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重癥護理技術操作規范與圖解
- 王春英等
- 4075字
- 2020-03-25 15:57:39
第六節 引流管護理
1 負壓封閉引流(VSD)技術
一、操作目的
1.抗感染,減輕水腫,去除堆積的炎性介質。
2.提高植皮區皮片存活率,較好地解決復雜植皮區固定難的問題。
3.燒傷創面瘀滯帶復蘇。
4.減少燒傷殘余創面的形成。
5.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二、適應范圍
1.開放性骨折,各類皮膚、軟組織缺損,骨筋膜室綜合征,慢性骨髓炎,擠壓綜合征患者。
2.植皮區保護。
3.燒傷創面或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禁忌證:活動性出血、癌性潰瘍及凝血功能障礙。
2.在更換負壓引流瓶時為了防止引流管內的液體流到敷料內,應先鉗住負壓引流管,再關閉負壓源,然后更換。
3.一次負壓封閉引流可維持有效引流5~7天,一般在7天后拔出或更換。對于組織血供較差、面積較大的創口(如手部、足部),應行負壓封閉引流1~2次,時間應為7~15天;對于大面積骨外露、肌腱外露的創口,考慮到周圍肉芽爬行速度,一般行負壓封閉引流3~4次,時間為15~30天;對于污染比較嚴重的創面(如碾挫傷、爆破傷等),一般行負壓封閉引流2~3次,時間可能長達15~20天。
4.半透膜護理:創面周圍的皮膚要保持干燥,要將毛發密集部位的毛發剃干凈,從膜一端開始粘貼,邊粘貼邊按壓,特別注意膜周邊的部位必須與皮膚完全粘貼,并超過創面2~3cm。當膜周邊的皮膚出現小的張力性水皰時(0.5~1cm),不必處理,若超過此范圍,則按常規處理。
5.對于由半透膜密封的創面,禁止接觸熱源。
6.除常規中心負壓外,還應有移動負壓源備用。
7.異常情況處理見表1-6-1。
表1-6-1 VSD異常情況處理


圖1-6-3 引流管或敷料堵塞

圖1-6-4 膜下積液
(徐敏)
2 腦室引流管護理
一、操作目的
1.檢查腦室以明確診斷和定位。
2.對腦室內出血進行治療。
3.減少腦膜刺激及蛛網膜粘連,術后早期控制顱內壓。
二、適用范圍
1.因腦積水引起腦脊液循環受阻,處于顱內高壓危機狀態的患者。
2.需穿刺引流血性腦脊液的腦室出血患者。
3.需引流炎性腦脊液或向腦室內注入抗生素來治療的腦室管膜炎患者。
4.顱內腫瘤合并顱內高壓、后顱窩巨大占位,術前需腦室引流以降低顱內壓(避免開顱術中顱壓驟降引發腦疝)的患者。
5.高血壓導致腦出血破入腦室的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治療護理時應動作輕柔,避免牽拉引流管;搬運患者時,暫予夾閉引流管。
2.每日準確記錄引流量,在傾倒引流液前后要對引流袋口進行嚴格的消毒,傾倒引流液時應夾閉引流管,以免管內腦脊液逆流回腦室。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
3.留置腦室引流管期間,保持患者平臥位,患者病情穩定后,可遵醫囑將床頭抬高15°~30°,并相應調整引流管高度。
4.腦室引流管引流不暢的原因(以下證實或處理方法必須由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操作):
(1)顱內壓低于1.18~1.47kPa(證實辦法:降低引流袋,觀察有無腦脊液流出)。
(2)引流管放置過深過長、扭曲(處理方法:經CT將引流管緩慢向外抽出至有腦脊液流出)。
(3)引流管口吸附于腦室壁(處理方法:將引流管輕輕旋轉,使管口離開腦室壁)。
(4)腦組織、血凝塊堵塞(處理方法:注射器輕輕外抽)。
(5)必要時更換引流袋。
(周琪妍)
3 腰大池引流置管配合及護理
一、操作目的
1.澄清腦脊液,減輕血性腦脊液對腦和腦膜的刺激,緩解腦血管痙攣,改善腦缺血狀態。
2.鞘內注射給藥,以治療結核性腦膜炎或隱球菌性腦膜炎患者,提高治愈率,促進康復。
3.引流炎性腦脊液。
二、適用范圍
1.無腦疝征象、顱內高壓不明顯、穿刺部位皮膚或軟組織及全身無明顯感染的患者。
2.無高頸段脊髓壓迫性病變的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治療護理時應動作輕柔,避免牽拉引流管;搬運患者時,暫予夾閉引流管。
2.每日準確記錄引流量,在傾倒引流液前后要對引流袋口進行嚴格的消毒,傾倒引流液時應夾閉引流管,以免管內引流液逆流而引起感染。
3.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宣教,避免自行抬高床頭或將引流袋放于地上,以致在較短時間內引流出較多腦脊液。
4.腰大池引流期間,加強巡視病房,每隔30min~1h巡視一次。翻身、搬動患者及各種操作完畢后,應檢查確認引流管的固定情況,保持置管部位敷貼粘貼完整,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引流管受壓、扭曲、折疊、成角,對躁動患者加以約束制動以防止牽拉及誤拔引流管。引流不暢時,應告知醫生,并積極找出原因。
5.病房內定時通風,每日消毒空氣一次,減少探視和人員流動。搬動患者時先夾閉引流開關再搬動,防止引流液逆流。保持置管部位的敷貼清潔干燥,隨時觀察置管部位皮膚是否有發紅、腫脹等異常現象。配合醫生留取腦脊液以進行常規及生化檢查。
6.觀察腰大池引流液性質、顏色、量,記錄24h引流量。如在較短時間內引出較多腦脊液,應立即搖平床頭,讓患者平臥,夾閉引流管,并通知醫生后配合其處理。
7.嚴格控制引流的速度,避免引流過量,每天為200~300mL,即10mL/h左右,以防止繼發枕骨大孔疝、顱內出血等。
8.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原則上,為減少人為操作而并發的感染,不應每天更換腰大池引流袋,在必要時由醫生更換引流袋。
9.及時拔管:
(1)拔管指征:患者腦脊液顏色澄清,各項指標恢復(腦脊液中紅細胞<100~106/L,蛋白<0.8g/L),一般情況好轉(神志轉清,精神好轉,生命體征平穩,無發熱,GCS評分上升等)。
(2)拔管時觀察患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
(3)拔管后除注意意識、生命體征的觀察外,還要注意置管處有無腦脊液漏出,對于拔管后置管部位有腦脊液漏出者,應通知醫生為患者縫合一針并加壓包扎。
(周琪妍)
4 腹腔雙套管沖洗操作
一、操作目的
通過對感染腹腔的機械清洗作用,徹底清除腹腔內的壞死組織、滲液、積血和膿液,從而減少腹腔內細菌數量,去除毒性物質,減少腸粘連和膿腫的形成因素,降低傷口感染率,減少術后抗生素的使用,縮短康復過程,并給二次手術創造良好的腹腔條件。
二、適用范圍
1.腹部各類手術,包括腹腔炎癥、腹腔膿腫、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手術,以及復雜的膽道手術。
2.局限性積膿或包裹性積液的患者。
3.通過引流管向腹腔內感染部位注入碘伏、抗生素等藥物的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在腹腔沖洗前后,加強信息核對。
2.根據腹腔雙套管放置的不同部位,協助患者選擇左側或右側不同臥位,并經常更換臥位,以利于充分引流。
3.在持續負壓引流過程中,根據引流液量和引流物的黏稠度調整負壓。引流液黏稠時,可適當加大腹腔沖洗液的速度和負壓,負壓可達20kPa,以稀釋稠厚的液體。
4.負壓過大,容易吸扁內吸管而引起雙套管堵塞。負壓過小,則會使引流不暢而導致引流無效。
5.根據引流液的顏色、性狀調節沖洗速度。沖洗速度過快,則滴入的腹腔沖洗液不能及時被吸出;過慢,則會造成干吸而導致出血和引流不暢。
6.每天沖洗量控制在3000mL左右。
7.在行腹腔雙套管沖洗引流過程中,可適當調整患者體位,并輕輕轉動引流管管頭的方向,以避免管頭長期處于同一位置。
8.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引流量,如吸出顏色變清,沖入量與吸出量基本平衡,患者生命體征穩、血常規恢復正常、無腹痛、無腹脹,則可停止沖洗及吸引,關閉沖洗口,將引流口接普通引流袋。
9.沖洗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腹部體征變化。
(王淑媛 陳云杰)
5 甲狀腺引流管護理
一、操作目的
1.保持引流通暢,保證引流的有效性。
2.觀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狀,為診斷、治療及護理提供依據。
二、適用范圍
甲狀腺切除術后的置管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滑脫,向患者及其家屬告知引流目的和引流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
2.保持有效的負壓吸引:將甲狀腺術后所置的引流管統一接一次性負壓引流球,保持引流通暢,勿折疊、扭曲管路,注意觀察有無漏氣,定時擠壓引流管。
3.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狀。術后引流液為血性液體,24h后逐漸變淡、減少。若引流量過多,顏色鮮紅,則可能有出血征象;若引流量過少,且頸部腫脹,則可能是管路堵塞、不通暢或發生漏氣;若引流液呈米湯樣白色或血性且引流液中混有白色液體,則考慮甲狀腺術后并發乳糜漏,需要仔細觀察,及時處理。
4.拔管護理:拔管時間視引流量及引流部位而定,一般當術后48h引流量少于5~10mL時,考慮拔管;腔鏡甲狀腺術后一般保留引流管72h,當引流量少于10mL時,考慮拔管;對乳糜漏患者應延長拔管時間,當引流量逐漸減少,連續2天引流量<20mL時,可考慮拔管。
5.一般情況下,術后無須更換引流球,如需更換(出現球體漏氣),應嚴格無菌操作。
六、圖示補充
圖示補充見圖1-6-24、圖1-6-25。

圖1-6-24 一次性負壓引流球(根據球體上的刻度記錄引流量)

圖1-6-25 甲狀腺術后乳糜漏(引流液呈乳白色)
(洪昀)
6 胸腔閉式引流管護理
一、操作目的
1.保持引流管通暢,維持胸腔內壓力。
2.引流胸腔內的積液、積氣,防止逆行感染。
3.便于觀察胸腔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
二、適用范圍
帶有胸腔閉式引流管的患者。
三、用物準備

四、操作步驟

續表

續表

續表

五、注意事項
1.保持引流管長度適宜、定時擠壓,翻身活動時防止受壓、打折、扭曲、脫出。患者需要離床時,引流瓶的位置應低于膝蓋且保持平穩。搬動患者時,應注意保持引流瓶低于胸膜腔,并用兩把卵圓鉗夾緊引流管;對于漏氣明顯的患者,不可夾閉胸管。
2.意外脫管的緊急處理方法:若發生胸腔引流管自胸壁滑脫,應立即用手順皮膚紋理方向捏緊引流管口周圍皮膚(注意不要直接接觸傷口),消毒后用凡士林紗布封閉傷口,協助醫生做進一步處理。若引流瓶損壞或引流管與引流瓶接頭處滑脫,應立即夾閉或反折近胸端胸管,按無菌操作更換整個裝置。
3.如水柱無波動,患者出現胸悶、氣促,氣管向健側偏移等肺受壓的癥狀,應疑為引流管被血塊堵塞,需設法擠捏或使用負壓間斷抽吸,促使其通暢,并通知醫生。
六、圖示補充
1.水封瓶結構見圖1-6-35。

圖1-6-35 水封瓶結構
①積液腔;②引流管;③水封加液口;④防倒流閥;⑤連通管;⑥控制旋塞;⑦水封管;⑧水封腔;⑨調壓腔;⑩調壓管;?吊鉤;?旋轉支架;?長管
2.胸腔閉式引流管的加強固定見圖1-6-36、圖1-6-37。

圖1-6-36 加強固定方法一

圖1-6-37 加強固定方法二
(邵琴燕 平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