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國學梯級公開課5
  • 摩羅 楊帆編著
  • 6312字
  • 2019-06-17 10:42:09

第一課 游廬山黃崖遇雨記

〔清〕袁枚

題解

這是一篇與眾不同的游記,作者詳寫了自己在大雨中的困窘與恐懼,以及因老僧的接應而得救的欣悅。文章對雨中黑暗的描寫和對“崖仄而高”的描寫,都非常精彩,值得一讀。

人物故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進士,先后于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勤政廉潔,有聲望。然晉升不順,漸生厭倦,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廣收男女弟子,吟詠其中。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也是“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與大學士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著作傳世。

主課文

甲辰春,將游廬山。星子令[1]丁君告余曰:“廬山之勝,黃崖為最。”余乃先觀瀑于開先寺,畢,即往黃崖。

崖仄而高,箯輿[2]升,奇峰重累[3],如旗鼓戈甲從天上擲下,勢將壓己,不敢仰視;貪其奇,不肯不仰視。屏氣登顛[4],有舍利臺,正對香爐峰。又見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見不厭也。旋下行,至三峽橋。兩山夾溪,水從東來,巨石阻之,小石尼[5]之,怒號噴薄。橋下有宋祥符年碣[6],諦視良久,至棲賢寺宿焉。

次日聞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路漸陡,行五里許,回望彭蠡湖[7],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隱隱可見。正徘徊間,大雨暴至,云氣坌涌[8],人對面不相識。輿夫認云作地[9],踏空欲墮者屢矣。引路里保[10],避雨遠竄,大聲呼,杳[11]無應者。天漸昏黑,雨愈猛,不審今夜投宿何所。輿夫觸石而顛[12],余亦仆,幸無所傷。行李愈沾濕愈重,擔夫呼謈[13],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余素豪,至是不能無悸。躑躅[14]良久,猶臨絕壑。

忽樹外遠遠持火者來,如陷黑海見神燈,急前奔赴,則萬松庵老僧曳杖迎,唶[15]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誤行十余里矣。”燒薪燎衣[16],見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次日雪,冰條封山,觸履作碎玉聲。望五老峰不得上,轉身東下,行十余里,見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余下車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極,故盡數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積石礎碎瓦礫無萬數,疑即古大林寺之舊基。輿夫曰:“不然,此石門澗耳。”余笑謂霞裳[17]曰:“考據之學,不可與輿夫爭長,姑存其說何害!”乃至天池,觀鐵瓦,就黃龍寺宿焉。僧告余曰:“從萬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問遇雨最險處何名,曰犁頭尖也。

余五年游山皆樂,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選自《袁枚文選》)

注釋

[1]星子令:即星子縣令。2016年,星子縣更名為廬山市。

[2]箯輿(biān yú):竹轎,一般由人抬著登山。輿,載人的交通工具,車子、轎子都稱輿。

[3]重累:重疊。

[4]登顛:登上山頂。顛,同“巔”,即山頂。

[5]尼:阻擋。

[6]祥符年碣:祥符即大中祥符,宋朝真宗皇帝的年號(1008—1016),共九年。碣,石碑。

[7]彭蠡湖:即鄱陽湖,在江西省北部。廬山即聳立在鄱陽湖西岸不遠。

[8]坌涌(bèn yǒng):涌出。

[9]輿夫認云作地:轎夫把云認作地面,踏腳下去,至于摔倒。廬山以云霧飛涌聞名于世,下雨天尤其嚴重。輿夫,車夫或轎夫。

[10]里保:舊時在鄉里為官府辦差的人,俗稱地保。

[11]杳(yǎo):無聲無息。

[12]觸石而顛:被石頭絆倒。顛,摔倒。

[13]呼謈(bó):大聲呼痛。謈,因痛而叫喊,這里指叫苦。

[14]躑躅(zhí zhú):徘徊不前,或用腳踏地。

[15]唶(jiè):嗟嘆。

[16]燒薪燎衣:用柴生火,烘烤衣服。

[17]霞裳:姓劉名霞裳,袁枚的學生。

參考譯文

甲辰年春天,我準備游覽廬山。星子縣令丁君告訴我:“廬山的景色,黃崖是最好的。”于是,我先在開先寺邊上觀看瀑布,看完后,就去往黃崖觀景。

黃崖斜而高聳,乘坐著竹轎向上攀登,看奇險的山峰重重疊疊,就如同戰場上的旗子、戰鼓、戈矛、盔甲從天上拋擲下來一樣險峻。這種奇險的氣勢壓著我,讓我不敢仰頭觀看,但出于獵奇又忍不住要抬頭觀看。就這樣屏著氣息攀登到崖的最高處。這里有舍利臺,正對著香爐峰,還可見香爐瀑布。如同好友重逢,百看不厭。不久,向下行走,來到三峽橋。兩座山夾著溪流,溪水從東面流過來。大石小石遍立溪水之中,阻擋著水流,洶涌激蕩,發出轟響。橋下有塊宋代大中祥符年間的石碑,我仔細察看了好久。隨后,到棲賢寺投宿。

第二天聽見雷聲,但沒過多久天就晴了,于是向五老峰進發。路漸漸陡峭起來。大約走了五里路,回過頭看鄱陽湖,只見帆船的桅桿排列豎立,我所乘坐的船也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正在流連徘徊之時,突然下起大雨,霧氣涌出,使人面對面都看不清對方。轎夫竟錯把云看成了地面,好幾次踩空,差點墜下崖去。引路的向導跑到遠處躲雨,他大聲呼喊,沒人應答。天色漸漸黑下來,雨越下越大,不知道今晚在哪里投宿。轎夫被石頭絆倒,我也摔在地上,所幸都沒有受傷。行李沾了濕氣,越來越重,挑夫叫苦不迭。家童相互埋怨,有人還哭了。我素來灑脫豪放,看到這種情況,也不能不心生畏懼。頓足徘徊許久,如同面臨陡峭溝壑一般,無計可施。

忽然,樹林外,有人舉著火把遠遠走過來,我們好像在黑暗的大海中看到神燈一樣,急奔過去。原來是拄杖來迎接我們的萬松庵老僧。他嘆息道:“我們已經等你們很久了,可惜你們走錯了十多里路。”到了萬松庵,燒起柴火烘烤衣服,無意中看見房子上插著柳枝,才知道這一天是清明節。

第二天,天下起雪來,山上結滿了冰條,鞋子踩上去發出玉碎般的聲音。遠遠望著五老峰,卻攀登不上去,轉身從東邊下山。走了十多里路,看見三座山峰像絕壁一樣立在溪流之上,山峰之下,溪水緩緩流動。我下轎向絕壁之下投了塊石頭,過了很久都沒有聽到聲響,想必山谷一定很深,所以石頭落下去,久久不能到底吧。溪水旁邊遺留大量的柱礎和瓦片碎石,我猜測這就是古代大林寺的舊址。轎夫說:“不是這樣的,這里叫作石門澗。”我笑著對劉霞裳說:“考據學,不能和轎夫相比,暫且作為一種說法也無妨!”隨后來到天池寺,觀看明朝皇帝所賜的鐵瓦。而后前往黃龍寺借宿。僧人告訴我說:“從萬松庵到這里,已經猛然降低了二千丈的高度。”我問僧人,我們一行之前遇雨且最為危險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僧人說叫犁頭尖。

五年來,我游山觀景,都十分開心,只有此行吃盡苦頭,特地著文記下此事。

賞析與寫作指導 游山玩水的恐怖經歷

中國山水游記極多,精彩者何止千萬。然而此篇《游廬山黃崖遇雨記》,堪稱精中之精。游記均寫所見如何壯麗,而此文重點則在寫遇雨,雨來天昏地暗,什么也沒看到。游記均寫游觀如何喜樂,此文獨寫雨中的顛仆、驚悸、恐懼、哭聲,猶如墮入地獄。本文之精,就精在其景觀、遭際、感受、風格,均超群脫俗,獨具一格。

“次日聞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此處“聞雷”,已經埋下伏筆。

“路漸陡,行五里許,回望彭蠡湖,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隱隱可見。”這一句良辰美景,云淡風輕,興味盎然,與下文形成巨大落差。

“正徘徊間,大雨暴至,云氣坌涌,人對面不相識。”突然轉入險惡境遇,暴雨驟至,云吞雨打,睜不開眼睛。

“輿夫認云作地,踏空欲墮者屢矣。”轎夫無法正常走路,隨時都可能出現意外。

“引路里保,避雨遠竄,大聲呼,杳無應者。”引為依靠的導游,自顧逃離,客人被遺下,不知所措,失去了心理支撐。

“天漸昏黑,雨愈猛,不審今夜投宿何所。”大雨持續很久,入夜更猛。黑暗沒有歸路,如果一直受困于此,則面臨凍餒之災。

“輿夫觸石而顛,余亦仆,幸無所傷。”暗黑難行,跟轎夫摔在一堆。雖無所傷,但一身雨、一身泥,足夠狼狽。

“行李愈沾濕愈重,擔夫呼謈,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隨行者已經堅持不住,轎夫摔倒是身體難于維持,挑夫叫喚、家童埋怨且哭泣,是心理已經崩潰。整個團隊都垮了。由此可見境遇險惡,前途未卜。

“余素豪,至是不能無悸。”連素來勇敢豪邁的我,也禁不住恐懼起來。

“躑躅良久,猶臨絕壑。”在黑暗中盤桓周旋,走投無路,猶如置身懸崖絕壁,這種恐懼感一直在高強度持續。

“忽樹外遠遠持火者來,如陷黑海見神燈,急前奔赴,則萬松庵老僧曳杖迎。”天無絕人之路,雖然伸手不見掌,可是一團游火來解救。這不,老僧親自率隊尋人。救星雖然來遲了,畢竟出現在更惡劣的事情發生之前。一場令人膽戰心驚的危機,就此消解,總算化險為夷。

云遮霧罩、忽晴忽雨,正是廬山氣候的最大特點。作者雖未刻意強調要表現廬山神髓,但其剪裁及用筆,恰好突顯了廬山神髓。

一般游記均寫如何快樂,然而再強烈的快樂,終系娛樂,不免膚淺。袁枚此文,卻極寫恐懼,恐懼入心深刻,猶如一次精神洗禮。所以,不獨作者刻骨銘心,讀者也跟著經受了一次心靈的緊張與滌蕩。

文無定法。抓住最有特點的經歷,描述其感受與發現,算是一法。

延伸知識 看看廬山真面目

蘇東坡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咱們今天就置身廬山之外,來聊聊廬山真面目。

廬山又稱匡山、匡廬,地處江西省北部,東偎鄱陽湖,南傍滕王閣,西抱京九線,北枕長江。是在鄱陽湖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孤山。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多達171座。峭壁懸崖間,云霧繚繞,瀑布飛瀉。李白“遙看瀑布掛前川”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登峰縱目,只見大山與大江、大湖珠聯璧合,渾然一體,氤氳著雄奇險峻、深邃浩遠的氣韻。

古代中國,從北京到嶺南邊陲,形成了一條大運河—長江—鄱陽湖—贛江南北大動脈,廬山正好處于這條黃金水道邊上,來往官僚、商賈、文人、僧道,通常喜歡在這里盤桓幾天,沐浴云飛霧繞,縱目湖闊江長,吟詠興亡感懷,盡享避暑之樂。他們光是留給后人的廬山詩篇,就有4000多首。久而久之,有的人不想離去,就在此處倚峰臨古、安身立命,感受萬物一體、天地同懷,探索生死奧義、治亂因緣,創造出光照千秋的人文勝景,廬山因而一步步成為江南文化圣地,長江中游的思想中心。

由于這里是運河—贛江南北大動脈與長江東西大動脈交匯點,萬方輻輳,神州樞紐,漸次形成了文化圣地與思想中心的地位,所以,這里出現的歷史事件、文化現象和人文思想,容易輻射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產生飽滿有力的時代影響和持續深遠的歷史影響。當下的文化人,對廬山歷史上的文化積累,依然可以如數家珍。

劉邦的部將灌嬰,在廬山腳下修了一座九江城,此城即為長江中游中心城市,系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帝國主義殖民中國時期,覬覦江南腹地的富饒,將九江列為掠奪中國財富的五大口岸之一。

司馬遷到廬山考察地理與文化,為《史記》收集材料,帶了筆“南登廬山”,此后騷人墨客不到廬山走走,都不好意思提《史記》。

諸葛亮來到廬山腳下周瑜營帳,舌戰群儒,宣傳聯合抗曹、實現三足鼎立的戰略思想,與周瑜達成思想共識。

周瑜長期在廬山腳下操練水軍,然后溯江而上,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挫敗了曹操的南進計劃,歷史從此進入三國時代。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為原型,寫了篇300余字的《桃花源記》,它漸次成為體現中國人社會理想的基本意象,至今還是中學生的背誦篇章。

陶淵明隱居廬山,勞動之余盡情抒寫田園之樂,于是,流風遺韻貫穿千年,他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田園詩的始祖。

謝靈運來廬山,寫了首《登廬山絕頂望諸嶠》,鮑照寫了首《望石門》,廬山由此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之一。

慧遠在廬山搭了個茅棚,命名為“東林寺”,在這里帶著老百姓念誦阿彌陀佛,于是東林寺成為了凈土宗的祖庭,影響遠及韓國日本東南亞。慧遠的宗教改革,還成為完成佛教中國化的標志性事件。

陸修靜在廬山搭了個石屋,名喚簡寂觀,修行時順便翻看道教典籍,修正道教儀軌,于是他成為上清派祖師,被確定為天師派正統。

顧愷之來廬山畫了幅《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廬山因此成為山水畫誕生地。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勾描潑墨,寄情抒懷,山水畫日益蓬勃,儼然國畫主流。

宗炳長期參加廬山慧遠蓮社活動,在此撰寫了《畫山水序》,成為中國山水畫第一篇畫論,標志著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國畫理論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其說深深浸染著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

陸羽在廬山喝了幾年云霧茶,在康王谷的晨曦中寫了幾句喝茶體會,被后世奉為《茶經》。《茶經》評出給茶水增色的十大名泉,廬山占其三(第一、第六、第十)。

李白喜歡廬山美景,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詩句,于是千古傳誦。

白居易到廬山大林寺散心,隨手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被看作千古絕唱。

白居易發心“轉入此中來”,在廬山蓋了個茅棚隱居起來,寫了篇《廬山草廬記》,成為體現唐代山水園林理念的代表作。

蘇東坡流放黃州,隔江對廬山向往四年,剛獲人身自由的他馬上來到廬山,在西林寺的墻上題寫了幾句感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揮筆就留下一首千古絕唱,而且成為宋詩代表作之一。

李渤厭倦了官場俗務,抱一頭白鹿在廬山潛心讀書修行,把那條山谷念成了“白鹿洞書院”。

南唐王公李璟(李煜的父親),在廬山筑臺讀書、造廟修行,棄絕塵世功名利祿,希望父皇不要選他為太子。可他還是被迫當上了蹩腳皇帝。

周敦頤在廬山當官,沉迷于此間清虛潔凈之氣,在廬山寫下著名的《愛蓮說》,特擇廬山一塊寶地作為骸骨居室。死后果然千里迢迢入葬于此,守護廬山已近千年。

朱熹來到廬山腳下,找到李渤的白鹿洞,重修屋宇,復興圣賢教育。白鹿洞書院于是成為全國書院之首。當時天朝禮部負責全國書院的行政管理,白鹿洞書院負責全國書院的業務指導。朱熹手訂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古代教育的準則和規范,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朱熹也在此完成了理學的融會與鑄造,開創了中國思想史的新紀元。

江萬里在白鹿洞書院學透圣賢之學,吸足廬山浩然之氣,成為南宋宰相、主戰派領袖。他按白鹿洞書院的教規,在廬陵創辦白鷺洲書院,培養了另一位南宋宰相、主戰派領袖文天祥。

王陽明在廬山腳下,打敗寧王朱宸濠的叛軍,維護了天下太平、社稷穩定。他在白鹿洞書院宣講心學,使廬山繼理學熔爐之后,又成為心學重鎮。

國民黨統治時期,蔣介石幾乎年年夏天離開南京來廬山避暑,廬山于是成為世界政要和商賈文人穿梭來往的政治中心,被世人稱為民國政府的夏都。

一代偉人毛澤東多次登臨廬山,留下“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著名詩句。

副課文 記游廬山

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云:“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鞵(xié,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

既自哂(shěn)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青山若無素,偃蹇(yǎn jiǎn,高聳)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憶清賞,初游杳(yǎo)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往來山南地十余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后與摠(zǒng)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仆廬山詩盡于此矣。

——〔北宋〕《蘇軾文集》

思考與訓練

袁枚是名滿天下的大才,文章精妙,文筆流光溢彩。本文對奇景既恐懼又貪戀的矛盾心理,捕捉得很好,表現得特別到位:“崖仄而高,箯輿升,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從天上擲下,勢將壓己,不敢仰視;貪其奇,不肯不仰視。”請從自己閱歷中的某個契機,尋找曾有的矛盾心理,并用類似上文的句子把它寫出來,幾十字至百字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昌乐县| 桦川县| 祥云县| 湘西| 锡林郭勒盟| 图片| 杭锦旗| 安顺市| 乌苏市| 娄烦县| 奉化市| 营口市| 余江县| 乳山市| 湛江市| 越西县| 新乡县| 富阳市| 惠安县| 阜宁县| 阿勒泰市| 天气| 察雅县| 渝北区| 福海县| 内乡县| 台南市| 吉安县| 盈江县| 兴宁市| 唐山市| 武胜县| 湘潭市| 峨山| 汾西县| 阳城县| 合江县| 灯塔市| 德清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