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4章 特殊的日子

  • 重生之終于遇到你
  • 憶苦思竹
  • 2786字
  • 2019-08-08 12:22:24

劉文婷看康文軒終于不再糾纏這個問題,感激的回頭看了王靜雅一眼,王靜雅回了一個安撫的眼神。

嚴錦樂在劉文婷回頭時,在王靜雅身后看到了劉文婷的表情,心中隱約已經猜測出這份神秘的禮物或許跟劉文婷有關系。

今天的早讀,同學們并沒有早讀,而是班主任梁永成發的一份資料。

這份資料上詳細的介紹了我國偉大領袖潤之先生的個人履歷。

原來,今天是我國偉大領袖潤之先生的生日,就在圣誕節的第二天,12月26日。

潤之先生,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于1976年9月9日在BJ逝去,享年83歲。

尊敬的潤之先生對我國貢獻顯著,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面對開放包容的中國,洋節日不提倡但也不禁止。

可是,在風光過節的背后,我們不能忘記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更不能忘記“圣誕”的次日是“毛誕”。

這個帶領我們走向新中國,不再受奴役的人--潤之先生。

12月26日,我們的偉大領袖潤之先生,他的生辰。

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于心的日子。

早讀后,上午的課程是正常進行的。中午所有師生在校食堂用餐,用餐后各班級班主任帶著各班同學上了大巴車。

全員前往東江縱隊紀念館。

在我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的戰績。

這支孤懸華南敵后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臺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消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眾人坐在大巴車上聽著班主任梁永成對我國戰爭時期的各路英雄事跡的講述,同學們逐漸紅了眼圈。

出生于和平年代的他們,沒有體會過戰爭的殘酷,沒有體會過饑餓的感受,更沒有見過到處殘肢斷臂的硝煙場面。

他們唯一對戰爭的了解全部都只能來源于課本、電視、爺爺奶奶輩的描述。

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依然能夠設身處地的感受到戰士們當時的痛苦,那種絕望而渴望的感覺,那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受…

他們的心情萬分的沉重。

今天他們的安穩幸福生活,是來自那群為他們付出生命代價的騎士們用鮮血換來的。是來自國家和一群為他們默默付出的人艱辛守護換來的。

終于,在眾人懷著沉重無比的心情時,他們到達了此次的目的地--東江縱隊紀念館。

這里是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的家鄉。

紀念館占地約5000平方米,展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于千禧年12月建成開館。

眾人一下車,入眼的是一個寬闊的廣場。在廣場的右側,安放著一組人物雕塑像。主題是:東江縱隊將士,前赴后繼,永遠向前。

在廣場后面,就是宏偉壯觀的東江縱隊紀念館。

紀念館建筑面積為3300平方米。館內設4個展示廳及工作服務區,4個展廳分別為“序幕廳”、“陳列廳”、“英烈廳”、“映視廳”,以及兩條長60多米、寬3米的參觀走廊。

東江縱隊史跡展覽分為13部分:抗日救亡,武裝準備;組隊抗敵,突圍東移;返回敵后,恢復發展;挺進港九,營救精英;艱苦奮戰,扭轉局面;東縱成立,殺敵立功;北進東進,全面發展;挺進粵北,抗戰勝利;自衛堅持,談判北撤;廣縱成立,轉戰華東;邊縱成立,威震南粵;廣縱南下,并肩戰斗;東縱戰士,老兵新姿。

展覽除有大量文字說明外,還用圖片、油畫、電光顯示作戰圖、大型沙盤等展示東江縱隊誕生與發展的光輝歷程。

眾人懷著沉重的心情在管內人員的帶領下先來到了序幕廳。

序幕廳的正面是一幅大型彩色噴繪圖,它以東江為背景,磅礴的氣勢展示了東江縱隊的精神風貌。序幕廳兩側墻上,鑲有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和《東江縱隊之歌》,表達了當年全民族抗戰的堅強意志。序幕廳里面的兩側墻上,用紅底金字,展示中央6位領導人的題詞,這些題詞對東江縱隊給予了高度評價。序幕廳的頂棚,裝飾了60顆五角星燈光,以示東江縱隊成立60周年。

之后是陳列廳,以大量的文獻資料、真實的歷史照片,以及珍貴的革命文物,全面反映東江縱隊、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革命事跡。陳列的文物有70多件,主要是東縱戰士生活用具,以及繳獲敵人的武器。重要文物有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和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當年出示的布告等。在展廳的另一側,鑲有6幅反映東江縱隊重要革命事件的油畫。

在東江縱隊紀念館的史跡陳列展覽廳內,眾人看到了一臺用于印制《前進報》的珍貴印刷機,它的歷史和收藏的經歷都很具有意義。

而這臺歷盡千辛、近千公斤重的機器,雖然經歷六十余年滄桑,在工作人員的精心保護下,機身卻還仍然閃閃發亮。據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該印刷機是原《博羅日報》社長、進步人士陳潔通過多方募資,于1941年購得。到了1944年,日軍大掃蕩,《博羅日報》只能停印,為了避免印刷機落入日寇手中,陳潔等人將機器埋藏在附城農民陳錦青家里。

幾個月后,東江縱隊司令部遷移到羅山,為了方便印刷進步刊物,陳潔將印刷機的埋藏點告訴了東江縱隊。東江縱隊五支隊政治處主任韓繼元派十多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硬是用扁擔將這部笨重的印刷機抬回,交給東江縱隊《前進報》社使用。

到了1945年9月,抗戰勝利,東江縱隊北撤,無法把印刷機帶走,只好將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而報社工作人員廖榮因腿受傷不能跟部隊遷移,就以僧人身份隱居在朝元洞,負責保護這部印刷機。1949年解放后,廖榮將此機運往惠城印刷廠使用。1978年博羅縣文化局在原《前進報》隨軍記者鐘紫和廖榮的協助下,將這部機器收藏于縣博物館,后來在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出。

但最令同學們震驚的是英烈廳。里面刻寫著5000多位烈士的英名。廳內還展示了10位英雄人物和5個英雄集體的光輝事跡。

眾人看著入目的滿滿的名字,他們看到的不只是人名,看到的更是一條條生命和一片片的鮮血。

這其中最年輕的不過16歲,最大的也不過30歲。他們在這花一般的年紀中為了國家奉獻了自己大好的生命年華。

可是又有多少人在今天還記得他們的名字?都只變成了一個個冰冷的字眼和一段簡潔的歷史記錄。

不少同學在管內人員的介紹下默默的留下了淚水。

最后,眾人來到了映視廳,主要播放十五集電視連續劇《東江縱隊》和歷史紀錄片《蘆溝橋事變》。讓觀眾更形象地了解東江縱隊的戰斗史跡和“七·七”事變。

在參觀走廊,設置了《日軍侵華罪證》展覽。通過展覽,警示國人,不忘國恥,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東江縱隊紀念館這一座歷史豐碑,它記載了東江縱隊抗日救國的宏偉歷程,它煥發出的凜然正氣,將永遠激勵人們沿著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在返回學校的路上,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們,大家的心情都異常的沉重。

今天不單單是女生,就連很多男生都流淚了,但是卻沒有任何人笑話。因為大家都笑不出來,更沒有打鬧的心思。

“同學們,今天的作業,就是《東江縱隊紀念館感悟》。你們長大后你們想做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希望這是大家除了成績外更應該好好的思考的問題,我希望大家明天能夠給我一個你們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绷河莱蓢烂C的說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乡县| 龙海市| 平顺县| 鄢陵县| 额济纳旗| 凌海市| 如皋市| 石景山区| 延边| 临清市| 遵义市| 临泉县| 东安县| 博客| 华容县| 岗巴县| 德令哈市| 南召县| 司法| 宜兴市| 瑞昌市| 昌江| 涞源县| 宝坻区| 五家渠市| 聊城市| 三明市| 乳山市| 顺昌县| 清徐县| 扶绥县| 兴隆县| 高尔夫| 宁乡县| 沙洋县| 邢台县| 磴口县| 色达县| 上蔡县| 共和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