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雍:自性現象學研究(榮格精選集)
- (瑞士)榮格
- 2173字
- 2019-06-21 09:17:18
導讀
自性與盡心
“自性”,或稱之為大寫的自己(Self),以及有關的“自性化”(individuation)過程,屬于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核心內容。有關論述,屬于心理學之道的本質探索,可視為榮格對德爾菲神殿箴言“認識自己”的響應。
同時,在這部《伊雍:自性現象學研究》中,榮格也將神話、哲學、宗教和文化,比如基督教中的象征,以及諾斯替的傳統等,融入對“自性”原型及其原型意象的分析與闡釋。于是,看似理論性很強的著作,已是包含榮格分析心理學積極想象和擴充技術的運用。
榮格用這樣一段話,作為《伊雍:自性現象學研究》的開始:“無意識心理學的研究使我面對著一些事實,這些事實要求我們構想一些新的概念。其中一個概念就是自性(Self)。我們這樣來表述這個實體概念,意思并非是要取代早已被人們所熟知的自我(Ego)這個概念,而是以某種超越概念的形式把自我也包含在內?!庇谑牵瑯s格所說的“自性”,屬于其分析心理學原創性概念,與人們所熟知的“自我”(ego,甚至是小寫的self)不同,需要專業的定義與闡釋。
榮格說:“我曾經建議把那些雖然在目前還無法被完全認識的全部人格稱為自性。根據定義,自我附屬于自性而且與自性有關,就像其整體的一部分?!睒s格也曾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自性與自我的關系:自性如大海,自我則是大海里面的魚。盡管在《榮格全集》中,榮格曾在不同的語境下,對自我和自性有不同的描述與闡釋;但以上出自《伊雍:自性現象學研究》中的論述仍可作為重要參考。
在介紹“自我”與“自性”之后,榮格進而闡釋“陰影”(shadow),這是《伊雍:自性現象學研究》的第二章內容。陰影也屬于分析心理學體系中的獨特概念,榮格想用其來表達人們內心深處隱藏的心理事實。陰影的存在或是由于自我的壓抑,或是自我從未覺察和認識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讓自我蒙羞或難堪的內容。這些讓我們自己不滿意而存在于我們自己無意識中的人格特點,往往會被我們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
榮格坦言:“陰影是一個對整體自我人格形成挑戰的道德問題?!币驗?,如果不付出相當大的道德努力,那么人們也不可能意識到陰影的存在?!耙胍庾R到它,就必須承認確實存在著人格的陰暗方面?!边@是榮格在此書中的表達。榮格的學生諾伊曼(Erich Neumann)曾寫過有關陰影的心理學著作:《深度心理學與新道德》。榮格在為其作序時說:“新時代的缺點或邪惡,首先給醫學心理學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治療神經癥終究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道德問題?!币驗殛幱暗谋澈螅蛘咄ㄟ^陰影,我們不得不面對人類內在惡的存在。當然,在分析心理學體系中,陰影主要還是臨床心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因為所有的病癥背后,可能都是陰影試圖在表達。對于作為深度心理治療的分析心理學而言,所謂治療和分析,必然都會遇到陰影或者要與陰影打交道。因而,在這種意義上,作為整合與完整性的自性,便具有至關重要的治愈意義。
同陰影一樣,阿尼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也是分析心理學體系中的原創性概念,也與對自性的認識和理解有關,因為都屬于原型意象系統中的組成?!兑劣海鹤孕袁F象學研究》中的第三章,便是對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的描述與闡釋。在榮格看來,除了陰影之外,阿尼瑪、阿尼姆斯便是能夠在無意識水平對自我產生重要影響的原型意象。若是說人們對心理投射的理解可以增加對陰影的覺察和認識,那么榮格認為,正是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完成了投射的機制與效應。一般來說,阿尼瑪常被用來形容男人內在的女性意象。在榮格探索無意識的心路歷程中,阿尼瑪的存在是其真實的感受,接近于一種靈魂的氣氛或靈魂向導的作用。阿尼姆斯則是與阿尼瑪相對應的概念,表示女人內在的男性意象。在對自性現象學進行反思的時候,榮格也用愛欲(Eros)來形容阿尼瑪,用邏各斯(Logos)來形容阿尼姆斯。根據分析心理學的理論,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都會經由擬人化的形式出現于夢中,或者以意象和象征的形式出現于心理分析過程或者生活之中。
榮格在介紹與闡釋“自我”、“陰影”、“阿尼瑪與阿尼姆斯”之后,開始討論和呈現其“自性”的心理學?;诜治鲂睦韺W的理論與理解,榮格表示:“被同化到自我中去的無意識內容數量越多、意義越重大,自我就會與自性更加接近,盡管這種接近可能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過程。”然而,這樣的一種心理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自我的膨脹,除非在自我與無意識原型之間畫出一條明確的分界線”。于是,陰影、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等原型意象,也就具有了重要的臨床意義,有助于自我與自性關系的確立,以及以自性為中心的和諧發展。
接著,如榮格之一貫風格,《伊雍:自性現象學研究》深入于神話、宗教、哲學與文化等領域,這也正是榮格心理分析擴充技術的體現,將有關的原型意象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來放大與闡釋,努力擴充自性現象學的深遠意義。
這種放大與擴充,如榮格用“Self”來表達“自性”,也如《易經》中對“大人”的形容:“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易經·系辭》)于是,這種“大人”也可理解為獲得自性之人或自性化者。正如孟子的理論:“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于是,存心養性,便可以事天,也便具有真實的心理分析的意義,猶如榮格之自性與自性化的論述。張載之“大心篇”,也正是對此“大人”與“盡心知性”之意義的發揮: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于是,榮格所表述的自性,以及自性化的意義,也盡在其中。
申荷永
2018年7月于洗心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