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戊辰,民國17年),16歲
本年1月,在上海的創造社與太陽社成員共同提倡“革命文學”,掀起“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他們紛紛發表文章,活躍了革命文藝,推動了后來的左翼文藝運動的發展。他們又對魯迅等作家進行批判甚至攻擊,造成一場“革命文學”的論爭,這場論爭延續一年之久,直接參加這場論爭的文章不下百篇。
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隊伍和湘南起義部隊,于4月28日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紅軍在井岡山會師,中國工農武裝斗爭繼續發展。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根據地在不斷發展之中。
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
10月23日,團刊《無產青年》改名為《列寧青年》,在上海陸續發行。該刊于1932年5月停刊。
唐弢的父親為了讓兒子到上海讀書,這幾年賣田典屋,家境一年不如一年。
年初,由一個親戚介紹,想進上海鐵路局工程處當徒工。父親便籌集些盤纏,陪唐弢到上海投考,但錯過了鐵路方面的考期,父子倆束手無策。那位遠房親戚只得勸父親讓唐弢繼續讀書,答應讓唐弢住在他家(在界路的一條里弄里,兩上兩下的房子),由他供應食宿,學費則自己籌措。父親便將別人資助的盤纏移作學費,讓唐弢重新回到華童公學讀書。
課余,唐弢繼續讀詩,寫詩。從喜歡溫、李詩,到庾子山、陶淵明、曹操父子的詩和《古詩十九首》,多方面地探索詩歌的規律。又將陸續寫成的近百首詩送給余槐青老師看,受到了贊揚。他課余還喜歡美術,并學習繪畫,很佩服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唐弢欣賞藝文的范圍漸廣。
對于余槐青老師,唐弢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沒有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