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請你講重點:卡耐基魅力演講的藝術作者名: 卡耐基本章字數: 1578字更新時間: 2019-07-05 10:21:59
準備演講的正確方法
怎么準備?讀書?這是方法之一,但并非最佳途徑。讀書或許有用,但如果把書中現成的思想生吞活剝地據為己有,并迫不及待地在演講中表達出來,整個演講就會讓人感覺缺了點兒什么。聽眾可能也說不出究竟缺了什么東西,但他們對演講者熱情不起來。
讓我們來證明這一點。筆者曾為紐約銀行界的高級主管開設公共演講課程,這個班的學員時間比較緊張,所以他們總是覺得很難為演講做充分的準備,甚至連他們所理解的最基本的準備都做不了。他們畢生都在進行獨立思考,培養自己的個人信念,從自己獨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過著特立獨行的生活。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他們40多年來已經積累了很多演講素材。不過,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默默低語的松樹和鐵杉”,而看不到整片森林。
這個班每周五從5點到7點在聯邦儲備銀行培訓。有個周五,一位先生——我們不妨稱他為杰克遜先生——將要進行演講。已經4點半了,他該講什么?他走出自己的辦公室,從書報亭買了一份《福布斯》雜志,在去聯邦儲備銀行的路上,他讀到了一篇文章,標題為“你只有10年的時間來取得成功”。他讀這篇并非是因為有特別的興趣,而是因為他必須要就某個話題做個演講。任何話題都行,這是他的任務。1個小時后,他站起身來,準備就這篇文章的內容進行一場生動有趣且令人信服的演講。
結果如何呢?或者說,我們已經預想到的結果是怎樣的?
他根本沒有消化和吸收自己試圖要講的東西。“試圖要講”——對,就是這么回事。他只是在做嘗試,并沒有真正迫切要表達的內容、要傳遞的信息,他的舉止和聲調全都明白無誤地顯露了這一點。連他自己都毫無感覺,又如何能指望聽眾動容呢?他不斷提及這篇文章,作者說了什么,云云。演講充斥著《福布斯》雜志的內容,但遺憾的是,其中幾乎聽不到杰克遜先生的任何觀點。
于是筆者跟他說了下面這番話:“杰克遜先生,我們對這篇文章作者虛無縹緲的個性毫無興趣。他不在場,我們也不想見他。不過,我們對你很感興趣,很想聽到你的看法。跟我們講講你的觀點,你自己的,而不是別人說的。我們想聽到更多杰克遜先生的聲音。你不妨把這篇文章再讀一遍,問問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如果同意,你可以仔細想想他的建議,然后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發表一下看法;如果不同意,就解釋一下為什么不同意。就讓這篇文章成為你演講的起點吧。”
杰克遜先生接受了我的建議,重讀了文章一遍,然后得出結論:他根本不同意作者的觀點。在回去的地鐵上,他沒有匆匆忙忙地準備下一次的演講,相反,他讓它慢慢成長。如此準備出來的演講如同從他的頭腦中孕育出的“孩子”一樣,在發育、在伸展、在壯大,就像現實中自己的孩子那樣。它日日夜夜都在生長,然后不知不覺中便突然長大了,和自己的女兒一樣。讀到報紙上的某篇文章,杰克遜的腦中會靈光一現,和朋友聊這個話題時,又一個想法突如其來地涌入腦海,然后不斷得到深化、提升、擴展、充實。
當杰克遜先生再一次就這個主題進行演講時,他有了自己的觀點,那是他從自己的礦藏中挖掘出的礦石,是他在自己的造幣廠中鑄造出的錢幣。他講得好多了,因為他開始反駁文章作者的觀點——沒什么比一點點反對意見更能激起聽眾的興趣了。
同一個人,兩周之內同樣的時間,同一個主題的兩次演講。反差那么大!太不可思議了!看,正確而充分的準備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該做些什么以及不該做些什么。有位女士——讓我們稱她為弗林夫人——是我在華盛頓特區開設的培訓班的學員。一天下午輪到她做演講,她的主題是贊美首都。她從華盛頓旅游局的宣傳冊中匆忙找了一些淺顯的素材,這個演講聽起來也確實像是個宣傳手冊——干枯無味、雜亂無章、生搬硬套,她還未能就這個主題形成深思熟慮的想法。她的熱情沒有被調動起來,她對自己演講的內容沒有深刻的感受,表達起來也就無法讓聽眾感覺到有任何意義,整個演講過程平淡無味、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