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你講重點:卡耐基魅力演講的藝術
- 卡耐基
- 2737字
- 2019-07-05 10:22:01
如何準備演講
本書的讀者可能已經報名參加了公共演講培訓課,一般這類培訓項目都會用本書做教程。培訓期間,學生可能會按課程要求做幾次演講。該選取什么話題呢?任何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如果可能的話,盡量自己選擇。有時候,話題會來找你,這時你可就幸運多了。不過,培訓師往往會向你提供一些話題方面的建議,你很可能會從中做出選擇。
幾乎每個演講者都有一個通病:試圖在簡短的講話中涵蓋太多話題。千萬不要這樣,只要從一兩個角度對某個話題進行充分的闡述就行。如果你能用這個方法來完成培訓課表上要求的簡短演說,就很幸運了。
要提前一周確定題目,這樣你就可以利用零散時間進行思考。一周七天,每天都不要停止思考:白天想,夜里做夢也要想;睡前想,第二天一早起來吃早飯時也要想;洗澡時想,開車進城路上想,等電梯時想,吃午飯想,約會等人時也要想。還可以跟朋友討論這個事情,讓它成為一個聊天話題。
問自己所有可能與這個話題相關的問題。比如,如果你要談論離婚這個話題,可以問問自己:導致離婚的原因是什么?離婚會產生哪些經濟、社會影響?是否應該制定統一的離婚法?是否有必要制定離婚法?關于離婚的法律法規應該更嚴格還是更寬松?
再比如,你打算談論為何要報名參加公共演講培訓課,那你就可以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我在演講方面有什么困難?我想從這個課程中學到什么?我以前是否做過公共演講?如果做過,是什么時候?在哪里?當時是什么情況?我為何覺得這次培訓有價值?我是否認識任何因為自信、能進行令人信服的演講而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其他領域也頗有建樹的人?我是否還認識一些因為不具備這些積極的品質而一事無成的人?內容要具體,講講這些人的故事,當然,講述中要隱去他們的名字。
如果你能站起來,就某個話題講上兩三分鐘,全程思路清晰、表達流暢,那么頭幾次演講你就達標了。有些話題非常簡單,如為何要報名參加這個課程,這顯而易見。如果你能稍微花點時間來挑選并整理一下有關這個話題的素材,你就幾乎能完全記住這些內容,因為你講的都是自己的所見所感、自己的渴望和自己的經歷。
另一方面,假設你已經決定要談一談自己的生意或職業,該如何著手準備這樣一個演講呢?就這個話題,你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那么你的問題就是,如何來挑選并整理這些素材。千萬不要想著在3分鐘之內把你的素材都用上,面面俱到。這不可能。這樣的話,你的演講就只能是浮光掠影、零碎不堪。應選取話題的某個方面——只選一個,然后對其進行擴充、拓展。比如,何不講講你是怎么進入自己這個生意領域或職業的呢?是偶然事件還是刻意的選擇?跟大家談談你的奮斗過程、你的失敗經歷,你有哪些希望,你取得了哪些勝利?跟我們講講《讀者文摘》等雜志上常見的那些勵志的人生故事。任何真實的、從未道與外人的個人經歷——只要講述者態度謙遜,語氣中不帶著令人厭惡的狂妄自大——都是最引人入勝的。這樣的演講肯定一炮而紅。也可以選取生意上的某個角度:目前生意面臨什么困難?對于準備踏入這個領域的年輕人,你有什么建議?
還可以談談你認識的人——哪些人誠實,哪些人奸詐。談談你在處理與員工或同事的關系上遇到哪些問題,在與客戶打交道時碰上了什么問題等。在生意場上,關于人性這個最有意思的話題,你有哪些領悟?如果談論生意技巧,可能沒人愿意聽,但談論人和人的性格——這種內容很容易讓人產生興趣。
總而言之,千萬不要讓自己的演講變成抽象的說教。聽眾會厭倦。要讓概括性總結和具體實例穿插在你的演講中,就像三明治那樣,一層一層的。想一想你觀察到的具體事例,以及這些事例中蘊含著哪些基本的人生道理。你會發現,這些具體的例子比抽象的理論要好記得多,講起來也更得心應手。它們還會給你的演講增色不少。
下面是一位有趣的作者的做法。這段文字摘自《福布斯》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福布斯談論了公司主管將管理公司的職責分派給同僚的必要性。注意他是怎么論證的——談論人的是是非非的那部分。
當今很多大型企業曾經都采取一人包攬全部的運作模式,但它們當中的大多數已經擺脫了這種狀態。其原因是,盡管每個偉大的公司背后都有某個人的身影,但現在工商業的規模如此巨大,即使是最能干的人,也必須籠絡一些頭腦好使的同僚,來幫自己打理各種事務。
伍爾沃斯五分一角店創始人伍爾沃斯曾告訴我,好幾年來,他的生意一直都是靠自己一個人在打理,所以他的身體很快就垮了。正是在醫院連續躺了幾星期后,他才幡然醒悟:如果他想按自己預期的那樣把生意做大,就必須把管理責任分出去。
幾年以來,伯利恒鋼鐵公司一直都是單打獨斗模式,查爾斯·M.施瓦布包攬了一切。后來尤金·格雷斯逐漸壯大,發展成為比施瓦布更能干的鋼鐵業高手。后來的伯利恒鋼鐵公司就不是施瓦布一個人在掌管了。
伊斯曼柯達公司在創業初期也只有喬治·伊斯曼一人獨自打理。但他非常明智,很早以前就知道要打造高效的管理系統。芝加哥最成功的包裝公司在創業伊始時,幾乎都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標準石油公司在發展壯大后,就結束了只有一個掌門人的局面,令公眾始料不及。
摩根士丹利(J.P.Morgan)雖然是行業巨擘,但卻篤信:一定要選擇最強有力的合作伙伴,一定要與他們分擔責任。
還有很多野心勃勃的企業家希望憑一己之力來運營自己的公司。盡管極不情愿,但在巨大網絡運營規模形成的壓力之下,他們還是被迫將職責分派了出去。
有些人在談到自己的生意時,會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那就是只談那些令他們感興趣的特色之處。難道不該關注聽眾的興趣點?難道不該了解他們的需要,投其所好?譬如,如果演講者是位火災保險的銷售人員,難道她不該告訴聽眾,應如何防止自己的財產著火?如果演講者是位銀行家,給聽眾提一些關于金融或投資方面的建議豈不是更好?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一定要研究聽眾的身份,考慮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新愿望。把這一點做好,有時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建議演講者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先讀一些材料,看看別人就這個問題有什么觀點,看看前人已經就這個話題講過哪些東西。一定要等到自己思路枯竭時再開始閱讀,這一點極為重要。接下來,你就可以去公共圖書館,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圖書管理員。如果你之前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的話,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圖書管理員能給你那么多幫助,他們簡直就是你的大救星——可能會是一本與你的演講主題相關的專著,里面有提綱和簡述,可用于辯論,而且還對當今引人關注的一些公共問題從正反兩面給出主要論點;可能是一本《期刊文獻導讀》,上面有自20世紀初以來在期刊雜志上刊登的關于各類主題的文章;還可能是《世紀史料》《世界年鑒》《百科全書》等數十種參考書籍。這些都將是你工作室里的工具,要用起來。近年來,我們還擁有了因特網這一優勢,幾乎可以從上面就可任意獲取關于任何話題的資訊,因特網已經成為我們的主要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