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紫砂壺的部件構造

傳統的紫砂壺,其結構分為壺蓋、壺身、壺底、壺嘴、壺把等。無論是口蓋的配合還是嘴、把的形態式樣,又或者是壺底的結構處理,這些都會體現出造型的立體感,實用和藝術美感的聯系,從而決定一把壺的視覺美。

壺紐

壺紐亦稱“的子”,為方便摘拿壺蓋而設計。壺紐的大小比例和形態式樣常與壺身上下呼應。其變化豐富的造型,是紫砂壺設計的重要部位。常見的有幾何形紐、橋形紐、仿生紐、融蓋紐四種。

(1)幾何形紐:光壺中最常用的紐,呈圓珠形、圓柱形、立方形等,常取壺身的縮小造型與之呼應。易于拿捏,簡潔映襯是這種壺紐的最基本的要求。

立方形紐

圓珠形紐

圓柱形紐

(2)橋形紐:形似拱橋而得名,有圓條、方條等。也有紐上加設單環、雙環的,如“曼生葫蘆”,此種俗稱串紐。壺蓋的氣孔常設在橋形紐下方,因此在使用中是不便于通過按住壺蓋氣孔斷水的。

橋形紐

石瓢紐

橋形紐

單環曼生葫蘆

清代·雙環福壽壺

(3)仿生紐:是花器常用的壺紐,形象生動,造型精致寫實,其中主要有獸形紐、瓜蒂紐、樹樁紐、花蕾紐等多種多樣的造型。

獸形紐

樹樁紐

瓜蒂紐

(4)融蓋紐:顧名思義是壺紐與壺蓋融為一體,也可以稱作一體紐,不單獨設立獨立壺紐,蓋沿通常大于壺口,以方便拿捏。

融蓋紐壺

壺嘴

紫砂壺的壺嘴又稱壺流,是除去壺身外,用來控制出水的部件統稱。一般把整體部件稱作流,流頂部件稱作嘴。壺嘴的風格要求和壺身、壺把統一,粗細大小都決定著紫砂壺主體的平衡。根據其造型風格的不同,可分為:一彎流、二彎流、三彎流和鴨嘴流。根據其與壺身的銜接方式,又可分為:明接和暗接。最后根據其出水的途徑還可分為:獨孔、網孔和球孔。

壺嘴造型

一彎流形似鳥啄,也叫“一啄嘴”,一般為暗接處理。常見處理方法有向上和向外兩種,和壺身相接的位置較高。

二彎流根部比較大,通常出水較為流暢,用明接和暗接的處理方式均可。

三彎流源于銅錫壺造型,早期壺式使用較多,壺嘴根部整體脫出,在靠近身筒處多出一道弧線,明接處理較常見。

直流形制比較簡潔,出水流暢,明接和暗接的處理都有。可分下粗上細的“劍流”和上下等粗的“筒流”。

鴨嘴流也稱“鴿嘴流”,常用于壺口較大甚至和身筒直徑相接近、幾乎無壺肩的壺式上,狀如壺口附加的半漏斗形出水口,比如僧帽壺。

一彎流向上

一彎流向外

二彎流

三彎流

直流

鴨嘴流

粘接方式

明接。嘴和把與紫砂壺身筒相接處表現的外形清晰明確,線條干凈利落的處理方式稱為明接。

暗接。與明接相反,即嘴、把與壺身相接處采用過渡線條,連接處仿如自然延伸而成的處理方式叫作暗接。

注:在同一個壺嘴或壺把上,可以同時使用明接和暗接兩種處理方式。

出水途徑

獨孔。清代以前基本采用單獨一個出水孔的方式,但這種出水途徑無法阻隔茶渣,現已少見。

網孔。清中期開始至今,出現由多個小孔排列聚合而成的網孔,是目前最常見也最實用的一種出水途徑。

球孔。20世紀70年代為出口日本設計的一種出水方式,是一個獨立的半高爾夫球體,其上網孔密集,倒扣于獨孔之上。出水流暢爽快,只是孔內易留茶渣,清潔不夠便利。

明接

暗接

上明下暗

獨孔

網孔

球孔

對于使用的影響,壺嘴在制作時需要保證內壁的順暢光潔,并且在壺身的安裝位置也有講究,需要考慮到出水的水壓問題和收水回力。其長度、形狀、高低、弧度以及根部出水孔的位置和排列都嚴重影響著紫砂壺的出水凝聚性和斷水爽快感,決定了這把壺是否能夠出水七寸不散花,收水利落不留涎。流涎即流口水的意思,但是有些壺型因為壺嘴特定形態造成了容易流涎水,這和工藝水平并沒有關系,如西施壺、文旦壺等。

在造型藝術層面,壺嘴的線條變化對整把壺的形制影響也非常深遠,嘴部的高昂或塌陷,流部的線條曲直過渡,都可以說是體現了紫砂壺的獨特精神面貌。

文旦壺

壺把

壺把常見的有端把、橫把、提梁三種樣式。其中端把至少由兩個支點固定于壺身之上。橫把常見的支撐點僅有一個。而提梁根據其具體形態,支撐點數目不同。

(1)端把。端把也叫圈把,是最常見的紫砂壺把型,和壺嘴分別安于壺身兩側,相互對應,俯視觀察,端把和壺嘴、壺紐呈一條軸線,垂直安置于壺肩至壺腹下端,具有端莊之感。

(2)橫把。橫把源于砂鍋之柄,俯視觀察,橫把在與壺流呈90°角處安裝,多為較粗大的管狀手柄。把的位置,就是出湯時身筒旋轉的中軸,便于大幅度傾倒茶湯。如唐羽壺。

(3)提梁。提梁是從壺肩或壺壁處向上伸出形成的閉環,以手提不碰到壺蓋為佳,提梁壺常用于冬日煮茶。位置上分提梁和提壁,材質上分硬提和軟提,裝飾上分素提和花提,形態上又分絞提、單提、雙提和叉提。因此說,提梁是一個寬泛的概念。

提梁,壺提從身筒的肩部起提。提壁,提身與身筒融為一體,外沿處于同一平面,從身筒壁部起提。

端把

提壁

硬提梁,指壺提的材質與壺身的材質一致。

軟提梁,壺提的材質與壺身不同,壺身上僅裝紐,俗稱“活絡提”。

素提,提身光素無裝飾。

花提,提身有裝飾。

絞提,壺提由數根細提絞合而成。

單提,指一根提梁。

雙提,指并列分置的兩根提梁。

叉提,單提在前,雙提在后。

壺把樣式雖然眾多,但無論是何種造型,都應該以方便把持作為首要條件,并且風格表現也應與主體保持一致,做到與壺嘴線型相似對稱展開,與壺體要協調呼應。

提梁

叉提

壺蓋

紫砂壺的蓋主要分為壓蓋、嵌蓋、截蓋三種。無論哪一種壺蓋,和壺口的配合都應達到直、緊、通、轉的效果。即子口深直不易掉蓋,壺蓋嚴絲合縫,旋轉爽利不遲滯,即使筋囊器或方器也能變換角度后準確對接且嚴密吻合。

(1)壓蓋。壓蓋覆壓于壺口之上的樣式,蓋子中間鼓起的稱“虛蓋”,凹陷的稱“海蓋”,為平板的稱為“平蓋”。其部位間轉折過渡均用脂泥鑲接,融合貼切、渾若天成。壺蓋稍大于壺口外徑的俗稱“天壓地”,以適應功能和視覺的要求。

壓蓋

(2)嵌蓋。壓蓋是嵌于壺口內的樣式,有平嵌蓋和虛嵌蓋之分,能準縫如紙之隙者最佳。平嵌蓋是制作時在壺口同一泥片中切出的,故收縮一致,能夠與壺口呈同一個平面,有圓形、方形、異形、樹樁形等,俗稱“地包天”。虛嵌蓋與壺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狀,形制規整,與平嵌蓋手法相似,以嚴密、精縫、通轉為上。

(3)截蓋。壓蓋為紫砂壺特有的一種壺蓋樣式,如同在曲線或直線的壺體上截割一部分做成壺蓋,截割斷口做成壺口。分開制作的蓋、口不僅要大小合適,合上后也要完全吻合,兩者外輪廓還須成為一條完整的線條,故技術要求較高。

嵌蓋

截蓋

壺底

壺底的樣式主要分成三種:一捺底、加底、釘足。其形式處理會對紫砂壺的造型產生直接影響。

(1)一捺底。一捺底是指壺底為了置放平穩,使壺的底部向內凹進。此種壺底在圓壺上較為常見。

(2)加底。加底為使壺更平穩美觀,因此在紫砂壺的底部額外加制一個圈底的器足類型。

(3)釘足。釘足有三釘足和四釘足之分,為使器型不呆板并且置放平穩,因此在紫砂壺底部加制釘形底。常見于口小底大的壺型。

一捺底

加底

三釘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庆县| 衡阳市| 康定县| 衡阳市| 龙门县| 什邡市| 新营市| 饶河县| 赣榆县| 浮山县| 上蔡县| 云南省| 师宗县| 南召县| 涟源市| 鄂伦春自治旗| 蓝山县| 南京市| 资讯 | 子长县| 广饶县| 遂昌县| 台北市| 宜都市| 清河县| 罗山县| 卓尼县| 潜江市| 深圳市| 普洱| 武城县| 精河县| 如东县| 秭归县| 会宁县| 天峨县| 财经| 奉贤区| 德安县| 龙门县|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