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論語》選讀(十章)
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陽貨)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述而)
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泰伯)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禝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先進)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之,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矣。”(子罕)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罕)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子罕)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
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對曰:“然。非與?”
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三十而立。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季氏)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泰伯)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四十而不惑。
子張問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顏淵)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顏淵)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陽貨)
五十而知天命。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憲問)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
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
三
子擊磬于衛。
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
子曰:“果哉!末之難矣。”(憲問)
四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
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憲問)
五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微子)
六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問于桀溺。
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
七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八
子路宿于石門。
晨門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憲問)
九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微子)
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先進)
附:論語解·序(謝良佐)
天下同知尊孔氏,同知賢于堯、舜,同知《論語》書弟子記當年言行,不誣也。然自秦、漢以來,開門授徒者,不過分章析句爾。魏、晉而降,談者益稀。既不知讀其書,謂足以識圣人心,萬無是理。既不足以知圣人心,謂言能中倫,行能中慮,亦萬無是理。言行不類,謂為天下國家有道,亦萬無是理。君子于此,盍闕乎?蓋溺心于淺近無用之地,聰明日就雕喪,雖欲讀之,顧不得其門而入也。
圣人辭近而指遠,辭有盡,指無窮,有盡者可以索之于訓詁,無窮者要當會之以神。譬諸觀人,他日識其面,今日見其心,在我則改容更貌矣,人則猶故也。為是故難讀。今試以讀此書之法語諸君焉:勿以為淺近而忽,勿以為太高而驚,勿以為簡我而忿且怒,勿以為妄誕而直不信。圣人之言,不可以訓詁形容其微意。今不復撰次成文,直以意之所到,辭達而已矣。
蓋此書存于世,論其切于用而收近效,則無之。與道家使人精神專一之學,西方見性之說,并駕爭衡,孰全孰駁,未易以口舌爭也。談天語命,偉詞雄辯,使人可駭可慕,曾不如莊周、列御寇曼衍之言。籠絡萬象,葩華百出,讀之使人亹亹不厭,曾不如班、馬雄深雅健之文。正名百物,分辨六氣,區味別性,可以愈疾引年,曾不如黃帝、岐伯之對問,神農之藥書。可以資聽訟折獄,可以飾簿書期會,曾不如申、韓之刑名。陶冶塵思,模寫物態,曾不如顏、謝、徐、庾流連光景之詩。以至神怪卜相之書,書數博奕之技,其皆可玩,獲售于人,而此書乃一無有也。欲使敏秀豪俊之士留精神于其間,幾何其不笑,且受侮與!邈乎希聲,一唱而三嘆,誰其聽之!淡乎無味,酒玄而俎腥,誰其嗜之!雖家藏人有,不委塵埃者幾希矣!
余昔者供灑掃于河南夫子之門,僅得毫厘于句讀文義之間,而益信此書之難讀也。蓋“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唯近似者易入也。彼其道高深溥博,不可涯涘如此,儻以童心淺智窺之,豈不大有逕庭乎?方其物我太深,胸中矛戟者讀之,謂終身可行之恕誠何味。方其脅肩諂笑,以言餂人者讀之,謂巧言令色寧病仁。未能素貧賤而恥惡衣惡食者讀之,豈知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未妨吾樂。注心于利,未得而已,有顛冥之患者讀之,孰信不義之富貴真如浮云。過此而往,益高深矣,可勝數哉!是皆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
唯同聲然后相應,唯同氣然后相求。是心與是書,聲氣同乎?不同乎?宜其卒無見也。是書遠于人乎?人遠于書乎?蓋亦勿思爾矣!能反是心者,可以讀是書矣。孰能脫去凡近,以游高明,莫為嬰兒之態而有大人之器,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后世之慮,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者乎?是人雖未必中道,然其心當廣矣,明矣,不雜矣,其于讀是書也,能無得乎?當不唯念之于心,必能體之于身矣。油然內得,難以語人,謂圣人之言真不我欺者,其亦自知而已矣。豈特慮思之效,乃力行之功。至此,蓋書與人互相發也。及其久也,習益察,行益著,知視聽言動蓋皆至理,聲氣容色無非妙用。父子君臣,豈人能秩敘。仁義禮樂,豈人能強名。心與天地同流,體與神明為一。若動若植,何物非我。有形無形,誰其間之。至此,蓋人與書相忘也。則向所謂“辭近而指遠”者,可不信乎?宜其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好惡取舍之相遠也。
學者儻以此言為可信,則亦何遠之有!以為無隱乎爾,則天何言哉,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以為有隱乎爾,則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是豈真不可得而聞也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此天下之至顯,圣人惡得而隱哉?所謂“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也。“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此天下之至賾,圣人亦惡得而顯哉?宜其二三子為有隱乎我者也。知有隱、無隱之不二者,舍此書其何以見之哉!知有隱、無隱之不二者,豈非閎博明允君子哉!諸君可無意于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