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舸爭流:馳騁國際市場的中外資銀行
- 賁圣林
- 2239字
- 2020-07-16 10:58:23
2.3 經營能力不斷提升,境外業務漸趨多元
營業收入與利潤是企業實際經營效果的體現,其變動反映了中資銀行境外經營能力的強弱。相比2015年,2016年中資銀行的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業務類型愈加豐富。
2.3.1 境外經營收獲頗豐,營收利潤有所增長
從營業收入來看,2016年四大行境外營業收入總規模達2428.62億元,占其總營業收入的10.7%,同比增長26.7%(見圖2-5)。其中,中國銀行的表現依然強勁,境外營業收入占四大行營收總和的49.8%。中國建設銀行的境外營收占比雖然較低,但從增速來看,其2015年、2016年的境外營業收入增幅分別達36.1%、10.7%,追趕效果明顯。

圖2-5 2007—2016年四大行境外經營情況
資料來源:浙大CIFI,各行2007—2016年歷年年報。
從利潤來看,截至2016年年底,四大行的境外利潤突破了1200億元,占其境內外利潤總額的10.9%。不僅如此,四大行的境外利潤同比增長了27.9%,遠高于2015年7.4%的增速,發展速度可觀。其中,中國銀行的境外利潤占其境外營業收入的67.3%,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這一占比也超過了30%,境外經營效率進一步提高。
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境外營業收入、境外利潤也處于穩步發展中。在境外營業收入上,2016年,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總體表現遜于四大行,但占比均達到了3.1%,同比增長20.3%。其中,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境外營業收入占比最高,分別為5.4%和3.9%;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境外營業收入增速最快,分別達到60.0%和50.8%。在境外利潤上,各行有增有減。具體而言,招商銀行、廣發銀行的境外利潤出現了下滑,但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分別實現了70.0%和31.5%的增長。總體來看,6家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境外盈利占比為4.3%,同比增長13.2%。
2.3.2 傳統業務繼續發展,境外業務更加豐富
一般而言,銀行的國際化進程以傳統存貸款業務為開端,并注重跨國企業的境外發展,助力本國企業的國際化。隨著服務能力的增強,各銀行的相關業務日漸完善,其境外經營類型也向多樣化發展。
傳統業務方面,四大行的存貸款余額連續10年上升。2016年,四大行境外存款余額為34845.65億元,境外貸款余額為48867.17億元,存貸比為140.2%。與2015年相比,境外存款余額上升11.8%,境外貸款余額上升18.7%(見圖2-6)。整體來看,中資銀行的境外傳統業務穩步發展,在支持國家對外貿易、對外交流及僑匯工作上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境外貸款增長快于境外存款增長,說明中資企業的境外融資需求在大幅增加,中資銀行對其國際化的支撐作用也日益凸顯。

圖2-6 2007—2016年四大行境外存貸款余額情況
資料來源:浙大CIFI,各行2007—2016年歷年年報。
除存貸款業務外,四大行在其他業務的發展上也表現不俗。一是境外零售業務得到加強。隨著中資銀行境外客戶的沉淀,其境外發展重點向零售業務傾斜。例如,中國銀行完善了境外借記卡系統建設布局,發展銀聯雙幣借記卡、VISA(維薩)和萬事達單幣借記卡,2016年年末中國銀行已發行借記卡產品的境外機構覆蓋1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工商銀行在美國紐約成功發行了首張銀聯品牌信用卡,這不僅是中資商業銀行首次在美國自主發行信用卡,也是在美國市場上首次推出的銀聯品牌信用卡。二是結算、清算業務保持增長。2016年中國工商銀行的國際結算量達到2.5萬億元,其中境外機構辦理8973億元。中國工商銀行(莫斯科)股份公司(簡稱“工銀莫斯科”)成為中國人民銀行授權的境外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中國工商銀行的24小時人民幣清算網絡進一步完善,服務范圍進一步拓展。中國建設銀行倫敦分行的人民幣清算量則累計突破12萬億元,英國成為亞洲之外最大的人民幣清算中心。三是對綜合化經營愈加重視。2016年,中國銀行承銷離岸人民幣和境外債券穩居同業第一,其中包括12支綠色債券,承銷金額約156億元。中國農業銀行子公司農銀國際在香港從事上市保薦承銷、債券發行承銷、財務顧問、資產管理、直接投資、機構銷售等全方位的、一體化的金融服務,多年來積極參與直接投資項目,幫助企業進行股權融資。作為中國建設銀行的香港子公司,建銀國際的各項業務也持續健康發展,其證券保薦承銷項目、并購財務顧問項目的同業排名位居前列,并積極打造大宗商品業務的全球交易平臺,成為倫敦金屬交易所全球九家圈內會員之一。此外,非系統重要性銀行也正積極推動境外業務的升級與多元化。例如,交通銀行的國際結算量達到41028.93億元人民幣,為客戶提供了優質的匯率風險管理服務。中信銀行則為留學、商務、移民和外籍人士提供一站式出國服務,出國金融業累計服務客戶140萬人次,帶動新增零售客戶12.5萬戶,新增零售管理資產376億元。以北京銀行為代表的城市商業銀行也通過設立代表處、代理行等方式開始涉足境外業務。截至2016年,北京銀行共設立了1158家有效代理行,覆蓋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國際業務表內資產穩定增長,年末規模達到2158億元;國際類中間業務收入16.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公司存款余額427.4億元人民幣,實現結算規模753億美元。
中資銀行發展多樣化境外業務、打造多元國際業務平臺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結果。首先,眾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若過分依賴利息收入,中資銀行境外利潤的增長空間將十分有限,因此中資銀行迫切需要開展不同業務以獲得新收入來源。其次,在人民幣國際化尚未實現之前,境外機構或個人對人民幣資金融通的需求只能通過少數中資銀行得到滿足,這成為中資銀行境外獲利的一大來源,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此類收入將無法延續,中資銀行必須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最后,隨著境外業務的加速拓展,各大中資銀行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存貸款業務,希望服務于當地客戶,在境外“扎根發芽”。相比傳統業務,綜合經營可以以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滿足客戶的多層次需求,并且通過規模經濟、范圍經濟降低成本,其已成為中資銀行境外業務發展的一大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