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礦料的形成
紫砂壺的泥料,到底產自哪里,又是怎么形成的,慢慢地開始有人關注。很多人說到紫砂壺會想到宜興,甚至有些人會說,只有宜興的礦料才能做真正的紫砂壺,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不妨深入了解下在人們口中這個如此神秘而珍貴的泥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紫砂礦料形成的原因
大約距今幾億年前,地殼運動形成了內陸湖泊。一些松散碎屑物,如礫石、砂、黏土、生物殘骸等在水流或風力的搬運后,經過長時間的周而復始,一次次地沉積,形成多層狀黏土結構。在這些黏土層之間,水分向下滲透,向上蒸發,脫水過程在覆蓋層長久壓力下進入巖化過程,就生成了堅硬或半堅硬的沉積巖。
紫砂就是以上所說的由松散碎屑和黏土等物質巖化而成的產物,屬于巖化過程中的沉積巖,由于含赤鐵礦(Fe2O3)較多,所以紫砂的真正本質應該稱為:含鐵質黏土質粉砂巖。
在巖化的過程中,黏土外表先脫水,中間晚脫水。就像面團置于空氣之中,最先干的是表面,最后干的是中心。因此,表面最先巖化,材質堅硬近似于巖石的礦料,我們稱之為紫砂老泥;中間最晚巖化,材質易碎較接近于黏土的礦料,我們稱之為紫砂嫩泥。
紫砂礦料形成的條件
紫砂是黏土向沉積巖轉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般來講,只要所處的環境條件合適,黏土都可以成為紫砂。那么紫砂形成具體需要哪些條件呢?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要含有適量的鐵元素。鐵元素是礦料巖化過程中形成顆粒物的重要成分,但必須適量,若過高則燒制時容易出現較多鐵黑。一般含鐵量在8%到35%之間。
(2)要處于適合的地質環境。只有經過地質作用,才能夠向粉砂巖轉變。因此合適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
(3)要擁有足夠長的時間。從黏土到粉砂巖的轉變,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如宜興的紫砂泥就形成于2億~4億年前。

留存的部分黃龍山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