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重癥護理技術操作規范與圖解
- 王春英等
- 3676字
- 2020-03-25 15:57:33
第二節 標本采集
1 指測血糖(POCT)
一、操作目的
反映實時血糖水平,發現高血糖,防控低血糖,評估生活事件和降糖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及時掌握病情變化。
二、適用范圍
1.住院患者的床旁血糖監測。
2.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監測。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血糖儀中插入試紙后會執行一些內部檢驗。在完成檢驗和血糖儀顯示屏上出現血滴符號之前,切勿將血液添加到試紙上。如果血液添加較早,將出現出錯信息而不是檢測結果。一旦血糖儀顯示屏上出現血滴符號,并且血液樣本充足,則應立即將血液添加到試紙上。如果等待時間過長(如超過2min),部分血液將蒸發;當血量較少時,血糖濃度可能快速提升超過20%。
2.血糖儀應按生產商使用要求定期進行標準液校正。
3.末梢毛細血管血可在所有血糖儀上檢測。但采用靜脈、動脈和新生兒血樣檢測血糖時,應選擇適用于相應血樣的血糖儀。
4.使用一次性采血器進行采血,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
5.對同一患者應避免使用不同品牌血糖儀進行血糖檢測。
6.將試紙放于陰涼通風處,避免受潮及污染。
(戴麗麗)
2 血培養標本采集
一、操作目的
采集患者血標本進行培養,查找血液中的致病菌,以協助臨床診斷,并為病情判斷和疾病治療提供依據。
二、適用范圍
需從外周靜脈及中心靜脈置管采集血培養標本的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嚴格遵守查對制度和無菌操作原則。
2.標本采集的方法、量和時間要準確。
3.采血時機:在寒戰出現或者發熱初期采集最佳。
4.不在輸液、輸血的針頭處取血標本,最好在對側肢體采集(需采集中心靜脈血培養標本除外)。
5.同時抽取多個項目的血標本時,注入標本容器的先后順序依次為:無菌培養瓶、抗凝管、干燥管。
6.需在不同位置采集2套血培養標本,是為了提高陽性率和使污染菌或病原菌易于判斷。
7.采血后,壓迫止血的時間不宜過短。
8.采集標本后要及時送檢,需常溫保存,禁止冷藏。
(虞柳丹)
3 動脈血氣標本采集
一、操作目的
進行血氣分析,監測酸堿平衡、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電解質情況,判斷急、慢性呼吸衰竭及病情進展程度,為疾病治療提供依據。
二、適用范圍
1.各種疾病、創傷、手術等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礙者。
2.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機械輔助呼吸治療時。
3.搶救、心肺復蘇后對患者的繼續監測。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洗澡、運動、飲熱水、氧氣霧化吸入后,應休息30min后再采血。
2.標本應隔絕空氣,避免混入氣泡或靜脈血。如有氣泡,將針筒直立,用手指輕彈氣泡使之到達針筒的頂端,將氣泡排于紗布或棉球上。
3.給凝血功能障礙者穿刺后應延長按壓時間至少10min,確認無出血后方可離開。
4.采集標本后30min內送檢。如無法立即送檢,應將血液標本放置在冰水中進行保存,然后送檢。
5.如果FiO2(吸入氧濃度)發生變化,采樣應至少延遲30min,以達到穩定狀態。
6.對新生兒,宜選擇橈動脈穿刺,因股動脈穿刺垂直進針時易傷及髖關節。
7.并發癥包括感染、皮下血腫、筋膜間隔綜合征、橈神經損傷、假性動脈瘤形成、動脈痙攣、血栓形成、穿刺口大出血和穿刺困難。
(金艷艷)
4 經動脈測壓管血氣標本采集
一、操作目的
1.進行血氣分析,監測酸堿平衡、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電解質情況,判斷急、慢性呼吸衰竭及病情進展程度,為疾病治療提供依據。
2.減少反復動脈穿刺,減少患者的痛苦。
3.減少護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適用范圍
有動脈測壓管留置而需要留取血氣標本的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患者如需反復抽取血氣標本,可將先抽取的稀釋血回注患者體內(先抽出1.5mL肝素稀釋液棄去,再抽出5mL稀釋血液,采集血標本后,將5mL稀釋血液回注),以免引起患者過多失血。
2.如科室有動脈血氣分析儀,可用1mL注射器代替動脈采血器并抽取0.5mL動脈血送檢。
3.在采血過程中,嚴防氣體進入動脈內形成氣栓。
4.每次采血后,應及時將三通口的血液清除干凈,以免形成血栓,引起遠端肢體動脈栓塞。管道內有凝血而發生部分堵塞時,應抽出血塊后用肝素稀釋液疏通(應回抽,不能直接推注,必要時拔除動脈置管)。
5.吸痰、霧化等治療結束后應延遲至少30min再采血。
6.標本應隔絕空氣,避免混入氣泡或靜脈血。如有氣泡,將針筒直立,用手指輕彈氣泡使之到達針筒的頂端,將氣泡排于紗布或棉球上。
7.采血不暢易引起溶血,注意適當調整患者體位或者直接換用肢體動脈采血。
(金艷艷)
5 咽拭子標本采集
一、操作目的
取患者咽部及扁桃體分泌物做細菌培養或病毒分離,以協助臨床診斷,并為病情判斷和疾病治療提供依據。
二、適用范圍
1.局部有炎癥癥狀或懷疑有細菌感染,需進行細菌培養者。
2.疫情暴發時,確定疫情病例。
3.臨床上為呼吸道感染提供診斷依據。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五、注意事項
1.標本容器應保持無菌狀態。
2.了解患者進食時間,避免在進食后2小時內取標本,以免嘔吐。
3.按要求規范采集標本,做真菌培養時,需在患者口腔潰瘍面上采集分泌物。
4.采集咽拭子標本時,若無菌棉簽碰到患者口腔的其他部位,必須更換棉簽后重新采集,以保證所采集標本的準確性。
5.及時送檢。
(楊劍春)
6 自主咳痰患者的痰標本采集
一、操作目的
采集痰液,檢查痰液的一般性狀、量及有無致病菌,涂片需特殊染色以檢查細菌、蟲卵或癌細胞等,從而協助臨床診斷,為病情判斷和疾病治療提供依據。
二、適用范圍
能自主咳嗽的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五、注意事項
1.留取痰標本時,不可將唾液、鼻涕、漱口液等混入痰液內。收集痰液的時間宜選擇在清晨,因該時段痰量多、痰內細菌也較多。
2.對用于檢查癌細胞的痰常規標本,應立即送檢或用95%乙醇/10%甲醛固定后送檢。
3.在痰標本采集過程中,要注意根據檢驗的目的選擇正確的容器。痰標本容器應加蓋,避免痰中微生物播散。標本收集后應盡快送檢。
4.培養及藥物敏感性試驗標本應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收集,以免影響結果。
5.對于細菌性肺炎患者,痰標本應每天送檢一次,連續2~3天,不建議24小時內多次采集,除非痰液外觀、性狀出現改變。對于懷疑分枝桿菌感染的患者,應連續收集3天清晨痰標本并送檢。
6.患者自然咳痰前,應先刷牙,用清水漱口3次以去除口腔內的雜菌。特別是老年、重癥或住院患者,他們的上呼吸道定植菌更多,導致痰經口咽部時常受到污染。
(楊劍春)
7 經纖維支氣管鏡痰標本采集
一、操作目的
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2.促進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氣。
3.預防肺不張、墜積性肺炎等肺部感染。
4.采集氣道深部痰液,檢查痰液的一般性狀、量及有無致病菌,從而協助臨床診斷,為病情判斷和疾病治療提供依據。
二、適用范圍
經支氣管鏡檢查后需要留取痰標本的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續表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術前應詳細了解患者病史和體格檢查情況;對擬經鼻腔插入氣管鏡來進行操作的患者,需做鼻窺鏡檢查;若需經口插入氣管鏡,應摘下患者的義齒;詳閱胸部X線片、CT片,準確定位。
2.術前必須仔細檢查器械各部:管道、吸引管是否通暢;彎曲度能否靈活調節;插入部是否光滑;塑料軟管有無破損;活檢鉗是否靈活、銳利;毛刷有無折斷;氣管鏡接上冷光源后,視野是否清晰。
3.術前應充分考慮氣管導管內徑,以選擇合適型號的氣管鏡。
4.對老年和心血管疾病者,術前應做心電圖檢查。
5.勿折疊或彎曲纖維支氣管鏡。
6.恰當設置機械通氣參數,操作中保證充分氧合。
7.操作者應熟悉麻醉鎮靜劑的使用并做好充分的準備。
8.操作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如果患者術中發生心律失常或SpO2≤75%,應立即停止操作。操作過程中,應動作輕柔以避免氣道損傷。
9.為防止誤吸,鏡檢術后患者應禁飲食2h,待麻醉作用消失后方可進食并盡量少講話,使聲帶得到休息。
10.術后24~48h,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有無肺部啰音,有無氣道損傷、出血、喉頭水腫、氣道痙攣、心律失常等并發癥。
(楊劍春)
8留置導尿管患者的尿標本留取操作
一、操作目的
正確采集標本,為診斷治療和護理提供依據。
二、適用范圍
導尿管、膀胱造瘺管等留置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五、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禁止從尿袋中直接留取尿培養標本。
2.根據患者病情適當延長或縮短夾閉時間,評估患者膀胱充盈度。
3.留取培養后,確認尿培養容器蓋子密閉。
4.確認1h內送檢,室溫下保存不超過2h。
(陳新娜 應彩雅)
9 中心靜脈導管尖端培養
一、操作目的
正確留取中心靜脈導管尖端標本,協助診斷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
二、適用范圍
需要留取中心靜脈導管尖端培養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留取導管尖端標本應與采集血培養標本同時進行,采集時間宜在5min內完成。
2.一手示指貼于皮膚進針點,中指及無名指沿血管走向處按壓以保證有足夠的按壓面積,使皮膚穿刺點和血管穿刺點同時受壓,避免血液流出血管外而引起皮下淤血。按壓力度應均勻、適中(一般以指壓力0.4~0.8kg為宜)。力量過輕,起不到按壓止血的效果;力量過重,又會導致患者疼痛及組織損傷。
3.拔管后囑患者靜臥30min。
4.穿刺點覆蓋的敷貼需密閉,固定24h后除去,預防發生感染和空氣栓塞。
5.操作過程中,應嚴格無菌操作。
(范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