。
③第三十條:在城市市區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內,禁止夜間進行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建筑施工作業,但搶修、搶險作業和因生產工藝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須連續作業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須連續作業的,必須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關主管部門的證明。前款規定的夜間作業,必須公告附近居民。
2.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
(1)簽訂環境保護責任書 工程開工前,施工單位負責人應與上級和環保主管部門簽訂環境保護責任書,其主要內容包括:
1)施工單位負責人對施工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須將環保工作列入工作計劃之內,實行目標管理,要正確處理施工生產與環保的關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環境污染,保證完成上級下達的環保任務。這項工作應作為政績考核內容之一。
2)建立主管領導負責的防治環境污染的自我保證體系,指定專人負責日常工作,使該體系運轉順利。
3)建立健全環保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貫徹執行環保的各項方針、政策、法規。
4)扎扎實實做好施工現場環保管理的基礎工作,全面檢查污染源,并制相應的治理措施。在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的同時提出環保措施,并做好環保的統計和信息工作。
5)認真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增強企業全員的環保意識,使環保工作成為全體職工的自覺行動。
6)制訂環保管理獎懲制度,將環保工作與職工的經濟利益掛鉤,注重實效,扎扎實實做好環保工作。
(2)建筑施工現場環境保護管理規定
1)施工現場環境保護項目及內容:施工現場環境保護項目及內容視工程項目不同、施工地點不同而略有不同,一般可以概括為“三防八治理”,即:
①三防:防大氣污染、防水源污染、防噪聲污染。
②八治理:鍋爐煙塵治理、鍋灶煙塵治理、瀝青鍋煙塵治理、地面路面施工垃圾揚塵、攪拌站揚塵治理、施工廢水治理、廢油、廢氣治理、施工機械車輛噪聲治理、人為噪聲治理。
2)施工現場環境保護具體要求:
①施工現場場容要求:
a.施工區域應用圍墻與非施工區域隔離,防止施工污染施工區域以外的環境。施工圍墻應完整嚴密,牢固美觀。
b.施工現場應整潔,運輸車輛不帶泥砂出場,并做到沿途不遺撒。施工垃圾應及時清運到指定消納場所,嚴禁亂倒亂卸。
c.施工現場外一般不容許堆放施工材料,必須存放的須經有關部門批準,并辦理臨時占地手續。
d.攪拌機四周,拌料處及施工地點無廢棄砂漿和混凝土,運輸道路和操作現場的落地料應及時清運。
e.工地辦公室、職工宿舍和更衣室要整齊有序,保持衛生,無污物,無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及時清理,嚴禁隨地大小便。
②防大氣污染要求:
a.工地鍋爐和生活鍋灶須符合消煙除塵標準,應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消煙除塵技術,減少煙塵對大氣的污染。
b.盡量采用冷防水新技術、新材料。需熬熱瀝青的工程應采用消煙節能瀝青鍋,不得在施工現場敞口熔融瀝青或者焚燒油氈、油漆以及其他會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味的其他物質。
c.有條件的應盡量采用商品混凝土,無法使用的必須在攪拌站安裝除塵裝置,攪拌機應采用封閉式攪拌機房,并安裝除塵裝置。應使用封閉式的圈筒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處理高空廢棄垃圾,嚴禁從建筑物的窗口、洞口向下拋撒施工垃圾。施工現場要堅持定期灑水制度,保證施工現場不起灰揚塵。施工垃圾外運時,應灑水濕潤并遮蓋,保證不沿路遺撒揚塵。
對水泥、白灰、粉煤灰等易飛揚的細顆粒材料應存放在封閉式庫房內,如條件有限須庫外存放時,應嚴密遮蓋,卸運盡量安排在夜間,以減少集中揚塵。
d.機械車輛的尾氣要達標,不達標的不得行駛。
③施工廢水處理:
a.有條件的施工現場應采用廢水集中回收利用系統。妥善處理泥漿水,未經處理不得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設施和河流。
b.攪拌站應設沉淀池。沉淀池應定期清掏。高層、多層大面積水磨石廢水及外墻水刷石廢水應挖排水溝并經沉淀池沉淀后方能排入下水道。
c.攪拌站、洗車臺等集中用水場地除設沉淀池外應設一定坡度不得有積水。現場道路應高出施工地面20~30cm,兩側設置暢通的排水溝,以保證現場不積水。
d.工地食堂廢水凡接入下水道的必須設置隔油、隔物池,附近無下水道的應選擇適當地點挖滲坑,不得讓污水橫流。
④施工噪聲治理:
a.離居民區較近和要求寧靜的施工現場,對強噪聲機械如發電機。空壓機、攪拌機、砂輪機、電焊機、電鋸、電刨等,應設置封閉式隔聲房,使噪聲控制在最低限度。
b.對無法隔聲的外露機械如塔式起重機、電焊機、打樁機、振搗棒等應合理安排施工時間,一般不超過晚上22時,減輕噪聲擾民。特殊情況需連續作業時,須申報當地環保部門批準,并妥善做好周圍居民工作,方可施工。
c.施工現場盡量保持安靜,現場機械車輛少發動、少鳴笛,施工操作人員不要大聲喧鬧和發出刺耳的敲擊、撞擊聲,做到施工不擾民。
d.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降低施工噪聲,如自動密實混凝土技術等。
⑤油料污染治理:
a.現場油料應存放庫內,油庫應做水泥砂漿地面,并鋪油氈,四周貼墻高出地面不少于15cm,保證不滲漏。
b.埋于地下的油庫,使用前要使嚴密性試驗,保證不滲不漏。
c.距離飲水水源點周圍50m內的地下工程禁止使用含有毒物質的材料。
3.施工現場環境保護資料
為保證現場環保工作的切實執行,應做好資料的建立和歸檔工作,應設立歸檔的資料有如下幾項。
(1)環境保護審批表(含平面布置圖) 根據“三同時”原則,施工單位應根據施工項目特點和施工地點的要求,在作施工組織設計時做出環保措施要求(含平面布置圖),報請當地環保部門批準。
(2)施工單位環保領導管理體系網絡圖 該圖應詳細列出領導機關到污染源的各層環境保護機構及人員,做到建制設崗、層層落實。
(3)現場管理制度和規定 該制度和規定根據國家和地區的環保有關規定制訂,要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和施工單位的實際情況制訂,要切實可行。
(4)污染源登記表 按施工現場的污染源逐項登記。
(5)各種記錄 包括噪聲監測記錄、煙塵監測記錄、教育活動記錄、現場檢評記錄等。
(6)其他有關資料 包括上級下發的有關環保文件通知、技術革新項目資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