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學年鑒2017
- 浙江大學校長辦公室
- 2字
- 2020-02-26 16:12:12
特載
浙江大學2016年工作總結
(2017年3月6日)
2016年是浙江大學實施“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在中共中央、教育部和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學校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實施“六高強校”戰略,認真落實“十三五”發展規劃,不斷深化綜合改革,進一步強優勢、補短板、謀全局、創一流,學校各項事業持續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學習貫徹中央精神,堅決落實中央部署,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1.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一思想認識。通過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會、報告會、座談會等形式,組織師生員工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十八屆中央紀律委員會七次全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中央會議精神,學習領會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增強扎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的信念和決心,進一步明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思路與戰略舉措。
2.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校成立“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研究制定“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方案,學校黨委書記直接面向全校萬余名黨員進行了動員,并帶頭面向全體中層正職干部、教師黨員、學生黨員分別講了3次專題黨課,其他黨員校領導也面向分管部門、聯系單位師生講專題黨課共計24場(次)。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帶頭講好黨課、學習研討、聽取意見、談心談話、查擺問題、加強整改。認真開好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黨支部專題組織生活會,抓好民主評議黨員工作。堅持學做結合,把抓好學習教育落實到推進學校事業發展的各項工作中,做到“兩手抓、兩促進”。學校學習教育開展情況獲中組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情況通報》專題介紹及央視《新聞直播間》、共產黨員網等媒體報道,并得到中央督導組、中組部督查調研組的肯定。
3.圓滿完成服務保障G20杭州峰會工作。學校成立G20杭州峰會校園維穩安保工作領導小組及指揮部,周密部署、層層推進、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圓滿完成峰會八大重要活動之一的“美好青春我做主——艾滋病防治宣傳校園行”活動,以及禮賓接待、志愿服務、醫療保障、校園安全等重要任務。活動結束后,中央專門委托中共浙江省委向學校表示肯定。學校榮獲“浙江省服務保障G20杭州峰會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17名師生榮獲國家部委及省市關于G20杭州峰會的各類先進個人等榮譽。
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大討論,人才培養體系和環境進一步優化
4.完成第三次教育教學大討論。在為期一年的大討論中,各單位認真組織實施,全校師生積極參與,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等重大課題,深入研討了包括招生、教學模式、科教協同、實踐訓練、國際交流、創新創業、思政教育等涵蓋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出臺《浙江大學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浙大發本〔2017〕1號),進一步形成培養“時代高才”的目標共識,進一步明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人格塑造”四位一體(KAQ2.0)的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推進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路徑、培養方式的整合與協同,為學校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統一了思想、深化了認識、打下了基礎。
5.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完善本科生管理模式,實施“1+3”本科生管理體制改革,改進主修專業確認辦法。穩步推進各類課程建設,加強系列核心課程建設,優化通識課程體系頂層設計,推進本科課程網絡平臺建設,啟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試點課程項目。建立專業定期自查自評制度,出臺《浙江大學領導干部聽課制度》(浙大發本〔2016〕170號)、《浙江大學本科教學督導管理辦法》(浙大發本〔2016〕176號),推進學生學習過程評價記錄平臺建設,完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持續開展深度型實習、探究性實驗與過程型實踐相結合的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推進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優化“永平獎教金”“優質教學獎”“三育人標兵”評選機制。強化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和教學名師培養,我校教師榮獲“第三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工科組一等獎”;45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入選數居全國高校第二。
6.完善研究生培養機制。結合新一輪研究生培養工作全面修訂方案,制定研究生素養與能力培養型課程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優化研究生課程體系。加快建設工程師學院,推進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成4個高水平實訓中心。繼續做好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工作,進一步完善研究生評教、督導評估與管理人員評價相結合的質量評價體系。出臺《浙江大學關于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共享的指導意見》(浙大發研〔2016〕79號),制定“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實施細則,構建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對學位論文的抽查力度,做好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完善學位論文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
7.改進招生和就業指導工作。加強學校領導分片指導、學院(系)積極參與的本科招生隊伍建設,創新招生宣傳方式,拓寬多元錄取途徑,繼續做好“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工作,本科生招生投檔線保持全國高校前列。應對新高考改革,精心謀劃招生布局,不斷完善招生工作制度化建設。平穩實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并軌,繼續擴大博士生招錄“申請—考核”制推行范圍,啟動交叉學科博士生招生試點工作。2016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6,030人,碩士研究生5,540人,博士研究生2,101人;授予博士學位1,636人,碩士學位5,873人,學士學位5,510人。加強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本科畢業生海內外深造率首次突破60%,出國學生中赴世界100強高校深造人數近800人,占出國總數的55.9%。
8.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繼續做好與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推進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工作,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成功入選浙江省一流學科。深入推進思政名師培養工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進一步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聘教授制度。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政治與政策教育,建設首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6個。發揮專業教師思想育人作用,加強專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德育導師隊伍建設,完善“新生之友”寢室聯系制度,推進研究生“五好”導學團隊評選工作,進一步完善“三全育人”體系。不斷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起成立浙江省首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聯盟。學生資助工作在全國資助工作績效評估中考核優秀,居C9(國家首批985重點建設學校)高校第二。
9.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品牌。學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和網絡不斷拓展,全鏈條式的協同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積極對接和整合創業實踐平臺資源,建設Idea Bank創客空間,繼續發揮e-WORKS創業實驗室、紫金創業元空間及創業訓練平臺和創業學生社團作用,在校學生創業團隊全年融資總額達1.43億元。在“創青春”(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中國青年互聯網創業大賽等比賽中榮獲全國金獎11項,總金獎數居全國高校第一。學校獲得首批“全國高校創新創業50強”“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稱號。
10.推進學生全面發展。完善素質拓展體系,創新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第四課堂的融通機制。推進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中心、大學生創業發展中心、情緒智能(EQ)發展研究中心等綜合素質訓練平臺建設,深入實施“健心”計劃研究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打造社會實踐品牌,成立“一帶一路”中國大學生公益聯盟,組織710余支團隊、7,600余名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與科技服務,探索形成“一個教授,帶領一個團隊,實施一個公益項目,完成一項實踐成果”的“PTPA”社會實踐新模式。舉行研究生掛職鍛煉20周年紀念活動,推進博士生必修環節社會實踐工作。支持大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文體活動,我校學生在國際國內重大賽事上榮獲特等獎5項、一等獎67項。其中,學生作品“空氣洗手裝置”斬獲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最高金獎和特別大獎;文琴藝術團在第九屆世界合唱比賽青年混聲組和無伴奏民謠組均獲金獎。
三、聚焦學科和人才“一號工程”,優化學科戰略布局,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進一步彰顯
11.加快學科內涵發展。做好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學位授權點自我評估工作,穩步實施高峰學科建設支持計劃、一流骨干基礎學科建設支持計劃,加快學科布局調整,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據2017年1月公布的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簡稱ESI)數據顯示,我校綜合學科排名躍居全國高校第二,其中18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7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居全國高校第二;6個學科(新增藥理學與毒理學)進入全球學術機構前1‰,4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12.加大人才引進培育力度。啟動實施學術大師會聚工程,深入實施“高層次人才培育支持計劃”和“高水平團隊培育支持計劃”,繼續推進“百人計劃”,正式啟動“博士后千人隊伍三年建設計劃”,不斷加大思政教育、管理服務、實驗技術等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人才隊伍結構持續優化;首次設立“仲英青年學者”項目,更加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和發展;繼續實施學科與人才隊伍專項建設,開展中期評估,發揮院系在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主體作用。2016年新引進教師171人,其中獲得海外博士學位70人,占41%;新增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8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7人;“長江學者”青年項目入選者14人;第十二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33人;增選通過第十三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40人,居全國高校第一。
13.做好人才服務保障工作。開展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修訂工作,更加突出“質量優先、內涵發展”的人才評價導向;全年評審教授(研究員)90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10人;探索試行校機關黨政管理人員寬帶細分的崗位津貼體系,完善黨政管理人員的晉升與激勵機制。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完成新一輪事業單位基本工資調整及績效減扣工作,穩步推進事業養老保險入軌工作,規范勞務派遣管理工作。
四、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科研內涵品質和成果轉化水平,學術創新活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14.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推進“16+X”科技聯盟建設,瞄準重大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前瞻研究和聯合攻關。支持推進網絡信息國家實驗室前期籌建工作,我校牽頭的“超重力離心模擬與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優先項目啟動建設目錄。科研規模保持穩步增長,全年到款科研總經費35.18億元,比上年增長6.09萬,居全國高校第二。承擔國家重大研究任務能力持續提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69項,立項數居全國第二,資助總金額達5.58億元,其中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17項、重點項目22項、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3項;牽頭首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4項,總經費9.34億元;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各類項目36項,獲得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項。新增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居全國高校第一;新增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4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國家級科研平臺,新增1個“111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15.加快培育重大創新成果。優化科研評價,強化對高引論文、重大項目等標志性成果的激勵機制。發表論文數量和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高校領先水平,2016年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CNS)三大期刊及其子刊發表論文24篇,在P NAS(《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論文2篇,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個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收錄論文5,974篇,居全國高校第二;十年累計國際論文被引45,307篇(478,919次),保持全國高校第一;“表現不俗”論文(被引次數高于學科均線)2,489篇,居全國高校第二;被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論文382篇,排名保持全國高校前列;被A&HCI(藝術與人文科學索引)收錄論文53篇,穩居全國高校第一;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13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9項,居全國高校第一;2項自然科學成果入選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與北京大學并列全國高校第二;2項人文社科成果入選2016年度國家哲學社科成果文庫。
16.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繁榮發展。首次設立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專項課題和學科交叉預研專項項目,持續支持人文高等研究院建設,推動理論性、基礎性、原創性學術研究。建立智庫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2016年6家智庫入選全國首批“智庫索引”,多項研究成果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批示,推動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爭創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學術期刊辦刊品質再次獲得認可,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并首次獨立出版的《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社會科學卷》中,《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在全國綜合性高校人文社科學報中排名第一。持續推進大型文化傳承研究項目《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撰工作,繼《宋畫全集》(23冊)、《元畫全集》(16冊)出版后,《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已陸續付印。
17.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文件及配套政策,制定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審批細則,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積極參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紫金眾創小鎮”被列入浙江省特色小鎮重點培育名單,浙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掛牌成立;不斷完善“泛浙大”科技創新創業體系,進一步做大做強輻射全國的科研成果轉化網絡。全年獲得授權專利2,150件,其中發明專利1,628件,居全國高校第一;轉化科技成果220項,知識產權收益1.35億元,專利轉化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18.優化社會服務體系。構建“兩邊兩路”社會服務新格局,加快推進與杭州市、寧波市、湖州市、舟山市等省內重點城市及云南省、貴州省、山西省等省外重點區域的戰略合作,深入推進援藏援疆和對口支援新疆建設兵團、塔里木大學工作,認真做好對云南省景東縣定點扶貧和對貴州省臺江縣全面精準扶貧工作,持續推進對浙江省武義縣新宅鎮的結對幫扶工作。不斷完善選派科技特派員制度,2016年共派出37人擔任第十二批省科技特派員,我校汪自強教授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推進繼續教育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全年辦學總收入達8.12億元,同比增長12.6%。發揮醫院管理辦公室的作用,加強統籌協調,支持各附屬醫院服務浙江省委、省政府“雙下沉、兩提升”戰略,推動一流臨床學科建設、醫工信結合、臨床醫學創新中心籌建工作,支持社會資本辦醫,探索開展高水平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積極推動附屬第一醫院余杭院區建設及附屬婦產科醫院錢江院區、附屬兒童醫院濱江院區二期工程申報工作,努力提升服務地方衛生與健康發展的能力。7家附屬醫院門診、急診量約1,523萬人次,住院約56萬人次,手術約24萬人次;業務總收入約156億元,同比增長11.76%。
五、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學校全球影響力和海內外聲譽進一步提升
19.加強國際化建設戰略謀劃。啟動實施聲譽提升與國際化戰略,制定教育對外開放規劃,成立聲譽提升與國際化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專職力量配備,增強學校網絡宣傳、聲譽評估和外事工作能力,不斷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和海內外聲譽。學校在國內大學排行榜中基本位列前三,在國際主流大學排行榜中名次呈現較快上升態勢,其中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的世界大學聲譽排行榜中,我校躋身世界百強。
20.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努力構建以頂尖大學合作為“峰”,以歐美國家、亞太國家、金磚國家、“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和國際組織合作交流為“脈”的多層次國際合作網絡體系。實施“頂尖大學合作計劃”,深入推進“一流學科伙伴提升計劃”,與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名校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產業化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加快海寧國際校區建設,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愛丁堡大學共建的兩個聯合學院順利開學,籌建浙江大學倫敦中心;與沃頓商學院簽署諒解備忘錄,建設中美商學院。工程師學院與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等三所法國知名大學開展聯合培養。深化以海外教師為主導的全英文課程建設,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全年接待海外訪問團組1,218人次,新簽和續簽校際合作協議及學生交換協議41項,全校師生海外學習交流總數達8,884人次,其中本科生赴海外學習交流2,650人次,同比增長15%;選送2,209名研究生公派出國(境),同比增長19.1%,研究生參加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人數同比增長24.68%,博士研究生海外交流率突破70%。
21.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加大留學生招生宣傳力度,穩步提升留學生教育規模和層次水平,在校外國留學生總數達6,237人(含非學歷學生),同比增長7%;其中攻讀學位留學生總數達3,498人,同比增長14%。扎實推進留學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繼續強化教師班主任制及管理干部輔導員制的留學生管理制度,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培養機制。做好合作共建海外孔子學院工作,促進中外學生交流,傳播中華文化。
22.推進文化軟實力建設。以文化校園建設為契機,積極推進求是書院文化元素建筑群、西遷文化園、東教學區學生文化長廊、師生交流吧建設,設計學校視覺形象識別系統并在玉泉校區試點應用,構建具有浙大特色的文化表達和形象識別體系。精心培育系列文化品牌活動,開展師生十大學術成果評選、“浙大好醫生”“浙大好護士”評選及“西遷歷史文化展”“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訓練營”等活動,舉辦“浙大歡迎您”“浙大祝賀您”“浙大感謝您”等系列儀式活動,營造更加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和文化育人環境。全面推進紀念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動籌備工作,不斷拓展校友聯系網絡。積極推進校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編纂《浙江大學圖史》“百廿求是叢書”《浙大史料選編一(1897—1949)》,完成全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
六、深化綜合改革,優化發展戰略格局,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23.加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積極落實學校章程,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構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全面貫徹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重大事項咨詢論證、意見征求和合法性審查制度,完善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分工和AB角工作制度,落實學校領導聯系基層和調查研究制度。不斷完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院系辦學自主權不斷擴大,逐漸構建起權責利相統一的院系管理體制。強化各級學術委員會建設,組織修訂學術委員會章程,做好學校、學部兩級學術委員會換屆工作,不斷完善學術治理架構。
24.深入推進管理服務體系改革。進一步完善“三張清單一張網”,啟用新一代協同辦公系統和網上審批平臺,啟動“網上浙大五年建設計劃”,不斷健全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機制。推進行政服務辦事大廳建設,大廳入駐部門15個,可集中辦理事項410項,全年師生滿意率達99.9%。努力推進審計工作轉型,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專項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科研經費審計、工程審計和校屬企業年報審計等工作,完善基建修繕工程全過程審計工作。深化采購項目精細化管理,全年完成采購預算金額63,329.37萬元,成交金額60,675.41萬元,直接節約采購資金2,653.97萬元。加強實驗室建設管理,推進大型儀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全年新增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臺件23,749臺(套),總額63,262.24萬元。
25.完善支撐保障條件。優化戰略格局,拓展辦學空間,紫金港校區西區全面開工建設,海寧國際校區一期工程正式啟用,舟山校區的辦學規模和質量穩步提升,工程師學院順利開學,應杭州市委市政府、寧波市委市政府多年要求,加快促進城市學院和寧波理工學院轉型發展。優化校區功能布局,推進公用房物業化管理,深化“三室一堂一衛”文明創建工作,“美麗校園”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財務資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國有資產管理繼續規范,資產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年學校財務總收入123.42億元,居全國高校第二。完善籌資工作體制機制,簽約捐贈達9.75億元。健全圖書文獻資源建設體系,加強古籍保護與開發,推進數字圖書館、數字檔案館建設。鞏固和完善杭州五校區有線無線網絡一體化運維體系,視頻交互平臺建設覆蓋全校7個校區,提升信息化公共服務質量。
26.促進學校產業與后勤發展。支持產業系統開拓進取,科學謀劃發展定位,加強內部管理,努力推進科技產業與后勤產業的改革發展,進一步向“行業一流”目標邁進。圓正控股集團實現年收入18.37億元,凈利潤1.28億元,上繳稅費0.91億元。創新技術研究院投資的科技型公司,全年出資孵化成立的總項目累計27個。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評為“A類(優秀)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增入園企業97家,培育畢業企業25家,入選“青藍計劃”企業11家,大學生創業企業38家。建筑設計研究院全年簽訂設計合同575項,合同總金額4.6億元。出版社全年總收入2.37億,同比增長6.8%。堅持以質量為核心,推進后勤服務隊伍專業化和服務保障體系現代化。
27.建設平安和諧校園。完善安全責任體系,強化校園綜合治理和安全宣傳教育,加強學校安全穩定評估排查和隱患整改,實行校園安全網格化管理,推進紫金港校區監控系統改造、交通智能化管理、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校園治安、交通、消防、食品、防疫、實驗室等安全。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做好矛盾糾紛排查,推進重大疑難信訪事項和積案化解工作,維護校園和諧穩定。繼續開展“書記有約”“校長有約”活動,暢通師生意見表達渠道。關心師生發展,啟用師生意見建議網上公開回復平臺,順利完成“1250安居工程”人才房第二批申購和銷售工作。
七、加強黨的領導,健全黨風廉政建設體系,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進一步落實
28.推動宣傳思想工作創新發展。認真組織校院兩級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組建新一屆理論宣講團并開展理論宣傳活動70余次,著力做好理論武裝工作。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格課堂講授紀律,嚴格執行講座論壇等活動管理制度,改進活動管理審批方式。加強內外宣聯動、聚焦式宣傳,強化新媒體平臺和“求是網軍”建設,組建媒體傳播專家庫,提升學校聲譽。進一步完善網絡輿情搜集、處理、反饋和引導機制,牢牢掌握網絡輿論主導權。學校榮獲教育部“2016年度教育政務新媒體綜合力十強”稱號。
29.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堅持從嚴管理干部,認真執行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紀實辦法,完善選人用人全程監督和倒查追責機制。學校組成7個調研組,對61個中層領導班子開展干部隊伍建設專題調研,全年新選拔任用中層領導干部44人,平級調整24人。加強優秀年輕干部的培養,全年新提任科職干部88人,新選派掛職干部66人,接收掛職干部14人,第二輪21位優秀專業教師順利完成為期一年的校部機關掛職工作。加強干部監督和管理,修訂完善黨員領導干部兼職規定,規范經濟獨立核算單位負責人薪酬管理,嚴格執行對領導干部的提醒、函詢和誡勉制度,做好干部出國(境)、報告個人重大事項管理和檔案集中專項審核工作。
30.強化基層黨建工作。結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建黨95周年,加強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出臺《浙江大學學院黨政聯席會議議事規則(試行)》(黨委發〔2016〕16號),推進“五好”院級黨委建設,組織開展年度院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進一步強化院級黨組織黨建工作主體責任。繼續推進“五好”黨支部和優秀“五好”黨支部創建活動,分別有1,644個黨支部、121個優秀“五好”黨支部通過驗收。加強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全年新發展黨員1,925名,做好各級“兩優一先”評選推薦工作。抓好黨員組織關系集中排查工作、基層黨組織按期換屆專項檢查和黨費收繳工作專項檢查,制定進一步規范黨費收繳、使用和管理的若干規定,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扎實推進“育人強師”培訓工作,全年共舉辦17期培訓班,培訓981人次。面向全校學生正式黨員啟動實施“先鋒學子”全員培訓,全年共舉辦285期(場),覆蓋學生正式黨員13,000余人。籌建浙江大學延安培訓學院,為廣大教師在革命圣地接受現場教育創造良好條件。實施“事業之友”教職工黨員與非黨員教職工結對聯系制度,目前52個院級黨組織(不包括圓正控股集團黨委、后勤集團黨委、國際聯合學院黨工委和工程師學院黨工委)已結對非黨員教職工10,221人,結對覆蓋率達到66.11%。
31.做好統一戰線和群團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成立浙江大學黨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社會主義學院,進一步健全學校大統戰工作格局,受到中央統一戰線工作調研檢查組的肯定。大力做好黨外代表人士的發現、培養、使用和管理工作,支持黨派組織加強自身建設。貫徹落實全國和全省宗教工作會議精神,成立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小組,做好防范和抵御利用宗教向校園滲透工作,關心少數民族師生的學習工作生活。進一步貫徹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健全以“雙代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關系教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提交會議審議的制度,圓滿完成提案辦理和“回頭看”工作。舉辦首屆教職工社團文化節、“浙大制造·科技生活”雙年展,繼續開展教職工合理化建議(“金點子”)征集辦理工作,進一步發揮教職工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制定并試行浙江大學教職工療休養管理辦法,啟動工會會員生日關懷計劃,做大做強“愛心基金”和大病醫療互助,進一步營造“心齊、氣順、勁足、實干”的良好氛圍。成功召開共青團浙江大學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深化新形勢下黨建帶團建工作,推動基層團組織建設創新,指導學生會、研究生會、博士生會加強自身建設。加強離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設,發揮離退休老同志的作用,構建傾情關愛網、生活服務網、困難幫扶網;提高離休人員離休費和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進一步做好老同志服務管理工作。學校關工委榮獲“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32.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廉潔教育和黨紀黨規培訓,認真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書記和校長與班子成員談心談話20余人次,與新提任中層領導干部任前廉政談話53人次,校領導班子成員與分管、聯系單位廉政談話180余人次。制定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著力構建全面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進一步推進依法治校。健全黨風廉政建設制度體系,制定二級單位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清單,進一步明確任務和要求。修訂公務接待管理實施辦法、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管理辦法、會議費管理辦法、差旅費管理辦法、外賓接待管理實施辦法,推進公務用車改革。貫徹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深化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若干規定》,認真做好國有資產管理專項檢查整改工作;開展繼續教育財務收支專項審計,并加強整改力度。踐行“四種形態”,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力度,司法機關處理1人,校內處分4人,組織調整1人,誡勉談話13人,通報批評11人,批評提醒教育9人,書面函詢5人。持續推進內部巡查工作,抓好巡查發現問題的整改工作,營造風清氣正的辦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