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計篇》第一

導讀

在《孫子兵法》十三篇中,《計篇》居首,歷來為《孫子兵法》的研究者所看重。本篇可以看做是《孫子兵法》的總綱,講出了《孫子兵法》一書最重要的基本思想。

《計篇》之“計”,不僅指計謀、策略;更具有決策、預測之意。以《計篇》為第一,或許是因為在孫子看來,戰(zhàn)爭之法,首重的不是勇力,而是智慧。

戰(zhàn)爭,是殘酷的。雖然每個人都憎惡戰(zhàn)爭,但人類社會卻始終無法擺脫戰(zhàn)爭的陰影。進入春秋時期以后,隨著各諸侯國經濟力量的增強,戰(zhàn)爭成為它們擴張、爭霸的常用手段。僅在春秋時期的242年的歷史中,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就有近500次,每一次戰(zhàn)爭對于人類社會而言都是深具影響的大事件?!醋髠鳌抵芯陀羞@樣的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的大事,是祭祀與戰(zhàn)爭)。在人類的歷史上,很多時候,戰(zhàn)爭成為利益、領土、民族、信仰等種種沖突的最終解決之道。人類的文明在進步,然而戰(zhàn)爭的規(guī)模卻越來越大;人類文明在發(fā)展,在日趨理性,但戰(zhàn)爭的殘酷性卻有增無減。戰(zhàn)爭,是人類的悲劇,卻也是必須直面的現實。故此,孫子在整部兵法的開篇便凝重地寫下了這樣的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p>

這句話開章明義地指出——軍事,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關系到國祚存續(xù)的大事,決不能逞一時之血勇,輕言妄動。《孫子兵法》一書雖然是兵法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卻始終對戰(zhàn)爭保持了一種十分審慎、清醒的態(tài)度。開篇將戰(zhàn)爭、軍事上升到人民生死、國家存續(xù)的高度,就是希望使執(zhí)政者們都能用最謹慎的態(tài)度來對待戰(zhàn)爭之事。

軍事戰(zhàn)爭的勝敗,則首先取決于戰(zhàn)爭之“計”——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制定。這種最高層次的戰(zhàn)略思考,孫子稱為“廟算”。戰(zhàn)爭不再是一城一地之爭,不再是精兵勁卒的血勇之戰(zhàn),而是站在國家政治整體訴求的高度去考量的國家戰(zhàn)略。這種整體性的考量,在孫子兵法中被稱為“五事”“七計”。

所謂“五事”,即文中所談到的“道、天、地、將、法”。要求戰(zhàn)略的制定,必須要充分比較敵我雙方的政治社會經濟環(huán)境、深入了解氣候、地理自然環(huán)境、將領素質、軍隊建設管理、后勤保證等條件,才能做出正確的戰(zhàn)爭決策。政治、自然、人事多方面綜合考慮而后全面評估,這正反映了孫子全局性的戰(zhàn)爭觀念。

以“五事”為戰(zhàn)略思考的綱領,下一步就需要對敵我雙方的力量做全面的評估和對比,這些考量需要從七個方面入手,這些方面被后代的軍事家們歸納為“七計”,即文中連續(xù)的七個問句——“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通過對比雙方政治開明程度、將領能力、天時地利、法令執(zhí)行效率、軍隊力量的裝備、訓練成都、軍功賞罰等七個方面,進一步為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制定提供了明細考量維度。

但應該注意的是,這種對比衡置絕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多維度的。在中國歷史上,談到此類宏闊的戰(zhàn)略謀劃,劉備與孔明的“隆中對”是最為著名的。其實,劉邦與韓信的“漢中對”也堪稱典范。韓信拜帥后,第一次向劉邦獻策,建議劉邦東進關中,以爭天下。當時,項羽在各個方面都強于劉邦,但韓信的對比卻更深入一層:楚軍殘暴、失民心;政治上失信、諸侯懷怨;作為將領項羽只有個人勇武卻不能任人,有婦人之仁,卻不能賞罰分明……如此種種,所以從長遠看,項羽必將由強轉弱。韓信這番精妙的分析,拉開了楚漢爭雄的大幕,歷史也正是這樣發(fā)展的。這一番“漢中對”也正可謂《孫子兵法》中“廟算”的絕佳案例。

在本章中,孫子還提出了著名的“兵者,詭道也”的論斷,稱得上是中國傳統軍事智慧的集中總結。戰(zhàn)爭是殘酷的,需要慎重決策,一旦通過考量“五事”“七計”,決定作戰(zhàn),就要面對殘酷的戰(zhàn)爭。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認識到戰(zhàn)爭的本質——不僅僅是以力相博,更重要的是通過智慧欺騙敵人,通過在戰(zhàn)爭中把握戰(zhàn)機、隨機應變,最終戰(zhàn)勝敵人。孫子在書中提出了十二種機變(或稱為“詭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笆ā敝?,前四法主要是強調對敵人的欺騙,比如故意隱藏軍力示敵以弱,隱藏軍事行動夢比敵人,誤導敵軍對敵我雙方的距離產生錯誤判斷。古代的兵法家將這四種機變稱為“示形”,即通過欺騙敵人來誤導敵軍的決策。而后面的八法,則側重于調動敵人的力量,從而營造出對我軍有利的戰(zhàn)略形契——以利誘敵,趁亂敗敵,敵軍強盛則嚴防死守甚至小心回避,故意激怒敵人來贏得戰(zhàn)機,示敵以弱使敵軍驕縱妄動,調動敵人使之疲憊,離間敵人以便各個擊破。這十二種機變充分體現了孫子的軍事智慧。而上述種種,最終被歸納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八個字。在孫子的兵家之道里,既有對戰(zhàn)爭經驗的總結,也體現了中國道家有無相生、利害相倚、虛實轉換的哲思精髓?!肮テ洳粋?、出其不意”八個字可謂道盡了其中的神妙。

這種系統的戰(zhàn)略考量,高妙的戰(zhàn)爭智慧,也使〈孫子兵法》成為我國軍事理論史上光輝的肇始之作。本篇中所提到的兵家詭道十二法,更為后世歷代兵家所推崇,并逐漸演化為“三十六計”。

“五事”“七計”“十二機變”是本篇的核心綱領,也是軍事理論的主導性思想。但除此之外,文中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細節(jié)論述,頗值得今天的人們仔細體會。

比如,在談到五事之將時,孫子指出,作為將領,要具有“智、信、仁、勇、嚴”五種品德。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孫子列舉這五種品德的順序。吳如嵩在《<孫子兵法>十三講》中對孫子對這五德的排列順序中蘊含的深意做了深層次的剖析。首先是“智”,《孫子兵法》中,“智”和“知”是相通的,智的問題是素質問題,而其核心是知識問題,是才能問題。再者是“信”,信就是誠信,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端抉R法·仁本》里說,成列而鼓,是以明信也。孫子之所以如此重視信的地位和作用,吳如嵩解釋道:“這跟孫子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春秋時代,新興地主階級在反對奴隸制的斗爭中,一方面與廣大軍民有著相對廣泛的一致性,能夠一定程度地做到上下同欲。另一方面,新興地主階級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軍官隊伍,增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信賞明罰就成了打擊奴隸制世卿世祿制度的有力武器?!北热缈菇鹈麑⒃里w,精忠報國,他的名言是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他善于用兵,軍紀嚴明,愛兵、愛民,因此在軍隊中有著崇高的威信,也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戴。第三點是“仁”,就是仁愛,愛卒、善俘,這是團結內部統一意志的一個重要因素?!坝隆币话愣冀忉尀橛赂?,但作為將帥,責任在于運籌決勝,不能錯下決心,喪失戰(zhàn)機。因此,“勇”既有勇敢的意思,更有果敢的意思。對于將帥來說,“勇”應該指勇略、果斷,指揮員要多謀,要善斷,更要果斷。最后一點是“嚴”,就是嚴格,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嚴明賞罰。古人講順命為上,有功次之。服從命令是第一的,爭取戰(zhàn)功是次要的。軍隊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團體,執(zhí)行的是特殊任務,將帥帶兵,嚴字當頭,以身作則,軍隊才有戰(zhàn)斗力?!皣馈焙汀叭省笔且粚γ?,“仁”是基礎,“嚴”是要求,“仁”“嚴”統一,就能夠出戰(zhàn)斗力。這五種智慧,不僅是對軍事將領的要求,今天也同樣可作為領導人才的衡量標準。有智慧,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信、有仁,才能得到他人的擁護;有勇氣,才能擔當起責任;有嚴格的管理和公平,才能使團隊有長遠的發(fā)展。這與孔子所說的“恭、寬、信、敏、惠”,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雖然孫子提出在兵法作戰(zhàn)上要用“詭道”、要欺騙、要機變,但這種種“欺詐”僅限于軍事領域。在社會與國家政治的層面上,還是要以“正道”為基礎,即依靠政治的清明、政策的開明,形成國家的合力,這才是戰(zhàn)爭的真正的基礎。正如孫子在后文所說,“以正合,以奇勝”。換言之,戰(zhàn)爭只是外在的、結果性的,在更為本質的方面,是要以“正道”為導向,為基礎的。不僅是兵之“詭”道要用政治的“正”道來支撐,在本篇中所談的“因利而制權”的造“勢”之法,其實也要有“道義”的支撐。否則,完全以利益為導向,也會陷入誤區(qū)之中。試想一下,無信、無義、無共同目標、無良性競爭的團隊又怎能持久呢?

第三,《孫子兵法》一書,雖然是談論戰(zhàn)爭的,但孫子認為,最高的境界卻是不爭之爭、不戰(zhàn)之戰(zhàn)。有戰(zhàn)爭,則必有犧牲;有沖突,則必有損傷。不僅是敵人,自己一方也同樣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如果傷害過大,固然慘勝,但這也是兩敗俱傷的結果。因此,對于國家而言,戰(zhàn)事不可輕啟;對于人與人的關系而言,沖突不可輕易激化。以當代的管理科學來看,共贏才是最好的結局。而能夠在“不爭”的情況下化解沖突,同時引導整體的局面向著有利于達成自己目標的方向前進,才是“爭”的最高境界,是比“十二機變”更加高明的大智慧。而這種整體布局的藝術,在《孫子兵法》中,集中體現在“勢”這個范疇的思考上,正所謂“內謀謀計,外謀謀勢”。如何造勢,如何因勢利導,是貫穿《孫子兵法》一書的又一個重要的線索。這一點,也希望讀者能夠在閱讀中仔細體會。

【原典】

孫子曰:兵者【1】,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2】,不可不察【3】也。

【注釋】

【1】兵者:“兵”的含義很廣,可指兵器、軍械,也可指兵卒、軍隊,也能譯為用兵。在這里指戰(zhàn)爭。

【2】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一般譯為軍民或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其實兩句是互文的關系,生死與存亡都是對國家而言的。連用兩個短句,就是在強調戰(zhàn)爭之事的重要性,開章明義地指出戰(zhàn)爭是可以影響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3】察:觀察、發(fā)現,這里指認真研究、審慎思考。

【譯文】

孫子說:戰(zhàn)爭之事,是國家大事,關系整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必須謹慎對待、審慎思考。

【原典】

故經之以五事【1】,校之以計【2】,而索其情【3】:一曰道,二曰天,三日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4】,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5】。天者,陰陽、寒暑、時制【6】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7】。將者,智、信、仁、勇、嚴也【8】。法者,曲制【9】、官道【10】、主用【11】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12】,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13】?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注釋】

【1】經之以五事:經,原意指織機上的縱線。在傳統的紡織工藝中,會先布置好縱線(經),再橫向編制絲線(緯)。故此“經”也引申為核心性、綱領性內容。五事,指后面所說的“道、天、地、將、法”,認為這五種情況都是謀劃戰(zhàn)爭之際,需要首先考慮的五種情況。

【2】校之以計:校,音jiào,比較、衡量之意。計,本意為計算。不過,歷代的研究者一般都認為此處的計是指后文中“主孰有道”等七件需要考慮的事情。連同前面的“道、天、地、將、法”,被合稱為“五事七計”。

【3】索其情:索,探索、探求;情,戰(zhàn)爭勝負的情形。

【4】民與上同意:上,指國君,今或理解為執(zhí)政者、政府;同意,上下心意相同,愿望一致。

【5】而不畏危:畏,害怕。此句指民眾與執(zhí)政者齊心作戰(zhàn),同生共死,不畏懼危險。在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以下簡稱為“漢簡本”)中,此句為“民弗詭也”,有學者將“詭”解釋為“違抗”,認為這一句的意思是民眾不會違抗命令逃避戰(zhàn)爭。

【6】時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氣候變化。

【7】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指作戰(zhàn)需要了解的各種地理要素。漢簡本在遠近之前還有“高下”二字。遠近,路途的遠近;險易,地勢的險峻與平坦;廣狹,戰(zhàn)場的開闊還是狹窄;生死,生地還是死地,這里暫時翻譯成“是否方便軍隊進攻、撤離”,更準確的含義可以參看后面的《九地篇》來理解。

【8】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指將帥要有智慧、賞罰有信、關愛士卒、勇敢,且治軍要嚴明。古代學者很關注這五者之間的內在關聯。譬如,如果沒有智慧的考量,片面強調信則不知變通,片面強調仁愛則會變得軟弱。只有思考,卻沒有勇敢果決之心,就會在猶豫中喪失戰(zhàn)機,而沒有仁愛之心,則治軍可能失之于嚴酷。故此,這五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缺失。

【9】曲制:曲,部曲,古代的軍隊編制單位。古制一軍分五部,部下設曲,所以用部曲來代指軍隊。此處的曲制指軍隊的組織制度。

【10】官道:將領的統轄管理,各級將官的職責劃分的辦法。

【11】主用:軍需、軍械等戰(zhàn)備物資的供應和管理。

【12】將莫不聞:聞,知道。主將不能不知道,即主將必須深刻理解上述各項。

【13】主孰有道:孰,誰的。此句的意思是指對戰(zhàn)雙方誰的君主更賢明,更有政治智慧。此句與后面的“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六個分句,被后世的軍事研究者并稱為“七計”。

【譯文】

所以,以(下面)五個方面為綱領,仔細地探究比較(敵我雙方的各種條件),來審慎探討戰(zhàn)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要使民眾與君主上下一心,(這樣,民眾)才能與國家(或君主)同生共死,不怕危險。所謂“天”,包括日夜、晴雨、寒暖、季節(jié)變換等氣象因素。所謂“地”,包括路途遠近、地勢險隘平坦、是否方便進退等條件。所謂“將”,要具備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所謂“法”,是指軍隊的組織、將官職責(劃分)、軍需軍械供給管理等方面。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領不能不知道。(只有)深刻理解的才能取勝,不知道的就會失敗。所以,要仔細地探究比較(敵我雙方的各種條件)來審慎探討戰(zhàn)爭勝負的情形。(所以)說:哪一方的君主更加清明?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干?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哪一方的軍紀更加嚴明?哪一方的兵力更加強大?哪一方的軍卒更加訓練有素?哪一方更加賞罰分明?我通過分析比較這些因素就能夠預見誰勝誰負了。

【】【】【4標@】【原典】

將聽吾計【1】,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2】。

【注釋】

【1】將聽我計:此句的“將”字學者有三種解釋:一是副詞,將要、假如。則本句可譯為:假如聽從我的計謀。二是領軍之將領,則本句可譯為:領軍將領聽從我的計謀。三是指吳王闔閭,因為孫武是將兵法獻給吳王的。即本句可譯為:吳王聽從我的計謀。本書選擇第一種解釋。

【2】去之:離開。

【譯文】

假如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zhàn)就會取勝,我就留下來;若是不聽從我的計謀,打仗就會失敗,我將會離開這里。

【原典】

計利以聽【1】,乃為之勢【2】,以佐其外【3】。勢者,因利而制權【4】也。

【注釋】

【1】計利以聽:以,通“已”。聽,聽從,采納。

【2】勢:形勢、態(tài)勢。

【3】以佐其外:佐,輔助,強化。外,外部的行為,與己方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謀劃相對,此處應指具體而有形的軍事部署、軍事行動。

【4】因利而制權:根據是否有利,制定相應的措施。權,本意為秤錘、秤砣,因為會隨著稱量物品重量的不同而隨時移動位置,所以,有了機變、機動的引申義。

【譯文】

分析得失利害,有利于戰(zhàn)爭的策略被采納以后,就要營造(有利的)態(tài)勢,來輔助軍事行動的展開。營造“態(tài)勢”這件事情,就是指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做不同的安排。

【原典】

兵者,詭道【1】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2】。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3】,強而避之,怒而撓之【4】,卑而驕之【5】,佚【6】而勞之,親【7】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8】也。

【注釋】

【1】詭道:指戰(zhàn)爭中帶有欺騙色彩的、靈動機變的戰(zhàn)術。

【2】能而示之不能,……遠而示之近:這四句被古代的兵家稱之為“示形”,即掩飾真實的情形,欺騙敵軍。

【3】實而備之:實,指敵軍兵力充足。備,防備。本句可譯為:敵方具有實力,則需嚴加戒備。

【4】怒而撓之:撓,騷、抓,擾亂。此句有兩種解讀:一是敵將偏激易怒,則騷撓他們。二是敵軍士氣旺盛,則避其鋒芒,通過騷擾等手段,待其士氣衰落懈怠,再進行攻擊。

【5】卑使驕之:卑,謙卑、低下姿態(tài);指通過示敵以弱,來使敵人驕傲。關于此句,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即敵人很小心、謹慎,這時就要使敵人驕傲放縱起來,才能使敵人露出破綻。以上兩種解釋都有合理之處。雖然具體的做法不同,但其中貫穿的思想是一致的,即誘導敵人放松警惕,從而創(chuàng)造出戰(zhàn)機。

【6】佚:同“逸”。指敵人的軍隊休整充分,軍力強盛。

【7】親:指敵軍各部隊之間關系和睦、配合緊密。

【8】傳:表達、講明、說明。

【譯文】

戰(zhàn)爭之事,以欺騙(敵人)、機變?yōu)樵瓌t。有能力,卻要示敵以弱;有調動軍隊(的行動),要裝作沒有行動;(進攻)距離近的,要偽裝成很遠;距離敵人較遠,卻要偽裝成可以快速接戰(zhàn)的情形。貪利的敵人要誘惑他們;混亂的敵人要趁亂而攻??;敵人部署沒有弱點則(我方)應嚴加戒備(不可松懈);敵人士氣強盛則避要其鋒芒;敵軍(將領)偏激易怒(或士氣正盛),就要不斷騷擾,(使之舉措失當);可以顯示出弱小卑下的態(tài)度,使敵軍驕傲松懈;對于休整充分的敵人,要使之疲憊;對于內部和睦、緊密配合的敵人,要離間他們。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情況下進攻。這就是戰(zhàn)爭取勝(的妙訣),這些是不能預先說明的(必須在戰(zhàn)場上隨機應變)。

【原典】

夫未戰(zhàn)而廟算【1】勝者,得算多【2】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3】矣。

【注釋】

【1】廟算:廟,指廟堂,即太廟與明堂,引申為朝廷。古人確定謀劃國家大事,必然會在太廟、宗廟上祭告先祖,并在明堂中商議。廟堂是古代國家大計的制定之所,故此被引申為朝廷。所以,本文中的“廟算”,指的是國家最高層對于戰(zhàn)事的戰(zhàn)略決策與整體籌劃。

【2】得算多:算,名詞,本意為計算用的籌碼,這里指有利于勝利的條件。得算多,指在戰(zhàn)前的謀劃中,掌握的有利條件多。與后文中“多算勝”中的“算”不同,后者指的是計算、謀劃。

【3】見:同“現”,顯露、顯現。

【譯文】

在戰(zhàn)爭之前的國家層次的戰(zhàn)略謀劃中預計可以取勝,是因為謀劃中掌握的有利條件多;謀劃中預料到難以取勝,是因為可掌握的有利條件少。計算詳細周密,勝利的可能性就大;計算不周密,勝利的可能性就?。缓螞r作戰(zhàn)之前根本就不謀劃呢?我通過觀察這些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勝負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盛区| 边坝县| 元谋县| 苍南县| 庄浪县| 平南县| 绩溪县| 崇左市| 甘泉县| 襄汾县| 钦州市| 安西县| 莱西市| 岐山县| 济宁市| 图片| 五台县| 台南市| 大悟县| 普定县| 丽水市| 兴和县| 永兴县| 柳林县| 三明市| 全州县| 成安县| 东港市| 通河县| 天祝| 迁西县| 霍林郭勒市| 蓬溪县| 平凉市| 新源县| 高青县| 平遥县| 海兴县| 古交市| 突泉县|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