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藝的誤區
在20世紀,因戰亂影響,紫砂壺工藝再次凋零,為推動紫砂壺產業,提高生產效率,手拉坯工藝與灌漿工藝開始被研究。但其用來制作的泥料已不是傳統上的泥料,故筆者認為這兩種工藝不屬于真正的紫砂壺范疇。
手拉坯
拉坯工藝是陶瓷器生產的傳統方法,適用于圓器,后用于紫砂壺的制作。其手法是在電動馬達上放一個圓盤,將泥料放置在圓盤上,利用離心力,用手拉出一個壺身來。但天然的純紫砂泥料易在此種制作過程中破裂,不易成型,人們便在泥料中加入用來做瓷器的高嶺土。拉好坯后,切下坯體,再將用灌漿制作好的壺嘴、壺把等裝接在壺坯體上,加以修整,待晾干后進行表面噴漿。此種工藝做出的壺,壺內壁可見連貫螺紋,材質上與純紫砂也有區別。通常一人一天可拉上百來個壺,生產效率高,產量大,成本較低。

拉坯壺內壁可見連貫螺紋

灌漿壺痕跡
灌漿
灌漿是利用石膏模具的吸水性,將很細的泥漿灌到模具中,稍作干燥后脫開模具,便有了坯體,再用相同的方法制成壺的其他部件,鑲接后入窯燒制即可。為了更好加工制作,提高泥漿的流動性,一般會加入水玻璃,即工業用的黏合劑。但制成的紫砂壺透氣性極差,破壞了原有的雙氣孔結構,屬于市面上的低檔商品壺。灌漿沒有太多工藝技術,也無法運用到高檔藝術品的生產中,適合大批量的生產,一人一天可以灌幾百個紫砂壺,幾無收藏價值。因其泥料中加入了化工原料,使用時也不利于身體健康。

灌漿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