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圖形對象編輯

AutoCAD為用戶提供了許多實用有效的編輯命令,可以輕松實現對已有圖形對象進行移動、旋轉、縮放、復制、刪除等操作,方便地繪制出各種復雜的圖形。不但可以保證繪圖的準確性,還減少了重復的繪圖操作,大大提高了繪圖效率。

3.2.1 刪除、移動、旋轉和對齊

對圖形的基本操作包括刪除、移動、旋轉和對齊等,可以對圖形進行修改。

1.刪除對象

在利用計算機輔助制圖時不可能一次性把圖形制作完畢,且在制作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錯誤,就需要執(zhí)行刪除錯誤對象的操作。刪除對象時只需在工具欄中單擊 “刪除”按鈕,選擇所要刪除的圖形對象并按“Enter”鍵,即可完成刪除操作;也可以先選擇要刪除的圖形再單擊 “刪除”按鈕。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刪除”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刪除”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刪除”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輸入命令“ERASE”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

假如要刪除圖3-10所示圖形中的桌子部分,而只剩下椅子,則可執(zhí)行如下的操作步驟。

圖3-10 刪除對象前

(1)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 “刪除”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刪除操作命令。

(2)當“命令/提示行”中提示為“選擇對象:”且鼠標指針變成一個小正方形的選擇框時,將鼠標移動到想要刪除的圖形對象上并單擊,則被選對象呈現“亮顯”狀態(tài),如圖3-11所示。

圖3-11 選中要刪除的圖像

(3)此時“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如果要刪除其他的對象,則可繼續(xù)選擇其他對象,待所有要刪除的圖形對象都被選中之后,則可從單擊鼠標右鍵快捷菜單中選擇 “刪除”命令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均可刪除對象。

(4)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即可將被選取的圖形對象刪除,如圖3-12所示。

圖3-12 刪除對象后的圖形

2.移動對象

移動對象是指對象的重定位,即使指定對象在指定方向上按指定距離移動。移動僅僅是使對象的位置發(fā)生改變,并不改變對象的方向和大小。在實際制圖過程中為保證移動對象的準確性,可使用捕捉模式、坐標、夾點和對象捕捉模式的方法移動對象。

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移動”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移動”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移動”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MOVE”并按“Enter”鍵。

在使用AutoCAD繪圖的過程中,如果對圖形對象進行移動,常采用如下兩種方法,即指定點移動和輸入坐標值移動來確定移動的位置。

(1)指定點移動是通過指定的兩個點來確定被選取對象的移動方向和移動距離,通常將指定的第一個點稱為基點。假定要對圖3-13所示圖形中的圓進行移動,使移動后圓的圓心位于矩形右上角的頂點上,可參照如下操作步驟進行。

圖3-13 移動對象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移動”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移動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且鼠標指針變成一個小正方形的選擇框時,在圓周上任意位置單擊,該圓即可被選中并呈“亮顯”狀態(tài)。此時 “命令/提示行” 仍提示為“選擇對象:”,這時單擊鼠標右鍵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或位移:”時單擊圓的圓心。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位移的第二點或<用第一點作位移>:”時,單擊矩形右上角的頂點,如圖3-14所示。

圖3-14 指定移動對象的基點

⑤在完成上述操作后,該圓被移動到矩形的右上角,且圓心點與矩形的頂點重合,如圖3-15所示。

圖3-15 移動對象后的圖形

(2)輸入坐標值移動(即位移法)是通過輸入一個位移矢量來決定被選取對象的移動距離和移動方向,進而實現對圖形對象的移動。位移矢量是通過直角坐標X方向和Y方向的值來確定的,也可以用極坐標的方式來確定。

假定還對圖3-16所示圖形中的圓進行移動,移動坐標是(200,200),即將移動對象沿X軸方向向右移動200個單位,沿Y軸方向向上移動200個單位。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16 移動對象之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移動”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移動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且鼠標指針變成一個小正方形的選擇框時,在圓周上任意位置單擊,該圓即可被選中并呈“亮顯”狀態(tài),如圖3-17所示。此時“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這時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圖3-17 選中移動對象的圖形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或位移:”時,輸入坐標“(200,200)”,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位移的第二點或<用第一點作位移>:”時,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即可得到移動對象后的圖形,如圖3-18所示。

圖3-18 移動對象之后的圖形

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從移動對象之后的圖形中可以看出,圓被向右和向上移動了,且移動距離都是200個單位。

注意

在使用輸入坐標值移動(即位移法)移動對象時,要注意所輸入的位移值由兩個值組成,對于直角坐標中間用逗號隔開,對于極坐標中間需用小于號隔開,也就是位移量可用直角坐標和極坐標的兩種方式來表達。

3.旋轉對象

旋轉對象是將指定對象繞基點旋轉一定的角度。該編輯方式常用于在繪制斜視圖時先按照正常的方式繪制,再對其進行旋轉,獲得所需的視圖位置。

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旋轉”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旋轉”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旋轉”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ROTATE”并按“Enter”鍵。

在執(zhí)行 “旋轉”命令并選取了待旋轉的圖形對象之后,即可確定旋轉基點和輸入旋轉的角度,圖形對象將繞基點旋轉該角度。系統默認設置時,輸入的角度為正值,圖形將按逆時針方向旋轉,輸入的角度為負值將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但若在輸入角度為正值時,圖形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則可選擇 “格式”→ “單位”命令,在“圖形單位”對話框中勾選 “順時針”復選框,如圖3-19所示。

圖3-19 “圖形單位”對話框

在AutoCAD中根據旋轉對象時指定角度方式的不同,可將旋轉方式分為通過直接輸入旋轉角度來旋轉對象和通過指定參照角度旋轉對象。

(1)直接輸入旋轉角度。

在繪圖的過程中如果知道圖形對象應該旋轉的角度,則采用該旋轉方式比較方便快捷。

假定要逆時針旋轉圖3-20所示的圖形270°,可按照如下操作步驟進行。

圖3-20 旋轉對象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旋轉”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旋轉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單擊需要旋轉的圖形對象,則被選中的圖形呈“亮顯”狀態(tài),如圖3-21所示。此時“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這時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圖3-21 指定旋轉對象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時,單擊該圖形中的任意一點指定基點,或單擊圖形中一些特殊的點作為基點(如圓的圓心),如圖3-22所示。

圖3-22 指定旋轉基點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旋轉角度,或[復制(C)/參照(R)]<0>:”時,輸入“270”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即可得到旋轉結果,在該結果中刪除了源對象,如圖3-23所示。

圖3-23 旋轉時刪除源對象

⑤如果在旋轉對象時不想刪除源對象,在指定旋轉基點后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旋轉角度,或[復制(C)/參照(R)] <0>:”時,輸入“C”按“空格”鍵或“Enter”鍵。

⑥待“命令/提示行”再次提示為“指定旋轉角度,或[復制(C)/參照(R)]<0>:”時,輸入“270”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獲得的旋轉結果將不刪除源對象,如圖3-24所示。

圖3-24 旋轉時未刪除源對象

(2)指定參照角度旋轉對象。

在實際繪圖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繪圖員不知道旋轉的角度,這時就可以采用參照旋轉的方式來旋轉對象。使用該方法旋轉對象是在確定了旋轉基點后拖曳鼠標,再任意拾取兩點以指定新角度來旋轉對象。圖3-25所示的圖形使用該方法進行旋轉,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25 旋轉對象前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旋轉”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旋轉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單擊需要旋轉的圖形對象,則被選中的圖形呈“亮顯”狀態(tài),如圖3-26所示。此時 “命令/提示行” 仍提示為“選擇對象:”,這時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圖3-26 指定旋轉對象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時,單擊該圖形中的任意一點指定基點,如圖3-27所示。

圖3-27 指定旋轉基點

④在指定旋轉基點后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旋轉角度,或[復制(C)/參照(R)] <0>:”時,輸入“R”按下“空格”鍵或“Enter”鍵。

⑤拖曳鼠標任意指定兩點以指定新角度,拖曳鼠標沿該直線旋轉,如圖3-28所示。最終效果如圖3-29所示。

圖3-28 沿直線旋轉

圖3-29 旋轉結果

4.對齊對象

使用對齊對象命令可以通過移動、旋轉或傾斜對象等使一個對象與另一個對象對齊。

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對齊”命令的方法有兩種。

方法1:在“功能區(qū)”選項板中切換至“常用”選項卡,在“修改”面板中單擊 “對齊”按鈕。

方法2: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ALIGN”并按“Enter”鍵。

對圖3-30所示的圖形進行對齊操作,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30 未對齊對象前

(1)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 “對齊”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對齊操作命令。

(2)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單擊需要對齊的圖形對象,則被選中的圖形呈“亮顯”狀態(tài),如圖3-31所示。此時 “命令/提示行” 仍提示為“選擇對象:”,這時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圖3-31 指定對齊對象

(3)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一個源點:”時,單擊該圖形中的一點指定為源點,如圖3-32所示。

圖3-32 指定源點

(4)在指定源點后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一個目標點:”時,在繪圖區(qū)域中指定準備對齊的第一個目標點,按“Enter”鍵,即可完成對齊操作,如圖3-33所示。

圖3-33 對齊效果

3.2.2 復制、陣列、偏移和鏡像

復制、陣列、偏移和鏡像操作都可以創(chuàng)建對象的副本。

1.復制對象

復制對象是將一個對象按照角度和方向創(chuàng)建一個副本。有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使用復制對象工具獲取與原對象相同的圖形對象。該命令一般用于需要繪制多個相同形狀的圖形操作中。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復制”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復制”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復制”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COPY”并按“Enter”鍵。

在調用 “復制”命令之后,系統將提示用戶選擇要復制的對象,指定一點作為移動的基點,這時就可以使用兩種方法復制圖形對象,即指定點復制對象和輸入位移量復制對象。這兩種方法是最常用的復制對象方法。

(1)指定點復制對象。該方法是指通過兩個指定的點,即指定的第一個點作為基點,然后拖曳鼠標指定第二個點為復制對象的放置點,以確定所復制對象相對于原對象的方向和距離。

注意

在AutoCAD 2010中,還可以指定多個放置點放置其他副本,因為在執(zhí)行復制命令操作時,系統默認可以進行多次復制操作,如果將復制模式設置為單個,則可以根據命令提示行提示輸入“O”。

要在圖3-34所示圖形中復制圓形對象到矩形的右上角,利用指定點復制對象則可執(zhí)行如下的操作步驟:

圖3-34 復制對象之前

①按照上述調用 “復制”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復制操作命令。

②當“命令/提示行”中提示為“選擇對象:”且鼠標指針變成一個小正方形的選擇框時,將鼠標指針移動到想要復制的圖形對象上并單擊鼠標左鍵,則被選對象呈現“亮顯”狀態(tài),如圖3-35所示。

圖3-35 選中復制對象

③此時的“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如果要復制其他的對象,則可繼續(xù)選擇其他對象,最后單擊鼠標右鍵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或 [位移(D)/模式(O)] <位移>:”之后,單擊圓的圓心,如圖3-36所示。

圖3-36 指定基點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個點或<使用第一個點作為位移>:”之后,單擊矩形右上角頂點,即可完成對圖形對象的復制操作,如圖3-37所示,圓被復制到了矩形的右上角,且圓心點與矩形的頂點重合。

圖3-37 復制對象之后

(2)輸入位移量復制對象。該方法是在出現指定基點或位移量提示之后,直接輸入位移量并按“Enter”鍵,系統會按照輸入的位移量來復制對象,如果再輸入其他位移量便可將復制的副本放在指定的位置,其中,位移量決定了所復制對象相對于原對象的距離和方向。一般情況下,位移量可通過極坐標或給出直角坐標X和Y的方向值進行確定。

在圖3-38所示圖形中對圓形進行復制,并且使復制的圓與原來的圓位移量是X方向是10, Y方向是-40,利用輸入位移量復制對象則可按照如下操作步驟進行。

圖3-38 復制對象之前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復制”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復制操作命令。

②當“命令/提示行”中提示為“選擇對象:”且鼠標指針變成一個小正方形選擇框時,將鼠標指針移動到復制圖形對象上并單擊,則被選對象呈現“亮顯”狀態(tài),如圖3-39所示。

圖3-39 選中復制對象

③此時的“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如果要復制其他的對象,則可繼續(xù)選擇其他對象,在選擇完畢之后,可單擊鼠標右鍵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或 [位移(D)/模式(O)] <位移>:”之后,輸入位移量“(10, -40)”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個點或 <使用第一個點作為位移>:”時,單擊鼠標右鍵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即可完成對圖形對象的復制操作,如圖3-40所示。

圖3-40 復制對象之后

2.陣列對象

陣列對象是指將選中的圖形對象按矩形或環(huán)形的排列方式進行多次重復的操作。

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陣列”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陣列”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陣列”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ARRAY”并按“Enter”鍵。

采用上述方法調用 “陣列”命令后,可打開 “陣列”對話框,在其中可設置以矩形陣列或環(huán)形陣列方式復制對象,并設置相應的參數,如圖3-41所示。

圖3-41 “陣列”對話框

(1)矩形陣列復制主要用于創(chuàng)建沿指定方向均勻排列的相同對象,可控制行和列的數目及對象之間距離。對圖3-42所示圖形中正五邊形進行陣列,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42 正五邊形陣列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單擊“選擇對象”按鈕,選中正五邊形。

②采用上述方法調用 “陣列”命令,打開 “陣列”對話框,在其中輸入所要陣列的行數、列數、行偏移、列偏移、陣列角度等,或單擊 “拾取兩個偏移量”按鈕、 “拾取行偏移”按鈕、 “拾取列偏移”按鈕設置矩形陣列參數,如圖3-43所示。

圖3-43 “陣列”對話框

③在所有參數設置完畢之后,單擊“確定”按鈕或按“Enter”鍵,即可得到圖3-44所示的矩形陣列。

圖3-44 陣列后的效果圖

注意

如果在“行偏移”文本框中輸入的數值為負值,則陣列后的行將添加到原對象下方,為正則在上方。如果在列文本框內輸入的數值為負值,則陣列后的列將在原對象左側,為正值則在右側。

(2)環(huán)形陣列復制主要用于創(chuàng)建沿指定圓周均勻分布的對象,可以控制對象副本的數目并決定是否旋轉副本。對圖3-45所示的圓形進行環(huán)形陣列,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45 環(huán)形陣列前的圓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單擊“選擇對象”按鈕,選中圓形,如圖3-46所示。

圖3-46 選中陣列的圖形

②采用上述方法調用 “陣列”命令,在 “陣列”對話框中選擇“環(huán)形陣列”單選按鈕,再設置控制環(huán)形陣列的參數(如中心點、項目總數、填充角度等),如圖3-47所示。

圖3-47 “陣列”對話框

③在所有參數設置完畢之后,單擊“確定”按鈕或按“Enter”鍵,即可得到圖3-48所示的環(huán)形陣列。

圖3-48 環(huán)形陣列后的圖形

3.偏移對象

偏移對象是指用選定的圖形對象來創(chuàng)建一個與其平行或保持一定相等距離的新對象。偏移的對象如果是線性對象(如直線、射線、構造線等),則是進行平行復制;如果偏移的對象是曲線(如圓弧、圓、矩形、多段線等),則是根據向不同的位置偏移復制出大小不同的曲線對象。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偏移”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 “修改”→ “偏移”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偏移”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OFFSET”并按“Enter”鍵。

在AutoCAD 2010中實現對象偏移操作的方法有多種,下面介紹兩種最常用的偏移對象方法,即定距法偏移對象和過點法偏移對象。

(1)定距法偏移對象是指通過輸入距離參數或通過鼠標單擊兩點確定距離參數之后,再選定被偏移對象和偏移方向來進行偏移的方法?,F對圖3-49所示圖形中的直線進行向下偏移,且偏移的距離為500個單位,則可執(zhí)行如下的操作步驟。

圖3-49 偏移對象之前的圖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偏移”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偏移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偏移距離或[通過(T)]<通過>:”之后,輸入偏移距離“500”并按下“空格”鍵或“Enter”鍵。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偏移的對象或<退出>:”之后,單擊水平直線上的任意位置,即可看到該直線被選中且呈“亮顯”狀態(tài)。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點以確定偏移所在一側:”時,將鼠標指針移動到直線下方任意位置并單擊,使偏移后的對象位于初始對象下方。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偏移的對象或<退出>:”時,右鍵單擊鼠標或按下“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偏移操作,就可得到偏移后的圖形,如圖3-50所示。

圖3-50 偏移對象之后的圖形

操作完畢之后,原圖形中多了1條水平方向的直線,且該直線與原水平方向的直線保持等距離,是原直線一條平行直線。

(2)過點法偏移對象是指先指定對象偏移的目標點之后,再進行偏移操作從而獲得偏移后的新對象的一種偏移方法。現對圖3-51所示圖形中的矩形進行偏移,使偏移后的矩形通過指定的目標點,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51 未偏移對象之前

①按照上述調用 “偏移”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偏移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偏移距離或[通過(T)]:”之后,輸入“T”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偏移的對象或<退出>:”之后,單擊直線上任意位置,即可將該直線選中并呈“亮顯”狀態(tài)作為被偏移的對象,如圖3-52所示。

圖3-52 選中偏移對象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通過點:”時,指定偏移通過的點,則自動根據指定的通過點繪制出偏移對象,且“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偏移的對象或<退出>:”,這時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偏移操作,即可得到偏移后的圖形,如圖3-53所示。

圖3-53 偏移對象之后

4.鏡像對象

鏡像對象是指圍繞指定的鏡像軸線翻轉對象,從而創(chuàng)建與原來圖形對象相對稱的圖形副本。當在繪制具有對稱特征的對象時,則可以先繪制半個圖像,再使用 “鏡像”命令獲得鏡像副本,從而減少繪圖的工作量。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鏡像”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鏡像”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鏡像”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MIRROR”并按“Enter”鍵。

在AutoCAD 2010中根據鏡像源對象和編輯模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圖形對象的鏡像、包含文字的鏡像、夾點鏡像等。

(1)創(chuàng)建圖形對象的鏡像是指創(chuàng)建所選取對象相對于指定的鏡像軸線翻轉而得到的源對象的副本對象。如鏡像圖3-54所示的圖形,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54 待鏡像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鏡像”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鏡像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單擊要鏡像的圖形對象,則被選中的圖形呈“亮顯”狀態(tài)。此時的“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這時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鏡像線的第一點:”之后,在源對象的一側單擊以確定鏡像線的一個端點。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鏡像線的第二點:”之后,單擊鼠標確定鏡像線的另一個端點,如圖3-55所示。

圖3-55 確定鏡像線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是否刪除源對象?[是(Y)/否(N)]<N>:”之后,按“空格”鍵或“Enter”鍵表示不刪除源對象,如圖3-56所示。如果輸入“Y”并按下“空格”鍵或“Enter”鍵,即可將源對象刪除,只剩下鏡像的副本,如圖3-57所示。

圖3-56 鏡像未刪除源對象

圖3-57 鏡像且刪除源對象

(2)創(chuàng)建包含文字對象的鏡像。在創(chuàng)建一個含有文字對象的鏡像時,如果被選中的對象含有文字,由于在系統默認的狀態(tài)下,雖然包括文字在內的對象仍按照鏡像規(guī)則進行鏡像,但有時文字卻并不按照對稱規(guī)則反轉或倒置。圖3-58所示為鏡像前含有文字的對象,圖3-59所示為含有文字的對象在鏡像后文字沒有被反轉。

圖3-58 未鏡像前的圖形

圖3-59 鏡像后的文字情形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用戶并不希望所繪制圖形中的文字在執(zhí)行鏡像操作后被反轉或倒置。AutoCAD專門提供了用于控制文字反轉或倒置的系統變量MIRRTEXT。在默認狀況下,當MIRRTEXT的值為1時,鏡像后的文字被翻轉180°,如圖3-60所示。當MIRRTEXT的值為0時,鏡像后的文字不被反轉或倒置,即文字的方向不改變。

圖3-60 文字在鏡像后被翻轉

注意

對于鏡像操作,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鏡像操作后鏡像線是不存在的,在此為了說明才在未完成鏡像操作前抓取圖片。在實際應用鏡像操作時應掌握兩點:一是要對哪些對象進行鏡像,二是鏡像軸線的確定。對于被鏡像的對象,如果含有文字,還應當預先設定鏡像后的文字是否反轉或倒置。

(3)夾點鏡像是指使用夾點編輯模式來鏡像對象的一種方法。在AutoCAD 2010中,夾點編輯是一種集成的編輯模式,是在選擇了編輯對象之后再給出操作命令的一種編輯方法,此方法方便快捷。使用該方法可對圖形對象進行刪除、移動、復制、鏡像等操作。

已經繪制圖3-61所示的圖形,現需要以過該圖形的最右端頂點的垂直線為鏡像線對圖形進行鏡像,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61 未鏡像前的圖形

①單擊圖形中的所有對象,直至全部被選中并呈“亮顯”狀態(tài),即所有圖形對象上都帶有藍色小正方形夾點,如圖3-62所示。

圖3-62 所有對象均被選中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命令:”之后,輸入鏡像命令“MIRROR”或“MI”,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或采用上述其他調用 “鏡像”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鏡像操作。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鏡像線的第一點:”之后,單擊圖形最右邊的頂點。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鏡像線的第二點:”之后,為保證鏡像線為垂直線,可按“F8”鍵打開正交模式,單擊第一個點下方的任意一點,如圖3-63所示。

圖3-63 鏡像中的圖形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是否刪除源對象?[是(Y)/否(N)]<N>:”之后,按“空格”鍵或“Enter”鍵不刪除源對象。

⑥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即可得到鏡像后的完整圖形,如圖3-64所示。

圖3-64 鏡像后的完整圖形

3.2.3 縮放、修剪、延伸、拉伸

通過縮放、修剪、延伸、拉伸對象操作,都可以對圖形對象進行修改。

1.縮放對象

縮放對象是將指定的對象按照指定的比例進行放大或縮小。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縮放”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縮放”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縮放”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SCALE”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在AutoCAD 2010中,實現對象縮放操作的方法有多種,下面介紹3種最常用的縮放對象的方法,即比例因子縮放法、參照縮放法和夾點縮放法。

(1)比例因子縮放法是通過指定縮放比例因子來改變所選定對象實際大小的方法。當比例因子大于1時放大對象,比例因子小于1時縮小對象,比例因子等于1時對象不變。對圖3-65所示圖形中的圓以其圓心為基點進行縮小,使縮小后的圓是原來圓的一半,則可按照如下操作步驟進行:

圖3-65 未縮放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縮放”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縮放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單擊圓周上的任意位置,選中該圓并呈“亮顯”狀態(tài),如圖3-66所示。

圖3-66 選中縮放對象

③待“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之后,單擊圓的圓心以確定縮放基點,如圖3-67所示。

圖3-67 指定縮放對象基點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比例因子或[參照(R)]:”時,只需輸入“0.5”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即可看到該圓以其圓心為基點被縮小了一半,如圖3-68所示。

圖3-68 圓被縮小之后的圖形

(2)參照縮放法是通過指定參照長度和新長度,以確定縮放比例來進行縮放圖形對象的方法。對圖3-69所示圖形中的矩形進行縮放,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69 未縮放對象之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縮放”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縮放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時,單擊矩形上任意位置處,選中該矩形并呈“亮顯”狀態(tài),如圖3-70所示。

圖3-70 選中縮放對象

③待“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時,單擊矩形左下角的頂點作為基點。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比例因子或[參照(R)]:”之后,輸入“R”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以參照縮放法來縮放圖形對象。

⑥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參考長度<1>:”時,再次單擊矩形左下角的頂點。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點:”時,單擊矩形右下角的頂點。

⑦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新長度:”時移動鼠標指針,該矩形框將隨著鼠標指針的移動變大或變小,如圖3-71所示。移動鼠標光標至合適位置單擊之后即可得到被放大后的矩形,如圖3-72所示。

圖3-71 縮放中的圖形

圖3-72 縮放對象后的圖形

在使用參照縮放法對圖形對象進行縮放時,比例因子是系統自動計算的,且比例因子=新長度值/參照長度值。指定的新長度值不可以和參照長度值相同,否則圖形對象不被縮放。

(3)夾點縮放法是使用夾點模式來縮小或放大對象的方法。下面對圖3-73所示圖形中的圓進行縮放,以該圓的圓心為基點,使縮放后的圓與多邊形相切,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73 未縮放對象之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單擊圓周上任意一點,選中該圓并呈“亮顯”狀態(tài),這時圓周上有5個夾點,其中1個夾點為圓心,其余4個夾點為圓的4個象限點,如圖3-74所示。

圖3-74 圓被選中后

②移動鼠標指針至圓的任意一個夾點處并單擊,此時該夾點的小方框變?yōu)榧t色,且隨著鼠標指針的移動,圓將被縮小或放大,如圖3-75所示。

圖3-75 拖放圓的夾點

③移動鼠標指針至合適的位置后單擊,按“Esc”鍵或“Enter”鍵結束操作,即可得到放大后的圓,且圓與多邊形相切,如圖3-76所示。

圖3-76 圓被放大后的圖形

2.修剪對象

修剪對象(或剪切對象)是將需要修剪的對象,以指定的對象為邊界來刪除對象的多余部分。在進行修剪對象時先要選擇修剪邊界,而被選擇的修剪邊界和修剪對象可以相交,也可以不相交。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修剪”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 “修改”→ “修剪”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修剪”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TRIM”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在采用上述方法調用 “修剪”命令之后,命令提示行將提示選擇對象作為剪切邊界的對象,當用戶選擇對應的對象后,單擊鼠標右鍵或按“Enter”鍵,這時命令提示行提示選擇要修剪的對象,即選擇需要剪切掉的對象。

在選擇完畢之后,AutoCAD將以剪切邊界為邊界,將被修剪對象上位于選擇點一側的對象剪掉。如果被修剪對象沒有與剪切邊界交叉,這時需要按下“Shift”鍵,在 “延伸”命令和 “修剪”命令之間切換,將被修剪對象延伸到剪切邊界再執(zhí)行修剪操作。

注意

修剪命令與刪除命令的不同之處在于,修剪是只去除對象的一部分,而刪除則是對于整個對象的全部去除。

下面對修剪隱含交點和復雜對象進行具體的介紹。

(1)修剪到隱含交點。

隱含交點是指兩個對象雖然在圖面上不相交,但如果將其中的一個或兩個對象延伸,則可以相交而得到的點。在默認狀態(tài)下,對于這樣的圖形對象是不能作為剪切邊界修剪對象的。在修剪命令執(zhí)行過程中,如果選擇了合適的選項,則可以利用對象的隱含交點作為剪切邊界修剪在圖面上不相交的對象。

下面對圖3-77所示的圖形對象進行修剪,圖形中的兩個對象不相交,但如果將其中的水平直線延伸則這兩條直線就可以相交,該情況下可利用對象的隱含交點修剪對象,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77 修剪對象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修剪”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修剪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時,單擊其中一條直線,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來確定修剪的剪切邊界。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修剪的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延伸的對象,或[投影(P)/邊(E)/放棄(U)]:”時,輸入“E”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選擇“邊(E)”選項。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輸入隱含邊延伸模式[延伸(E)/不延伸(N)]<不延伸>]:”時,再次輸入“E”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選擇“延伸(E)”模式。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修剪的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延伸的對象,或[投影(P)/邊(E)/放棄(U)]:”時,單擊另一條直線靠近上部的任意位置,修剪掉該直線位于隱含交點以上的部分。

⑥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修剪的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延伸的對象,或[投影(P)/邊(E)/放棄(U)]:”時,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修剪操作,即可得到被剪切的圖形對象,如圖3-78所示。

圖3-78 修剪對象后的圖形

(2)修剪復雜圖形對象。

在修剪復雜的圖形對象時,可以采用不同的選擇方法選擇對象,使得對象既可以作為剪切邊界,也可以作為被修剪的對象。

現要對圖3-79所示圖形進行修剪,刪除一些多余邊線,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79 修剪復雜對象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修剪”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修剪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時,單擊圖形中的圓形,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確定修剪的剪切邊界,如圖3-80所示。

圖3-80 選中修剪邊界的圖形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修剪的對象,按住Shift鍵選擇要延伸的對象或[投影(P)/邊(E)/放棄(U)]:”時,選擇被修剪部分之后,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修剪,即可得到修剪后的圖形對象,如圖3-81所示。

圖3-81 修剪復雜對象后的圖形

3.延伸對象

延伸對象是以指定的圖形對象為邊界,延伸某圖形對象與其他對象相交。要執(zhí)行延伸操作只需選擇延伸邊界線,然后單擊需要延伸的對象即可,具體操作方式可根據圖形對象在選擇框中的位置決定。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延伸”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 “修改”→ “延伸”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中切換至“常用”選項卡,在“修改”面板中單擊 “延伸”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EXTEND”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技巧

在使用延伸命令時,如果在按住“Shift”鍵的同時選擇對象,則執(zhí)行修剪命令;在使用修剪命令時,如果在按住“Shift”鍵的同時選擇對象,則執(zhí)行延伸命令。

(1)對于一般對象的延伸操作,通常只需在選擇延伸邊界線后,再選擇需要延伸的對象即可執(zhí)行延伸操作。如對圖3-82所示圖形中的直線進行延伸,使其延伸后與多邊形相交。

圖3-82 延伸對象前的圖形

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延伸”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延伸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時,單擊多邊形上的任意位置,然后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來確定延伸邊界。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延伸的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修剪的對象,或[欄選(F)/窗交(C)/投影(P)/邊(E)/放棄(U)]:”時,單擊靠近多邊形一邊的直線上任意位置,即可看到直線被延伸至與多邊形相交。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延伸的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修剪的對象,或[欄選(F)/窗交(C)/投影(P)/邊(E)/放棄(U)]:”時,按“空格”鍵或“Enter”鍵來結束對象延伸。

⑤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圖形中直線已被延伸至與多邊形相交,如圖3-83所示。

圖3-83 延伸對象后的圖形

(2)隱含邊界是只有在對兩個對象都進行延伸后才有可能相交的情形,默認狀態(tài)下,不能利用隱含邊界作為延伸邊界來延伸對象。但在延伸命令的執(zhí)行過程中,如果選擇合適的選項,也可以利用對象的隱含邊界作為延伸邊界來延伸對象。

如對圖3-84所示的圖形實現隱形延伸,而圖形中的圓弧在延伸后與斜線并不相交,此時可以利用隱含邊界對圓弧進行延伸,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84 延伸前的圖形

①按照上述調用 “延伸”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延伸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時,單擊斜直線,然后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來確定延伸邊界。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延伸的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修剪的對象,或[欄選(F)/窗交(C)/投影(P)/邊(E)/放棄(U)]:”時,輸入“E”,按“空格”鍵或“Enter”鍵,選擇“邊(E)”選項。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輸入隱含邊延伸模式[延伸(E)/不延伸(N)]<延伸>:”時,再次輸入“E”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來選擇“延伸(E)”模式。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延伸的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修剪的對象,或[欄選(F)/窗交(C)/投影(P)/邊(E)/放棄(U)]:”時,單擊圓弧的右半部分任意位置,即可得到圓弧被延伸并與斜直線的隱含相交,如圖3-85所示。

圖3-85 延伸后的圖形

⑥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延伸的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修剪的對象,或[欄選(F)/窗交(C)/投影(P)/邊(E)/放棄(U)]:”時,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延伸。

注意

在延伸操作中,作為延伸邊界的對象除直線外,還可以是圓、圓弧、橢圓、曲線、多段線等。對于同樣的圖形,雖然延伸邊界相同,但由于在選擇被延伸的對象時選取了對象的不同部分,則將得到不同的圖形。

4.拉伸對象

拉伸對象是將指定圖形中的一部分進行拉伸、移動或變形,同時保持與圖形對象未移動部分相連接的一種操作。使用拉伸命令必須通過窗選或交叉選擇選中對象,圓、橢圓和塊無法拉伸。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拉伸”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拉伸”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拉伸”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STRETCH”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在使用AutoCAD繪圖的過程中,如果對圖形對象執(zhí)行拉伸操作,根據命令提示行中的提示信息有兩種拉伸方式供用戶選擇。

(1)指定基點拉伸對象,該方式是通過指定兩點并按照這兩點之間的距離執(zhí)行拉伸操作,是系統默認的拉伸方式?,F對圖3-86所示的圖形對象進行拉伸,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86 未拉伸對象之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拉伸”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拉伸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使用“交叉窗口”方式或者“交叉多邊形”方式選擇被拉伸對象并呈“亮顯”狀態(tài),如圖3-87所示。

圖3-87 選中拉伸對象

③待“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或 [位移(D)] <位移>:”之后,在圖形中單擊圖形的中心作為基點,如圖3-88所示。

圖3-88 指定基點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個點或 <使用第一個點作為位移>:”時,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如圖3-89所示。

圖3-89 拉伸對象

(2)指定位移量拉伸對象,該方式是將指定對象按照指定位移量進行拉伸,而圖形其他部分不改變?,F對圖3-90所示圖形對象進行拉伸,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90 未拉伸對象之前的圖形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拉伸”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拉伸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使用“交叉窗口”方式或“交叉多邊形”方式選擇被拉伸對象并呈“亮顯”狀態(tài),如圖3-91所示。

圖3-91 選中拉伸對象

③待“命令/提示行”仍提示為“選擇對象:”之后,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結束對象的選擇。

④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基點或 [位移(D)] <位移>:”之后,輸入“D”,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位移<0.0000,0.0000,0.0000>:”之后,輸入偏移量“100, 100”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即可得到圖3-92所示圖形效果。

圖3-92 拉伸對象后的圖形

技巧

在調用拉伸命令后,命令提示行顯示的提示信息中有一個位移選項,可以用來設置相對距離和方向,且最后輸入的位移值會被保留。

在拉伸操作過程中,根據所處理對象的不同類型,有著不同的處理規(guī)則。如果只有一部分在選擇窗口內,即對象與選擇窗口的邊界相交,則存在如下拉伸規(guī)則。

①對于直線,位于窗口內的直線端點可以移動,窗口外的端點不動。

②對于圓弧,處理方式與直線相同,但在圓弧拉伸過程中弧度保持不變,同時由此來調整圓心的位置和圓弧起始角、終止角的值。

③對于多段線,則逐段當作直線或圓弧處理,但對多段線的寬度、切角和曲線擬合信息不作處理。

④對于區(qū)域填充,位于選擇窗口外的端點不動,位于選擇窗口內的端點移動。

⑤對于其他對象,如果該對象的定義點位于選擇窗口內,該對象發(fā)生移動,否則不動。

3.2.4 圓角與倒角

圓角是指通過指定的半徑創(chuàng)建一條圓弧,用這個圓弧將兩個圖形對象光滑連接起來。倒角是指將兩個非平行的對象,通過延伸或修剪使之相交或用斜線連接。

1.圓角命令

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圓角”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圓角”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圓角”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FILLET”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可執(zhí)行圓角操作的對象有直線、圓弧、圓、二維多段線的直線段、橢圓弧、構造線和射線等,兩條平行的直線、構造線和射線也可進行圓角操作。

注意

在執(zhí)行圓角操作時,圓角半徑是連接圓角對象的半徑,默認情況下,圓角半徑是0.500或上次設置的半徑。

現對圖3-93所示圖形執(zhí)行圓角操作,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93 未執(zhí)行圓角之前的圖形

(1)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 “圓角”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圓角操作命令。

(2)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一個對象或 [放棄(U)/多段線(P)/半徑(R)/修剪(T)/多個(M)]:”時,在命令提示行中輸入“r”,在鍵盤上按“Enter”鍵。

(3)在命令提示行中提示“指定圓角半徑<0.0000>:”時,在命令提示行中輸入“90”,并按“Enter”鍵。

(4)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一個對象或 [放棄(U)/多段線(P)/半徑(R)/修剪(T)/多個(M)]:”時,在繪圖區(qū)域中選擇要進行圓角操作的第一個對象,如圖3-94所示。

圖3-94 選擇第一個對象

(5)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二個對象,或按住Shift鍵選擇要應用角點的對象:”時,在繪圖區(qū)域中選擇要進行圓角操作的第二個對象,如圖3-95所示。

圖3-95 選擇第二個對象

(6)通過上述方法即可完成繪制圓角的操作,如圖3-96所示。

圖3-96 執(zhí)行圓角后的圖形

在執(zhí)行圓角命令時,系統提示“選擇第一個對象或[放棄(U)/多段線(P)/半徑(R)/修剪(T)/多個(M)]:”,其中各個選項的含義如下。

①放棄:放棄這次圓角操作命令;

②多段線:設置的圓角半徑對整個多段線的各線段進行圓角;

③半徑:直接輸入圓角半徑,對圖形對象執(zhí)行圓角操作;

④修剪:在圓角過程中設置是否自動修剪原對象;

⑤多個:在圓角命令執(zhí)行過程中,對多個對象進行兩兩圓角,而不退出圓角命令。

在實際的繪圖過程中,選擇相應的選項可以對圖形對象執(zhí)行多樣的圓角操作。

注意

對平行的直線(射線和構造線)進行圓角操作時,要保證兩條線必須是直線、射線和構造線,而平行的多段線不能進行圓角操作。

在對平行直線執(zhí)行圓角處理的過程中不用設置圓角半徑,系統會自動計算半徑值。如果需要連接兩條不平行的直線,可以將圓角半徑設置為0進行圓角操作。

2.倒角命令

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倒角”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倒角”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倒角”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CHAMFER”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在繪圖的過程中,對兩個圖形對象執(zhí)行倒角有兩種方法,即指定距離法和指定角度法。距離法是指輸入直線與倒角線之間的距離來定義倒角的方法;角度法是指通過指定倒角的長度以及它與第一條直線間的角度來定義倒角的方法。

現對圖3-97所示圖形用指定距離法執(zhí)行倒角操作,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97 未執(zhí)行倒角之前

(1)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 “倒角”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倒角操作命令。

(2)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一條直線或 [放棄(U)/多段線(P)/距離(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個(M)]:”時,輸入“d”并按下“Enter”鍵或“空格”鍵。

(3)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一個倒角距離 <0.0000>:”時,輸入“50”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以確定第一個倒角距離。

(4)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個倒角距離 <50.0000>:”時,按“Enter”鍵或“空格”鍵,以確定第二個倒角距離也為50。

(5)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一條直線或 [放棄(U)/多段線(P)/距離(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個(M)]:”時,在繪圖區(qū)域中選擇要進行倒角操作的第一條直線。

(6)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二條直線,或按住Shift鍵選擇應用角點的直線:”時,在繪圖區(qū)域中選擇要進行倒角的第二條直線,即可看到被執(zhí)行倒角后的圖形,如圖3-98所示。

圖3-98 執(zhí)行倒角后的圖形

和圓角命令類似,在執(zhí)行倒角命令時,系統將會提示“選擇第一條直線或[放棄(U)/多段線(P)/距離(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個(M)]:”,其中各個選項的含義如下。

①放棄:放棄這次的倒角操作命令。

②多段線:設置的倒角距離對整個多段線的各線段進行倒角。

③距離:設置倒角的距離。

④角度:設置倒角的角度。

⑤修剪:在倒角過程中設置是否自動修剪原對象。

⑥方式:設定按距離方式或按角度方式進行倒角。

⑦多個:在一次倒角命令執(zhí)行時,對多個對象進行兩兩倒角,而不退出倒角命令。

在實際的繪圖過程中選擇相應選項,可以對圖形對象執(zhí)行多樣的倒角操作。

注意

設置倒角距離是為了確定倒角時所需裁剪的兩個長度值。一旦設置好倒角距離的值后將不再改變,直到下次被重新設置為止。

在實際繪圖過程中,對兩條直線執(zhí)行倒角操作的情況非常廣泛。兩條直線的關系可以是相交、不相交或相互垂直。對兩條直線執(zhí)行倒角操作后,可以使原來的兩條直線被一條倒角邊所連接起來?,F對圖3-99所示圖形中的直線進行倒角,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99 未執(zhí)行倒角之前

(1)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 “倒角”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倒角操作命令。

(2)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一條直線或 [放棄(U)/多段線(P)/距離(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個(M)]:”時,輸入“d”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3)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一個倒角距離 <0.0000>:”時,輸入“100”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以確定第一個倒角距離。

(4)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個倒角距離 <100.0000>:”時,輸入“150”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以確定第二個倒角距離。

(5)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一條直線或[多段線(P)/距離(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個(M)]:”時,單擊原圖中的水平線段,該直線被選中且呈“亮顯”狀態(tài),如圖3-100所示。

圖3-100 選中水平直線

(6)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二條直線:”之后,單擊圖中的垂直線段,即可完成倒角操作,如圖3-101所示。

圖3-101 執(zhí)行倒角后的圖形

在執(zhí)行倒角操作時,如果選擇直線的順序不同,則在倒角后所得圖形也有所不同。

在繪圖過程中,如果對多段線執(zhí)行倒角操作,則根據倒角點不同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對每個角點處倒角,適用于倒角距離值變化的情形;二是對多段線的所有角點一次性倒角,適用于倒角距離值不變,特別是兩個倒角距離值相同時的情形。

提示

在進行倒角的過程中,當需要設置倒角距離時,距離值不能太大,否則將無法實現倒角。同時,兩個倒角距離的值是作為非圖形對象保存在圖形文件中的。

現對圖3-102所示圖形中的多段線進行倒角,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102 多段線未執(zhí)行倒角前

(1)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 “倒角”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倒角操作命令。

(2)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一條直線或 [放棄(U)/多段線(P)/距離(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個(M)]:”時,輸入字母“d”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3)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一個倒角距離 <0.0000>:”時,輸入“50”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以確定第一個倒角距離。

(4)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個倒角距離 <50.0000>:”時,按“Enter”鍵或“空格”鍵,以確定第二個倒角距離也為50。

(5)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第一條直線或[多段線(P)/距離(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個(M)]:”時,輸入“P”并按“空格”鍵或“Enter”鍵,即可對多段線倒角。

(6)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二維多段線:”時,單擊多段線上任意位置,即可對多段線執(zhí)行倒角操作,如圖3-103所示。

圖3-103 多段線執(zhí)行倒角后的圖形

技巧

在實際繪圖過程中,很多時候均可利用倒角命令,將兩個倒角距離值均設置為0,快速連接兩條不相交的直線,這時 “倒角”命令和 “合并”命令的作用一樣。

3.2.5 打斷、分解與合并

在對圖形進行編輯的時候,有時需要將一個整體的圖形打斷或分解為兩個對象,以便于對其中的一個對象進行編輯。

1.打斷對象

打斷包括打斷和打斷于點,是將一個對象分為兩個對象,可以打斷的對象包括:直線、圓弧、圓、二維多段線、橢圓弧、構造線、射線和樣條曲線等。但是,塊、多行、標注和面域不可以打斷。在打斷對象時,既可以在第一個斷點選擇對象,也可以在第二個打斷點選擇對象,還可以先選擇整個對象后再指定兩個打斷點。

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打斷”命令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打斷”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打斷”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BREAK”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在打斷對象時,采用上述調用 “打斷”命令的方式執(zhí)行打斷命令后,根據命令提示行提示選擇所要打斷的對象或第一個打斷點,然后再根據命令提示行提示確定打斷的第二個點,在第二個打斷點上單擊即可將對象上位于兩個拾取點之間的那部分對象刪除。

現對圖3-104所示圖形執(zhí)行打斷命令,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104 未打斷對象之前

(1)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 “打斷”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打斷操作命令。

(2)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_break選擇對象:”時,單擊圓上任意一點。

(3)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個打斷點或 [第一點(F)]:”時,單擊圓上其他任意一點,以確定第二個打斷點。

(4)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即可看到被打斷后的效果,如圖3-105所示。

圖3-105 打斷對象后的圖形

在封閉的對象上進行打斷時,打斷部分按逆時針方向從第一點到第二點斷開。

現要對圖3-106所示圖形執(zhí)行打斷于點命令,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106 未打斷對象之前

(1)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 “打斷”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打斷操作命令。

(2)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_break選擇對象:”時,單擊多邊形上任意一點,選中該圖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個打斷點或[第一點(F)]:”時輸入“F”,右鍵單擊鼠標或按“空格”鍵或“Enter”鍵。

(3)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一個打斷點:”時,單擊多邊形一邊上任意一點。

(4)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指定第二個打斷點:”時,單擊多邊形該邊上其他任意一點。

(5)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即可看到被打斷后的效果,如圖3-107所示。

圖3-107 打斷對象后的圖形

2.分解對象

分解可以將許多組合對象分解成各個獨立的線條,以便用戶對這些對象作進一步修改,可被分解的圖形對象一般有塊、矩形、圓環(huán)、多邊形、多段線、標注、多線、圖案填充、三維網格、面域等。在分解多段線時,AutoCAD將清除關聯的寬度信息,生成的直線和圓弧段按照多段線的線形設置。在分解包含多段線和標注等的塊時,需要先分解多段線等組合對象。在分解帶有屬性的塊時,所有的屬性會恢復到未組合為塊之前的狀態(tài),顯示為屬性標記。

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分解”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分解”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分解”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EXPLODE”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現對圖3-108所示圖形中的六邊形進行分解,使分解后的6個邊各成一條線段,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108 未分解對象之前

(1)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 “分解”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分解操作命令。

(2)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對象:”時,單擊六邊形上任意一點,選中該圖形并呈現“亮顯”狀態(tài),如圖3-109所示。

圖3-109 選中圖形

(3)在選擇完畢之后,按下“Enter”鍵或“空格”鍵,執(zhí)行分解操作,如圖3-110所示。

圖3-110 分解對象后選中一邊

注意

在執(zhí)行分解操作之后,有時在圖形外觀上看不出任何的變化,但如果用鼠標直接拾取對象后,即可發(fā)現分解前后的區(qū)別。另外,除極個別情況外,分解命令沒有逆操作,所以在使用分解對象命令時一定要仔細考慮,特別是對于圖案填充、標注、三維實體要慎用或最好不用。

3.合并對象

合并對象是指將相似的多個對象合并為一個對象,執(zhí)行合并操作的對象可以是圓弧、橢圓弧、直線、多段線和樣條曲線等。在AutoCAD 2010中調用 “合并”命令的方法有3種。

方法1:選擇“修改”→ “合并”命令。

方法2:在“功能區(qū)”選項板“常用”選項卡“修改”面板中單擊 “合并”按鈕。

方法3:在命令提示行中直接輸入命令“JOIN”并按“Enter”鍵或“空格”鍵。

(1)直線的合并是指將位于同一條直線上的兩條或多條直線合并為一條直線,直線之間可以有間隙?,F對圖3-111所示圖形中直線進行合并,使合并后的直線變成一條直線,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111 未合并對象之前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合并”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合并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合并到源的直線:”時,單擊左邊直線上任意一點,選中該直線;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合并到源的直線:”時,單擊右邊直線上任意一點,選中該直線。

④待兩條直線選擇完畢之后,按“Enter”鍵或“空格”鍵,即可使兩條直線合并成一條,如圖3-112所示。

圖3-112 合并對象之后的圖形

(2)合并圓?。E圓?。┦菍⑽挥谝粋€圓周上的多個圓弧合并為一個圓弧或整圓,被合并的圓弧必須位于同一假想圓上,圓弧之間可以有間隙。橢圓弧合并是指將位于一個橢圓上的多個橢圓弧合并為一個橢圓弧或整個橢圓,被合并的橢圓弧必須位于同一假想橢圓上,且之間允許有間隙。

注意

在執(zhí)行合并圓弧時,如果選擇“閉合”選項,可將源圓弧轉換成圓,而合并兩條或多條圓弧時,將從源對象開始按逆時針方向合并圓弧。在執(zhí)行合并橢圓弧時,如果選擇“閉合”選項,可將源橢圓弧閉合成完整的橢圓,而合并兩條或多條橢圓弧時,將從源對象開始按逆時針方向合并橢圓弧。

現對圖3-113所示的圓弧進行合并,使合并后的圓弧變?yōu)橐粋€整圓,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圖3-113 合并對象之前

①在AutoCAD 2010主窗口中按照調用“合并”命令的方法,執(zhí)行合并操作命令。

②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圓弧,以合并到源或進行 [閉合(L)]:”時,單擊圓弧A上任意一點,選中該圓弧。

③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要合并到源的圓?。骸睍r,單擊圓弧B上任意一點,選中該圓弧。

④待兩條圓弧選擇完畢之后,按“Enter”鍵或“空格”鍵,即可使兩條圓弧合并成一條,再按下“Enter”鍵或“空格”鍵,如圖3-114所示。

圖3-114 合并成圓弧

⑤待命令提示行提示為“選擇圓弧,以合并到源或進行[閉合(L)]:”時,輸入“L”并按下“Enter”鍵或“空格”鍵,即可將圓弧轉換為圓,如圖3-115所示。

圖3-115 合并成圓

橢圓弧的合并與圓弧的合并操作步驟一樣,這里不再重述。

(3)合并多段線是將一條多段線和與其首尾相連的一條或多條直線、多段線、圓弧或樣條曲線合并在一起。合并對象之間不能有間隙,且必須位于與UCS的XY平面平行的同一平面上。樣條曲線對象必須位于同一平面內,且必須首尾相鄰。合并多段線的具體操作命令如下:

命令:_join

選擇源對象:(選擇多段線)

選擇要合并到源的對象:(選擇與其相連的直線、圓弧、多段線)

選擇要合并到源的對象:(按“Enter”結束命令)

某條線段已添加到多段線

注意

在合并多段線時,選擇的第一個對象必須為多段線,其余的要合并對象可以是直線、多段線、圓弧或樣條曲線。兩個對象特性不相同時,合并后的對象特性與第一個拾取對象特性相一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泽县| 宜宾县| 西昌市| 都昌县| 舟曲县| 青州市| 德兴市| 五大连池市| 股票| 庆阳市| 南开区| 昌黎县| 阿合奇县| 阳信县| 响水县| 定边县| 宜丰县| 丁青县| 灌阳县| 上犹县| 临汾市| 鄂托克前旗| 五大连池市| 苏尼特右旗| 黑河市| 桂东县| 苗栗县| 乌什县| 诸暨市| 平谷区| 银川市| 盘锦市| 昂仁县| 泰兴市| 阿勒泰市| 长乐市| 龙海市| 南城县| 望奎县| 秭归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