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走近黃花梨
最早知道黃花梨是在2007年,當時還是懵懵懂懂地在王剛老師的《天下收藏》節目中聽說一種這樣的木頭。因為在我心目中王剛老師不光是與我同城的一位有才情的主持人,更是一位值得我追模的偶像,當時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從他嘴里說出來文人氣很濃的木頭那一定是很值得人們去體會與追尋的,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漸漸地去尋找黃花梨。我的第一條所謂黃花梨手串其實并不是自己買的,而是一個女性朋友贈送的,她對我說是一位所謂的高僧贈送給她的……看到這里我估計就會有朋友發現了,為什么你要用這么多“所謂的”來修飾?因為這些統統都是假的,高僧是假的,黃花梨的佛珠也是假的。我之所以后來發現這件東西是冒充的并不是由于它的特征讓我覺得有什么不妥,而是因為它在存放一段時間后在表面產生了明顯的白色結晶,后來經過查證我才真正搞清楚手頭的這條東西是緬甸花梨,它會在你不佩戴的時候分泌出一種木蠟,所以在存放一段時間之后會出現這種效果。
海南黃花梨獨特而又神秘,稀缺性也是有目共睹的,曾經王世襄先生做過大量的實物考證證實了明代最好的家具大多采用黃花梨進行制作,但是在資源匱乏的今天,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難堪的現實:太多的朋友沒有機會見到一件完整的黃花梨精品。
隨著改革開放以后仿古家具廠如雨后春筍般地大量出現,市場上仿古、摹古的家具大量出現,古典家具陳設也成為了一種風尚,但是隨之而來的弊端也漸漸顯現:大量的黃花梨仿古家具除了用料上拼拼補補之外還有大量的古代器物造型也只能是照葫蘆畫瓢,很難再有當年富有人文氣息的那種創作了,希望以后的仿古家具能夠更多保證材料本身真實性的同時,去理解古代家具設計的一些設計思想與藝術性,讓我們的仿古家具能夠重回那段屬于中國古典家具的輝煌時期。
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很多黃花梨制品品質參差不齊,白皮、上色、畫花紋、拼補、膠磨比比皆是,而玩家也有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無從下手。胡曉鵬先生的這本書為喜歡黃花梨的玩家提供了許多客觀、準確的觀點,以及大量的實物圖片進行對照,是了解海南黃花梨、選購海南黃花梨的重要參考,帶領大家尋根溯源去探究它真正的魅力與高昂價值背后的原因。
為了最大可能地給大家提供一些理性并客觀的觀點,本書的作者雖然對黃花梨的鑒定已有十余年的寶貴經驗,但在創作中又經過多方求證長達兩年之久,相信本書的讀者一定會與我一樣大有收獲。
苗宏奎
2016年6月
