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一核:桃核雕鑒賞與收藏
- 王天陽
- 813字
- 2020-04-22 16:17:54
桃核雕刻歷史中的重要人物
王叔遠
王叔遠,本名王毅,又名叔明,號初平山人,生活于大約明熹宗朱由校時期。他生于江蘇常熟,是明代著名的微雕家。
據傳,王叔遠從小就癡迷于雕刻,隨著日積月累地練習,成人之后他的手藝已經極為精妙。他能用直徑僅一寸的木頭雕刻出亭臺樓閣、器皿、人物,抑或是花鳥、樹木、山石,并且無不是依照著事物本來的模樣,神形兼備,令人叫絕。
王叔遠曾到過浙江寧波,并創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而其最為著名的微雕作品,則是他晚年的力作——大名鼎鼎的“明朝桃核舟”。
為此,明末散文家魏學洢曾專門作了一篇《核舟記》,記敘了王叔遠首創核雕核舟之事。王叔遠用桃核作舟,桃核舟首尾長2.9厘米、高2厘米,共刻有蘇東坡等五個各具神態的人物。舟上還有八扇小窗,而且小窗有軸,還可以靈活開關。打開窗戶,能看到雕刻著花紋的欄桿。關上窗戶,還能看到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船上坐著蘇東坡、佛印、魯直三人,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桃核舟上身著禪衣的佛印正在侍弄一盆盛開的菊花,正是暗合了蘇東坡游赤壁時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場景,可謂傳神。
魏學洢最后嘆道:“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后來,隨著《核舟記》的廣泛流傳,王叔遠與他的桃核舟也一起名揚天下,成為后世核雕的典范。
這枚桃核舟之所以成為傳世精品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王叔遠選用的材料是桃核。由于桃核的表面布滿麻紋,不同于其他果核的外表那么光滑,又有無數小孔直通核心,這種條件極不利于雕刻。因此,明朝的果核微雕雖品類繁多,通常用到的卻只有其他核如杏核、櫻桃核、楊梅核等等,桃核并不是微雕的首選,往往被一般的雕刻師所棄用。
王叔遠卻敢為這別人不可為之事,在不利的材質上做出的作品竟然更勝一籌。這實在不能不被世人所嘆服。

⊙蘇東坡夜游赤壁(復原的核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