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oCAD建筑繪圖與天正建筑實例教程
- 趙武主編
- 5800字
- 2019-07-26 18:40:48
4.5 十字路口平面圖的制作
【思路分析】繪制如圖4-22所示的十字路口,關鍵就是要找到切入點,知道第一條線從何處開始繪制。
這個圖形是一個對稱的十字路口,要繪制道路、人行道、車行線等都要先從繪制輔助線開始,那么就選擇從十字路口的中心線開始。先繪制輔助線,然后繪制人行道線、車行線、斑馬線、綠化等。
【學習命令】“B”(Block圖塊)、“I”(Insert插入圖塊)、“PL”(Pline多段線)、“BR”(Break打斷)、“CHA”(Chamfer倒角)、“F”(Fillet圓角)、“MI”(Mirror鏡像)、“SPL”(Spline自由曲線)、“LT”(Linetype線型)、“RO”(Rotate旋轉)。
【作圖步驟】
步驟1 創建圖層。
命令行輸入“LA”,確定,建立輔助線、道路線、人行道、綠化帶、斑馬線、車行線、文字等圖層,設置好各圖層顏色。
步驟2 繪制輔助線。
設置當前圖層為輔助線層,繪制輔助線。
執行“L”命令確定,繪制一條長度50000的水平線和一條長度50000的垂直線。
執行“M”移動命令,確定,設置對象捕捉的中點,移動兩條線的中心點重合,這樣就可以得到十字路口的中心線。
執行“O”偏移命令,確定,分別向各自兩側偏移距離8000,再偏移距離2000,這樣就可以得到圖4-23所示的輔助線。
步驟3 轉換圖層。
把原本屬于輔助線層的部分線段轉換到道路線圖層。
方法一,確保命令行中沒有命令執行,直接選擇所需要轉換圖層的線段,本圖選擇除道路中心線以外的其余線段,如圖4-24所示,然后單擊圖層面板工具條位置的下拉按鈕如圖4-25所示,選擇道路線圖層,完成轉換。這樣可以不用再繪制道路線。
圖4-22
圖4-23
圖4-24
圖4-25
方法二,先轉換道路線為當前圖層,然后點擊功能區圖層面板處的“圖層”,在展開的圖層面板單擊 工具,如圖4-26所示。
實際相當于當前圖層為道路層時執行“Laycur”命令,即在命令行輸入“Laycur”,確定,然后選擇除中心線以外的輔助線,就可以轉換到道路線圖層。
步驟4 打斷道路線。
執行“BR”打斷命令,該命令步驟簡潔,容易使用。
命令行輸入“BR”,確定,選擇需要打斷的線段或弧段,移動鼠標選擇第2點,這樣就可以把一條線段打斷為兩條,如圖4-27所示。
圖4-26
圖4-27
提示:
“BR”打斷命令,也可以將一條線段在某一點打斷,但是不斷開。在執行命令時,先指定第一點,然后輸入“@”為第二點,按〈Enter〉鍵即可。
圖4-28
分別對八條道路線段進行打斷操作就可以得到如圖4-28所示的打斷線段后的效果。
【命令步驟】
命令:BR BREAK選擇對象(選擇對象)
指定第二個打斷點或[第一點(F)]:(選擇第二點)
步驟5 繪制道路倒角。
執行“CHA”(Chamfer)倒角命令,對兩條不平行的線段進行倒角。該命令關鍵就是設置兩段倒角的距離,兩段距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輸入“CHA”倒角命令,確定,輸入“D”距離命令,
確定,給定第一段倒角距離,比如2000,確定,再給定第二
段倒角距離,默認也是2000,確定,然后分別選擇需要倒角的兩條線段。全部倒角后可以看到如圖4-29所示的效果。
【命令步驟】
命令:CHA CHAMFER
(“修剪”模式)當前倒角距離1=0.0000,距離2=0.0000
選擇第一條直線或[放棄(U)/多段線(P)/距離(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個(M)]: (輸入D)
指定第一個倒角距離<0.0000>: (輸入2000)
指定第二個倒角距離<2000.0000>: (按〈Enter〉鍵確認)
選擇第一條直線或[放棄(U)/多段線(P)/距離(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個(M)]: (選擇第一條線)
選擇第二條直線,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應用角點的直線: (選擇第二條線)
步驟6 繪制道路圓角。
執行“F”(Fillet)圓角命令,對兩條線段進行圓角,該命令關鍵就是設置圓角的半徑。
輸入“F”圓角命令,確定,輸入“R”(Radius),確定,設置圓角半徑,比如3000,確定,然后分別選擇需要圓角的兩條線段。
全部圓角后可以看到如圖4-30所示的效果。
提示:
倒角命令對平行的兩條直線是無效的。圓角命令對平行的兩條直線是有效的。
【命令步驟】
命令:F FILLET
當前設置:模式=修剪,半徑=0.0000
選擇第一個對象或[放棄(U)/多段線(P)/半徑(R)/修剪(T)/多個(M)]: (輸入R)
指定圓角半徑<0.0000>: (輸入3000)
選擇第一個對象或[放棄(U)/多段線(P)/半徑(R)/修剪(T)/多個(M)]: (選擇第一條線)
選擇第二個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應用角點的對象: (選擇第二條線)
圖4-29
圖4-30
步驟7 填充人行道。
切換到輔助線圖層。
執行“REC”矩形命令,確定,繪制一個尺寸為50000×50000的矩形。
執行“M”移動命令,捕捉矩形的中間點為基點,捕捉矩形中間點的方法有多種,這里學習對象捕捉追蹤的方式,按〈F11〉鍵或單擊狀態欄 確保捕捉追蹤打開。當提示指令基點時移動到如圖4-31所示矩形一邊中點1處停留1秒,移開十字光標,此時中點1處會出現“+”,“+”的意義在于當光標移動到此點水平和垂直位置時就會出現一條潛在的虛線,便于用戶捕捉到一些點。同樣光標移動到相鄰邊中點2處停留1秒,此點也出現“+”,如圖4-31所示。光標移動到矩形中心位置,出現如圖4-32所示現象,單擊左鍵,可以輕松捕捉到矩形中心點。移動到十字路口對應的中心線的端點為第二點,矩形移動結果如圖4-33所示。
轉換到人行道圖層,執行“H”命令進行填充,選擇鋪地圖案,調整合適的比例,就可以得到如圖4-33所示的效果。
圖4-31
圖4-32
圖4-33
提示:
對象捕捉追蹤功能是建立在對象捕捉功能之上,使用對象捕捉追蹤功能必須打開對象捕捉。
步驟8 繪制四角的綠化,首先要繪制一棵樹的圖案,參照第2章的做法,繪制一個圓,然后執行“XL”命令繪制構造線,再進行必要的修剪。
對于這個圖案,因為由多條線段及圓組成,所以最好使用圖塊命令,將樹的圖案組合在一起而做成圖塊。
執行“B”圖塊命令,將樹的平面做成圖塊,命名為“樹”。
然后執行“I”插入命令,設置不同的比例就可以得到如圖4-34所示的圖案效果。
為了豐富效果,執行圓命令和剪切命令做幾個簡單圖案,最終效果如圖4-34所示。
步驟9 繪制綠化區小路。
執行“SPL”自由曲線命令,來繪制綠化區中間的步行小路。
命令行輸入“SPL”,確定,如同繪制“L”線一樣,給定曲線的多個點。
按照圖4-35所示的路線,繪制三條“SPL”線,注意繪制的時候起點和結束點要比邊線長出一些,再執行“TR”命令,剪切掉多余部分,以確保形成封閉的區域。最后執行“H”填充命令對小路進行填充。
圖4-34
圖4-35
命令:SPL
SPLINE
指定第一個點或[對象(O)]: (指定第一點)
指定下一點: (指定其他點)
指定下一點或[閉合(C)/擬合公差(F)]<起點切向>: (指定其他點)
指定下一點或[閉合(C)/擬合公差(F)]<起點切向>:
…… (指定其他點)
指定下一點或[閉合(C)/擬合公差(F)]<起點切向>: (指定其他點)
指定起點切向:(指定起點切線方向)
指定端點切向:(指定結束點切線方向)
步驟10 鏡像綠化區。
執行“MI”(Mirror)鏡像命令,繪制其他各角的綠化。
為方便選擇對象,關閉道路線和人行道圖層。
命令行輸入“MI”,確定,選擇需要鏡像的對象即該綠化區的所有綠化和小路,確定,指定鏡像位置的第一點,再指定第二點。鏡像命令的名稱非常形象,就是將物根據“鏡子”的位置產生對稱效果的圖形,重點在于確定“鏡子”的位置。
這里利用捕捉選擇垂直的輔助線,確定。但是要注意,此時并沒有生成鏡像的對象,而是在命令行給出提示,問是否刪除原有對象?默認為否,確定,那么就可以得到右側角的綠化。
用同樣的方法繼續執行,那么就可以鏡像得到下面的綠化。然后打開道路線和人行道圖層,就可以看到如圖4-36所示的效果。
圖4-36
【命令步驟】
命令:MI
MIRROR
選擇對象:指定對角點:找到22個 (選擇對象)
選擇對象:指定鏡像線的第一點: (捕捉鏡像第一點)
指定鏡像線的第二點:<正交開> (捕捉鏡像第二點)
要刪除源對象嗎?[是(Y)/否(N)]〈N〉: (按〈Enter〉鍵確認不刪除)
步驟11 繪制斑馬線。
轉換到斑馬線圖層,繪制粗實線代表斑馬線。
命令行輸入“PL”,確定,指定第一點,輸入“W”(Width)確定,設置線的寬度,指定線的起點和結束點寬度都是500。然后指定第二點,得到斑馬線。
執行“O”偏移命令,確定,給定偏移的距離。這里給定偏移距離的方法,不通過鍵盤輸入具體的數值,而是利用鼠標指針在繪圖區域指定a、b兩點距離來確定偏移距離,如圖4-37所示。再選擇繪制好的斑馬線連續偏移,就能得到如圖4-38所示的效果。
提示:
很多命令在指定距離值時可以通過鍵盤輸入數據,也可以通過在繪圖區域指定兩個點,用這兩個點的距離表示。
圖4-37
圖4-38
圖4-39
執行“MI”鏡像命令,從左側斑馬線鏡像到右側。但是上下兩側的斑馬線如何做呢?
還是要通過鏡像命令,只不過鏡像的參考線不同,將水平方向左右兩側的斑馬線選中,然后鏡像線第一點選擇輔助線中心交點,第二點輸入(@1<45),如圖4-49所示,這樣就可以得到上下的斑馬線。
步驟12 繪制馬路中間的綠化帶。
馬路中間的綠化帶樣式如圖4-40a所示,使用前面所學的命令可以有三種方法進行繪制。
首先繪制好如圖4-40b所示的輔助線。執行“O”偏移命令,輸入偏移距離為500,選擇水平中心線,在道路水平方向線上下各產生一條,再繪制兩條垂直線段,形成如圖4-40b所示的輔助線。
轉換到綠化圖層開始繪制中心綠化帶。
方法一,執行“REC”矩形命令,在1243區域繪制矩形,再執行“C”圓命令并分別以線段13和線段24為直徑繪制圓,然后執行剪切。完成后執行“O”偏移命令,向內偏移距離100即可。
方法二,執行“PL”多段線命令,起點為1,第二點為2,輸入“A”,繪制弧段,選擇點4,輸入“L”,指定點3,再次輸入“A”,繪制圓弧,捕捉點1,可以得到綠化帶的外環,然后執行“O”偏移命令,向內偏移距離100即可。
圖4-40
方法三,執行“REC”矩形命令,確定,輸入“F”,設置矩形的圓角半徑為500,捕捉點1和點4作為矩形的兩個對角點,可完成綠化帶的外環,最后執行“O”偏移命令,向內偏移距離100即可。
繪制好的綠化帶執行“H”命令進行填充圖案,再執行“MI”鏡像命令可以得到右側的綠化帶,繼續執行“MI”鏡像命令得到垂直道路段的綠化帶。
步驟13 繪制簡單的車行指示線。
轉換到斑馬線圖層,執行“PL”命令,指定起點位置,輸入“W”設置線的寬度,起點500,終點500,然后指定第二點,再次輸入“W”,設置寬度,起點1000,終點0,指定第三點,得到車行指示線如圖4-41所示。
執行“CO”復制命令,得到第二條車行指示線。
執行“MI”鏡像命令,獲得中心線下方的車行指示線,如圖4-42所示。
圖4-41
圖4-42
【命令步驟】
命令:PL
PLINE
指定起點: (第一點)
當前線寬為0.0000
指定下一個點或[圓弧(A)/半寬(H)/長度(L)/放棄(U)/寬度(W)]: (輸入W)
指定起點寬度<0.0000>: (輸入500)
指定端點寬度<500.0000>: (按〈Enter〉鍵確認500)
指定下一個點或[圓弧(A)/半寬(H)/長度(L)/放棄(U)/寬度(W)]: (第二點)
指定下一點或[圓弧(A)/閉合(C)/半寬(H)/長度(L)/放棄(U)/寬度(W)]: (輸入W)
指定起點寬度<500.0000>: (輸入1000)
指定端點寬度<1000.0000>: (輸入0)
指定下一點或[圓弧(A)/閉合(C)/半寬(H)/長度(L)/放棄(U)/寬度(W)]: (第三點)
指定下一點或[圓弧(A)/閉合(C)/半寬(H)/長度(L)/放棄(U)/寬度(W)]: (按〈Enter〉鍵)
這時需要調整下方的車行指示線方向,改為向右指示。可以采用兩種方法。
方法一,執行“MI”鏡像命令,選擇鏡像線是在指示線的中點,關鍵是在選擇時當提示“要刪除源對象嗎”時,輸入“Y”,刪除源對象。如果鏡像后位置不合適,執行“M”移動命令調整一下即可。
方法二,執行“RO”旋轉命令,該命令的關鍵是選擇旋轉的基點。命令行輸入“RO”,確定,選擇下方的兩條指示線,確定,指定基點,一定要選擇合理的位置,如圖4-43所示,然后輸入180確定,表示旋轉了180°。
圖4-43
提示1:
旋轉命令指定基點關鍵是選擇在圖形對象本身或者內部,這樣旋轉時便于觀察角度。
提示2:
旋轉命令在指定旋轉角度時可以輸入角度,也可以利用鼠標指針指定角度。這里打開正交模式后,鼠標指針向左側移動并單擊左鍵即可完成旋轉180°。
【命令步驟】
命令:RO ROTATE
UCS當前的正角方向:ANGDIR=逆時針ANGBASE=0
選擇對象:指定對角點:找到2個 (選擇對象)
選擇對象: (按〈Enter〉鍵確定)
指定基點: (指定圖示合理位置)
指定旋轉角度,或[復制(C)/參照(R)]<0>: (輸入180)
步驟14 繪制車行分界線。
執行“LA”圖層命令,添加車行線圖層并設置線型為虛線。
轉換到車行線圖層,執行“PL”繪制車行分界線,設置線寬500。長度可超出矩形邊界,執行“TR”修剪命令進行剪切整齊。
【重要提示】
但是,此時的車行線并不一定顯示出需要的虛線的樣式,可能還是實線段,這該如何修改呢?
因為線型的顯示比例在當前的繪圖區域內不合適,比例過大或者過小(這一點如同填充圖案時比例不當圖案無法填充一樣),所以需要執行“LT”線型命令來進行修改,命令行輸入“LT”,確定,打開“線型管理器”對話框,如圖4-44所示,單擊 ,看到如圖4-45所示的“詳細信息”選項組,通過修改全局比例因子和當前對象縮放比例來更改顯示比例。
如果線型不多,直接更改全局比例因子就可以,如果線型較多,則需要選擇各個線型設置當前對象縮放比例。而設置的比例值大小需要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夠調整好。
調整好顯示比例后,執行“CO”復制、“MI”鏡像、“BR”打斷、“F”圓角等命令,完成最終的圖案。
圖4-44
圖4-45
提示1:
“線型管理器”對話框中“詳細信息”選項組中顯示“全局比例因子”和“當前對象縮放比例”。
“全局比例因子”的值控制“Ltscale”系統變量,該系統變量可以全局更改新建對象和現有對象的線型比例。
“當前對象縮放比例”的值控制“Celt-scale”系統變量,該系統變量可以設置新建對象的線型比例。將用“Ltscale”的值與“Celtscale”的值相乘可以獲得顯示的線型比例。
提示2:
正常設置線型步驟:一是設置圖層的線型,二是在該圖層繪制圖形,三是執行線型顯示比例調整。
步驟15 書寫圖名。
轉換到文字圖層,執行“DT”單行文字命令,確定,指定文字起點,輸入文字高度500,確定,輸入文字旋轉角度,如不需要旋轉,直接確定以默認0度即可,然后在屏幕中輸入“十字路口平面”,輸入完成后,需要按兩次〈Enter〉鍵(注意這里不能使用空格鍵),第一次代表換行,第二次代表輸入完成。
完成這一步驟,整個十字路口平面圖的繪制就制作完成。
小結:
本章學習了多線段、矩形命令的深入運用,以此說明很多命令的子命令是非常強大的,在繪圖時一定要注意命令提示行的提示。
本章通過繪制十字路口的平面圖,重點學習圖塊的制作和圖層與線型設置。通過本章的實例,讀者可以了解到繪制圖形的方法多種多樣,要反復練習,才能尋找出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進行繪制,從而提高作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