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談生意五
- 資宋
- 蘭江觀魚
- 2819字
- 2019-07-13 00:17:44
看著劉長發一臉不解的神情,沈敏于是解釋道:“奧,不管是出海遠航還是研制各種紡織機器,又或是和海內外商民進行交易,總是需要一些專業人才的。
我濟民社今后想要在商業上大展宏圖,自然不能等待人才主動送上門來,因此自己建立學校培養可用且可靠的人才,才是最為合算的。
我的意思是,濟民社應當建立這樣兩所學校:一是航海學校,培養海上航行和海外貿易的人才;二是技術學校,培養木匠、鐵匠、賬房等專業技術人員。
有了這樣兩所學校,今后我濟民社的發展,就不會擔心遇到人才匱乏的問題了。兩位員外以為如何?”
劉長發聽后不由陷入了深思,而劉海山倒是清醒了過來,他不免有些肉疼的問道:“這海上航行之事我不大懂,倒也不敢質疑什么。
不過這木匠、鐵匠、賬房之類的人物,何必專門建立一個學校培養,只要找些工匠回來,再從鄉下招些小子過來,跟著他們當學徒,總有幾個成才的,那不是節約了許多錢糧嗎?
三郎倒不如讓社里捐些錢建個書院,請幾位名師過來,讓各家子弟聚在一起學習,說不定能出幾個讀書種子,倒可為我濟民社日后的依靠?!?
沈敏撇了劉海山一眼,頗為不快的說道:“我只想把濟民社建成一個存粹的商社,而不是什么官商。社內培養出一些官員不是問題,但日后這濟民社究竟誰說了算?我可不信那些官員會乖乖的聽我們的話。
而且官員之間的爭斗比我們商號之間的競爭激烈的多。強如秦太師,一朝故去,朝堂上就變了天,昔日依附于秦太師的官員,現在是惶惶不可終日。要是我們培養出來的官員站錯了隊,難道我們濟民社就不會因此受到牽連了嗎?”
劉海山頓時縮起了脖子不敢說話了,他又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懂的鄉下土財主,沈敏輕輕一點,他就知道自己是說錯話了。
社內各家商號能夠聚在一起做生意,可不是因為大家都有什么血緣和親密關系。族內的子弟培養出來,起碼還有宗族血緣可以約束。這社內各家子弟真要有人當了大官,想也知道人家肯定優先照顧自家,而不是社內的其他人等啊。
這要是社內同他家出現爭執,人家直接走官府的途徑,這不是自己坑了自己?他這還是被傳統的想法給誤導了啊。
看著哥哥一臉尷尬的神情,劉長發于是岔開話題問道:“三郎建立學校的想法,我是贊成的。沒有可以幫手的專業長才的話,凡事就都必須自己事事親為,那么我們就會整天被瑣事纏身,難以去完成那些真正需要自己去解決的大事。只是我想問一問三郎,你打算這兩所學校一年收多少學生?”
聽到這個問題,沈敏的臉色才舒緩了一些道:“我想著,最開始這一兩年里,每所學校各招募150人為上限好了。其中100人以沒有任何基礎的10歲上下的兒童為對象,剩下的50人則面對有一定讀、寫、算能力的10幾歲少年。
學校將會設置兩個階段的教育,第一個階段是基礎教育,以3-4年為限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接受集體生活,并獲得一定的讀、寫、算能力。第二個階段是職業教育,以三、四年為限制,目的是讓學生們掌握一門或多門專業技能,并培養起對于濟民社的忠誠。
這些學生畢業之后,將會根據各家商號的申請進行分配。你們覺得這個建校方案如何?”
劉海山還沒說話,他的兄弟劉長發已經連連點頭贊成了,他也不好再說什么,只能附和了弟弟幾聲。既然雙方對最重要的問題溝通后達成了一致,接下來的談話就比較輕松了。
用過了午餐之后,劉氏兄弟表示還要去安頓一下住所,就先向沈敏告辭離去了。不過兄弟兩人剛剛走出小巷,劉海山就拉著兄弟的手問道:“二郎,你剛剛怎么就這么簡單的答應了沈家三郎。咱們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怎么可以連討價還價都不用,就一口答應拿出十分之一的利潤交給社里,這錢不是白白丟進了錢塘江里去了么。”
劉長發卻不以為然的回道:“兄長的心眼未免小了些,這十分之一的利潤又不是我們一家交,相比起銀號和保安社一年的收益,我們那點錢連人家十分之一的利潤都不到。真要心疼的話,也是沈家三郎和明州胡家先心疼啊。
而且,這錢也不是白白交給別人去花的。沈家三郎不是說的很清楚了嗎,這些錢是用來辦學校和研究技術的,而且他還愿意給我們保留一個濟民社董事的席位,讓我們有權決定這些錢用來做什么,這樣的回報難道還不夠嗎。”
劉海山還是不甘心的說道:“這董事和董事會究竟是做什么的,還不都是沈家三郎說了算,難道大家還真感當著他的面反對他的主張嗎?誰不知道保安社掐著咱們大家伙出海的渠道,要是惹得三郎不高興,就有可能被斷了出海的通道,大家的損失就大了。所以他說什么就是什么了,難道我們還敢同錢過不去不成?”
劉長發搖著頭看著兄長一眼,方才壓低聲音說道:“兄長既然知道沈家三郎掐著咱們的脖子,為何還要想不通呢?
有保安軍做沈家三郎的后盾,就沒人能替代三郎在海外貿易中的地位。反過來,我們這些組織貨物的內地商人,卻不是不可替代的。兄長想必也知道,不說這臨安城內,光是湖州城里想知道我們是如何獲得濟民社支持的商號就有大把。
只要這位沈家三郎稍稍放出一點風聲,蜂擁而來想要取代我們的人,就同過江的鯽魚一樣多了。不管是生產絲綢、麻布的能力,還是在同業中的號召力,比我們強的人大約比太湖里的王八還多。
眼下三郎肯明白的告訴我們,給我們一個選擇,已經是很講過去幾年里的情分了。兄長且想一想吧,光是那些麻布的訂單和一個剝出棉子的機器,就足夠讓其他人趨之若鶩了。十分之一的年利潤雖然不少,但若是失去了濟民社的支持,我們還有多少利潤可得?”
劉海山終于清醒了過來,連連點頭道:“對,對,二郎提點的對。這沈家三郎背后的保安社可真不是吃醋的,就連朝廷也不得不招安了他們。要是沒有了他們在海上的保護,我們可賣不出這么多的絲綢、銅鏡…”
劉長發示意仆人把兩頂轎子抬了過來,和兄長兩人分別上了轎子。當青布簾子放下,轎子里好似自成了一個世界的時候,劉長發便仔細的思考起了同沈敏見面的過程。
雖然之前他曾經在明州見過沈敏一面,但是當日會面的時刻很短,他都判斷不出這位年輕人究竟是個什么人物。不過今日這一番深談之后,劉長發意識到這位沈家三郎圖謀甚大,似乎并不滿足于在大宋境內當個舒服的衙內。
否則沈敏就不會有棉田補貼和建立學校的想法了。只是劉長發并不擔憂沈敏的野心,他反倒是覺得,對方的野心越大,才越不會圖謀他們劉家的家產。不是沈敏看起來多么有道德,而是現在的劉家實在不夠出色。
畢竟光是沈敏隨手丟出的這幾個計劃,所耗用的資金已經快要讓劉家傾家蕩產了。而他看沈敏的臉色卻一點激動的表情都沒有,顯然這還不是沈敏心目中的大項目。一只貓也許會抓老鼠作為食物,而一直猛虎卻不會,因此劉長發自然安心的很,還想著借助這股東風帶著劉家跟上一層樓呢。
宋人最愛賭博,劉長發自然也不例外,他實已經將自己和本房的利益壓在了沈敏身上,希望能夠從對方身上獲得一次超額的回報。
“三郎何必給他們這么大的好處,光是那些布匹的訂購數量還不夠嗎?還要給他們什么棉花補貼,這是不是太讓我們吃虧了?”胡明泉儼然把自己劃分在了保安社一員的范圍里,不滿的向沈敏抱怨到。
沈敏看了他一眼后說道:“只要能夠把棉花掌握在我們手里,我們就能壟斷這一門生意,大宋、金國的人口超過一億,你說這棉布的市場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