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聲玉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點評說
- 王淼
- 1220字
- 2020-03-25 15:35:26
人雖逝,藝不可絕
省文化廳公布的第一批浙江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其中杭州82歲的小熱昏傳承人安忠文、寧波93歲的唱新聞傳承人顧阿火,兩位名字打上了黑框,他們兩位是在擬確認名單公示后的短短一個月內先后謝世的。省級傳承人名單公布以后不到一個月,又有泰順提線木偶戲傳承人黃泰生、洞頭吹打傳承人施書寶兩位傳承人溘然長逝,他們兩位都是77歲。許多傳承人年事已高,年老體衰,甚至是“風燭殘年”,說走就走了。
前一陣子,在金華市調研,各縣(市)紛紛反映對老藝人的保護刻不容緩。東陽花鼓,有位代表性傳承人2006年謝世,其表演藝術還來不及完整記錄;今年普查中又查出幾位花鼓老藝人,人雖在,但這幾位藝人以前“吃飯”的家伙沒了。永康翻九樓,當地已幾乎無人能演,特別是十八吊技藝已經失傳。永康的省感戲是古老的戲曲,現在沒人演了,以前看過演出的老人也無法說清其表演特點,這個項目可能已是絕唱。義烏佛堂有位藝人叫賈好笑,擅長小鑼書,演唱幽默風趣,在義烏是家喻戶曉,2006年病故,74歲,他的小鑼書來不及記錄整理了。浦江的楊田焰火,很特別,據說燃放的焰火有九層之多,非常精彩,但老藝人已于前幾年去世,制作工藝沒有傳承下來。金華不是特例,各地不斷有反映某某項目無人傳唱,某某項目瀕臨消亡。
許多傳承人生前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后繼乏人,找不到接班人,沒人愿意接這個活。由于許多非遺項目費時費力,而且沒有市場效應,不能創造多少利潤,很少有人愿意從事。浙江省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中,據匯總各地的資料顯示,當前瀕危的2606項,已接近消亡的552項,折射出非遺保護和傳承形勢的嚴峻。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演變,導致不少優秀的非遺項目走向衰落。由于對非遺的價值缺乏充分的認識,一些地方經費不足、設備落后,保護措施不力,人亡藝絕的現象依然存在,時有發生。
非遺以人為載體,主要依靠傳承人的口傳心授來傳承。傳承人掌握并承載著非遺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傳承著某一種技術或技藝的有突出能力的代表,是非遺活的寶庫。非遺的真正瀕危是由傳承人的瀕危而帶來的,如果傳承人去了,而他的技藝又沒有及時搶救和記錄下來,這種珍貴歷史就會永久失去,那將是無可挽回的永遠遺憾了。所以,我們今天是和時間賽跑。
非遺保護必須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只有保護了傳承人才能保護好非遺。因此,加強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就顯得非常重要。傳承人一旦確定,政府要從經濟資助、社會保障和精神鼓勵等三個方面對傳承人進行保護,鼓勵傳承人開展傳藝、展示技藝、講學以及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等活動,使其全身心地專注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播,沒有后顧之憂;激勵傳承人按照師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培養新的傳承人。對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給予必要的津貼。同樣,有關部門也要建立監管機制,對怠于履行傳承義務的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
保護“活”著的傳承人,并不只是在保護“遺產”,也不只是在維護國家民族的文化厚度和尊嚴,更是為未來保護著珍貴的精神財富。
200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