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DAL數字圖書館知識標準規范及應用研究
- 劉柏嵩
- 3706字
- 2020-02-26 16:05:22
2.3 知識組織體系相關標準
知識組織體系的相關標準是對知識組織活動實踐經驗總結的凝練與升華,不同類型的知識組織體系,其標準的側重點也略有不同。所以,本節將從知識組織體系的各個方面來闡述知識組織體系標準化的現狀。
2.3.1 知識組織體系編制標準
在各種類型的知識組織體系當中,敘詞表的發展尤其受到國際標準界的重視。敘詞表標準最開始的發展是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刺激,當時,文件資源急劇增長,社會上,特別是科學界及商界,對資源存儲及檢索方面表現出迫切的需求。Dextre Clarke等學者指出1967年的《工程與技術術語敘詞表》(TEST)在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它的出現,取代了較早的美國工程師聯合會(Engineers Joint Council)的《工程術語敘詞表》,形成了標準的敘詞表格式,成為第一個美國及國際敘詞表標準的基礎。此外,另一個具有顯著影響的敘詞表標準是Derek Austin和Dale合寫的《UNESCO單語種敘詞表的制定和發展指南》(UNESCO's Guidelin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nolingual Thesauri),該標準后來成為1986年版的國際標準ISO 2788的一部分。
早期主要是針對單語種敘詞表方面的標準。1974年,國際標準ISO 2788《單語種敘詞表編制導則》(Guidelin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nolingual Thesauri)發布,其第2版于1986年發布。它是第一部敘詞表編制的國際標準,奠定了敘詞表編制標準的基礎,其中的一些方法和導則一直被往后的標準沿用。此外,美國標準ANSI Z39.19也于1974年出版。英國標準BS 5723以ISO 2788為基礎,于1979年頒布。直到1985年,關于多語種的第一部標準ISO 5964《多語種敘詞表編制導則》才得以頒布。ISO 5964是第一部跨語言的敘詞表編制標準,可以視為ISO 2788在語言方面的補充與擴展。同年,英國標準BS 6723:1985發布,等同于ISO 5964—1985。1986年,ISO 2788—1974更新,英國標準BS 5723亦隨之于1987年更新。美國標準ANSI Z39.19:1974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更新。與單語種敘詞表相比,多語種敘詞表編制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同語言敘詞的對應與轉換。
2.3.2 知識組織工具相關標準
傳統的知識組織工具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簡稱為分類法;另一類簡稱為主題法。由于傳統的知識組織工具主要應用于圖書館或檔案館等領域,隨之而產生的相關標準也成為這一特定領域內的標準。主要代表標準見表2-1。
表2-1 知識組織工具相關標準

2.3.1.1 圖書分類表
目前全球使用最廣的分類法是于1876年首次出版的《杜威十進分類法》(DDC)。DDC已被全球超過135個國家的圖書館使用,并且被翻譯為逾30種語言。在美國,有95%的公共圖書館及學校圖書館、25%的學院及大學圖書館以及20%的專門圖書館使用DDC。此外,DDC更能用來組織網際網絡上的各種資源。盡管DDC在其各個版本之間還存在不一致或沖突的地方,但是使用機構通常將其視為標準。除此之外,《國際十進分類法》(UDC)和《國會圖書分類法》(LCC)也是歷史悠久的知識組織工具,并衍生出各個版本。另外,《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稱《中圖法》)是我國當今國內圖書館使用最為廣泛的分類法體系。
2.3.1.2 主題標目表
《國會圖書館主題標目表》(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 LCSH)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編制的一大型綜合性標題表,雖然世界各地的很多圖書館很少全套使用LCSH,也并非十分嚴謹地使用其組合標目規則,但這并不能改變其使用范圍廣的狀態,所以LCSH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標準。
2.3.1.3 規范文檔
有些規范文檔雖然不是國家或國際標準,但其應用范圍非常廣,本身即為標準,并不需要外界標準團體的認可,如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的《IFLA規范記錄和參照指南》,國際檔案學會的ICA/CDS國際企業、個人、家族名稱規范記錄,德國國家圖書館的個人名稱Personnennamendatei(PND),英國NCA人名、地名和企業名稱規范規則等。
2.3.1.4 圖書編目
40多年以前,IFLA在國際范圍內,對編目理論與實踐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梳理,形成了后來稱為巴黎原則的一系列編目原則。1969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編目專家會議上通過了一個關于制定書目著錄形式與內容的國際標準的決議,根據這個決議制定了《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專著)標準》,并于1971年出版。以上的巴黎原則和ISBD后來成為各種新編的和修訂的國家與國際編目標準的基礎。
20世紀90年代,編目原則和標準實施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編目原則與標準已經滿足不了圖書編目工作的要求。于是,國際圖聯世界書目控制與國際MARC(UBCIM)項目和國際圖聯書目控制部于1990年召開了斯德哥爾摩書目記錄專題研討會,該會議通過了9項決議,其中一項就是研究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為了研究和探討這一項專題,IFLA專門成立了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歷時8年,經過多次審議和評論,最終發表了書目記錄功能需求的最終報告——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FRBR)。該標準對傳統的編目理論提出了挑戰,給國際圖書館編目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 ISBD)、《國際編目原則聲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英美編目條例》(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 AACR)等隨之進行了修訂或起草,直到2011年前后才有初步的結果。
2.3.3 知識組織標引標準
知識組織標引標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主題標引,其二是分類標引。
1985年12月,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了ISO 5963—1985《文獻工作——文獻審讀、主題分析與選定標引詞的方法》這一主題標引標準,這一標準被英國、法國、西班牙、瑞典、羅馬尼亞、南非、丹麥、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中國等采用為國家標準。我國在此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并修改了自己的國家標準GB/T 3860—2009《文獻主題標引規則》、DA/T 19—1999《檔案主題標引規則》、DA/T 20.2—1999《民國檔案主題標引細則》、DA/T 17.3—1995《革命歷史檔案資料主題標引規則》、NY 201—1991《農業科技檔案主題標引規則》等一系列的主題標引規則。這些標準并未完整地采用ISO 5963—1985標準,而是基于本國國情做了改動,所以存在一定差異,但從內容范圍、方法、原則等方面來說,是一致的。
國際上對目前分類標引并沒有發布統一的標準體系,所以本書著重闡述我國有關分類標引的國家標準。1989年,我國發布了QJ 1648—1989《文獻分類標引規則》,實行至今。1994年,發布GB/T 15418—1994《檔案分類標引規則》,該標準于2010年被GB/T 15418—2009《檔案分類標引規則》替代。此外,還分別發布了NY/T 203—1992《農業科研課題檔案分類標引規則》、NY 71—1988《農業科技檔案分類標引規則》、DA/T 17.4—1995《革命歷史檔案資料分類標引規則》、DA/T 20.3—1999《民國檔案分類標引細則》等一系列分類標引標準。這些標準從發布至今,經歷了數次更新,雖然并非國際標準,有些也并非國家標準,但這正體現了知識組織標引方面的一個標準化的過程。
2.3.4 知識組織體系互操作
知識組織體系互操作相關標準的發展可以從本體互操作和主題圖互操作方面來看。2007年3月,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了ISO/IEC 19763-3—2007《信息技術—元模型互操作框架(MFI)—第3部分:本體注冊的元模型》,該標準被英國和美國采用為國家標準,并于2010年更新為ISO/IEC 19763-3—2010。主題圖互操作方面,國際標準化組織于2006年發布ISO/IEC 13250-2—2006《信息技術—主題圖—第2部分:數據模型》,2007年發布ISO/IEC 13250-3—2007《信息技術—主題圖—第3部分:可擴展語法(XML)句法》,2009年發布ISO/IEC 13250-4—2009《信息技術—主題圖—第4部分:規范化》,這三者均被英國和加拿大采用為國家標準。此外,又于2010年發布了ISO/IEC 13250-6—2010《信息技術—主題圖—第6部分:簡潔語法》。
2.3.5 知識組織體系數據描述標準
互聯網時代,為了更好地進行知識描述和知識組織的語義化研究,W3 C(萬維網聯盟)提出了用來描述網絡資源對象及其之間關系的語言規范:RDF(資源描述框架)。隨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知識組織體系的數據描述標準:網絡本體語言與簡單知識組織系統。
網絡本體語言(Web Ontology Language, OWL)是W3C開發的一種用于對本體進行語義描述的語言。2004年,W3C在RDF資源及其關系描述的語言規范基礎上提出了OWL的推薦標準,該系列標準規范體系由6個推薦性標準文檔組成,分別從理論、實例及規范性定義的角度對OWL進行全面、簡潔及規范化的闡述,包括:①《OWL概述》,通過列出網絡本體語言的語言特征同時給出其簡要的描述,簡要介紹網絡本體語言;②《OWL參考》,以一種簡潔與系統的方式對網絡本體語言的所有建模原語進行了描述;③《OWL指南》,通過一個擴展的例子說明如何使用網絡本體語言,同時也對這些文檔中所用到的術語進行了解釋;④《OWL語義與抽象語法》,該文檔是對網絡本體語言的最終的、形式化的規范性定義;⑤《OWL應用案例和需求》,該文檔包含了一個OWL的用例集合和關于網絡本體語言的需求集合;⑥《OWL測試用例》,該文檔包含了網絡本體語言的一個大量的測試用例集合。隨后,2007年9月,W3C又成立了OWL工作組,主要從事OWL推薦標準的優化與擴展工作。該工作組于2008年發布了7個公開工作草案規范,對OWL的語法、理論模型以及與RDF的映射、框架等進行說明,形成OWL2。
簡單知識組織系統(Simpl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 SKOS)是一個匯聚不同領域知識、技術和實踐的數據共享標準。它是W3C于2005年制定的用于表示如敘詞表、分類法、主題詞表、術語表等概念框架的推薦標準。2006年至2008年,W3C對SKOS的研究工作還處于草案狀態,形成了《SKOS核心指導》《SKOS核心詞匯規范》等草案。2008年至2009年3月,W3C根據征求意見多次補充更新,形成了工作草案《SKOS參考》及其指南《SKOS初級讀本》,定義了SKOS類或屬性名稱32個,包括4個類、28個屬性。2009年8月18日,W3C發布了新的SKOS標準,該標準在世界各個知識組織系統(包括主題詞表、分類法、大眾分類法等)和關聯數據社區之間建立聯系,使用戶可以使用SKOS對關聯數據的杠桿力量。
以上兩個標準是知識組織系統網絡化和網絡兼容交換的數據標準格式,也是由計算機可讀數據轉換為網絡可讀,進而轉換為計算機可理解的數據描述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