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一核:桃核雕鑒賞與收藏
- 王天陽
- 1240字
- 2020-04-22 16:17:54
都蘭桂
經過了核雕行業的繁榮時期,到了鴉片戰爭之后,情況卻急轉直下。隨著清朝政治、經濟的逐漸衰退,皇宮里的核雕藝人也紛紛離散。其中有一名綽號“張大眼”的桃核藝人,也從京城流浪到山東諸城以賣藝為生。
1880年,濰縣都家村的都渭南到諸城販賣皮貨,結識了張大眼,并被其技藝折服,給予他很多財物上的資助。為了報答都渭南的救助之恩,張大眼便將自己的核雕技藝,傾囊傳授給了都渭南。回鄉之后,都渭南潛心鉆研核雕技藝,他的這種執著精神也感染了自己的兒子都蘭桂。
都蘭桂(1881~1960),于河鎮都家村人,生于光緒年間。幼時因為家境貧寒,讀了兩年私塾后,就跟隨父親都渭南學習核雕技藝,養家糊口。不到二十歲,他的技藝就已超過了他的父親。

⊙都蘭桂

⊙都蘭桂雕松鶴延年
此件作品為都蘭桂大師所做,松鶴延年,傲霜斗雪、卓爾不群,仙禽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健康長壽之寓意,丹頂鶴之神韻無人能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頗具大師風范!
1915年,三十多歲的都蘭桂用桃核雕刻出一件珍品,取名《馬拉古代轎車》: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上,一個趕車人正揮著馬鞭,趕著一匹飛馳的駿馬,而駿馬則帶著身后的轎車狂奔。車內的乘車人,神情安詳,泰然自若,仿佛陶醉在周圍的美景之中。馬的轡頭、套索、串鈴等皆清晰可見;車的窗、簾、篷、輪、軸則一樣不少。車內雍容華貴的乘客又與衣著樸實的車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技藝精湛,這枚《馬拉古代轎車》獲得了當年“萬國博覽會”巴拿馬獎章,1933年在全國鐵路沿線生產貨品展覽會上獲超等獎。
在中國近代幾十年的戰亂中,雖然世道艱難、時局動蕩,但都蘭桂就靠著這門技藝,仍可以確保自己一家人的溫飽。他雕刻的《百鳥朝鳳》《文王百子圖》《百壽圖》等都是著名的經典之作。
新中國成立以后,都蘭桂的核雕技藝得以繼續傳承。1955年,他與徒弟考功卿創作了《八馬圖》《百萬雄師過大江》等多件作品,其中,《八馬圖》在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時,作為贈送給外國友人的禮物。
而《百萬雄師過大江》這一具有新時代象征的作品,則以渡江戰役為主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無畏,都蘭桂將它贈送給了毛主席。在這枚核雕上,帆船乘風破浪,揚起的風帆脹滿,戰旗迎風飄揚,艄公雖然年邁,但怒目圓睜、奮力劃槳。十八位解放軍指戰員,構成一幅姿態殊異而又渾然一體的英雄群像,有的正用望遠鏡瞭望著大江彼岸,有的正高舉軍號,吹響勝利的號角,有的在射擊,有的在投彈,有的在劃槳。更令人驚嘆的是,彈箱里的子彈竟然歷歷可數,步槍、機槍上的零部件也都清晰可見,使所見之人無不嘆服。
1956年,都蘭桂將兩件核雕工藝品送給來華的羅馬尼亞文化代表團。1957年4月,蘇聯伏羅希洛夫來華訪問,應外交部的請求,他以古稀高齡又和徒弟考功卿連雕5件藝術作品贈送給伏羅希洛夫。中央有關單位發來感謝信,并指出:“此種藝術,在我國很有保留價值。”1955年,都蘭桂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老藝人”稱號,并被選為山東省政協委員。
都蘭桂一生鉆研核雕,技藝精絕,同時深諳繪畫、書法等藝術。為核雕藝術的發揚和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