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坯布質量檢驗標準及現場檢驗

第一節 坯布外觀質量檢驗標準

坯布檢驗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印染廠的第一道工序。管理規范的印染廠在投產前都會認真檢查坯布質量,對即將投產的坯布質量做到心中有數。我國對各種紡織品種都有自己的產品標準,如GB/T 406—2008《棉本色布》、GB/T 5325—2009《精梳滌棉混紡本色布》標準等,這些標準對坯布的檢驗項目和不同程度的疵點評分標準做出了很詳細的規定。這些分不同品種的產品標準對于規范和指導紡織企業對棉紗和坯布的生產,進行工序質量控制,保證生產出符合質量標準要求的產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對于使用坯布的印染廠來說,要求每個檢驗人員都能熟練地掌握各種不同織物品種的產品檢驗標準是不現實的,當然也沒有必要要求貿易部門的從業人員懂得這些不同織物的產品標準。

現在我國公布的新的國家標準已采用了國際上普遍使用的四分制標準,只是以米或平方米為單位計算評分。這兩者之間評分的差別并不太大,新的國家標準已經在很大的程度上向美國的織物目視檢驗分級的標準試驗方法ASTM D5430—2013(4-Point System,通常簡稱美國四分制標準)靠攏。

在做進出口貿易時,包括做國內貿易時只要經協商后雙方同意,完全可以采用美國四分制標準作為驗貨標準。因為國際四分制標準的條文簡單、易懂、易于掌握和使用。同時這個標準的通用性很強,既可用于本色棉布的檢驗,也可以用于印染成品布的檢驗,還適用于不同的織物品種(包括純棉類織物、亞麻及其混紡類織物、人棉類織物、燈芯絨和滌棉混紡織物等品種)。正是因為有這些優點,這個標準在國際上得到了包括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普遍認可,近年來,在我國也得到普及和廣泛的應用。國際上知名的第三方檢驗機構ITS、SGS也習慣于按客戶的要求采用美國四分制標準進行外觀質量檢驗。因此,學習和掌握這個標準也就很有必要了。

一、美國四分制驗布標準(ASTM D5430—2013)

1.評分方法

(1)疵點在7.62cm(3英寸)或以下評1分。

(2)疵點超過7.62cm(3英寸)不超過15.24cm(6英寸)評2分。

(3)疵點超過15.24cm(6英寸)不超過22.86cm(9英寸)評3分。

(4)疵點超過22.86cm(9英寸)評4分。

(5)連續性疵點每0.9144m(1碼)記4分。

(6)破洞無論大小每0.9144m(1碼)記4分。

2.評分計算

以83.6m2(100平方碼)為計算單位,按下式計算:

3.允許評分

由貿易雙方商議后可共同決定允許評分標準,不同的織物品種的允許評分相差很大。對普通的純棉織物而言,紡織廠檢驗人員目視檢驗能達到以下評分標準的坯布質量就很不錯。

(1)每一匹(卷)布評分標準:<30分/83.6m2(100平方碼)

(2)每一批布平均分標準:<20分/83.6m2(100平方碼)

符合以上標準的可作為A級品(或稱為一等品),未能達到上述標準的稱為B級品(或稱二等品)。然而在印染廠更關注的是坯布在經過印染加工后,坯布疵點對印染成品布面質量的影響程度。按印染廠成品檢驗的經驗數據,對印染成品進行外觀質量檢驗時,坯布疵點(包括紗疵和織疵)的評分<10分/83.6m2(100平方碼),屬于正常范圍。因為必須為印染加工過程產生的疵點評分留有適當的余地。

需要說明的是通常在印染成品檢驗階段,記錄的坯疵評分遠遠要低于在坯檢時的評分。其原因有兩條:一是有些坯布疵點經印染加工后被遮蓋,不易看到或不易檢出,例如在印花布上的小紗織疵就很不容易被發現。換言之,坯布上存在的這部分疵點沒有影響成品布的外觀質量;二是有的坯布疵點,例如,短小的色紗或異纖維,凡是能夠用手工修理的,在印染廠都要經過專業修布工的修理去除掉,這樣就可以把成品布面疵點評分控制在客戶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二、常見的坯布疵點

1.坯布疵點分類

按GB/T 3291.3—1997《紡織 紡織材料性能和試驗術語 第3部分:通用》中收錄的織物疵點名稱和紡織行業質檢部門常用的疵點名稱,可將主要的坯布疵點做如下分類。

(1)經向疵點:經向疵點包括粗經、雙經、松經、緊經、筘路、綜穿錯、斷經、斷疵、吊經、色經、經縮、經縮波紋等。

(2)緯向疵點:緯向疵點包括多緯、雙緯、缺緯、粗緯、稀緯、緯縮、密路、稀密檔、稀密路、緯斜、稀弄、拆痕、百腳等。

(3)綜合性疵點:綜合性疵點包括跳紗、跳花、拖紗、雜物織入、方眼、破洞、結頭不良、錯紋、軋梭痕等。

(4)布邊疵點:包括邊撐疵、破邊、鋸齒邊、荷葉邊等。

(5)修整疵點:包括織補痕(修布痕)、洗痕(洗油斑)等。

(6)其他疵點:包括棉結、毛粒頭、竹節疵、大肚紗、油灰紗、色紗、污漬紗、異纖維、條干不勻等紗線疵點。

2.另類坯布疵點

在印染廠的生產實踐中,還有以下幾種坯布上的疵點,在上述疵點分類中沒有提到,所以其責任方也不是很明確。但這種疵點也是客觀真實存在的,對印染成品布外觀質量的影響有時可能比一般的紗織疵更大,作為印染廠方面不能不認真對待。

(1)折死痕疵點:這種疵點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為坯布上的絕大多數折痕經過染整加工后布面變得相當平整,通常在印染成品布面上完全感覺不到折痕的存在。這里提到的折死痕,是指斜紋緊密織物布面上的折痕,經油壓打包機重壓下形成的嚴重折痕,這種嚴重折痕經染整加工后仍然能清晰可見。在紡織廠的疵點名稱中并沒有收錄“折死痕”(也有印染廠叫“打包壓痕”)這類疵點名稱,這只是印染廠的習慣叫法。對這一疵點名稱和責任方,紡織廠與印染廠雙方的質檢人員常有爭議,因為紡織廠的相關人員知道在印染廠加工時也可能產生折皺。實際上解決這個爭議并不難,只要雙方通過共同的試驗,即用防染筆在坯布折死痕上做上記號,再觀察經印染加工后做記號處的成品布面,就很容易看到并確認這種疵點是否存在。

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要讓紡織廠做一個小的技術改進,即將坯布的包裝從油壓打包方式改為平幅卷筒包裝方式,即使采用卷筒包裝也應該要求布面平整無折痕,這是印染廠對紡織廠提出的合理要求,尤其是對布面敏感的緊密織物就更有必要。實際上采用卷筒包裝或大卷裝包裝儲存和運輸的優點很多,這也是紡織廠改進包裝的趨勢,國內的一些新型紡織廠已經順應潮流做出了這種改進。

(2)坯條疵點:這種疵點是在印染布面上發現類似筘條和筘痕的條狀疵點,這也是一種有爭議性的疵點。其形成的原因一是筘縫不勻;二是坯布布面的經向有極光或條狀擦傷。這兩類疵點在坯布檢驗時并不容易被發現,在印染成品檢驗階段,通常是以此條狀疵點是否貫穿印染布面的原始縫頭來區分責任。如果這種條狀疵點貫穿印染廠的原始縫頭,則說明很可能是在印染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反之則可以判斷是屬于坯布上帶來的疵點,印染廠通常會稱為“坯條”。印染廠在成品檢驗時會留有不貫穿原始縫頭的坯條疵點樣布作為物證,請紡織廠或坯布供應商確認,這也是為分清責任的通常做法。

(3)黃白紗引起的色檔疵點:紡織廠織造車間管理上出了問題,有時會將部分緯紗的管紗用錯引起的黃白紗疵點,有的黃白紗疵點在坯布檢驗階段并不容易被檢出,因為外觀顏色有時不易區分。因緯紗的原棉來源不同或加工批號不同,經染色加工后緯紗可能有不同的得色量,因而也就有了黃白紗引起的色檔疵點。這種色檔與印染加工時產生的色檔并不難以區分,因為黃白紗產生的色檔的分界線沿緯紗方向非常清晰,這與印染設備停機引起的停機色檔有很大的不同。

(4)坯布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疵點:這類疵點主要是坯布在儲存期因保管不善而受潮發霉,以及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因未包裝或包裝破損后遇雨淋、沾污、野蠻裝卸等意外原因產生的問題。如水漬、霉斑、銹漬、油污漬、刀口污、鉤破洞等,這類疵點在印染廠的坯布檢驗中并不少見,坯布上一旦有這種疵點,對印染成品布的質量影響也很大。當然產生這類疵點的原因和責任不一定在紡織廠,所以這類疵點名稱在我國的國家標準GB/T 3291—1997《紡織 紡織材料性能和試驗術語》中未見收錄。在紡織廠的疵點名稱目錄中,當然也不可能有坯布出廠后因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疵點的評分規定。這類疵點在坯布檢驗時或在印染廠投坯過程中易于發現和檢出,發現此類問題應取出疵點樣布,問題嚴重時應停止投坯,等待責任方確認,并第一時間向前追蹤和處理,所以此類疵點的造成并不難分清責任。

三、主要疵點名稱的說明

1.破洞

因兩根或兩根以上經、緯紗共斷或單斷使織物表面呈現的孔洞稱為破洞,屬于坯疵中的嚴重疵點(我國的國家標準中規定經、緯紗共斷3根稱為破洞)。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鉤破洞”,是指用鐵鉤鉤破多層織物產生的破洞,在經向間距上的分布很有規律性,不難與紡織廠產生的破洞疵點相區別。

2.斷經

織物內經紗斷缺1根的疵點。

3.竹節

紗線上短片段的粗節。

4.粗經

織入織物內直徑偏粗,長度在5cm及以上的經紗。

5.雙經

單紗(線)織物中有兩股經紗并列織入織物內。

6.緊經

因部分經紗捻度過大而使織物收縮、抽緊引起的疵點。

7.松經

因部分經紗張力松弛而引起的經紗松浮。

8.經縮波紋、經縮浪紋

因部分經紗受意外張力后松弛使織物表面呈波紋狀起伏不平。較輕微的稱為經縮浪紋,嚴重的稱為經縮波紋。

9.筘路

筘齒變形或排列不均,使織物經向呈條狀稀密不均的紋路。坯布檢驗時用下燈光很容易檢出。

10.色紗

有色纖維混入紗線中從而織入織物內形成的疵點。大部分色紗經過前處理后不能去除色素,在漂白或淺色織物的布面上仍然可以明顯地呈現出來。

11.異纖維

異纖維(多為合成纖維)混入紗線中織入純棉織物內,在坯布檢驗時不容易檢出,只有當染中深色后才顯現出來的疵點,當用棉用染料染色時不易著色。

12.洗油斑

織布廠在驗布時用噴槍去除布面的油漬后留下的痕跡,在經過染整加工后仍然能看到的痕跡。

13.修正不良

修正不良也稱為修布痕,織布廠修理布面時用修布工具刮傷或刮毛布面,經染整加工后仍然能看到的布面疵點。

14.漿斑

經紗上漿時過多的漿料附著在經紗上形成的疵點。

15.霉斑

坯布在存放期間受潮霉變形成的深色斑跡,嚴重的霉斑會影響坯布強力,或者會成為霉斑破洞。

16.水漬

坯布在存放期間或運輸過程中遇雨淋使布面局部潤濕,干燥后留下的類似地圖形狀的痕跡。有的水濕布如不及時處理,在梅雨季節也有可能發生霉變,嚴重影響坯布質量。

17.油漬

坯布在織造或運輸過程中沾污油污形成的疵點。

18.污漬

坯布在存放和運輸過程中沾有污垢后留下的痕跡。

19.銹漬

坯布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沾污鐵銹形成銹黃色的疵點。

20.極光

機械上的硬物接觸并摩擦運行的布面,在織物的經向留下的長條狀極光痕。在染整加工后也能呈現出來。

21.磨痕

布面經向受摩擦產生的擦傷痕跡,織物染后經向呈現條狀疵點,印染廠檢驗時通常會稱為“坯條”。

22.雙緯

單緯織物中有兩根緯紗并列織入織物內形成的疵點。

23.油緯

緯紗沾污油污后織入織物內形成的疵點。

24.稀緯

局部緯密少于工藝標準而形成的疵點。

25.密路

局部緯密多于工藝標準而形成的疵點。

26.錯緯

顏色用錯或紗支用錯的緯紗織入織物內形成的疵點。

27.花緯

花緯又稱黃白紗,由于配棉成分變化或不同批號的緯紗織入,使布面色澤出現差異(有明顯的分界線)。染色加工后也會呈現類似染色停車造成的色檔狀的疵點。

28.云織

緯紗密度稀密相間在布面形成段稀段密的形態。

29.百腳

斜紋或緞紋織物一個完全組織內缺1~2根緯紗形成的疵點。

30.雜物

飛花、回花、皮質、木質、金屬絲等雜物織入織物內形成的疵點。

31.毛邊

由于邊剪不良或其他原因使緯紗不能正常帶入織物內形成的疵點。

32.煤灰紗

被煤灰污染的紗織入織物內形成的疵點。

33.油灰紗

在紡紗過程中沾污油漬的纖維紡成的紗織入織物內形成的疵點。

34.拖紗

拖在布面或布邊未剪去的紗頭。

35.折死痕

坯布經檢驗碼布后,布面上不平整引起的折痕經油壓打包機重壓下形成的嚴重折痕,這種折死痕經染整加工后仍然清晰可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山县| 冷水江市| 申扎县| 沾化县| 平顺县| 寻乌县| 蓝山县| 大厂| 佳木斯市| 南安市| 韶山市| 小金县| 古浪县| 怀柔区| 仪征市| 揭阳市| 广水市| 江油市| 灌南县| 通榆县| 贵定县| 浦北县| 衡南县| 嘉定区| 交口县| 榆社县| 汕头市| 乌拉特中旗| 延寿县| 林周县| 盐源县| 磴口县| 蛟河市| 贵港市| 东乡| 大宁县| 巨鹿县| 潼南县| 梨树县| 双峰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