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聲玉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點評說
- 王淼
- 2059字
- 2020-03-25 15:35:23
歷史突破與美中不足
時光荏苒,滿載收獲的2006年邁著堅實的步伐離去,充滿希望的2007年滿懷豪情地向我們走來。讓我們一起盤點令人感動的過往,共同期待非遺事業的美好愿景。
2006年注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升溫年。在2005年末,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決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文化遺產日”。從國家層面、政府層面,到社會參與、群眾參與,保護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2006年,是令人高興的一年。年初,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京舉行,這次展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大型展覽,浙江選送的保護工作展板得到關注,選送的民間手工藝作品受到熱捧。6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入圍,浙江39項(44個子項)上榜,居全國各省份首位,并遙遙領先。這是歷史性的突破,也是我省“十一五”開局之年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喜訊。首個“文化遺產日”期間,我省會同國家非遺保護中心、中國文化報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余杭論壇,文化部、省政府領導出席,專家學者云集,這一高峰論壇成果豐碩。7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浙江省文化廳在大會作典型經驗介紹,浙江此項工作發揮明顯的領頭作用,走在前列。
2006年,也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投入力度繼續加大,各項搶救保護工作大步推進的一年。浙江省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送審稿),報送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省級財政繼“十五”每年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500萬元之后,“十一五”的投入有較大增幅,遞增為每年1500萬元。各地積極響應,吹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號角。杭州市、海寧市等當地政府下發《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臨海、臨安等10個縣(市、區)經當地編委批準,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各級政府的空前重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在各級政府的工作部署中得到鮮明體現。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步伐果決而堅實。
2006年,更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放光華的一年。我省首個“文化遺產日”活動豐富多彩,舉辦“守望家園”大型電視主題晚會、首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式暨民間藝術大會串,專題系列講座,文化遺產知識競賽等活動,取得廣泛影響。各地“文化遺產日”活動星羅棋布,爭奇斗艷,烘托氣氛,凝聚共識。全國廣場民間舞蹈邀請賽、全國民間鼓樂邀請賽、全國漁歌邀請賽、中華民間剪紙藝術節等多項全國性活動在我省舉行,此起彼伏。大型民族風情歌舞《畬家謠》代表浙江省參加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化會演,獲創作金獎。
2006年,當然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辛勤耕耘的一年。根據省里的統一部署,全省深入開展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按照“不漏線索、不漏項目、不漏藝人”的要求,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戰勝各種困難,破解諸多疑惑,創新思路,摸索經驗,基本摸清民間藝術資源家底,各地普查工作碩果累累。我省保護試點工作不斷深化,理論科研與編纂工作有效啟動,高校非遺研究基地建設機制取得突破。
回首2006年,的確是不平凡的一年。作為“十一五”開局之年和實施浙江省文化建設“八項工程”的起始年,能否保證各地工作扎實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實現開門紅?結果令人欣然。
當然,2006年,也有些美中不足的事。部分市、縣(市、區)沒有抓緊公布非遺名錄;不少地方普查工作不夠扎實;省、市兩級非遺保護工作機構沒有突破性進展。還有,有些地方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大刀闊斧推倒古村落,移地造新村,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風貌蕩然無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耕文化的產物,古村落是非遺保護最后的根據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些都是非遺保護社會熱潮中的不和諧音符。
從當前形勢看,在國辦、國務院連續出臺兩個文件之后,全國各地更為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我省起步早的優勢已弱化。同時,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推進,深化非遺保護,難度增大,有許多疑難雜癥,突破進入了瓶頸,能否繼續破難攻堅?保護管理工作機構的建設和專業隊伍的培養迫在眉睫,培養一支干部隊伍,培養一種踏實、務實、抓落實的作風,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我省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沖擊不容忽視,這也折射出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
展望2007年,將是非遺搶救保護形勢持續看好的一年。當前,我們欣喜看到, 200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又快又好”改為“又好又快發展”,雖然這只是兩個字次序置換,但體現的是指導思想的轉換。2007年,《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將經省人大常委會審定、正式頒布施行;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浙江省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將得到進一步貫徹實施;各級非遺保護中心應當抓緊建立和健全。無疑,隨著形勢的發展,工作的推進,全民意識的強化,各地將把非遺工作放在文化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特殊位置,加以重視。我們必須也完全有條件推進非遺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繼續走在前列。
天遂人愿,我們對2007年充滿期待。
2007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